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獵物 二

關燈
早班電車晃晃悠悠地繞過西奧巴德街角的公共廁所,朝着皇家大道開去。

    從東邊各郡進城的卡車大半駛向考文特花園。

    在布盧姆茨伯裡大街一個樹葉落光的廣場上,一隻貓正從鄰家的房頂上回家去。

    在D的眼中,這座城市是那樣不尋常地暴露着,但居然沒有受到任何損傷。

    街上沒有一個人,除了他自己,也沒有一絲戰争的迹象。

    他帶着傳染戰争的病菌經過一家家還沒開門的店鋪,經過一家煙草店和一家租賃廉價小說的書店。

    他記得他要去的門牌号碼,但他還是把手伸到口袋裡想證實一下——記事本不見了。

    這麼說他們費了半天心機終究還是得到了些許報償。

    可是本子裡除了他的地址可能對他們還有些價值外,别的什麼都沒有。

    不錯,本子裡還有一份他從一張法文報紙上抄下來的做各種卷心菜的菜譜,以及他從什麼地方抄下來的幾行詩,詩的作者是一位原籍意大利的英國詩人。

    這幾句詩表達了他對自己死去的親人的哀思: 每天追逐着她的 是你的心跳與足音, 急匆匆地,你追趕了多少時日, 以什麼樣的激情,但她永遠無法覓尋。

    
還有從法國某個季刊寄來的一封信,談到《羅蘭之歌》,提到他很久以前寫的一篇文章。

    他很想知道L和那個司機對那幾行詩有什麼推測。

    很可能他們會認為那是某種暗語,正在費盡心機尋找破譯的方法。

    人類的天性究竟繼承了多少輕信和互不信任啊! 還好,他記得門牌号碼——35号。

    頗有些出乎他的意料,那竟是一家旅店,雖然并不是一家講究的旅店。

    敞開的大門在歐洲每一座城市都明确無誤地标明了它的等級。

    他察看了一下自己置身的地方——他對這個地區的記憶已經十分模糊了。

    這裡的環境隻給予他一種朦胧的感覺,使他記起他在大英博物館讀書時的日日夜夜,攻讀學術著作,戀愛,和平的日子。

    這條街道的一頭通向一個大廣場——有霧中黑魆魆的樹木,一家帶有奇妙的圓形屋頂的不很高級的旅店和一個推銷俄式浴盆的廣告牌。

    他走進這家小旅店,在室内的玻璃門前按了按鈴。

    不知什麼地方傳來鐘敲六點的聲音。

     一張憔悴、瘦削的面孔望着他,那是一個十四歲左右的女孩子。

    他說:“我想,這裡為我保留了一個房間。

    我的名字是D。

    ” “哦,”那個女孩說,“我們以為你昨天晚上就會來的。

    ”她怎麼也系不住圍裙帶。

    眼角的白色說明她還睡意未消。

    可想而知,那隻不留情面的鬧鐘如何在她耳邊發出刺耳的鳴響。

    他溫和地說:“給我鑰匙,我自己上去就行了。

    ”她不知所措地望着他的臉。

    他說:“路上遇到一點兒麻煩——汽車出了毛病。

    ” 她說:“27号房間,在頂上。

    我帶你去。

    ” “不用麻煩了。

    ”他說。

     “噢,這沒什麼麻煩的。

    那些短期住客才要命呢,一夜進進出出三四回。

    ” 因為總是同不三不四的人打交道,她的純潔和天真都已經失去了。

    開始兩段階梯還鋪有地毯,再往上就隻是光秃秃的木樓闆了。

    一扇門打開了,一個穿着華麗睡衣的印度人露出他那雙充滿鄉愁的遲鈍的眼睛往外注視着。

    D的那位向導步履沉重地走在前面。

    她的一隻襪子後跟有個窟窿,每走一步那窟窿都從趿拉壞了的鞋後跟裡滑露出來。

    如果年歲再大一些,她無疑是個邋遢女人,但是在她這個年紀就顯得惹人哀憐了。

     他問:“有人給我留過話或是信嗎?” 她說:“昨天晚上有個男人來這兒找你。

    他留下一張條子。

    ”她打開房門的鎖,“在梳洗台上。

    ” 房間很小:一張鐵床、一張鋪有流蘇台布的桌子、一張藤椅和一個藍格子的棉布床罩,幹淨倒還幹淨,但是已經洗得褪了色,有些地方快要破了。

    “你要熱水嗎?”那孩子無精打采地問。

     “不,不要,不要麻煩了。

    ” “那你早飯吃什麼?——多數客人吃熏魚或是煮雞蛋。

    ” “我今天早上什麼都不要。

    我要睡一會兒。

    ” “一會兒要我來喊醒你嗎?” “哦,不用,”他說,“這麼高,爬上爬下也不容易。

    再說我習慣自己醒。

    你不用麻煩了。

    ” 她熱誠地說:“給上流人幹事情我心甘情願。

