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省委書記視察的台前幕後
關燈
小
中
大
工程”建設,每個農民的年收入,平均已經達到了七百元。
不僅解決了生活問題,同時也建設了一個“衛生農村”…… 袁書記介紹了一個小時,接着是東中縣委書記羅希平介紹情況:他從解放思想,到具體建設過程,取得的經驗,說明他帶領着縣委和縣政府一班人,如何艱苦奮鬥,使這個貧困縣一年脫貧。
他談到農民生活改善的情況時說:“過去群衆能夠有糠菜果腹就滿足了。
現在粗糧已經不吃了。
家家吃大米飯,動不動還割二斤肉改善一下夥食呢!”在介紹“水火工程”經驗中,他把解決“三個認識”;抓緊“四個環節”;實行“五個落實”等經驗,也都“揉”進去了。
吉秘書隻顧低頭做記錄,張敬懷則認真聽着。
介紹情況進行了三個小時。
之後袁書記請張敬懷指示。
張敬懷隻說:“我們看看,我們看看。
” 袁東升書記一再請張書記作指示,張敬懷還是說“我們看看,我們看看。
” 袁書記從張敬懷的面容上,怎麼也看不出他的喜怒。
看來張書記是真的不想講話。
這也合乎他“下車伊始,不哇啦哇啦”的一貫作風,沒有再讓張書記講話。
袁書記問:“明天怎麼活動?” “你們随便安排吧!”張敬懷說,仍然面無表情。
“那麼我們明天就先到現場參觀?先去什麼地方?” “去哪兒都行。
” “那……我們明天就去東中縣的城關鄉?”說着忽然想起似的:“我忘記介紹了:這是城關鄉黨委書記孫餘同志。
” 孫餘解釋說:“我有事耽誤,來晚了。
”急忙走過來和張敬懷熱烈握手:“歡迎,歡迎。
歡迎張書記到我區視察!” 這天晚飯,袁書記說是請張書記吃頓“便飯”,這“便飯”足足擺了三大桌。
主桌上作陪的是地委的書記們,專員們,東中縣的書記和縣長們,他們要去視察的城關鄉的書記和鄉長們。
其他兩桌則是為張敬懷這次視察做各項服務的工作人員,有地委辦公室的,有負責安全保衛工作的公安局的頭頭腦腦人物,大多是處一級幹部,能不能參加這次接待,成了一種榮譽和待遇。
桌上早巳擺滿了五光十色的精美菜肴,各種各樣的瓊漿玉液。
服務小姐站立一旁。
宴會開始又是袁書記緻歡迎詞,歡迎張書記視察批評指示等。
接着是大家輪替向張敬懷敬酒。
張敬懷把臉拉下來,說:“誰也不要敬酒,我從來不喝酒的!”态度嚴肅。
看張敬懷的神色,人們也不敢再敬。
為此,所有在場的人心情都很緊張,是什麼地方安排得不周,使得張書記這麼不高興?以後更得小心侍候! 次日,吃過早飯就出發了。
一出市區,走了不多時,到了城關區鄉下農村的地面。
因為要在這裡參觀,那位孫餘書記成了主人。
他或前或後或左或右地一面帶路,一邊介紹他們實現“沼氣化”的情況。
城關區是一個小鎮,有一群小學生站在路旁,還有一批幹部隊伍,向開過來的車隊喊着:“歡迎,歡迎,熱烈歡迎!歡迎,歡迎,熱烈歡迎!” 張敬懷還注意到,沿途新貼了許多标語: 歡迎張書記到我地區視察! 歡迎張書記批評指示! 向張書記學習,向張書記緻敬! 文化大革命的遺風還沒有消除,張敬懷想。
汽車剛剛在一家門口停下,這家老小七口,早就在門口等着了。
鄉黨委餘書記帶路,随後大家都進了并不寬敞的房子。
很顯然,這家的房裡院外,是經過精心打掃的,連牆壁上的年畫,也像是新貼的。
孫書記向這家主人說:“張書記要參觀一下你們的沼氣化。
