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關燈
小
中
大
那些人本來可以幸存,卻在最後一刻被吞沒。
他們的災難,與别人的不幸很不一樣。
很少有人理解,被動卷裹,與慷慨投入,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命運。
1948年,東京郊邊一些挨過猛烈轟炸的城市,也開始重建。
在伊勢崎,鏟車向一幢隻剩下殘垣斷壁的房子隆隆推來。
司機突然發現前面牆上有豎寫的一行行如圖畫的字。
他扳上閘,跳下來看個仔細。
牆上歪斜着一幅山水畫,燒得隻剩下三分之一了,還有一台鋼琴,已炸爛,看來這是間挺講究的客廳的裡牆。
他湊近一看,全是漢字,有的字能猜,但前前後後連成行,就弄不懂了。
他覺得奇怪,便到施工辦公室打電話。
美國軍警的吉普車馬上趕來,從車上跳下幾個美國軍人,跑上雜草叢生歪斜的石階。
這是冷戰開始的年代,日本人已經有了新的盟友、新的敵人。
美國軍人動作敏捷,神情嚴峻,他們仔細巡視周圍,察看有無異情,對着牆上拍照片。
一個看上去能懂文字的人,對帶隊來的軍官說了一些話,他懷疑這些字迹是間諜的聯絡暗号。
那位軍官退後兩步,看那牆:筆迹濃淡不一,最早的字已經被風雨洗得很淡,一行行彎彎扭扭的豎排方塊字對他來說,隻是神秘莫測的符号: 我回長春去找你 我也趕回長春去 我再回長春去 我也趕回 我在找你死活也要找到你 我已經找到你在夢裡 就在同一天,在千裡之遙的另一個城市長春,另一批人,冷戰的另一邊,也在清理戰争的遺迹,也在驚異于一行行類似的字迹。
那是個該記住的日子,長春電影制片廠成立,這是共産黨領導的解放區建立的第一個電影制片廠。
街上鞭炮雷鳴,擴音機裡是喜氣洋洋的秧歌鑼鼓。
1945年末從日本人主持的“滿映”拆走的設備,已經從外省運回,正在重新安裝。
就在接裝設備時,錄音棚技術人員發現女演員化妝室前牆,有一排排歪歪斜斜的字。
一群舊滿映的男女同事,聽說了,呼三喊四地擁過來看。
他們站進房間裡看,先是稀稀拉拉,不一會就擠滿人。
門對着空白的窗,右手邊以前擱着椅桌,現在隻剩下殘破的大鏡框和震裂的鏡子。
尖利的碎片還留在牆上,可能都怕被劃破手指,也可能一直無人管這陰氣森森的房間,牆角挂着蛛網,地上滿是塵埃。
有人不怕噴得一身灰,去拉開那道肮髒的窗簾,頓時房間變得明亮。
破裂的鏡子,此刻照着看熱鬧的人,他們割得奇奇怪怪的眼睛,統統朝向一個方向――左邊光秃秃的大白牆上的一排排濃濃淡淡顔色各異的字迹: 我去東京找你 我也趕回東京 又去東京 找到你才活得下去 馬上就要找到你了别急 字行不連貫,語句淩亂。
似乎是這個意思,似乎是那個意思。
但大部人馬上明白了這是怎麼一回事。
有個男士顯聰明,讀出聲來。
有個頭發花白的人進來看了一眼,說很久前,其中有些字就在牆上。
此話引來更多的人,一時間議論紛紛,破裂的鏡子,撲了一層灰,重疊着太多驚異的臉。
那幾年前便開始的故事,凡是滿映的人,都耳熟能詳,并不新鮮。
可是這些濃濃淡淡的字,突然把人們已忘掉的記憶,重新演出一番,就像銀幕上又放出了昔日的電影。
這時窗外一大塊烏雲移近,房間裡光線詭異。
大片的色彩,壓低了人的說話聲和腳步聲。
也是的,這慢慢靠近或離開的一雙腳,拐一個走廊轉一個過道,或許就是另外一雙腳,甚至是另外一雙剝離了性别的鞋。
1945年三月,長春的日子不像這陣子消停。
每個兒子有個命裡的娘,當他長大,卻發現過去的一切,早就随着尖叫消失。
那個春天,長春還叫新京,飄着滿洲國旗幟。
人人都明白,十多年來日本占領滿洲,似乎這個“共存共榮”的基地不可動搖,可現在是走到了頭。
盟軍強渡萊茵河,俄國軍隊勢如破竹進入東歐。
在東亞,英美奪回緬甸與菲律賓,迫近日軍本土。
軸心國敗局無可扭轉,這個結束已經開始,這點無論什麼人都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個結束将怎樣結束。
面臨劇變,每個人都打起自己的小算盤。
滿洲株式會社映畫協會的日本總裁兼總導演山崎修治,拼命趕着完成新片《綠衣》。
他個子在日本人中顯高,臉略瘦屑,鬓角冒出幾根白發。
他穿着睡衣,一早就在聽收音機,邊聽邊整理他的床。
和以往不同的是,不想洗澡,感覺肚子餓得厲害,便開始準備早餐。
差不多五分鐘吃了兩個面包,一杯牛奶。
還是覺得不夠。
他又去廚房取了個生雞蛋,砸到熱騰騰的咖啡裡,看着雞蛋皮上的一層晶瑩,用勺攪着杯裡的咖啡,喝了一半,取了根雪茄,卻放在桌上。
這個戰前日本電影界有名的歐洲派人物,擔任滿映總裁,政治責任再大,也沒法讓他改變生活習慣。