    這兒的人都是‘打短兒的’——你知道什麼叫‘打短兒的’吧?要不就是印度人。

    ”她注視着他,目光中流露出一種忠誠與傾心的神情,她正處于隻要一句話就可以永久把她占有的年齡。

    “你有行李嗎?” “沒有。

    ” “算你走運,有人把你介紹到這裡來。

    我們從不留宿沒有行李的旅客——如果他們自己來是租不到房間的。

    ” 他有兩封信,都倚在梳洗台的漱口杯上。

    他拆開的第一封信的信箋上印着“世界語中心”的信頭,打印着:“本中心每期講授三十課,學費六十幾尼。

    明晨(本月十六日)八點三刻已為您安排了試聽課。

    我們衷心希望您能參加全部課程。

    如果此時間于您不便,請打電話與我們聯系,以便我們在您方便的時間為您另行安排。

    ”另一封信是本迪池勳爵的秘書寫來的,主要是确定會見事項。

     他說:“我很快就得出去。

    我現在稍微打個盹兒。

    ” “你要個湯壺暖腳嗎?” “哦,不用了。

    ” 她在門口留戀不去,似乎還有什麼事要辦。

    “那裡裝着一塊煤氣表,需要往裡投硬币。

    你會用嗎?”倫敦簡直沒有任何改變。

    那隻吃起硬币來沒個夠的嘀嗒轉動的煤氣表一下子回到他的記憶中,他總也弄不清那隻表的刻度盤為什麼走得那麼快。

    在一個漫長的黃昏,他們把他口袋裡連同她錢包中的所有硬币都倒了出來,一個子兒都不剩了。

    夜間冷極了,她早上才離開他。

    他突然醒悟過來,他在倫敦度過的兩年的痛苦記憶仍然在外面等待着他,随時準備攫住他。

    “對,”他很快地說,“我知道。

    謝謝你了。

    ”她抑制不住心頭的喜悅,吞咽下他這句道謝的話。

    他是位上等人。

    她輕輕地把門帶上。

    這個動作似乎表明:在她的心中,一隻燕子就能帶來溫暖的夏日。

     D脫下鞋子,躺在床上,連臉上的血迹都沒洗。

    他囑咐自己的潛意識,他必須在八點十五分醒來,就好像他的潛意識是一個俯首聽命的可靠的仆從。

    他立刻就進入了夢鄉。

    他夢見一位極有風度的老人同他沿着一條河岸踱步。

    他征求老人對《羅蘭之歌》的看法,有時又互相客氣地争辯幾句。

    河對岸是一群令人望而生畏的宏偉建築,就像他看到的紐約洛克菲勒廣場的圖片一樣。

    一支小樂隊正在演奏什麼樂曲。

    在他的表指着八點一刻的時候,他準時醒來了。

     他從床上起來,洗去嘴上的血迹。

    被打掉的兩顆牙都是牙床後部的牙齒。

    還算幸運,他冷冷地想。

    生活似乎下定決心要使他的容貌同護照上的相片相差得越來越遠。

    他的傷并不像他想象的那麼嚴重。

    他下了樓。

    前廳裡充溢着從飯廳飄來的魚腥味,那個小女仆一頭撞到他的懷裡,手裡還端着兩隻煮雞蛋。

    “哎喲,”她說,“真對不起。

    ”某種本能促使他一把将她扶住。

    “你叫什麼名字?” “愛爾絲。

    ” “聽着,愛爾絲。

    我把我的門鎖上了。

    我希望你替我照看一下,我不在的時候,千萬别讓任何人進去。

    ” “好吧,誰也不會進去的。

    ” 他溫柔地拍了拍她的胳膊:“有人可能想進去。

    你替我收着這把鑰匙,愛爾絲。

    我相信你。

    ” “這事你就交給我好了。

    什麼人我也不讓進去。

    ”她低聲發誓說,雞蛋在她手中的盤子裡滾來滾去。

     世界語中心設在牛津大街路南的一座大樓的四樓,下面有一個賣玻璃珠飾物的小商店,一家保險公司,一個名叫《心靈健康》雜志的編輯部。

    一架破舊的電梯搖搖晃晃地把他送上四樓。

    他對自己在樓上會遇到什麼情況心中完全沒數。

    他推開一扇标有“詢問處”的門,那是一間四面通風的大房間,屋裡擺着幾把扶手椅,兩個文件櫃,一個櫃台,櫃台後面坐着一位正在織毛衣的中年婦女。

    他說:“我叫D,我到這兒來是聽試聽課的。

    ” “我非常高興你到這裡來。

    ”她滿臉堆笑地說。

    她長着一副理想主義者的幹巴皺縮的臉和一頭亂蓬蓬的頭發,穿着一件有紫紅色波紋的藍色毛衣。

    她說:“希望我們不久就能成為老朋友。

    ”說着按了按鈴。

    這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啊,他既有些不情願又有些嘲諷地想,可是又不無贊賞之情。

