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節
關燈
小
中
大
六月至八月是台風期來臨季節,鄉鎮的主要工作是防汛抗台。
紀載舟召開會議進行了專門研究,明确了責任,進行了分工。
諸如鄉鎮企業的防汛抗台,就由紀委書記和一名副鎮長牽頭,企業辦負責清查隐患,及時防範;鎮直部門,由組織書記負責,黨政辦配合,各部門自查自糾;社會上的困難戶,由一名副書記和一名副鎮長牽頭,民政所和村兩委班子配合,統計出來,早修早補,力争讓這些家庭順利渡過汛期;各級各類學校,當然是抓教育的副鎮長牽頭,以教辦為主,把各個學校裡的危房、險房普查出來,通知各村負責修理;河塘堰壩,就是書記、鎮長負總責了,全鎮人民配合,水利站所有人員嚴陣以待。
疊鎮經過前幾任書記努力,已經砌上了700多米長的防浪牆,一度保護了南岸的鎮區所在地。
這道防浪牆,底下一丈多深,上邊高出海岸二米多,這年海面巨浪兇猛,台風的襲擊,翻越了五米多高的防浪堤直沖堤岸,場面十分憾人。
竟然有兩次把堤岸沖擊出兩個大窟窿。
有一次出現了險情,紀載舟穿着背心、大褲頭,趕到現場搶險。
堤内是洪水卷着山上的泥漿還有樹木,波浪翻卷,水勢洶洶,不屈不撓地往岸上沖。
等退潮時趕緊放矸閘,幹部群衆自發地擁來,用蛇皮袋裝上泥沙,一個一個地往窟窿填,往河堤上垛,很快制服了險情。
到了初秋,雨汛已經是強弩之末了,但還是說下就下。
一個夜晚的後半夜,又下起了小雨。
紀載舟在後半夜往往睡不着時,好開燈看書,風聲、雨聲、讀書無聲,忽然聽到前院一聲悶響。
紀載舟急忙起來到前邊的樓外查看動靜,這座樓上的人也紛紛起來了。
原來是機關前邊的整個院牆塌了,牆皮煽到了大街上。
更巧的是,也不知是因為牆猛然倒塌時帶來的風的影響,或是什麼其他原因,院東南角牆内的一棵古樟樹上,有一個碗口粗細向東南方向伸展的側枝,一下子折成了兩截,掉在了倒塌了的院牆上。
翌日大早,幾個住在機關的書記、鎮長們就起來看院牆是怎麼塌下來的,很快院内的幹部們和一些起得早的群衆也都聚了過來,一下子,就站滿了人。
紀載舟想,這院牆幸虧是晚上塌的,要不然,砸傷人可不得了。
因為院牆外就是大街,大白天人來人往,這道牆東西長又有七、八十米,人們即使看得見也跑不及。
他們分析了垮塌的原因,原來這院牆是從地面上直接壘起來的,根本就沒有紮根腳。
院内地勢高,院外地勢低,下了五年雨,竟然堅持到現在才塌,不能不算是一個奇迹。
紀載舟很生氣,問大家這是誰幹的好事,連個根腳都不下?同志們面面相觑,沒有人肯說出原委。
見大家都不吭聲,紀載舟就知道肯定是前任們留下來的茬子,大家怎麼好意思說出來?也就不再窮追猛問。
紀載舟緩口氣對大家說,這院牆塌了實際是個好事兒,就這号糊弄人的壘法,遲早也是禍害。
正好,我們好好設計一下,搞堅固一些,同時把車庫也蓋起來,大家表示同意。
紀載舟就叫人去把路絲礁建築隊的頭頭“精英”喊來,帶他看前邊的院牆,盡快拿出重建的方案。
仔細測算,大門口連個門衛房都蓋不成。
如果蓋了,小汽車就拐不進來。
所以,幾易方案,最後紀載舟拍闆,就修一條院牆。
