第三章 國有國法,道有道規
關燈
小
中
大
大院走了一趟。
巡撫大院的困局比他想象的要複雜太多,他沒有找到替王之春除危解困的方法,卻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但是他撐到了最後一刻,等來了胡客。
他完成了老主子吩咐的所有事情,足以瞑目而去。
胡客打開了秦道權手中的竹筒,裡面有一張紙條和一把小鑰匙。
紙條上面寫着“共醉終同卧竹根”,字迹挺拔,胡客認得那是胡啟立的手書。
秦道權死得太快,很多事情都沒來得及說清楚,甚至連胡啟立死後葬身何處都未提及。
胡客懷着滿腹的悲傷和疑問,離開了霧寒山。
他要去辰州府的十三号當鋪,看看胡啟立到底給他留了什麼。
辰州府的十三号當鋪,坐落在兩條主街道交彙的十字路口上,懸挂着“聚财當鋪”的招牌,是一座并不起眼的仿古建築。
胡客走進當鋪,夥計立馬從櫃台後熱情地迎了上來:“這位客,請問您是活當還是死當?” “活死當。
”胡客掏出一節竹筒,丢在了櫃台上。
夥計一愣,道:“您可别開玩笑,這玩意兒可不能拿來當錢。
” 胡客一掌将竹筒拍碎:“這樣呢?” 夥計頓時收起了笑臉,探出頭去看了看街道的兩側,然後小聲地說:“請随我去見掌櫃,能不能當,要掌櫃才能拿說法。
” 胡客随夥計進入了内堂,掌櫃正坐在桌前喝茶。
夥計說:“掌櫃,有活死當的貴客到!”掌櫃擺手,示意夥計退下。
“閣下的暗碼是?”夥計一走,掌櫃就開門見山地問。
“共醉終同卧竹根。
” “您請稍等!” 掌櫃走到更裡面的一間屋子,片刻後折返:“還請閣下出示一下暗碼。
” 胡客将寫有暗碼的紙條取出,掌櫃也取出另一張紙條,一起放在桌上。
兩張紙條都是黃白相間的底,邊緣的輪廓剛好能拼接在一起,一絲縫隙都不留,足見是從同一張紙上撕扯開來的。
兩張紙條上都寫着“共醉終同卧竹根”七個字,字迹相同,顯然出自同一個人的手筆。
“閣下請随我來。
”對上了暗碼,掌櫃收起紙條,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胡客跟随掌櫃走進裡屋,然後下到一間隐秘的地下室,又走了一截不長不短的甬道。
甬道裡每隔一堵牆的距離,就是一扇小鐵門,鐵門背後,是一間間鐵牢籠般的儲物格。
掌櫃在一扇鐵門前停下來,取出兩把鑰匙,分别打開了外層的薄鐵門和裡層的厚鐵門,将壁台上的油燈點燃,留下一句“閣下請便”後,轉身離開了。
在這間儲物格裡,胡客看到了胡啟立留給他的東西——一個刻有劍紋的錦盒。
錦盒用一把小鎖扣住。
胡客拿出那把藏在竹筒裡的小鑰匙,插入鎖孔,輕輕一擰,小鎖應聲而開。
錦盒被打開了,盒内放置了三件東西,從左至右,依次是一柄赤色的弧形匕首、一片刻有“鬼”字的扇形金葉子和一頁暗花信紙。
暗花信紙上寫了七個鬥大的墨字:問天,奪鬼,清涼谷。
另有一行小字寫在頁左:“客兒,莫忘自己身份,莫忘入刺客道之因由。
” 這一行小字,猛地一下,将胡客的記憶拉回到了六年前的那個夜晚。
六年前,胡客一十六歲,他是胡啟立的小兒子。
在那個決定他人生走向的夜晚,他并未遭到何二娃子的殺害。