    她說:“貝婁斯博士總是非常願意和新來的學員親自交談幾句。

    ”他需要會晤的是不是就是這位貝婁斯博士呢?他也搞不清楚。

    櫃台後面一扇通向一間私人辦公室的小門打開了。

    “請這邊走。

    ”那位婦女說,替他擡起櫃台入口的木擋闆。

     不可能,他不相信他要會晤的就是貝婁斯博士。

    貝婁斯博士站在那間窄小的房間裡,屋裡擺着皮沙發,家具都是核桃木顔色,空氣裡彌漫着一股幹墨水的氣味。

    博士伸出了雙手。

    他有一頭梳理得一絲不亂的銀發,一副謹小慎微但又滿懷希望的面孔。

    他嗫嚅着說了些什麼,聽上去似乎是:“我很高興。

    ”他的動作與聲音比他的面孔更讓人感到矯揉造作。

    他那張臉因為無數次受人冷落已經變得皺縮幹癟了。

    他說:“世界語中心向客人說的第一句話當然是歡迎光臨。

    ” “您太客氣了。

    ”D說。

    貝婁斯博士關上門。

    他說:“我已經安排好了,您的課程——我希望我可以用課程這個詞——您的課程将由您的一位同胞任教。

    如果可以的話,我們總會這樣做。

    這樣可以使學員對課程産生好感,也可以幫助他們慢慢地熟悉一個新世界的秩序。

    您會發現K先生是位非常稱職的老師。

    ” “這我絲毫不懷疑。

    ” “但是首先,”貝婁斯博士說,“我總是想解釋一下我們的教學目的。

    ”他仍然握着D的手不放,并且用難以察覺的動作把他領到一張皮椅子前面。

    他說:“我希望我的客人是出于愛而到這裡來的。

    ” “愛?” “對整個世界的愛。

    一種願望——希望能夠和——所有的人——交流思想。

    而所有的恨,”貝婁斯博士說,“我們在報紙上看到的這些戰争消息,這一切都是由于人們相互不能理解。

    假如我們大家都使用同一種語言……”他突然灰心地歎了一口氣,這次歎氣可不是造作的。

    接着他又說:“我總是夢想着能夠幫助别人。

    ”這位不幸的急性子的人一直試圖把自己的夢想變為現實,他知道自己毫無成效——這幾張小小的皮椅,一間通風的房間和那位打毛線活、穿半長外套的婦人。

    他夢想着世界和平,而且他在牛津大街還有兩層樓房。

    他有一種聖徒的氣質,不同的是,聖徒永遠獲得成功。

     D說:“我認為你從事的是一種很高尚的工作。

    ” “我希望所有到這裡來的人都能體會,我們之間不僅僅是一商業上的——關系。

    我希望你們了解我這裡的工作人員所做的努力。

    ” “當然。

    ” “我知道我們的工作僅僅是剛開始……但是我們的成果要比你想象的更好一些。

    我們有西班牙人、德國人、一個泰國人,還有一位你的同胞,也有英國人。

    當然,我們的工作主要是靠英國人民的支持。

    可惜,對于法國人我就不能這麼說了。

    ” “這隻是時間問題。

    ”D說。

    他為這位老人感到悲哀。

    “我緻力于這項工作已經三十年了,這次戰争對我們當然是莫大的打擊。

    ”他突然堅定地挺起腰闆來說,“但是從這個月的情況來看,前途還是相當樂觀的。

    我們已經試講了五次課。

    你參加的是第六次。

    我不能老把你留在這裡,你得去見見K先生。

    ”休息室中有一隻鐘敲了九下。

    “打點了。

    ”貝婁斯博士用世界語說,臉上露出驚駭的笑容。

    他重新伸出雙手:“我說的話的意思是——鐘打點了。

    ”他又把D的雙手抓在自己的手中,仿佛他在D身上感到更多的同情,比他習慣的還要多。

    “我願意到這兒來的是位知識分子……這對我們的工作大有益處。

    ”他說,“我非常希望能和你再做一次這樣有趣的談話。

    ” “當然,這毫無問題。

