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關燈
小
中
大
應。
” 鄭天良聽到這話,心裡很惱火,但他在這個地方不能發作,發作也沒有用,他隻是淡淡地說:“是呀,現在辦企業并沒有限制,我們縣裡還要招商引資呢。
” 趙全福說:“我跟宣縣長也講了,其它企業能來縣城買地建廠,為什麼我就不能,宣縣長說合和是全縣利稅大戶,是重點保護企業,要是花幾千萬再建一個新廠,縣裡的稅收就得不到保證。
” 于文紅插話說:“宣縣長講的當然是有道理的,你一搬家就會減少利潤,縣裡當然少稅收,誰叫你把企業做這麼大的呢。
” 趙全福說:“你懂什麼,這裡面關鍵是合和遷下去是黃市長決定的,宣縣長沒有黃市長批準怎麼敢同意回遷呢?” 鄭天良說:“當初黃市長那麼爽快地就答應把合和商标給你租用,現在也應該很爽快地讓合和廠再遷回來,因為現在形勢已經變了,十五公裡縣城經濟圈如今根本就沒法形成。
你去找黃市長說說,他會同意的。
” 趙全福說:“我已經找過黃市長了,他先說馬壩離縣城隻有十二公裡,本來就在縣城經濟圈之内,然後又說回遷的事也是可以考慮的,等機會再說。
他還要我找縣委縣政府談這件事。
” 鄭天良說:“合和這件事比較敏感,有一些曆史原因在裡面,所以我不好出面多說什麼。
你應該能明白。
” 趙全福說:“合和回遷如果你不出面肯定就辦不成,但我相信你肯定會有一天能說上話的。
老實說,黃市長在合安鋪的攤子太大,如今全完了,縣裡現在還欠銀行四個多億,黃市長的風光已經過去了,升市委書記是肯定沒戲的,黃以恒沒戲,宣中陽也不會在合安成多大氣候的。
所以我把賭注押在你身上,因為合安隻有按照你當年由小到大、由農而工的思路才能發展起來,不然絕沒有出路。
” 鄭天良聽了這話心裡還是很激動的,他這幾年來之所以能跟趙全福恢複關系,也就是趙全福對鄭天良的能量和才幹看得最清楚,這個被他撤過職的人内心裡卻如此認他的賬,這就是眼光和膽識。
隻不過趙全福決定不了他的命運,鄭天良馬上就要奔五十了,而副縣級的幹部五十歲就不再提撥了,所以鄭天良的政治前途隻剩下一年半時間了,如果一九九九年還不能扶正的話,這就意味着他的政治生命全部結束了。
對于黃以恒,他從内心裡心悅誠服,他覺得黃以恒在合安縣的“五八十”策劃是他最成功的政治表演。
鄭天良現在終于弄懂了,官場有些人有政績能上,沒有政績也能上,而有些人沒政績不可能上,有政績同樣不能上,政績是相對的。
黃以恒扔給合安縣四億多債務,工業區企業除了啤酒廠還在苟延殘喘外幾乎全部倒閉,但他照樣當上了市長,他從内部得到的消息是黃以恒很快就會接任市委書記。
宣中陽是黃以恒的秘書,跟着他到市裡後,不久就升為市政府副秘書長,等到黃以恒兩年前當上市長的時候,宣中陽就回到了合安縣任縣長。
宣中陽來任縣長的時候,鄭天良已經平靜得多了,他發自内心地尊重宣縣長,表示要全力支持宣縣長的工作,沒有一點擺老資格的意思。
鄭天良想起他當年寫的那篇文章中提到的觀點,轉變思想容易,落實在行動上很難,當初他對黃以恒雖然在思想上認同了黃以恒是他的上級,但他在言語上和行動中卻常常有自己是上級的表現。
他發現原來這篇文章是為自己寫的。
年近五十的鄭天良,希望黃以恒當上市委書記後能在宣中陽改任縣委書記的同時将自己動一下,他對自己當縣長是有信心的。
這兩年,他主動改善與黃以恒的關系,黃以恒對他仍然很客氣也很尊重,鄭天良去市裡甚至還請他吃飯,但就是不跟他交心,即使看起來交心的話,回來後一想還是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内容,比如黃以恒對鄭天良說:“老鄭呀,你看一轉眼我們都由年輕人變成老同志了,眼看時間不多了,我真的為我們這些老同志着急,你說是不是?”這話聽起來是很關心鄭天良,但“着急”的是什麼呢?是想辦法為他這樣的老同志提一下而着急呢,還是因為根本就提不上去了而着急呢?怎麼理解都可以,都對,都不對。
所以在趙全福說到他們之間微妙關系的時候,他絕不會附和,而且還說了維護黃以恒形象的話,他說:“老趙,話可不能這麼說。
建工業區的大方向是沒錯的,縣裡的決策也是正确的,之所以今天出現這種局面,有大環境的影響,比如說東南亞經濟危機;也有我們管理水平跟不上去的原因,人才嚴重不足,好設備沒有好人去管理和使用,你總不能讓黃市長去車間管理機器吧?所以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中央決定開發海南的政策并沒錯,但海南的泡沫經濟是投資商的行為,這與中央決策是沒有關系的。
” 他們的讨論越來越深刻,于文紅就越來越疲倦。
她給鄭天良倒滿了一杯酒,說:“鄭縣長,我再給你倒一杯,要是我倒滿口後滲出來一滴,我認罰一杯;你要是喝漏下一滴,就罰你一杯。
” 鄭天良看着于文紅挑釁的眼神,在小範圍裡就有些放開了,他說:“滿口是多少?” 于文紅說:“滿口就是酒比杯口高。