何二娃子為湊賭資,威逼胡客偷家裡的錢出來,胡客斷然拒絕,于是被何二娃子生拉硬拽到河邊,用荊條狠狠地鞭打了一頓,又搶走了身上所有值錢的東西,連衣服褲子都扒得一條不剩,最後還打算将他殺了滅口。
但何二娃子終究沒敢動手,因為就在他打算動手之時,河邊不知什麼時候竟多了一個人。
那人就像河裡浮起來的冤魂一樣,立在梧桐樹下一動不動,吓得何二娃子飛也似的逃走了。
胡客轉過頭去,就看見了後來引他入刺客道的帶頭人。
當時他并不知道,這個帶頭人的出現,其實是他父親胡啟立的一手安排。
帶頭人将胡客帶離了清泉縣。
懵懂的胡客,與一群比他年紀還小的孩子,茫無目的地走進了霧氣迷蒙的練殺山。
在那裡,他像一隻被趕入荒莽山中的綿羊,終日與饑餓、寒冷、病痛、猛獸為伴。
沒有人來管他的死活,他像野人一樣在山中度過了整整兩年的時間。
兩年,可以改變很多事情,比如讓一隻溫順的綿羊,變成一頭嗜血的蒼狼。
兩年的“練刺”,淘汰了弱者,留下了強者。
那些留下來的人,包括胡客在内,深刻地明白了弱肉強食的法則,從此變得堅韌而冷血。
“練刺”過後,是同樣為期兩年的“試刺”。
這一回,胡客需要殺的不再是野獸,而是鮮活的人。
隻有殺人不眨眼的人,才具備成為一名合格青者的基本素質。
胡客想起了父親曾受過的那些欺辱。
于是他回到了清泉縣,懷着滿腔的仇恨,先後殺死了得罪過父親的四個人,以及曾鞭打過、侮辱過他的何二娃子。
在這期間,他偷偷地回了一趟家,與父親見了一面。
正是這次見面,讓胡客從父親的嘴裡得知了許多事情的真相。
胡客這時才明白,原來當年他入刺客道,并非機緣巧合,而是出于父親的安排。
緊接着,就是同樣為期兩年的“出刺”。
胡客開始接一些簡單的任務,對指定的目标進行刺殺。
在這一過程中,他的表現比同輩人要出色得多。
刺齡不足六年的他,在執行任務時,手段老辣,從無失手,宛如一名橫行江湖數十年的老道的青者。
刺客道天層的一些人開始注意到他,更加困難的任務分派到他的頭上,他居然能一一圓滿地完成,甚至連續三十一次“出刺”無一失手。
身為黃童的他,漸漸擁有了比青者還要盛的名氣,更享受到了青者才能有的待遇,得到了刺客生涯中的第一位搭檔——一位與他年紀相仿、名叫姻婵的女子。
“出刺”過後,就是最為痛苦的“六斷戒”。
入刺客道的人,前六年間被稱為黃童,過了“六斷戒”,才能成為青者,成為一名真正入道的刺客。
“六斷戒”,源于戰國時期刺客聶政的故事。
《戰國策·趙策一》裡有句名言:士為知己者死。
聶政的一生,就是一個士為知己者死的故事。
當韓國大夫嚴仲子輾轉來到齊國,費盡千辛萬苦找到聶政隐蔽的住所,多次登門拜訪,并親自備酒馔緻禮,贈黃金百镒與聶母賀壽時,聶政卻堅辭不受。
嚴仲子雖然沒有開口,但聶政知道嚴仲子想請他做什麼。
聶政之所以不接受,不是因為懼怕,而是因為家中還有年邁的老母和未出嫁的姐姐,身為家中唯一的男人,他無法棄置親人于不顧。
但是嚴仲子如此身份的人,竟然屈尊纡貴,來結交他這樣一個因除害殺人而避禍在外的逃犯。
從那一刻起,聶政已暗許嚴仲子為知己。
一段時日後,聶母去世了。
