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這是我寫的第十部長篇了。
小說寫完了,可是話還沒有說完。
這二十來年,要形容我國的形勢,好像一陣疾風,把門和窗子都吹開了,一陣塵煙夾雜着各種物品擁進了房子。
過了一刻,塵埃稍定,往門窗外一看,有億萬富翁,有無賴小偷,有萬丈高樓,有茅草小屋,有總統選舉,有議會吵架,有如水的美元,有燦爛的霓虹……五光十色,應有盡有,鬧得眼花缭亂。
回頭再看室内,中堂的“壽”字被吹落了,寫着“淡泊明志,甯靜緻遠”的對聯,也不知道被刮向何方。
一個宋朝的古瓶被吹倒破碎了。
吹進來的東西也很多:美元英鎊,馬克日元,大亨們的傳記,桌面上的電腦,機器洋娃娃,款爺旅行家,哈巴狗和波斯貓,蚊子和蒼蠅……如果分類整理一遍,得費很大功夫。
用木棍頭往牆角一扒拉,吹進來還有文學藝術一類的東西,這裡,我們必須細看。
其中有各種各樣的主義、思潮、風格、流派。
有的标明“新”,有的标明“新新”,有的标明“新新新”。
有的是真“新”,有的因為沒見過,對我國說是新的,對外國,則是半個或一個世紀以前的舊貨。
因為新,有人又好奇,便學将起來:照抄照轉的,把西服改為“中山服”或者長衫馬褂的,西裝上衣縫上塊長布作連衣裙的……反正隻要“新”就好,加上一陣炒作,一時身價百倍。
等待又加冷靜時,再仔細斟酌,原來那些吹進來又打着當成新旗幟的,是從舊衣服上扯下來的一塊布;奶油蛋糕加上山西陳醋,怎麼吃也不順口。
沒有生活積累,隻靠少女時期一點青春躁動作題材,寫來寫去的,無非是“三角”、“四角”,“五角”、“六角”的自我重複。
……外國鬧了一個世紀的思潮,我們在幾年之内,重複走了一遍。
現在好像要想一想該怎麼往下走了。
回顧這一二十年,我從來沒有反對和排斥過任何新的東西,但我從來也沒有受到任何“風”的吹動。
我深知,作家是屬于時代的,作家不可能不受自己時代、社會、個人經曆和生活體驗的制約。
勉強去學,就“畫虎不成”了。
我學不了青年作家;他們也不一定學得了我,因為他們沒有我們的曆史磨難。
我的一貫思想是:我就是我,我堅持我!我們這一代人的社會經曆,生活體驗,人生價值,注定文藝要去“載道”,要去“載德”。
怎麼也改不了,怎麼也“空靈”不起來。
不影響讀者一點什麼,你寫作幹什麼呢? 當我們想想怎麼往前走時,不妨回頭看看曆史。
曆史是一部巨大而無情的篩子。
它篩選着一切事物,也篩選着文學藝術。
在曆史上,什麼文藝作品留下來了,什麼東西被篩下去了,很能說明問題。
在曆史上凡是反映社會生活,凡是為人民呼喊,凡是關注時代和社會的,凡是推動了曆史和文化發展的,這樣的作品都留了來了。
那些無病呻吟,個人向隅而泣,或者在形式上玩點花活兒,無論中國或外國,同樣都被曆史的“篩子”給篩下去了。
在我國的科舉制度中,曆朝曆代的文人墨客們的“八股文”,寫了好幾萬篇吧?可是,留下來幾篇呢? 這幾年的“西風東漸”,吹進來的主要是好東西。
即使有些這樣那樣的不良影響,也是我們必須走一遍的道路,也是我們的一部分财富。
我們不必責備,也不必後悔。
關着門,好像很安全,可是你什麼也看不到,打開門,雖然難免有蒼蠅和蚊子,但你發展了,進步了。
曆史都是這麼走過來的。