”
” 鄭天良聽到這話,心裡很惱火,但他在這個地方不能發作,發作也沒有用,他隻是淡淡地說:“是呀,現在辦企業并沒有限制,我們縣裡還要招商引資呢。
” 趙全福說:“我跟宣縣長也講了,其它企業能來縣城買地建廠,為什麼我就不能,宣縣長說合和是全縣利稅大戶,是重點保護企業,要是花幾千萬再建一個新廠,縣裡的稅收就得不到保證。
” 于文紅插話說:“宣縣長講的當然是有道理的,你一搬家就會減少利潤,縣裡當然少稅收,誰叫你把企業做這麼大的呢。
” 趙全福說:“你懂什麼,這裡面關鍵是合和遷下去是黃市長決定的,宣縣長沒有黃市長批準怎麼敢同意回遷呢?” 鄭天良說:“當初黃市長那麼爽快地就答應把合和商标給你租用,現在也應該很爽快地讓合和廠再遷回來,因為現在形勢已經變了,十五公裡縣城經濟圈如今根本就沒法形成。
你去找黃市長說說,他會同意的。
” 趙全福說:“我已經找過黃市長了,他先說馬壩離縣城隻有十二公裡,本來就在縣城經濟圈之内,然後又說回遷的事也是可以考慮的,等機會再說。
他還要我找縣委縣政府談這件事。
” 鄭天良說:“合和這件事比較敏感,有一些曆史原因在裡面,所以我不好出面多說什麼。
你應該能明白。
” 趙全福說:“合和回遷如果你不出面肯定就辦不成,但我相信你肯定會有一天能說上話的。
老實說,黃市長在合安鋪的攤子太大,如今全完了,縣裡現在還欠銀行四個多億,黃市長的風光已經過去了,升市委書記是肯定沒戲的,黃以恒沒戲,宣中陽也不會在合安成多大氣候的。
所以我把賭注押在你身上,因為合安隻有按照你當年由小到大、由農而工的思路才能發展起來,不然絕沒有出路。
” 鄭天良聽了這話心裡還是很激動的,他這幾年來之所以能跟趙全福恢複關系,也就是趙全福對鄭天良的能量和才幹看得最清楚,這個被他撤過職的人内心裡卻如此認他的賬,這就是眼光和膽識。
隻不過趙全福決定不了他的命運,鄭天良馬上就要奔五十了,而副縣級的幹部五十歲就不再提撥了,所以鄭天良的政治前途隻剩下一年半時間了,如果一九九九年還不能扶正的話,這就意味着他的政治生命全部結束了。
對于黃以恒,他從内心裡心悅誠服,他覺得黃以恒在合安縣的“五八十”策劃是他最成功的政治表演。
鄭天良現在終于弄懂了,官場有些人有政績能上,沒有政績也能上,而有些人沒政績不可能上,有政績同樣不能上,政績是相對的。
黃以恒扔給合安縣四億多債務,工業區企業除了啤酒廠還在苟延殘喘外幾乎全部倒閉,但他照樣當上了市長,他從内部得到的消息是黃以恒很快就會接任市委書記。
宣中陽是黃以恒的秘書,跟着他到市裡後,不久就升為市政府副秘書長,等到黃以恒兩年前當上市長的時候,宣中陽就回到了合安縣任縣長。
宣中陽來任縣長的時候,鄭天良已經平靜得多了,他發自内心地尊重宣縣長,表示要全力支持宣縣長的工作,沒有一點擺老資格的意思。
鄭天良想起他當年寫的那篇文章中提到的觀點,轉變思想容易,落實在行動上很難,當初他對黃以恒雖然在思想上認同了黃以恒是他的上級,但他在言語上和行動中卻常常有自己是上級的表現。
他發現原來這篇文章是為自己寫的。
年近五十的鄭天良,希望黃以恒當上市委書記後能在宣中陽改任縣委書記的同時将自己動一下,他對自己當縣長是有信心的。
這兩年,他主動改善與黃以恒的關系,黃以恒對他仍然很客氣也很尊重,鄭天良去市裡甚至還請他吃飯,但就是不跟他交心,即使看起來交心的話,回來後一想還是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内容,比如黃以恒對鄭天良說:“老鄭呀,你看一轉眼我們都由年輕人變成老同志了,眼看時間不多了,我真的為我們這些老同志着急,你說是不是?”這話聽起來是很關心鄭天良,但“着急”的是什麼呢?是想辦法為他這樣的老同志提一下而着急呢,還是因為根本就提不上去了而着急呢?怎麼理解都可以,都對,都不對。
所以在趙全福說到他們之間微妙關系的時候,他絕不會附和,而且還說了維護黃以恒形象的話,他說:“老趙,話可不能這麼說。
建工業區的大方向是沒錯的,縣裡的決策也是正确的,之所以今天出現這種局面,有大環境的影響,比如說東南亞經濟危機;也有我們管理水平跟不上去的原因,人才嚴重不足,好設備沒有好人去管理和使用,你總不能讓黃市長去車間管理機器吧?所以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中央決定開發海南的政策并沒錯,但海南的泡沫經濟是投資商的行為,這與中央決策是沒有關系的。
” 他們的讨論越來越深刻,于文紅就越來越疲倦。
她給鄭天良倒滿了一杯酒,說:“鄭縣長,我再給你倒一杯,要是我倒滿口後滲出來一滴,我認罰一杯;你要是喝漏下一滴,就罰你一杯。
” 鄭天良看着于文紅挑釁的眼神,在小範圍裡就有些放開了,他說:“滿口是多少?” 于文紅說:“滿口就是酒比杯口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