嚴仲子聽說此事,再一次趕來,以兒子的禮儀為聶母送葬。
葬禮結束,嚴仲子什麼都沒說就離開了。
這一切,聶政看在眼裡,記在心頭。
在家服完三年的母喪,待姐姐出嫁後,聶政已沒有任何牽挂。
于是他瞞着姐姐,一個人來到了濮陽,找到了嚴仲子的住處,詢問嚴仲子仇人是誰。
“俠累。
”嚴仲子極為小聲地說出了一個人的名字。
俠累,韓國的當朝相國,手握大權,地位尊貴。
聶政點了點頭,沒有一絲半毫的猶豫。
這一點頭,就等于做出了男人間的允諾。
嚴仲子深知相府守備森嚴,打算多派些人手去協助聶政,卻被聶政一口拒絕了。
“殺俠累,我一人足矣。
” 帶着雖萬千人吾往矣的氣概,聶政隻身來到了韓國的都城。
當他走到守衛森嚴的相府外時,俠累正高坐在府堂上議事。
聶政沒有選擇僞裝成下人混入相府,也沒有選擇等到夜間再趁黑行事。
他選擇的,是最為簡單的方式。
他跨過門檻,仗劍直行,登堂入室,在諸多守衛的甲士還沒反應過來時,他手中的長劍,已經刺入了俠累的胸膛! 俠累瞪大了眼睛,他到死都無法相信,自己竟會以這樣一種方式告别塵世。
呆若木雞的甲士們這時才反應過來,原來這個堂而皇之登堂入室的人,竟然是刺客! 衆甲士操戈而上,圍攻聶政。
聶政以一柄長劍,先後殺死數十人。
衆甲士心生懼怕,不敢再沖上去送死,于是就地圍成一個大圈,将聶政包圍在垓心,不讓他逃離,打算和他一直消耗下去。
數百甲士,重甲難透,聶政深知今日已無活命之法。
他看了一眼伏案而死的俠累。
嚴仲子的知遇之恩,他已經報答,如今唯一的牽挂,就是出嫁的姐姐。
他仰天大笑,忽然間倒轉劍柄,以劍尖劃破面頰,剜出雙目,剖腹而死! 聶政死後,韓侯将他的屍體懸挂在鬧市上,懸賞千金追查兇手的身份,韓國上下竟無人知曉。
不久後,聶政的姐姐聶荌聞聽了這個消息。
她太了解聶政的性情了,嚴仲子對他禮遇有加,他必然會報這份知遇之恩。
她擔心殺俠累的人會是弟弟。
于是她動身從齊國趕到韓國,來到懸屍的鬧市上。
雖然屍體已經腐爛,散發出濃濃的惡臭,但她還是一眼就認出了那是聶政。
那種至親之間才能擁有的感覺,是絕對不會錯的。
聶荌伏屍痛哭,失聲呼喊弟弟的名字。
這陣哭喊聲引來了路人的圍觀。
有大膽的好心人上前勸止:“這是刺殺韓相的兇手,你不躲避,怎麼還跑來辨認呀?趁士兵還沒趕來,你趕緊逃吧!” 聶荌哭着說:“他是我的弟弟,他是怕牽連我,才毀壞自己的軀體,不讓人認出來。
我弟弟聶政是如此的英勇,我怎能因為害怕被牽連,而使他的英名被埋沒呢?!”說完,她長呼三聲“天”,即因悲傷過度、心力交瘁,死在了聶政的屍體旁。
源于此故事的“六斷戒”,“六”是指刺齡六年,同時也指血緣上的六親,“斷”則指斷親斷情。
這種“斷”,絕非一般意義上的斷,而是親手弑殺,意指入刺客道六年後,須親手弑殺祖上、父母、兄弟、姐妹、妻妾、子息等六親,斷絕一切血脈親情!刺客道的人,大多是無父無母的孤兒,從小便入道,當然也有一小部分人例外。
這一小部分例外的人,要麼因為天資聰慧而被挑選入道,要麼因為各種原因而自願入道。
“六斷戒”的設立,正是針對這兩類人。
這是一種泯滅人性的考驗。
自古忠孝不兩全