院牆一倒,冷飕飕的秋風夾裹着風涼話從前院穿過樓道,順着台階,向北走又向東拐,一直進了紀載舟的辦公室,鑽進了紀載舟的耳朵裡。
機關裡紛紛議論,這院牆倒了就不是一個好兆頭了,那棵樟樹枝折了,更是不吉祥,機關裡恐怕要出事兒。
因為這棵樟樹是院内唯一的一棵最古老的樹,怕是在三百年以上,已經有了仙氣。
還是郝仁國書記在時,朝西北的一個枝子就折過,結果老鎮長就栽了跟頭。
這件事情,紀載舟是早有耳聞的,對于機關傳出的閑言碎語的“嘴八卦”,并沒有往心裡去。
反正那棵樹的主幹挺拔,枝葉繁茂,隻因為上了文化局的冊子,沒人敢整修罷了,所以依然要求路絲礁建築隊抓緊修複院牆。
院牆倒了不是一個好兆頭。
其實不好的兆頭早就出現了。
就是在一個星期天,縣紀委金書記要來疊鎮。
疊鎮是紀委書記聯系的,所以對于金書記的到來,并不覺得意外。
有好幾次到了周末,金書記忙了一個星期,累了一個星期,到這裡休息一下,紀載舟就好好地陪陪他,是自然的事情。
但有時因為七事八事,金書記往往在電話裡事先特意交待:你該忙你就去忙,不要管我,留下鎮紀委書記就行了。
所以,接待工作就顯得寬松,如果真的有事,不陪他也沒有什麼,家常便飯的事情争不得那麼多的官場禮節。
但這次金書記特意交待要紀載舟在機關等他,說完事以後再找個水庫釣釣魚,放松放松。
說話間,金書記就到了,盧貴權鎮長和鎮紀委書記這些主要頭頭們圍了一屋子,吸煙喝茶扯一陣子閑篇之後,金書記一句漫不經心地話,“你們忙去吧。
”大家就知趣地走了。
金書記說,“郝仁國在疊鎮工作了六年多,力度大,成績突出,不可避免地要得罪一部分人。
幾個月以來
紀載舟召開會議進行了專門研究,明确了責任,進行了分工。
諸如鄉鎮企業的防汛抗台,就由紀委書記和一名副鎮長牽頭,企業辦負責清查隐患,及時防範;鎮直部門,由組織書記負責,黨政辦配合,各部門自查自糾;社會上的困難戶,由一名副書記和一名副鎮長牽頭,民政所和村兩委班子配合,統計出來,早修早補,力争讓這些家庭順利渡過汛期;各級各類學校,當然是抓教育的副鎮長牽頭,以教辦為主,把各個學校裡的危房、險房普查出來,通知各村負責修理;河塘堰壩,就是書記、鎮長負總責了,全鎮人民配合,水利站所有人員嚴陣以待。
疊鎮經過前幾任書記努力,已經砌上了700多米長的防浪牆,一度保護了南岸的鎮區所在地。
這道防浪牆,底下一丈多深,上邊高出海岸二米多,這年海面巨浪兇猛,台風的襲擊,翻越了五米多高的防浪堤直沖堤岸,場面十分憾人。
竟然有兩次把堤岸沖擊出兩個大窟窿。
有一次出現了險情,紀載舟穿着背心、大褲頭,趕到現場搶險。
堤内是洪水卷着山上的泥漿還有樹木,波浪翻卷,水勢洶洶,不屈不撓地往岸上沖。
等退潮時趕緊放矸閘,幹部群衆自發地擁來,用蛇皮袋裝上泥沙,一個一個地往窟窿填,往河堤上垛,很快制服了險情。
到了初秋,雨汛已經是強弩之末了,但還是說下就下。
一個夜晚的後半夜,又下起了小雨。
紀載舟在後半夜往往睡不着時,好開燈看書,風聲、雨聲、讀書無聲,忽然聽到前院一聲悶響。
紀載舟急忙起來到前邊的樓外查看動靜,這座樓上的人也紛紛起來了。
原來是機關前邊的整個院牆塌了,牆皮煽到了大街上。
