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馮怡的國外來信
關燈
小
中
大
放進口中就行了,往裡面塞幹什麼?差一點把人噎死……”
護士進來了:“時間不早了,不要累着病人,請回吧。
” 馮怡隻得站起來告辭,說:“我下個星期就走,你放心。
等着我。
我一定會回來的。
” “我相信。
” “我想,等我回來的時候,你應該已經離開你生活和工作的環境了。
那時候你就自由了。
” “也許吧。
” 馮怡跨出門,張敬懷要起來送她,被護士按住了。
兩人微笑地互相招了招手。
馮怡出國後,張敬懷一直惦念着她。
可是過了兩個月,還不見有信來,又沒有辦法打聽到她的地址,他有些寝食難安了。
又過了幾天,在吉海岩給他送來的文件中,有三包厚厚的信封。
他一看地址是從美國來的,急忙拆開看。
他的手有點顫抖,不知道是吉是兇。
他讓自己平靜了一會兒。
才打開那一羅信。
一看字迹,就是馮怡的筆體。
字如其人,在潇灑中透出穩重,在秀美中包含倩細。
第一封很短,是報告平安到達的;第二封是報告她已經到校進入正常學習,都沒有講她生活的情節和細節。
他多麼希望知道她的詳細情況呀!第三封信像一羅稿子,有半寸厚。
這三封來信日期,前後差二十天或一個月,可能因為郵遞問題,是一起收到的。
敬懷友父: 請理解我這麼稱呼你,我父親去世了,我沒有父親。
在你身邊時,我覺得按年齡,你是我的父親,我享受着父愛;可是,我們無所不談,我們又是平等的朋友。
在我的眼睛裡,你是一個普通人。
所以我稱你為“友父”。
以前,我因為忙着辦理各種手續,沒有詳細告訴你我的情況。
現在略加補充:我是按時到達目的地的,下了飛機就有朋友來接,有朋友安排食宿,有朋友幫助我辦入學手續。
因為要靠打工生活學習,又有朋友幫助聯系當了鐘點工。
真想不到,人生有這麼多朋友,特别是那些和我們一起“上山下鄉”又來了美國的知青“戰友”們,簡直比親人還要親。
過去我常常想,在“文革”中怎麼冒出來那麼多壞人?我現在想,天底下壞人不少,但比較起來還是好人多,關愛人的熱心人還是多數。
我到美國的印像,除了滿眼都是黃頭發藍眼睛人之外,還說不上有什麼别的印像。
但這裡的華僑比我想像的還要多,我是生活在黑頭發黑眼珠的朋友中間,暫時還沒有寂寞之感。
但是我想,困難一定會有的,首先我得自食其力地生活,又要打工,又要完成學業,是很辛苦的。
給你寫信少,這也是一個原因。
苦一些,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能比在大荒的暴風雪中挖凍土還苦嗎?我想,用我們過去常說的一句話:面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 我一定要把社會學這門我喜愛的學科學好。
我不在于拿什麼學位,而是為了弄明白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的一切。
我不能稀裡糊塗的生活在其中。
剛來這幾天,我生活在友誼的包圍中。
但是美國這個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是很緊張的。
朋友們把我安排好後,盡了他們朋友的責任,他們還要去為自己而奮鬥。
以後,就看我自己的了。
我這個人很自信,我不覺得前面有不可逾越的火焰山。
我隻是覺得,有時會感到寂寞,會想國内的朋友,會想你。
我常常覺得,如果有一天,我解脫不了這種寂寞時,也許會半途而廢,跑回國去。
到時,你一定會笑我,怎麼這樣沒有出息呀。
我并不迷信的。
關于命運,我是這麼理解的:“命”是先天的,比如你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我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這是“命”,是不能由自己選擇的;“運”是後天的,是社會的。
因各人自身的偶然和必然因素造成的。
比如你的許多經曆,我的一些經曆,我們的相識,就是許多偶然因素造成的“運”。
我忽然想起了你的家庭,也是“運”造成的……你不相信嗎? 我常常想起你,你的地位很高,周圍圍着很多人。
你不能不生活在你存在的圈子裡,就像我不能不生活在我的圈子裡一樣。
但是,我不認為你生活得很快樂。
我希望有一天,你能走出那個圈子。
等着我,我想,在我回去那一天,你已經脫去那些個“緊箍咒”了…… 我這是随心所欲寫了這麼多,就此打住吧。
想念你的友女小怡月日 又及:我忽然想起,這裡是白天,你一定在睡夢中,有什麼好夢嗎? 張敬懷看了第一封信,感動得半天低頭垂手不語,又看第二封。
敬懷友父: 我給你寫了那封信,又有一個月了,這封信要報告你一個好消息: 世界這麼大,又這麼小。