巡撫大院的困局比他想象的要複雜太多,他沒有找到替王之春除危解困的方法,卻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但是他撐到了最後一刻,等來了胡客。
他完成了老主子吩咐的所有事情,足以瞑目而去。
胡客打開了秦道權手中的竹筒,裡面有一張紙條和一把小鑰匙。
紙條上面寫着“共醉終同卧竹根”,字迹挺拔,胡客認得那是胡啟立的手書。
秦道權死得太快,很多事情都沒來得及說清楚,甚至連胡啟立死後葬身何處都未提及。
胡客懷着滿腹的悲傷和疑問,離開了霧寒山。
他要去辰州府的十三号當鋪,看看胡啟立到底給他留了什麼。
辰州府的十三号當鋪,坐落在兩條主街道交彙的十字路口上,懸挂着“聚财當鋪”的招牌,是一座并不起眼的仿古建築。
胡客走進當鋪,夥計立馬從櫃台後熱情地迎了上來:“這位客,請問您是活當還是死當?” “活死當。
”胡客掏出一節竹筒,丢在了櫃台上。
夥計一愣,道:“您可别開玩笑,這玩意兒可不能拿來當錢。
” 胡客一掌将竹筒拍碎:“這樣呢?” 夥計頓時收起了笑臉,探出頭去看了看街道的兩側,然後小聲地說:“請随我去見掌櫃,能不能當,要掌櫃才能拿說法。
” 胡客随夥計進入了内堂,掌櫃正坐在桌前喝茶。
夥計說:“掌櫃,有活死當的貴客到!”掌櫃擺手,示意夥計退下。
“閣下的暗碼是?”夥計一走,掌櫃就開門見山地問。
“共醉終同卧竹根。
” “您請稍等!” 掌櫃走到更裡面的一間屋子,片刻後折返:“還請閣下出示一下暗碼。
” 胡客将寫有暗碼的紙條取出,掌櫃也取出另一張紙條,一起放在桌上。
兩張紙條都是黃白相間的底,邊緣的輪廓剛好能拼接在一起,一絲縫隙都不留,足見是從同一張紙上撕扯開來的。
兩張紙條上都寫着“共醉終同卧竹根”七個字,字迹相同,顯然出自同一個人的手筆。
“閣下請随我來。
”對上了暗碼,掌櫃收起紙條,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胡客跟随掌櫃走進裡屋,然後下到一間隐秘的地下室,又走了一截不長不短的甬道。
甬道裡每隔一堵牆的距離,就是一扇小鐵門,鐵門背後,是一間間鐵牢籠般的儲物格。
掌櫃在一扇鐵門前停下來,取出兩把鑰匙,分别打開了外層的薄鐵門和裡層的厚鐵門,将壁台上的油燈點燃,留下一句“閣下請便”後,轉身離開了。
在這間儲物格裡,胡客看到了胡啟立留給他的東西——一個刻有劍紋的錦盒。
錦盒用一把小鎖扣住。
胡客拿出那把藏在竹筒裡的小鑰匙,插入鎖孔,輕輕一擰,小鎖應聲而開。
錦盒被打開了,盒内放置了三件東西,從左至右,依次是一柄赤色的弧形匕首、一片刻有“鬼”字的扇形金葉子和一頁暗花信紙。
暗花信紙上寫了七個鬥大的墨字:問天,奪鬼,清涼谷。
另有一行小字寫在頁左:“客兒,莫忘自己身份,莫忘入刺客道之因由。
” 這一行小字,猛地一下,将胡客的記憶拉回到了六年前的那個夜晚。
六年前,胡客一十六歲,他是胡啟立的小兒子。
在那個決定他人生走向的夜晚,他并未遭到何二娃子的殺害。
