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

關燈
(16) 早在防汛抗台的階段,水利站站長李夏文就多次把關于裡墩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明年就要開工的信息提供給了紀載舟。

     這是一條十分重要的信息。

    對于疊鎮來說,是一次加快發展的極為難得的曆史機遇;對于紀載舟來說,也是在紀載舟這一任上老天賜給的關系全局工作的重大機遇。

    一上來,就成了紀載舟在疊鎮必須完成的重點作業。

     裡墩水庫總蓄水量大約有6000萬立方米,是一座省級重點保護的中型二類水庫。

    它的大壩處在玉瓊縣溫溪縣的岙環鎮境内,效益區域全在玉瓊縣管轄的範圍之内。

    它的上遊卻全部在疊鎮境内,疊鎮與岙環兩個鄉鎮,分屬于兩個縣,可這一座水庫,隻聯着兩個鄉鎮。

    對于疊鎮人來說,處在淹沒區,除了犧牲自身的利益外,撈不到一點好處。

    由于這座水庫是1958年大躍進時期突擊建造的,近四十年的風風雨雨,壩體損傷嚴重,是一座險庫。

    多年以來,為了防止它突然崩蹋,一直沒有敢蓄水。

    這座水庫的管理局是一個正科級單位,養了二十幾個人,整天就是吃閑飯。

    改革開放以後,水庫的整修工作擺上了議事日程,省市的水利專家不斷到水庫測量、設計,除險加固以後,肯定要加大蓄水量,這就直接牽涉到疊鎮人民的利益,省水利廳就通過玉瓊縣水利局、一條線貫徹到疊鎮水利站,和鎮黨委、政府一道研究報哪些項目,作為裡墩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配套工程。

    這些項目報上去以後,一旦定了下來,國家就會撥出專款搞建設。

    曆任領導上報的有三種項目:一是移民項目。

    現在大約4000多名庫區群衆吃的是“消落地”種的糧食,他們等于幾十年前就免除了“皇糧國稅”。

    裡墩水庫除險加固以後,周邊的農民隻能變成漁民,不願變的,沒有地種了,必須安排遷移出去。

    二是河堤加固項目。

    在水庫淹沒區外,疊鎮溪、慶瀾河、福山溪三條主要溪流,都是山溪水河,為了保證水庫的水質,山要靠綠化治理,防止水土流失;河要靠加固河堤的辦法,用青石料砌成防浪牆。

    三是交通項目。

    大水蓄積以後,河道邊上,要修成能夠通車的柏油路面,在集鎮上的河流,還要考慮汛期兩岸人民的來往問題,建設橋梁。

    疊鎮曆任書記,一上任,就都關注這一事件,翻騰過來,翻騰過去,年年都要上報這些項目,但省裡一直沒有定下來具體的開工日期。

    主工程不動,他們這裡的輔助工程也就休提。

    報上去的項目,一直不知道哪些得以審批,哪些不被批準,到底能夠撥給多少款項,他的前任們,都會在自己的任上成為未竟的事業或多或少感到有些遺憾。

     放着即将到嘴邊的肥肉不啃,那肯定是傻瓜。

    紀載舟與班子的同志們經常商議,無論如何也要把這一塊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搞到手裡。

    辦法就是一個字:“跑!”大家認為,這事情如果不跑,給的會少,隻有靠跑,效果才好!思想開放了的同志們都開明地說,“紀書記,隻要是為了這件事情,你隻管跑,該花就花,該送就送,工作我們擔起來,有你的那些關系,大家相信你一定能夠跑成功!” 大家說的關系,是指紀載舟有兩個老同學,一個在裡墩水庫管理局當常務副局長,他能夠給紀載舟提供可靠的資料和信息;另一個在省水利廳副廳長,他能夠給紀載舟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幫助。

    盡管有如此好的基礎條件,跑項目仍然是一種非常辛苦的事情,有“三子”之說,即跑着找人像“兔子”,背着禮品上樓送人像“驢子”,站在掌握生殺大權的人面前彙報像“孫子”。

     于是,隻要有空兒,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