我現在想講一講
小說寫完了,可是話還沒有說完。
這二十來年,要形容我國的形勢,好像一陣疾風,把門和窗子都吹開了,一陣塵煙夾雜着各種物品擁進了房子。
過了一刻,塵埃稍定,往門窗外一看,有億萬富翁,有無賴小偷,有萬丈高樓,有茅草小屋,有總統選舉,有議會吵架,有如水的美元,有燦爛的霓虹……五光十色,應有盡有,鬧得眼花缭亂。
回頭再看室内,中堂的“壽”字被吹落了,寫着“淡泊明志,甯靜緻遠”的對聯,也不知道被刮向何方。
一個宋朝的古瓶被吹倒破碎了。
吹進來的東西也很多:美元英鎊,馬克日元,大亨們的傳記,桌面上的電腦,機器洋娃娃,款爺旅行家,哈巴狗和波斯貓,蚊子和蒼蠅……如果分類整理一遍,得費很大功夫。
用木棍頭往牆角一扒拉,吹進來還有文學藝術一類的東西,這裡,我們必須細看。
其中有各種各樣的主義、思潮、風格、流派。
有的标明“新”,有的标明“新新”,有的标明“新新新”。
有的是真“新”,有的因為沒見過,對我國說是新的,對外國,則是半個或一個世紀以前的舊貨。
因為新,有人又好奇,便學将起來:照抄照轉的,把西服改為“中山服”或者長衫馬褂的,西裝上衣縫上塊長布作連衣裙的……反正隻要“新”就好,加上一陣炒作,一時身價百倍。
等待又加冷靜時,再仔細斟酌,原來那些吹進來又打着當成新旗幟的,是從舊衣服上扯下來的一塊布;奶油蛋糕加上山西陳醋,怎麼吃也不順口。
沒有生活積累,隻靠少女時期一點青春躁動作題材,寫來寫去的,無非是“三角”、“四角”,“五角”、“六角”的自我重複。
……外國鬧了一個世紀的思潮,我們在幾年之内,重複走了一遍。
現在好像要想一想該怎麼往下走了。
回顧這一二十年,我從來沒有反對和排斥過任何新的東西,但我從來也沒有受到任何“風”的吹動。
我深知,作家是屬于時代的,作家不可能不受自己時代、社會、個人經曆和生活體驗的制約。
勉強去學,就“畫虎不成”了。
我學不了青年作家;他們也不一定學得了我,因為他們沒有我們的曆史磨難。
我的一貫思想是:我就是我,我堅持我!我們這一代人的社會經曆,生活體驗,人生價值,注定文藝要去“載道”,要去“載德”。
怎麼也改不了,怎麼也“空靈”不起來。
不影響讀者一點什麼,你寫作幹什麼呢? 當我們想想怎麼往前走時,不妨回頭看看曆史。
曆史是一部巨大而無情的篩子。
它篩選着一切事物,也篩選着文學藝術。
在曆史上,什麼文藝作品留下來了,什麼東西被篩下去了,很能說明問題。
在曆史上凡是反映社會生活,凡是為人民呼喊,凡是關注時代和社會的,凡是推動了曆史和文化發展的,這樣的作品都留了來了。
那些無病呻吟,個人向隅而泣,或者在形式上玩點花活兒,無論中國或外國,同樣都被曆史的“篩子”給篩下去了。
在我國的科舉制度中,曆朝曆代的文人墨客們的“八股文”,寫了好幾萬篇吧?可是,留下來幾篇呢? 這幾年的“西風東漸”,吹進來的主要是好東西。
即使有些這樣那樣的不良影響,也是我們必須走一遍的道路,也是我們的一部分财富。
我們不必責備,也不必後悔。
關着門,好像很安全,可是你什麼也看不到,打開門,雖然難免有蒼蠅和蚊子,但你發展了,進步了。
曆史都是這麼走過來的。
我現在想講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