更巧的是,也不知是因為牆猛然倒塌時帶來的風的影響,或是什麼其他原因,院東南角牆内的一棵古樟樹上,有一個碗口粗細向東南方向伸展的側枝,一下子折成了兩截,掉在了倒塌了的院牆上。
翌日大早,幾個住在機關的書記、鎮長們就起來看院牆是怎麼塌下來的,很快院内的幹部們和一些起得早的群衆也都聚了過來,一下子,就站滿了人。
紀載舟想,這院牆幸虧是晚上塌的,要不然,砸傷人可不得了。
因為院牆外就是大街,大白天人來人往,這道牆東西長又有七、八十米,人們即使看得見也跑不及。
他們分析了垮塌的原因,原來這院牆是從地面上直接壘起來的,根本就沒有紮根腳。
院内地勢高,院外地勢低,下了五年雨,竟然堅持到現在才塌,不能不算是一個奇迹。
紀載舟很生氣,問大家這是誰幹的好事,連個根腳都不下?同志們面面相觑,沒有人肯說出原委。
見大家都不吭聲,紀載舟就知道肯定是前任們留下來的茬子,大家怎麼好意思說出來?也就不再窮追猛問。
紀載舟緩口氣對大家說,這院牆塌了實際是個好事兒,就這号糊弄人的壘法,遲早也是禍害。
正好,我們好好設計一下,搞堅固一些,同時把車庫也蓋起來,大家表示同意。
紀載舟就叫人去把路絲礁建築隊的頭頭“精英”喊來,帶他看前邊的院牆,盡快拿出重建的方案。
仔細測算,大門口連個門衛房都蓋不成。
如果蓋了,小汽車就拐不進來。
所以,幾易方案,最後紀載舟拍闆,就修一條院牆。
院牆一倒,冷飕飕的秋風夾裹着風涼話從前院穿過樓道,順着台階,向北走又向東拐,一直進了紀載舟的辦公室,鑽進了紀載舟的耳朵裡。
機關裡紛紛議論,這院牆倒了就不是一個好兆頭了,那棵樟樹枝折了,更是不吉祥,機關裡恐怕要出事兒。
因為這棵樟樹是院内唯一的一棵最古老的樹,怕是在三百年以上,已經有了仙氣。
還是郝仁國書記在時,朝西北的一個枝子就折過,結果老鎮長就栽了跟頭。
這件事情,紀載舟是早有耳聞的,對于機關傳出的閑言碎語的“嘴八卦”,并沒有往心裡去。
反正那棵樹的主幹挺拔,枝葉繁茂,隻因為上了文化局的冊子,沒人敢整修罷了,所以依然要求路絲礁建築隊抓緊修複院牆。
院牆倒了不是一個好兆頭。
其實不好的兆頭早就出現了。
就是在一個星期天,縣紀委金書記要來疊鎮。
疊鎮是紀委書記聯系的,所以對于金書記的到來,并不覺得意外。
有好幾次到了周末,金書記忙了一個星期,累了一個星期,到這裡休息一下,紀載舟就好好地陪陪他,是自然的事情。
但有時因為七事八事,金書記往往在電話裡事先特意交待:你該忙你就去忙,不要管我,留下鎮紀委書記就行了。
所以,接待工作就顯得寬松,如果真的有事,不陪他也沒有什麼,家常便飯的事情争不得那麼多的官場禮節。
但這次金書記特意交待要紀載舟在機關等他,說完事以後再找個水庫釣釣魚,放松放松。
說話間,金書記就到了,盧貴權鎮長和鎮紀委書記這些主要頭頭們圍了一屋子,吸煙喝茶扯一陣子閑篇之後,金書記一句漫不經心地話,“你們忙去吧。
”大家就知趣地走了。
金書記說,“郝仁國在疊鎮工作了六年多,力度大,成績突出,不可避免地要得罪一部分人。
幾個月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