在這個大千世界,我居然遇見了一個親戚!你說奇不奇? 事情是這個樣子的:有一天,一個
” 馮怡隻得站起來告辭,說:“我下個星期就走,你放心。
等着我。
我一定會回來的。
” “我相信。
” “我想,等我回來的時候,你應該已經離開你生活和工作的環境了。
那時候你就自由了。
” “也許吧。
” 馮怡跨出門,張敬懷要起來送她,被護士按住了。
兩人微笑地互相招了招手。
馮怡出國後,張敬懷一直惦念着她。
可是過了兩個月,還不見有信來,又沒有辦法打聽到她的地址,他有些寝食難安了。
又過了幾天,在吉海岩給他送來的文件中,有三包厚厚的信封。
他一看地址是從美國來的,急忙拆開看。
他的手有點顫抖,不知道是吉是兇。
他讓自己平靜了一會兒。
才打開那一羅信。
一看字迹,就是馮怡的筆體。
字如其人,在潇灑中透出穩重,在秀美中包含倩細。
第一封很短,是報告平安到達的;第二封是報告她已經到校進入正常學習,都沒有講她生活的情節和細節。
他多麼希望知道她的詳細情況呀!第三封信像一羅稿子,有半寸厚。
這三封來信日期,前後差二十天或一個月,可能因為郵遞問題,是一起收到的。
敬懷友父: 請理解我這麼稱呼你,我父親去世了,我沒有父親。
在你身邊時,我覺得按年齡,你是我的父親,我享受着父愛;可是,我們無所不談,我們又是平等的朋友。
在我的眼睛裡,你是一個普通人。
所以我稱你為“友父”。
以前,我因為忙着辦理各種手續,沒有詳細告訴你我的情況。
現在略加補充:我是按時到達目的地的,下了飛機就有朋友來接,有朋友安排食宿,有朋友幫助我辦入學手續。
因為要靠打工生活學習,又有朋友幫助聯系當了鐘點工。
真想不到,人生有這麼多朋友,特别是那些和我們一起“上山下鄉”又來了美國的知青“戰友”們,簡直比親人還要親。
過去我常常想,在“文革”中怎麼冒出來那麼多壞人?我現在想,天底下壞人不少,但比較起來還是好人多,關愛人的熱心人還是多數。
我到美國的印像,除了滿眼都是黃頭發藍眼睛人之外,還說不上有什麼别的印像。
但這裡的華僑比我想像的還要多,我是生活在黑頭發黑眼珠的朋友中間,暫時還沒有寂寞之感。
但是我想,困難一定會有的,首先我得自食其力地生活,又要打工,又要完成學業,是很辛苦的。
給你寫信少,這也是一個原因。
苦一些,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能比在大荒的暴風雪中挖凍土還苦嗎?我想,用我們過去常說的一句話:面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 我一定要把社會學這門我喜愛的學科學好。
我不在于拿什麼學位,而是為了弄明白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的一切。
我不能稀裡糊塗的生活在其中。
剛來這幾天,我生活在友誼的包圍中。
但是美國這個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是很緊張的。
朋友們把我安排好後,盡了他們朋友的責任,他們還要去為自己而奮鬥。
以後,就看我自己的了。
我這個人很自信,我不覺得前面有不可逾越的火焰山。
我隻是覺得,有時會感到寂寞,會想國内的朋友,會想你。
我常常覺得,如果有一天,我解脫不了這種寂寞時,也許會半途而廢,跑回國去。
到時,你一定會笑我,怎麼這樣沒有出息呀。
我并不迷信的。
關于命運,我是這麼理解的:“命”是先天的,比如你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我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這是“命”,是不能由自己選擇的;“運”是後天的,是社會的。
因各人自身的偶然和必然因素造成的。
比如你的許多經曆,我的一些經曆,我們的相識,就是許多偶然因素造成的“運”。
我忽然想起了你的家庭,也是“運”造成的……你不相信嗎? 我常常想起你,你的地位很高,周圍圍着很多人。
你不能不生活在你存在的圈子裡,就像我不能不生活在我的圈子裡一樣。
但是,我不認為你生活得很快樂。
我希望有一天,你能走出那個圈子。
等着我,我想,在我回去那一天,你已經脫去那些個“緊箍咒”了…… 我這是随心所欲寫了這麼多,就此打住吧。
想念你的友女小怡月日 又及:我忽然想起,這裡是白天,你一定在睡夢中,有什麼好夢嗎? 張敬懷看了第一封信,感動得半天低頭垂手不語,又看第二封。
敬懷友父: 我給你寫了那封信,又有一個月了,這封信要報告你一個好消息: 世界這麼大,又這麼小。
在這個大千世界,我居然遇見了一個親戚!你說奇不奇? 事情是這個樣子的:有一天,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