    ” 貝婁斯博士在門廳和他分手時顯得有些依依不舍。

    “可能我剛才就應該把事情對你說清楚。

    我們用的是直接教學法。

    我們相信——像你這種人——除了世界語不說别的語言。

    ”他重又把自己關在那間小屋裡。

    身着半長外衣的那個女人說:“你不覺得貝婁斯博士這個人非常有意思嗎?” “他很有抱負。

    ” “一個人必須如此——你不覺得嗎?”她從櫃台後面出來,領着他走進電梯。

    “教室在五樓。

    按一下開關。

    K先生肯定在那裡等你呢。

    ”電梯搖搖晃晃地把他送到上面一層。

    他納悶K先生會是怎樣一個人——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倘若他也屬于自己來自的那個被戰火蹂躏的世界,那他在這裡就很不合适了。

     但這個人在這裡完全合适——倒不是說和貝婁斯博士的理想主義,而是說和這座建築物非常協調。

    一個衣衫褴褛、渾身墨迹的小個子,在任何一所以營利為目的的學校都可以看到像他這樣收入微薄的語言教師。

    他戴着一副金屬框的眼鏡,買個刮胡子刀片都要合計半天。

    他打開電梯門說:“早安。

    ” “早安。

    ”D說。

    K領着他穿過鑲嵌着塗成核桃木顔色的松木護牆闆的過道,過道盡頭是一間同樓下休息廳一樣大小的房間,房間被分隔成四小間教室。

    他不禁懷疑自己是否在浪費時間。

    肯定是有人搞錯了,可是弄到他名字和地址的人又是誰呢?也許是L設計把他誘出旅館,好趁機搜査他的房間?這也不大可能。

    L在弄到他的筆記本之前是不會知道他的地址的。

     K先生把他領進一間很小的屋子,屋子裡有一隻不很暖和的小電爐。

    雙層窗戶關得很緊,密不透風,擋住了下面牛津大街上車輛的噪聲。

    一面牆上挂着一幅像出自孩子手筆的卷簾畫——一家人正在吃飯,背景似乎是一幢瑞士木屋。

    父親挎着一支槍,一位女士撐着一把傘。

    遠處山巒重疊,近處是樹木和瀑布。

    桌上擺滿了各種食品——蘋果、一棵生卷心菜、一隻雞、梨、橘子和生馬鈴薯,另外還有一塊肉。

    一個孩子在擺弄鐵環。

    一個嬰兒坐在童車裡從奶瓶裡吮奶。

    另一面牆上是一個挂鐘。

    K先生說:“桌子。

    ”随後敲了敲桌子。

    他帶有表演姿勢地坐在一把椅子上,嘴裡念叨着:“請坐。

    ”D也學他的樣子坐在另一把椅子上。

    K先生說:“現在時間是……”他指了指鐘,“九點。

    ”他伸手從口袋裡掏出很多小盒子。

    他說:“請注意。

    ” D說:“對不起,肯定有些誤會……” K先生把盒子一隻一隻地摞起來,同時嘴裡念叨着:“一、二、三、四、五。

    ”他壓低嗓音加了一句,“我們規定除了世界語不能講其他語言。

    倘若别人發現我講的不是世界語,我就要被罰一個先令。

    所以請你不講世界語的時候,把聲音壓低一些。

    ” “說是為我安排了一堂課……” “這沒錯。

    我接到了指示。

    ”他說,“這是什麼?”他指着那些盒子自問自答道,“這是盒子。

    ”他把聲音又重新壓低問道,“你昨天晚上幹什麼來着?” “當然,我想見見你的上級。

    ” K先生從口袋裡掏出一張卡片放在D的面前。

    他說:“你乘的那班船僅晚點兩個小時,可是你昨夜一整夜都不在倫敦。

    ” “最初,我把火車誤了——耽擱就耽擱在海關那兒——後來一位女士請我搭她的車,可輪胎在半路上又爆了胎,在郊區一家旅館我又被困住了。

    L也在那裡。

    ” “他和你說了話嗎?” “他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