何二娃子為湊賭資,威逼胡客偷家裡的錢出來,胡客斷然拒絕,于是被何二娃子生拉硬拽到河邊,用荊條狠狠地鞭打了一頓,又搶走了身上所有值錢的東西,連衣服褲子都扒得一條不剩,最後還打算将他殺了滅口。
但何二娃子終究沒敢動手,因為就在他打算動手之時,河邊不知什麼時候竟多了一個人。
那人就像河裡浮起來的冤魂一樣,立在梧桐樹下一動不動,吓得何二娃子飛也似的逃走了。
胡客轉過頭去,就看見了後來引他入刺客道的帶頭人。
當時他并不知道,這個帶頭人的出現,其實是他父親胡啟立的一手安排。
帶頭人将胡客帶離了清泉縣。
懵懂的胡客,與一群比他年紀還小的孩子,茫無目的地走進了霧氣迷蒙的練殺山。
在那裡,他像一隻被趕入荒莽山中的綿羊,終日與饑餓、寒冷、病痛、猛獸為伴。
沒有人來管他的死活,他像野人一樣在山中度過了整整兩年的時間。
兩年,可以改變很多事情,比如讓一隻溫順的綿羊,變成一頭嗜血的蒼狼。
兩年的“練刺”,淘汰了弱者,留下了強者。
那些留下來的人,包括胡客在内,深刻地明白了弱肉強食的法則,從此變得堅韌而冷血。
“練刺”過後,是同樣為期兩年的“試刺”。
這一回,胡客需要殺的不再是野獸,而是鮮活的人。
隻有殺人不眨眼的人,才具備成為一名合格青者的基本素質。
胡客想起了父親曾受過的那些欺辱。
于是他回到了清泉縣,懷着滿腔的仇恨,先後殺死了得罪過父親的四個人,以及曾鞭打過、侮辱過他的何二娃子。
在這期間,他偷偷地回了一趟家,與父親見了一面。
正是這次見面,讓胡客從父親的嘴裡得知了許多事情的真相。
胡客這時才明白,原來當年他入刺客道,并非機緣巧合,而是出于父親的安排。
緊接着,就是同樣為期兩年的“出刺”。
胡客開始接一些簡單的任務,對指定的目标進行刺殺。
在這一過程中,他的表現比同輩人要出色得多。
刺齡不足六年的他,在執行任務時,手段老辣,從無失手,宛如一名橫行江湖數十年的老道的青者。
刺客道天層的一些人開始注意到他,更加困難的任務分派到他的頭上,他居然能一一圓滿地完成,甚至連續三十一次“出刺”無一失手。
身為黃童的他,漸漸擁有了比青者還要盛的名氣,更享受到了青者才能有的待遇,得到了刺客生涯中的第一位搭檔——一位與他年紀相仿、名叫姻婵的女子。
“出刺”過後,就是最為痛苦的“六斷戒”。
入刺客道的人,前六年間被稱為黃童,過了“六斷戒”,才能成為青者,成為一名真正入道的刺客。
“六斷戒”,源于戰國時期刺客聶政的故事。
《戰國策·趙策一》裡有句名言:士為知己者死。
聶政的一生,就是一個士為知己者死的故事。
當韓國大夫嚴仲子輾轉來到齊國,費盡千辛萬苦找到聶政隐蔽的住所,多次登門拜訪,并親自備酒馔緻禮,贈黃金百镒與聶母賀壽時,聶政卻堅辭不受。
嚴仲子雖然沒有開口,但聶政知道嚴仲子想請他做什麼。
聶政之所以不接受,不是因為懼怕,而是因為家中還有年邁的老母和未出嫁的姐姐,身為家中唯一的男人,他無法棄置親人于不顧。
但是嚴仲子如此身份的人,竟然屈尊纡貴,來結交他這樣一個因除害殺人而避禍在外的逃犯。
從那一刻起,聶政已暗許嚴仲子為知己。
一段時日後,聶母去世了。
嚴仲子聽說此事,再一次趕來,以兒子的禮儀為聶母送葬。
葬禮結束,嚴仲子什麼都沒說就離開了。
