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節

關燈
春天的季節,一般都是各級幹部開會最多的季節。

    縣以下這一塊,沒有很長時間的“兩代會”,主要是開一些工作型的會議。

    先是各種總結表彰會,後是一些業務工作會,或者是二合一會議。

    這些陸續召開的會議,有些是重要的,有些是多餘的,有些是加壓的,有些則是輕松的。

    作為鄉鎮的黨委書記、鄉鎮長,最喜歡開的是一些總結表彰會,大多數都是縣裡職能部門召開的,往往有一定數額的獎金。

    不管鄉鎮的書記、鎮長參加與否,隻要獎到了你這個鄉鎮頭上,黨委書記、鄉鎮長肯定有份,“這些成績的取得,都是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結果”嘛,所謂“黨委政府領導”,得看誰在領導黨委、政府,結出的果子,黨委、政府的頭頭就自然而然地先吃、多吃。

    所以,一個春季,從表彰會上,就可以撈到不少零花錢。

     不管上邊如何開會,鄉鎮的工作各有自己的規律。

    “鄉鎮幹部兩台戲,計劃生育宅基地。

    ”尤其是這計劃生育工作,屬于“一票否決”的項目,搞不好就有摘掉烏紗帽的可能。

    所以,各級領導都是十分重視的,唯恐出亂子。

     計劃生育政策是我們國家最厲害的政策,之所以厲害,實際上是因為矯枉過正。

    記得小時候,介紹偉大祖國方面的文章,常常以地大物博、人口衆多而自豪。

    那時候,國家采取的是獎勵生育的政策,生了孩子,還要補貼布票、紅糖票,生的孩子多了,可能成為英雄母親。

    誰知過了幾年,“六億神州”很快增長到九億人口的時候,有一個叫馬寅初的中國學者,建議國家施行計劃生育政策。

    此言一出,不合時宜,本土的老馬因為“理論反動”被整得死去活來,西洋的老馬因為“反動理論”遭到口誅筆伐。

    等到毛澤東下世以後,人口增長過快過猛的情況才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視,對人口生産開始進行嚴厲的控制。

    對于廣大的中國人民來說,最難控制的不是生育多少,而是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窮”和“生”伴生在一起,越窮越生,越生越窮,如此循環往複。

    因此,治亂世必用重典。

    在改革開放以後,唯有計劃生育工作在全國上下,最具有威攝力。

    各級喊出的口号就很吓人,什麼“男人帶套,女人帶環,領導帶頭”,什麼“撒下計劃生育的天羅地網”,什麼“甯可抓錯一千,決不放走一個!”什麼“一戶超生,十戶聯保”,什麼“要把超生戶罰得傾家蕩産”等等,層層下達“抓大肚、刮宮引産”的硬指标,動不動就抓人質,擡東西,挖糧食,扒房子,尤其是抓人質,往往不抓婆婆,隻抓娘家媽,更顯得生女兒太窩囊。

    随着處罰的不斷升級,成效和矛盾也開始明顯起來。

     鄉鎮一級一直處在計劃生育工作的前沿陣地,計劃生育工作不僅成了鄉鎮工作的硬仗,也是鄉鎮政權可靠的财政支柱。

    大家浴血奮戰,抓了一、二十年,仍然有許多問題。

    于是,上級對下級的檢查就成了衡量計劃生育工作成效的重要途徑。

    搞得好的,很少有什麼表揚,搞不好的,先是“黃牌警告”,接着“一票否決”。

    被否決就意味着撤職,那對于一個幹部的政治生命來說,是一種十分殘忍的懲罰,誰敢凜然不遵! 一般是到了春季,鄉下的飲食男女因為農活不多,心閑身閑,夜裡的娛樂活動就比較頻繁,娛樂導緻女人懷胎機率增加數倍,給計劃生育帶來很大難度,所以在這一時期裡,從上邊到下邊,有各種抓法,鄉鎮的抓法是月月孕檢,釘死每一個育齡婦女;上級的抓法就是開展一遍遍地突擊檢查,搞疲每一個鄉鎮。

    基層工作何其難哉!對于省、市級的抽查,是縣、鄉最頭疼的事情。

    計劃生育工作進入抽查階段後,縣、鄉領導和職能部門枕戈待旦。

    為了防止下邊作弊,市以上的抽查搞得都很神秘,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讓人摸不着頭腦。

    在下來檢查之前,帶隊的領導管定位,出發時從來不說要去哪個鄉鎮,完全是到了車上再臨時動議。

    這就搞得縣計生委和鄉鎮黨委、政府疲于奔命。

    在這一階段,縣計生委密切注視上邊的動向,采取多種措施及時向鄉鎮通報信息。

    到了鄉鎮以後,縣計生委的任務完成了,可到哪個村抽查,又不得而知了,鄉鎮就被搞得十分狼狽。

    紀載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