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選舉風波

關燈
困難。

    經過我們的調查研究,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又有 創造了新的經驗。

    現将他們的經驗,轉發下去,供各市、地在改革中參 考借鑒。

    “ 侯貴卿年月日 實際上,這些新“經驗”是蔔奎召開多次會議早就醞釀過的,文件都是蔔奎和吉海岩起草的,侯貴卿和司馬仁隻參加了些意見。

    但侯貴卿這麼一批,就成了他“蹲點”的新經驗。

    這些細小的是非,是無法端在桌面上說的。

    在林鋼職工鬧事的問題上,侯貴卿“平息了事态,解決了改革中遺留的問題,總結了經驗”,反而撈了一分政績。

     林鋼黨委又該“換屆”了。

    開一次新的黨員代表大會,以選出黨委委員,黨委書記、副書記,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和紀委書記。

    這次黨代會,對于林鋼的發展有着很重要的意義。

     張敬懷很重視這次林鋼的黨代會。

    按照他的設想,蔔奎這幾年在林鋼的業績和在黨内外的威信,被選舉的黨委書記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在蔔奎做一段黨委書記之後,可以調到林陽市當一名市長,再過一段時間,調到省裡,代替他的位置。

     張敬懷認為,給蔔奎更大的空間,他會對我們的事業有更大的貢獻。

     張敬懷自己呢?最近腦子裡常常浮出一個念頭:人,或早或晚都是要離開自己的崗位的,在省裡當一把手這幾年,自覺幹得還說得過去。

    見好就收吧,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免得自己或者因為身體,或者因為思想跟不上時代步伐,當了絆腳石。

    他發現有的“同僚”,“自我感覺”太好,實際上已經有人背後議論了:這個老家夥,賴着地位不下來!這種事例,他見過的太多了。

    這是一。

    其次,每一個人或早或晚,都要去見馬克思,自然規律是不可抗拒的。

    有時,年紀大了,從身體上說,到醫院檢查不出任何病症,可是心态的老化,就會誤做很多錯事。

    比如,早晨做了決定或指示,晚上忘記了。

    還有一種所謂的“老年态”:如沖動易怒,猜忌多疑,固執内向,不能容納不同意見,表面看是性格問題,實際上是一種病态心理。

    這樣的人,如果隻是一家之主,會造成家庭不和,如果主持黨的工作,就會壞大事。

    第三,他感到自己這大半生,活得實在太累了。

    早點退下來,過過輕松日子,是他多年的追求。

    當年,毛主席去世的時候,張敬懷哭得淚人一般,好像世界要毀滅了:中國怎麼可以沒有毛主席呀!中國向何處去?沒有了毛主席我們該怎麼辦呢?現在他老人家去世十多年了,地球不是還在轉嗎?中國的事情辦得不是很好嗎?這話老人家早就說過:不要以為離了誰地球就不轉了。

    可是,有幾個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呢? 張敬懷為了走好這步棋,他派吉秘書到了林鋼,列席林鋼黨代會,了解會議情況,及時向他彙報。

     侯貴卿把身邊的人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可信有用的;第二種是可信無用的;第三種是有用不可信的。

    第一種人,目前隻有他的秘書司馬仁,對他忠心耿耿,十幾年如一日,智商很高,既能辦事,又不出纰漏;第二種人,可信,老實,不敢越雷池半步,雖然不會出任何問題,可也辦不成事,要這樣的人何用?第三種人,你切不可信任他,但可以用他。

    林鋼的鮑中信,就屬于“第三種人”。

    這個人已經多次向他表過忠心。

    在這次林鋼黨代會,他計劃,隻要把鮑中信選為林鋼黨委委員,他的下一步計劃就好辦了。

     使張敬懷沒有想到的是,侯貴卿這一插手,林鋼的黨代會就出了問題。

     侯貴卿越來越重視林鋼在他事業中的位置了。

    抓住了林鋼,也就牽住了“牛鼻子”。

    在林鋼開黨代會期間,侯貴卿親臨會議,并且代表省委緻賀詞。

     侯貴卿在賓館一住下,就向黨代會的籌委會要下屆林鋼黨委的候選人名單。

     他發現在候選名單中,沒有鮑中信。

     鮑中信也看得清楚:這位侯副書記有很深的背景,年輕占第一優勢,将來本省肯定是他的天下,得和他靠緊點。

     林鋼的鬧事風波平息之後,又創造了新經驗:《在大型國有企業改造中,如何解決下崗職工和待崗幹部問題》經驗中講: 目前林鋼有一萬五千下崗工人,一千二百待崗幹部。

    這些工人都是半個世紀以來林鋼建設的骨幹,是把畢生獻給了林鋼的人,是林鋼的寶貴财富。

    這一千二百多待崗幹部,也都有多年的領導和組織工作經驗,他們給企業出一個點子,就是無價之寶。

    所以,解決這兩部分人的問題,關系着改革的成敗。

     為了解決這部分同志的工作問題,以穩定林鋼局勢,他們把這些同志組織起來,成立了一個“永輝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這個公司時,有人提出叫“夕陽”公司,大家都不同意,“夕陽”再好,畢竟近黃昏了,“永輝”是永遠光輝的意思)。

    這個公司的成立,一下解決了三千個職工,五百個幹部的再就業問題。

     “經驗”中說,這個永輝公司,不要國家一分錢,不要國家一間房,不要國家一件設備,完全是靠自力更生“白手起家”。

    公司創立不久,就開始盈利,在可以預見的将來,會變成利稅大戶。

     成立這個公司的點子,是司馬仁想出來的,具體操作是鮑中信辦的。

    如果隻從文字看,這項經驗是好上加好。

    可是具體一分析,就會發現許多問題。

    首先說“不要國家一分錢,不要國家一間房,不要國家一件設備”,完全靠自力更生精神“白手起家”這一點,就值得懷疑: 這些重新複了官位的幹部,大多是原來各分廠的黨委書記、經理,小的也是副經理,頂不濟也是車間主任和支部書記。

    他們雖然退下來了,但是,現任領導大多是他們提拔起來的。

    他們找到現任領導:什麼“小張”呀,“小李”呀,“小王”呀,喊一聲,說:“我們現在成立了一個公司,主要解決我們這些老家夥的飯碗問題,現在缺少點資金。

    你把二車間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