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關燈
出了鄉政府大院,趙祥生問李冬明去哪個村,一旁的鄭秋菊說:“去大岩村吧。

    那個村的集資款收得齊,還有十多戶人家捐了款。

    ” 趙祥生說:“不去大岩村,到群衆對交集資款意見最大的村去看看。

    ” “很遠,路又不好走。

    ”鄭秋菊說。

     趙祥生問李冬明:“就近一些,沒有這樣的村?” “去竹山垭村吧。

    ”何奔對李冬明看了一眼,指了指鄉政府後面的山坡,“苦藤河鄉共計九個村,隻有兩個村在苦藤河旁邊,其餘的七個村全在大山肚裡,由鄉政府後面那條山路上山。

    那條山路就好比一條藤子,七個村就好比藤子上結出的瓜,左一個右一個,一直結下去。

    最後面的那個村就是老崖村。

    我在老崖村蹲了兩年點的。

    ”何奔頓了頓,“翻過那座山坡,再走二三裡路,就到竹山垭村了。

    說遠也不遠。

    ” 一旁的鄭秋菊說:“何委員,苦藤河鄉的事情,最好還是聽李書記安排。

    ”鄭秋菊對何奔在中間插話很不高興。

     趙祥生并沒有理睬鄭秋菊的話,問何奔在鄉政府分管哪一塊工作。

    周明勇一旁說:“我手下的兵,做的是得罪人的工作。

    我聽顧家好說,他還愛和鄉政府的領導擡杠子。

    ”周明勇過後就笑道,“這兩年,顧鄉長讓他到最邊遠的村扶貧去了,有時我打電話也找不着人。

    ”過後就問何奔,“何奔你說說,是不是因為你愛和領導擡杠子才把你弄得遠遠的。

    ” 何奔道:“這我就不知道了。

    不過,顧鄉長交待我,鄉政府不是召開重要會議,我是不能回來的。

    ” 趙祥生說:“你扶貧的村有多遠,我們能不能去看看。

    ” “全鄉最遠的村,離鄉政府有二三十裡,走路要大半天。

    你做書記的要有這個決心,我就帶你去老崖村。

    ” 趙祥生問:“苦藤河鄉有幾個村通了公路?” “我剛才說了的,兩個村在河邊。

    其他七個村在山裡,全從這條茅封草長的小路上過。

    再說我們苦藤河鄉通了公路又有什麼用啊,沒有橋,汽車也好,拖拉機也好,都過不了河呀。

    我們苦藤河鄉,比人家連山鎮少說也要落後十年。

    ” 一旁的鄭秋菊插話問道:“我們到底去哪個村啊?” 趙祥生說:“去竹山垭村吧。

    ”過後又問何奔道,“何奔你是用什麼标準衡量的?” “連山鎮十五個村,村村全通公路。

    十五個村,村村都通了電,村村都有小學校。

    全鎮兩千五百多戶,全部解決了溫飽,有八百多戶奔上了小康。

    我們苦藤河鄉跟他們比不得,村村不通公路,隻有沿河的兩個村通了電,隻有兩個村有小學校。

    全鄉一千五百多戶,隻有一百來戶解決了溫飽問題,大部分群衆還在貧困線以下忍凍受餓。

    奔小康的人家在我們苦藤河鄉少得很,他們又都搬到連山鎮去了。

    趙書記,你說我們苦藤河鄉和人家連山鎮能比麼?” 趙祥生問李冬明:“這都是真的?” “是真的。

    ” “你們說說這是什麼原因。

    ” “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

    一條苦藤河讓苦藤河鄉的老百姓吃盡了苦頭,所以我們才下決心要在苦藤河上修一條水泥大橋。

    苦藤河鄉有滿山的石灰石,有木材,有中藥材,要是把大橋修好,苦藤河鄉就可以辦石灰廠,辦水泥廠,辦卵石場。

    那樣,苦藤河鄉的老百姓就可以很快富裕起來。

    ” 幾個人說話的當兒,周明勇一個人往前面走了。

    何奔連忙跟了上去,說:“周書記,苦藤河鄉的群衆都盼望你下來。

    ” “你說說,這次群衆鬧事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周明勇神情嚴肅地問。

