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碧潭遇刺

關燈
派’,沈周、文征明、戴進等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直到明代中後期,理論家、畫家董其昌進一步提出畫分南北宗和文人畫理論,文人畫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

    同時,作為南宗的文人畫的地位得到确立。

    清代到了文人畫鼎盛時期,湧現了諸多著名的文人畫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濤最為突出。

    身為明末遺民,他們在書畫中寄寓國破家亡之痛,八大筆法恣肆、放縱、簡括、凝練,造型誇張,意境冷寂。

    石濤努力體察自然,鄙視亦步亦趨的畫家,主張‘筆墨當随時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盡奇峰打草稿’。

    他的主張對後世的‘揚州八大怪’、虛谷、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響。

    文人畫的題材多為梅、蘭、竹、菊、高山、漁隐之類,文人借描繪自然景物抒發心靈感受。

    他們眼中的梅花,沖寒鬥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賞;蘭花,清雅幽香,芳草自憐,潔身自好;翠竹,虛心勁節,直竿淩雲,高風亮節;白菊,淩霜而榮,孤标傲骨;山水、漁隐則不問世事,淡漠名利。

    借此,文人們抒發他們内心當中或豪邁或抑郁的情緒,表達其自身的清高文雅。

    ” 居韻聽得入迷,似懂非懂,如墜煙雲之中。

    她意味深長地說:“我現在的感覺就像文人畫的山水畫,籠罩在一片淡淡浮動的煙雲之中。

    李先生,我覺得你這李強的名字不雅,不符合你的身份,我給你取個筆名秋涼,怎麼樣?清秋的疏朗涼氣。

    ” 龍飛點點頭,“這個名字取得好,非雲亦非煙,常伫樹上眠。

    秋去更高潔,涼風任纏綿。

    這是一首藏頭五言絕句詩,詩首是:非常秋涼。

    ” 居韻眼睛泛出光來,“哎呀,真是出口成章,脫口出詩,我爸爸和哥哥都會做舊體詩,你能給我講一講舊體詩嗎?” 龍飛笑着挪了挪有些麻木的雙腿,“我可要收學費了。

    ” 居韻眉毛一揚,“晚上我請你吃飯,再帶你去一個好玩的地方。

    ” 龍飛講道:“詩是什麼時候産生的?翻閱詩史便知道我國最早的詩來源于民歌。

    《詩經》是周代勞動者和文人創造的第一部詩歌總集,以四言為主,由周代史官彙集了三百多篇詩歌。

    詩歌發展的第二高峰是西漢學者編撰的《楚辭》,以楚音‘兮’為主要特征,主要征集了戰國末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宋玉等人的詩篇。

    屈原的《離騷》是代表作。

    漢代文學以賦為主,就是一種半文半詩體,譬如司馬相如的《長門賦》、《上林賦》,賈誼的《吊屈原賦》。

    在漢武帝時期産生了五言詩,即五言古風,據說是李陵所創。

    東漢産生了七言詩,即七言古風。

    五言詩至東漢末年蔡文姬的《悲憤詩》,七言詩至北魏曹植《白馬篇》已經成熟。

    到了三國時期,五、七言詩經過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首的建安文學集團的提倡,日趨成熟。

    晉初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劉伶向秀阮鹹王戎山濤)雖受古風影響,但做詩還能自力,到了東晉南北朝時期,骈文大盛,詩壇多是淫詞豔句,詩歌堕入歧途,值得尊敬的是東晉陶潛不受靡風所染,避開官場,醉興四園,寫出一些恬靜閑淡的詩句,謝眺、謝靈運也推波助瀾,遂成山水詩派。

    南朝時,文人開始自覺地把四聲(平聲、上聲、去聲、入聲)提煉出來,沈約的《四聲譜》詩韻相繼産生。

    律詩到唐代成熟,因此唐代以五律詩取士。

    所謂律詩就是講求格律的詩,所謂格律就是聲律韻律對仗等。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是将律詩推向唐代的叩門人,而第一個跨進門的卻是詩歌革新旗手陳子昂,陳子昂一掃六朝詩壇的靡風,怒斥齊梁詩風卑弱,大倡漢魏風骨,可謂是反潮流的異軍突起,決開盛唐現實主義文學的大堤。

    李白繼續陳子昂思想,與杜甫二人完成詩歌徹底的革命,成為盛唐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文學的兩大領袖。

    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李賀、杜牧、李商隐等優秀詩人在李杜革新基礎上各開生面,詩花齊放,迎來了中國詩史上的黃金時代,演出了壯觀的一幕。

    宋代以詞為主,律詩漸趨衰落,元代以曲為主,明清以章回小說為主。

    ” 居韻聽着聽着,不禁肅然起敬,她深有感觸地說:“秋涼,我覺得你滿腹才學,博聞強記,真可以當台灣的議員和文化部長了……” 龍飛笑道:“我的野心是當台灣的海軍司令,如果自由競選的話,我争取當台灣的總統!” 居韻一聽,“撲哧”一聲笑了,“你他媽的真行,那比我爸爸的官還大,你要是當上總統,取代老蔣,我會在競選###上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