” 一個四十多歲的農民,也說了些歡迎參觀、指示之類的話。
說得很别扭,好像還沒有熟練,接着打開沼氣竈,劃了根火柴,像城市的煤汽竈一樣,忽忽燃燒起來。
主人又領着大家看了沼汽池,講了沼氣化的許多好處。
特别說:“我們趕上黨的好政策了。
我們地區,縣委、鄉黨委領導得好,我們都跟着享福了!” 又看了兩戶沼氣化的人家,接着去另一個鄉,看節水的“滲灌”工程。
汽車慢慢開出市區,郊外一派田園風光。
這裡因為缺水,全部種的是旱田。
高梁,谷子,玉米,長得茁壯。
風一吹,像綠色的海洋。
昨天,袁書記曾經問過吉秘書:“張書記怎麼還坐’伏爾加‘?” 吉秘書說:“張書記高興。
” 今天出發前,袁書記要張敬懷坐在他的“日産牌”車上,張敬懷不肯,袁書記又要坐在張敬懷車上陪同,張敬懷說“太擠。
”所以,在書記的汽車上,隻有張敬懷和吉秘書兩人。
張敬懷前後數了數,那陪同的汽車隊,居然有二十多輛。
張敬懷問吉海岩:“哪裡來的這麼多汽車?” 吉秘書說:“地委書記和專員們,縣委書記和縣長們,鄉黨委書記和鄉長們。
……咱們來時因為事前通知。
為了保衛張書記的安全,地區公安局,縣公安局,鄉裡負責保衛工作的幹部,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
可不得幾十輛車子呀。
” 張敬懷搖了搖頭,沒有說什麼。
警笛在前面開路,聽着那“嗚嗚嗚”的聲音,張敬懷說:“這種’陣勢‘,我們能看到什麼呀?” 說着,帶路的汽車在一片田野邊停下來。
張敬懷也下了車,袁書記立即走過來,告訴餘書記說:“到了你這’一畝三分地‘了,你是主人,你向張書記介紹介紹吧。
” 餘書記領張敬懷來到一個池塘旁邊,說:“這就是我們的節水滲灌工程。
我們這裡十年九旱,以前依靠我們修的那個小水庫,進行漫灌,很浪費水,現在改為滲灌。
下雨的時候,我們把水攔住。
等需要灌溉的時候,我們打開閥門,通過這些塑料管子,一滴一滴滲透下去,流向禾苗。
過去灌溉一畝地,需要十八噸水,現在隻要三四噸水就夠了。
節約百分之七十多。
”說着,打開閥門,清水果然通過管子一滴一滴地在禾苗根部滴出來。
張敬懷看了表演,問那位書記:“你們搞這個滲灌工程投資多少?” 書記回答:“八百多萬。
” 張敬懷繼續向另一個池塘走去,餘書記領路又看了一個滲灌點。
又是那番表演。
張敬懷看過,繼續向前面的一個灌溉點走去。
餘書記趕忙說:“張書記,前面路不好走,有泥!” 張敬懷沒有聽他的,仍然向前走。
他隻好跟着。
前面有一個水泥蓄水池,水池旁邊也有一個水龍頭。
張敬懷走近一看,水池中是幹的。
張敬懷扭開龍頭,沒有一滴水。
問:“這是怎麼回事?” 縣長搶先回答:“是……是……新建的,水管還沒有接通。
” 餘書記也趕忙說:“水管還沒有接上,沒有接上。
” 張敬懷晃了晃那根鐵管,一用力,居然拔出來了。
張敬懷仍然不想說什麼,把管子往地上一撩,又向前走。
又走了約半裡路,在另一個水泥池塘旁邊站下來。
這個紅磚砌的蓄水池,隻在面向大路的一面抹了薄薄一層水泥,背面還是鋸齒狼牙的裂着大縫的紅磚牆。
他一用力,又把那根管子拔了出來,随即扔到地上。
這才回頭,走向停在公路上的汽車。
他明白,這些蓄水池大部分是供人參觀的樣子貨。
到了汽車旁,袁書記馬上來解釋:“我們的’水火工程‘,有的剛剛上馬,還沒有完善,沒有完善。