這一切,聶政看在眼裡,記在心頭。
在家服完三年的母喪,待姐姐出嫁後,聶政已沒有任何牽挂。
于是他瞞着姐姐,一個人來到了濮陽,找到了嚴仲子的住處,詢問嚴仲子仇人是誰。
“俠累。
”嚴仲子極為小聲地說出了一個人的名字。
俠累,韓國的當朝相國,手握大權,地位尊貴。
聶政點了點頭,沒有一絲半毫的猶豫。
這一點頭,就等于做出了男人間的允諾。
嚴仲子深知相府守備森嚴,打算多派些人手去協助聶政,卻被聶政一口拒絕了。
“殺俠累,我一人足矣。
” 帶着雖萬千人吾往矣的氣概,聶政隻身來到了韓國的都城。
當他走到守衛森嚴的相府外時,俠累正高坐在府堂上議事。
聶政沒有選擇僞裝成下人混入相府,也沒有選擇等到夜間再趁黑行事。
他選擇的,是最為簡單的方式。
他跨過門檻,仗劍直行,登堂入室,在諸多守衛的甲士還沒反應過來時,他手中的長劍,已經刺入了俠累的胸膛! 俠累瞪大了眼睛,他到死都無法相信,自己竟會以這樣一種方式告别塵世。
呆若木雞的甲士們這時才反應過來,原來這個堂而皇之登堂入室的人,竟然是刺客! 衆甲士操戈而上,圍攻聶政。
聶政以一柄長劍,先後殺死數十人。
衆甲士心生懼怕,不敢再沖上去送死,于是就地圍成一個大圈,将聶政包圍在垓心,不讓他逃離,打算和他一直消耗下去。
數百甲士,重甲難透,聶政深知今日已無活命之法。
他看了一眼伏案而死的俠累。
嚴仲子的知遇之恩,他已經報答,如今唯一的牽挂,就是出嫁的姐姐。
他仰天大笑,忽然間倒轉劍柄,以劍尖劃破面頰,剜出雙目,剖腹而死! 聶政死後,韓侯将他的屍體懸挂在鬧市上,懸賞千金追查兇手的身份,韓國上下竟無人知曉。
不久後,聶政的姐姐聶荌聞聽了這個消息。
她太了解聶政的性情了,嚴仲子對他禮遇有加,他必然會報這份知遇之恩。
她擔心殺俠累的人會是弟弟。
于是她動身從齊國趕到韓國,來到懸屍的鬧市上。
雖然屍體已經腐爛,散發出濃濃的惡臭,但她還是一眼就認出了那是聶政。
那種至親之間才能擁有的感覺,是絕對不會錯的。
聶荌伏屍痛哭,失聲呼喊弟弟的名字。
這陣哭喊聲引來了路人的圍觀。
有大膽的好心人上前勸止:“這是刺殺韓相的兇手,你不躲避,怎麼還跑來辨認呀?趁士兵還沒趕來,你趕緊逃吧!” 聶荌哭着說:“他是我的弟弟,他是怕牽連我,才毀壞自己的軀體,不讓人認出來。
我弟弟聶政是如此的英勇,我怎能因為害怕被牽連,而使他的英名被埋沒呢?!”說完,她長呼三聲“天”,即因悲傷過度、心力交瘁,死在了聶政的屍體旁。
源于此故事的“六斷戒”,“六”是指刺齡六年,同時也指血緣上的六親,“斷”則指斷親斷情。
這種“斷”,絕非一般意義上的斷,而是親手弑殺,意指入刺客道六年後,須親手弑殺祖上、父母、兄弟、姐妹、妻妾、子息等六親,斷絕一切血脈親情!刺客道的人,大多是無父無母的孤兒,從小便入道,當然也有一小部分人例外。
這一小部分例外的人,要麼因為天資聰慧而被挑選入道,要麼因為各種原因而自願入道。
“六斷戒”的設立,正是針對這兩類人。
這是一種泯滅人性的考驗。
自古忠孝不兩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