關了
他們的災難,與别人的不幸很不一樣。
很少有人理解,被動卷裹,與慷慨投入,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命運。
1948年,東京郊邊一些挨過猛烈轟炸的城市,也開始重建。
在伊勢崎,鏟車向一幢隻剩下殘垣斷壁的房子隆隆推來。
司機突然發現前面牆上有豎寫的一行行如圖畫的字。
他扳上閘,跳下來看個仔細。
牆上歪斜着一幅山水畫,燒得隻剩下三分之一了,還有一台鋼琴,已炸爛,看來這是間挺講究的客廳的裡牆。
他湊近一看,全是漢字,有的字能猜,但前前後後連成行,就弄不懂了。
他覺得奇怪,便到施工辦公室打電話。
美國軍警的吉普車馬上趕來,從車上跳下幾個美國軍人,跑上雜草叢生歪斜的石階。
這是冷戰開始的年代,日本人已經有了新的盟友、新的敵人。
美國軍人動作敏捷,神情嚴峻,他們仔細巡視周圍,察看有無異情,對着牆上拍照片。
一個看上去能懂文字的人,對帶隊來的軍官說了一些話,他懷疑這些字迹是間諜的聯絡暗号。
那位軍官退後兩步,看那牆:筆迹濃淡不一,最早的字已經被風雨洗得很淡,一行行彎彎扭扭的豎排方塊字對他來說,隻是神秘莫測的符号: 我回長春去找你 我也趕回長春去 我再回長春去 我也趕回 我在找你死活也要找到你 我已經找到你在夢裡 就在同一天,在千裡之遙的另一個城市長春,另一批人,冷戰的另一邊,也在清理戰争的遺迹,也在驚異于一行行類似的字迹。
那是個該記住的日子,長春電影制片廠成立,這是共産黨領導的解放區建立的第一個電影制片廠。
街上鞭炮雷鳴,擴音機裡是喜氣洋洋的秧歌鑼鼓。
1945年末從日本人主持的“滿映”拆走的設備,已經從外省運回,正在重新安裝。
就在接裝設備時,錄音棚技術人員發現女演員化妝室前牆,有一排排歪歪斜斜的字。
一群舊滿映的男女同事,聽說了,呼三喊四地擁過來看。
他們站進房間裡看,先是稀稀拉拉,不一會就擠滿人。
門對着空白的窗,右手邊以前擱着椅桌,現在隻剩下殘破的大鏡框和震裂的鏡子。
尖利的碎片還留在牆上,可能都怕被劃破手指,也可能一直無人管這陰氣森森的房間,牆角挂着蛛網,地上滿是塵埃。
有人不怕噴得一身灰,去拉開那道肮髒的窗簾,頓時房間變得明亮。
破裂的鏡子,此刻照着看熱鬧的人,他們割得奇奇怪怪的眼睛,統統朝向一個方向――左邊光秃秃的大白牆上的一排排濃濃淡淡顔色各異的字迹: 我去東京找你 我也趕回東京 又去東京 找到你才活得下去 馬上就要找到你了别急 字行不連貫,語句淩亂。
似乎是這個意思,似乎是那個意思。
但大部人馬上明白了這是怎麼一回事。
有個男士顯聰明,讀出聲來。
有個頭發花白的人進來看了一眼,說很久前,其中有些字就在牆上。
此話引來更多的人,一時間議論紛紛,破裂的鏡子,撲了一層灰,重疊着太多驚異的臉。
那幾年前便開始的故事,凡是滿映的人,都耳熟能詳,并不新鮮。
可是這些濃濃淡淡的字,突然把人們已忘掉的記憶,重新演出一番,就像銀幕上又放出了昔日的電影。
這時窗外一大塊烏雲移近,房間裡光線詭異。
大片的色彩,壓低了人的說話聲和腳步聲。
也是的,這慢慢靠近或離開的一雙腳,拐一個走廊轉一個過道,或許就是另外一雙腳,甚至是另外一雙剝離了性别的鞋。
1945年三月,長春的日子不像這陣子消停。
每個兒子有個命裡的娘,當他長大,卻發現過去的一切,早就随着尖叫消失。
那個春天,長春還叫新京,飄着滿洲國旗幟。
人人都明白,十多年來日本占領滿洲,似乎這個“共存共榮”的基地不可動搖,可現在是走到了頭。
盟軍強渡萊茵河,俄國軍隊勢如破竹進入東歐。
在東亞,英美奪回緬甸與菲律賓,迫近日軍本土。
軸心國敗局無可扭轉,這個結束已經開始,這點無論什麼人都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個結束将怎樣結束。
面臨劇變,每個人都打起自己的小算盤。
滿洲株式會社映畫協會的日本總裁兼總導演山崎修治,拼命趕着完成新片《綠衣》。
他個子在日本人中顯高,臉略瘦屑,鬓角冒出幾根白發。
他穿着睡衣,一早就在聽收音機,邊聽邊整理他的床。
和以往不同的是,不想洗澡,感覺肚子餓得厲害,便開始準備早餐。
差不多五分鐘吃了兩個面包,一杯牛奶。
還是覺得不夠。
他又去廚房取了個生雞蛋,砸到熱騰騰的咖啡裡,看着雞蛋皮上的一層晶瑩,用勺攪着杯裡的咖啡,喝了一半,取了根雪茄,卻放在桌上。
這個戰前日本電影界有名的歐洲派人物,擔任滿映總裁,政治責任再大,也沒法讓他改變生活習慣。
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