” 張敬懷還是面無表情,一言不發。
汽車在袁書記的帶領下,繼續向着既定目标前進。
下一個參觀項目,是看農民生活的提高。
汽車在一個村子中間停下來。
村子中居然沒有一個人。
袁書記解釋說:“現在是夏鋤大忙季節,農民都下地幹活了,下地幹活了。
” 張敬懷走進一戶人家,戶主不在,但是門卻沒有上鎖。
袁書記解釋說:“現在人民生活提高了。
社會安定,小偷小摸的已經絕迹了。
可以說是夜不閉戶。
” 他們推門進入這家。
袁書記像到自己家裡一樣,在廚房揭開鍋,鍋中有熱水,溫着大米飯,旁邊還有一盆紅燒肉。
袁書記說:“嗬!白米飯紅燒肉!” 張敬懷看了看,從這戶人家走出來,又看了幾戶人家的廚房,各家各戶的鐵鍋中,全都溫着白米飯紅燒肉。
張敬懷有點奇怪:怎麼今天各家各戶,都吃白米飯紅燒肉呀?是事前約定好的嗎?但他仍然什麼也不說。
當他們進入第七戶人家時,情況有些變化:這家的主人也下地去了,家裡沒人。
張敬懷打開鍋蓋,鍋内是一小口袋生大米,約有三四斤重,米袋上放着一個紙條,上寫:“茲發給張二蛋大米三斤,豬肉二斤。
”旁邊放着一條五花肉。
大約主人還沒有來得及做,就放在鍋中了。
張敬懷想:“這戲法變得不高明,以為人們都那麼好胡弄呢。
”但仍然是什麼也不說,便走了出來。
出了這個标志人民生活提高的村子,繼續向下一個村子走去。
汽車開出去約有二三十裡,張敬懷讓車子停下來,似乎要小解的樣子。
他告訴吉秘書:你讓他們的車子先走,我們殿後。
于是吉秘書便站在路旁,擔當了交通指揮角色。
他擺着手:“你們先走!走,先走!” 袁書記也停下自己的車子,張敬懷吩咐:“你們先走,你也先走!” 袁書記隻好上了自己的車子向前開去。
不僅解決了生活問題,同時也建設了一個“衛生農村”…… 袁書記介紹了一個小時,接着是東中縣委書記羅希平介紹情況:他從解放思想,到具體建設過程,取得的經驗,說明他帶領着縣委和縣政府一班人,如何艱苦奮鬥,使這個貧困縣一年脫貧。
他談到農民生活改善的情況時說:“過去群衆能夠有糠菜果腹就滿足了。
現在粗糧已經不吃了。
家家吃大米飯,動不動還割二斤肉改善一下夥食呢!”在介紹“水火工程”經驗中,他把解決“三個認識”;抓緊“四個環節”;實行“五個落實”等經驗,也都“揉”進去了。
吉秘書隻顧低頭做記錄,張敬懷則認真聽着。
介紹情況進行了三個小時。
之後袁書記請張敬懷指示。
張敬懷隻說:“我們看看,我們看看。
” 袁東升書記一再請張書記作指示,張敬懷還是說“我們看看,我們看看。
” 袁書記從張敬懷的面容上,怎麼也看不出他的喜怒。
看來張書記是真的不想講話。
這也合乎他“下車伊始,不哇啦哇啦”的一貫作風,沒有再讓張書記講話。
袁書記問:“明天怎麼活動?” “你們随便安排吧!”張敬懷說,仍然面無表情。
“那麼我們明天就先到現場參觀?先去什麼地方?” “去哪兒都行。
” “那……我們明天就去東中縣的城關鄉?”說着忽然想起似的:“我忘記介紹了:這是城關鄉黨委書記孫餘同志。
” 孫餘解釋說:“我有事耽誤,來晚了。
”急忙走過來和張敬懷熱烈握手:“歡迎,歡迎。
歡迎張書記到我區視察!” 這天晚飯,袁書記說是請張書記吃頓“便飯”,這“便飯”足足擺了三大桌。
主桌上作陪的是地委的書記們,專員們,東中縣的書記和縣長們,他們要去視察的城關鄉的書記和鄉長們。