     “對顧家兄弟不滿。

    ” “還有别的原因沒有?” “都是因為這個原因引起的。

    ”何奔頓了頓,“顧家兄弟靠的是丁縣長。

    ” 周明勇眉頭皺了皺,停住了腳步,等後面的趙祥生和李冬明幾個人。

    趙祥生身子比較胖,爬上半山坡,已經累得氣喘籲籲了。

    李冬明說:“上了這個坡,再走一段路就到了,我們休息一會吧。

    ” 趙祥生抹了一把臉上的汗水,問道:“聽丁副縣長說,你們苦藤河鄉有幾個告狀專業戶?” 鄭秋菊說:“苦藤河鄉告狀最有名的要數竹山垭村的鄧啟放。

    ” 李冬明說:“可我來苦藤河鄉半年多了,還沒聽說他告過誰的狀。

    這次往省裡寫信的人,還沒有找着。

    ” “除了他鄧啟放,還有誰會寫告狀信。

    還有誰有那麼大的膽量将告狀信往省裡寄呀?”鄭秋菊這樣沖李冬明說道。

     “要認真查一查,這麼告狀不行,影響不好。

    ”趙祥生說,“有意見可以向縣裡反映嘛,怎麼能動不動就往省裡告狀呢?” 這時,站在一旁的何奔眺望着遠處的連山鎮說:“趙書記、周書記,你們看看人家連山鎮建設得多好,” 八月,秋高氣爽,又正是中午時分,一輪金色的太陽挂在山頂。

    遠遠看去,秋陽下,苦藤河像一根綠色的藤子,纏纏繞繞着從大山肚裡流出來,将連山鎮和苦藤河鄉一分為二,就又匆匆忙忙地流向山外去了。

    苦藤河的那邊,一座新建的集鎮,在秋陽下是那麼的富有生氣,欣欣向榮。

    一條寬闊的街道沿河而建,街道的兩旁全是新修起來的三五層高的樓房。

    另一條大街從沿河大道一直向後面山坡延伸上去,使得連山鎮成為一個丁字形模樣。

    那條大道直通後山的火車站。

    一列長長的火車,剛剛從那邊高山下的隧道裡鑽出來,像一隻長長的甲蟲,匍匐着前行,一會兒,就又急急地鑽進對面山下的隧道裡去了。

     何奔指着遠處說:“大街的盡頭,在火車站的旁邊,那座三層樓的磚房就是連山酒家。

    你們看見了麼,就在那邊,晚上吳鄉長可能安排你們去那裡吃晚飯。

    ” 趙祥生說:“我們今天哪個地方也不去,就在農民家裡吃飯。

    ” 何奔說:“農民家裡的飯有什麼好吃的,我們丁縣長從來不到農民家裡吃飯。

    他下來就住在連山酒家。

    ” 趙祥生從何奔的話中仿佛聽出了什麼,問:“那家酒家是誰開的?” “我們鄉企業辦主任顧家富開的。

    顧家富是我們顧鄉長的親弟弟,連山酒家開得可紅火啦。

    ” 周明勇說:“這幾年苦藤河鄉寄上去的狀紙,大都是說顧鄉長和他弟弟的事,縣紀委很久以前就準備下來弄一弄這個事的,這次是要認真查一查苦藤河鄉的問題才行。

    ” 鄭秋菊一旁連忙說:“農民寫在狀紙上的問題也不一定全是真的。

    我們苦藤河鄉的老百姓的确窮,因為窮,就把氣往鄉幹部身上撒,這有些不公平。

    ” 何奔說:“真金不怕火煉,沒事還怕查麼?” 趙祥生眺望着奔騰東去的苦藤河,像是想起了什麼,問何奔道:“你們的大橋準備修在什麼地方?” 何奔指着河碼頭上面那一段水流湍急,河面狹窄的地方說:“大橋就修在那裡,連兩邊的輔助橋共計長兩百米,中間兩個大拱,兩邊各有兩個小拱。

    大橋的那頭正好和連山鎮的丁字街相連接。

    日後從我們苦藤河鄉運貨的汽車過河去彎都不用轉,就直奔火車站去了。

    ” “那個地址是你們自己選的,還是經過測量的?” “是縣橋梁工程公司的工程師在苦藤河鄉住了兩個月,經過認真勘測之後選定的。

    還繪有圖紙的。

    ” “這就好。

    ”趙祥生大聲地對李冬明說,“冬明我對你說,不管怎麼樣,大橋還得按時動工修。

    ” 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