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關燈
” 全安就不做聲了,帶着李冬明一行人來到鄧啟放家。

     鄧啟放住在村子的東頭。

    李冬明他們去他家的時候,鄧啟放和他女人各人拿着一把鐮刀準備去地裡割紅薯藤,看見李書記幾個人來了,做着笑臉說:“李書記你昨天不是回鄉政府去了麼?”鄧啟放沒有停住腳步,仍然往外走。

     李冬明說:“鄧啟放你慢點下地,我們是來收集資款的。

    ” 鄧啟放說:“昨天才把我老娘送到醫院去,哪來的錢交!” 李冬明說:“橋修好了,苦藤河鄉的經濟才發展得起來。

    這個道理你不是不懂。

    ”李冬明看見鄧啟放的臉上流露出一種不屑,又說,“你是竹山垭村的文化人,自然比别的群衆覺悟要高一些。

    你能不能帶個頭,給你們村的群衆做個榜樣,把修橋集資款交了。

    ” 鄧啟放并沒有被李冬明的這些話打動,說:“我家真的沒錢,靠做陽春能發得起财來麼?要像人家顧主任,一個月有幾十萬的收入,我不但交集資款,捐十萬八萬我也不在乎。

    ” 李冬明說:“鄧啟放,你的家底我清楚,你在竹山垭村算是個能人,家裡沒放着一萬也放着八千。

    當然,我們隻要你交一千五百塊錢,多的不要。

    捐款我們收,但要自願,如果帶半點勉強,逼着落後群衆捐款,我們不會做這樣的事情。

    ” 李冬明的這些話有些刺耳,鄧啟放臉面的顔色就不怎麼好看了。

    對站在一旁的全安瞅了一眼,心想你昨天還在罵顧家兄弟,今天卻把李書記帶到我家來了,還向李書記說我家是富裕戶,說:“你們說我家有錢就有錢吧。

    我們平頭百姓,一不能貪公家的污,二沾不到别人的便宜。

    勤扒苦做來的,家裡有錢也睡得着落心覺。

    對你李書記說句得罪的話,有錢我也不會交的。

    ” 李冬明生氣地說:“昨天晚上我在大岩村開會,那裡的群衆交修橋集資款特别踴躍。

    莫胡子是你娘家哥哥吧,你和他真的比不得呀。

    ” “人和人怎麼能比哩,你怎麼才做個鄉黨委書記?為什麼沒有做市委書記?為什麼沒有做省委書記?他是他,我是我,我沒有他的思想好。

    要我交錢可以,你把前面的賬清查好,把上次的集資款轉過來。

    還要交多少,我一分不少地交給你。

    不算好前面的賬,别說你李書記上門來沒錢,就是縣委趙書記來也沒錢交。

    我們做農民的,口袋裡幾個錢來得不容易,是從口角裡一點一點攢下來的汗水錢。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對你們這些端着國家的飯碗、做着這樣領導那樣領導的人,别說不放心,想起來真的心寒哩。

    ” 李冬明瞪鄧啟放的眼睛有些發直。

    他真的不知道怎麼回他的話,底氣有些不足地問:“你說前面的賬該怎麼清?” 鄧啟放一字一頓地說:“四年前,鄉政府收的五十萬集資款,連同縣裡撥下來的三十萬,一共八十萬,他們隻在連山鎮買得一塊荒坡地,這個賬要清查,上次來的那三個人是他丁縣長弄來的,做的結論我們信不過。

    我們要縣紀委周書記下來查。

    是真的買上當了,我們也就認了,算我們領導沒有能耐,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交學費學個乖。

    如果有問題,就要處理。

    不處理也行,你們把那錢分攤到我們老百姓頭上,減少我們的負擔。

    那裡的虧空你們自己找錢去填。

    我的這個要求不過分吧。

    再就是這些年鄉企業辦收上去的這樣費那樣費,原來說也是為了修橋做準備的,把這些錢也要集中起來,多少也能減少我們一些集資款。

    這些錢原本就是從我們手裡弄去的,交出來修橋不為錯吧。

    ”鄧啟放頓了頓,說,“說起來,苦藤河鄉的老百姓都知道苦藤河鄉富不起來的根本原因是交通不便。

    說句公道話,集資修橋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大好事,的确算不得亂收費。

    ” 李冬明心想,這就是有文化和沒文化的區别。

    苦藤河鄉除了鄧啟放,隻怕是再不會有人說出這麼一番話來的。

    他說:“你鄧啟放說話是不是太那個了,丁副縣長可是我們西山縣的常務副縣長,按行政職務排他是二把手。

    他都信不過你還會相信誰呀?” “還要說麼,火車站旁邊的三層樓房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鄧啟放說着,拔腳就走,“你李書記隻是在我們苦藤河鄉打個轉就走,并沒有真正是在為老百姓着想,為老百姓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