其他兩桌則是為張敬懷這次視察做各項服務的工作人員,有地委辦公室的,有負責安全保衛工作的公安局的頭頭腦腦人物,大多是處一級幹部,能不能參加這次接待,成了一種榮譽和待遇。
桌上早巳擺滿了五光十色的精美菜肴,各種各樣的瓊漿玉液。
服務小姐站立一旁。
宴會開始又是袁書記緻歡迎詞,歡迎張書記視察批評指示等。
接着是大家輪替向張敬懷敬酒。
張敬懷把臉拉下來,說:“誰也不要敬酒,我從來不喝酒的!”态度嚴肅。
看張敬懷的神色,人們也不敢再敬。
為此,所有在場的人心情都很緊張,是什麼地方安排得不周,使得張書記這麼不高興?以後更得小心侍候! 次日,吃過早飯就出發了。
一出市區,走了不多時,到了城關區鄉下農村的地面。
因為要在這裡參觀,那位孫餘書記成了主人。
他或前或後或左或右地一面帶路,一邊介紹他們實現“沼氣化”的情況。
城關區是一個小鎮,有一群小學生站在路旁,還有一批幹部隊伍,向開過來的車隊喊着:“歡迎,歡迎,熱烈歡迎!歡迎,歡迎,熱烈歡迎!” 張敬懷還注意到,沿途新貼了許多标語: 歡迎張書記到我地區視察! 歡迎張書記批評指示! 向張書記學習,向張書記緻敬! 文化大革命的遺風還沒有消除,張敬懷想。
汽車剛剛在一家門口停下,這家老小七口,早就在門口等着了。
鄉黨委餘書記帶路,随後大家都進了并不寬敞的房子。
很顯然,這家的房裡院外,是經過精心打掃的,連牆壁上的年畫,也像是新貼的。
孫書記向這家主人說:“張書記要參觀一下你們的沼氣化。
” 一個四十多歲的農民,也說了些歡迎參觀、指示之類的話。
說得很别扭,好像還沒有熟練,接着打開沼氣竈,劃了根火柴,像城市的煤汽竈一樣,忽忽燃燒起來。
主人又領着大家看了沼汽池,講了沼氣化的許多好處。
特别說:“我們趕上黨的好政策了。
我們地區,縣委、鄉黨委領導得好,我們都跟着享福了!” 又看了兩戶沼氣化的人家,接着去另一個鄉,看節水的“滲灌”工程。
汽車慢慢開出市區,郊外一派田園風光。
這裡因為缺水,全部種的是旱田。
高梁,谷子,玉米,長得茁壯。
風一吹,像綠色的海洋。
昨天,袁書記曾經問過吉秘書:“張書記怎麼還坐’伏爾加‘?” 吉秘書說:“張書記高興。
” 今天出發前,袁書記要張敬懷坐在他的“日産牌”車上,張敬懷不肯,袁書記又要坐在張敬懷車上陪同,張敬懷說“太擠。
”所以,在書記的汽車上,隻有張敬懷和吉秘書兩人。
張敬懷前後數了數,那陪同的汽車隊,居然有二十多輛。
張敬懷問吉海岩:“哪裡來的這麼多汽車?” 吉秘書說:“地委書記和專員們,縣委書記和縣長們,鄉黨委書記和鄉長們。
……咱們來時因為事前通知。
為了保衛張書記的安全,地區公安局,縣公安局,鄉裡負責保衛工作的幹部,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
可不得幾十輛車子呀。
” 張敬懷搖了搖頭,沒有說什麼。
警笛在前面開路,聽着那“嗚嗚嗚”的聲音,張敬懷說:“這種’陣勢‘,我們能看到什麼呀?” 說着,帶路的汽車在一片田野邊停下來。
張敬懷也下了車,袁書記立即走過來,告訴餘書記說:“到了你這’一畝三分地‘了,你是主人,你向張書記介紹介紹吧。
” 餘書記領張敬懷來到一個池塘旁邊,說:“這就是我們的節水滲灌工程。
我們這裡十年九旱,以前依靠我們修的那個小水庫,進行漫灌,很浪費水,現在改為滲灌。
下雨的時候,我們把水攔住。
等需要灌溉的時候,我們打開閥門,通過這些塑料管子,一滴一滴滲透下去,流向禾苗。
過去灌溉一畝地,需要十八噸水,現在隻要三四噸水就夠了。
節約百分之七十多。
”說着,打開閥門,清水果然通過管子一滴一滴地在禾苗根部滴出來。
張敬懷看了表演,問那位書記:“你們搞這個滲灌工程投資多少?” 書記回答:“八百多萬。
” 張敬懷繼續向另一個池塘走去,餘書記領路又看了一個滲灌點。
又是那番表演。
張敬懷看過,繼續向前面的一個灌溉點走去。
餘書記趕忙說:“張書記,前面路不好走,有泥!” 張敬懷沒有聽他的,仍然向前走。
他隻好跟着。
前面有一個水泥蓄水池,水池旁邊也有一個水龍頭。
張敬懷走近一看,水池中是幹的。
張敬懷扭開龍頭,沒有一滴水。
問:“這是怎麼回事?” 縣長搶先回答:“是……是……新建的,水管還沒有接通。
” 餘書記也趕忙說:“水管還沒有接上,沒有接上。
” 張敬懷晃了晃那根鐵管,一用力,居然拔出來了。
張敬懷仍然不想說什麼,把管子往地上一撩,又向前走。
又走了約半裡路,在另一個水泥池塘旁邊站下來。
這個紅磚砌的蓄水池,隻在面向大路的一面抹了薄薄一層水泥,背面還是鋸齒狼牙的裂着大縫的紅磚牆。
他一用力,又把那根管子拔了出來,随即扔到地上。
這才回頭,走向停在公路上的汽車。
他明白,這些蓄水池大部分是供人參觀的樣子貨。
到了汽車旁,袁書記馬上來解釋:“我們的’水火工程‘,有的剛剛上馬,還沒有完善,沒有完善。
” 張敬懷還是面無表情,一言不發。
汽車在袁書記的帶領下,繼續向着既定目标前進。
下一個參觀項目,是看農民生活的提高。
汽車在一個村子中間停下來。
村子中居然沒有一個人。
袁書記解釋說:“現在是夏鋤大忙季節,農民都下地幹活了,下地幹活了。
” 張敬懷走進一戶人家,戶主不在,但是門卻沒有上鎖。
袁書記解釋說:“現在人民生活提高了。
社會安定,小偷小摸的已經絕迹了。
可以說是夜不閉戶。
” 他們推門進入這家。
袁書記像到自己家裡一樣,在廚房揭開鍋,鍋中有熱水,溫着大米飯,旁邊還有一盆紅燒肉。
袁書記說:“嗬!白米飯紅燒肉!” 張敬懷看了看,從這戶人家走出來,又看了幾戶人家的廚房,各家各戶的鐵鍋中,全都溫着白米飯紅燒肉。
張敬懷有點奇怪:怎麼今天各家各戶,都吃白米飯紅燒肉呀?是事前約定好的嗎?但他仍然什麼也不說。
當他們進入第七戶人家時,情況有些變化:這家的主人也下地去了,家裡沒人。
張敬懷打開鍋蓋,鍋内是一小口袋生大米,約有三四斤重,米袋上放着一個紙條,上寫:“茲發給張二蛋大米三斤,豬肉二斤。
”旁邊放着一條五花肉。
大約主人還沒有來得及做,就放在鍋中了。
張敬懷想:“這戲法變得不高明,以為人們都那麼好胡弄呢。
”但仍然是什麼也不說,便走了出來。
出了這個标志人民生活提高的村子,繼續向下一個村子走去。
汽車開出去約有二三十裡,張敬懷讓車子停下來,似乎要小解的樣子。
他告訴吉秘書:你讓他們的車子先走,我們殿後。
于是吉秘書便站在路旁,擔當了交通指揮角色。
他擺着手:“你們先走!走,先走!” 袁書記也停下自己的車子,張敬懷吩咐:“你們先走,你也先走!” 袁書記隻好上了自己的車子向前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