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她的心。
大姐生性浪漫,老是沒命地愛上什麼男人,我沒法阻止她的講述,也沒本領重新轉述她說的故事。
我隻能順着大姐的描述,想象這場一見鐘情中的邏輯:一個鄉下姑娘,敢為貞操拼命,長相又俏,或許正是這個袍哥頭心目中看家老婆的标準。
他自己也是個從社會底層爬上來的幫會小頭目,本能地不信任這個大城市裡,象蒼蠅一樣圍着他轉,賴在他床上的風騷女人。
他看了看母親,與工頭咕哝了二句話,就匆匆走了。
母親那天被松了綁,躲過一難,又開始下班上班,漸漸忘了這件事,就象忘了她年輕的生命中已多次曆經的危急。
她節衣縮食,想積攢錢寄回家鄉。
二個月後,一天放工時,着工裝的女工們正在過例行的搜身——廠裡怕女工帶走棉紗團、布片之類的東西——工頭卻滿臉笑容走過來,請母親到廠門外去。
她出了大門,一下楞住了:一輛新嶄嶄的黃包車停在那裡,每個金屬部件都亮得晃眼,穿着整齊的車夫恭敬地等在一邊。
3 那種時代,到那種餐館的男客個個西裝革履,頭發胡子修剪得體,女客則一律高跟皮鞋,燙着和好萊塢電影裡女演員一樣波浪的發式,耳環,項鍊,别針,手镯,把自己披挂得琅當作響。
旗袍也都是錦緞,開叉到時風該露的頂端位置。
大姐從小是個擺龍門陣的能手。
和上輩人不同,她這一輩擺的已經是電影和小說。
我那時才幾歲,總是縮手縮腳在一個角落,張着嘴,不作聲地聽這些回城探親時間過長的下鄉知青聚着講故事。
他們坐在兩張床和地闆上,擠擠團團地嗑着瓜子。
恐怖的山間鬼魂,國民黨特務梅花黨,或是知青間談戀愛。
有時是親曆的實事:與農民打群架,反抗鄉村幹部欺壓動了刀子,最後被公安局槍斃。
故事一個接一個,有時全室哄笑,有時唏噓一片。
母親嫌我不做家務,老在閣樓下喊“六六下來!”弄得大姐認為我讨嫌,也趕我走。
我每每做完了事,就在閣樓門口蹲着聽,以便再要做事時下樓快些。
我不知道這段家史,有多少是大姐在過龍門陣瘾。
說實話,大姐比我更适合當一個小說家。
大姐沒有受完足夠的教育,她的黃金歲月都給文革耽誤了。
怎麼追也追不回。
有一次她對她過去的幾個知哥知妹說,命運不幫忙,要是能讓她做個作家,她的經曆足夠寫成好多部精彩的小說。
我一旁聽着,替她抱屈,覺得她太可惜了。
但是在這時,我很難把她勾勒的母親那時的形象,與如今臂腿粗壯,身材上下一般大小,沒好脾氣,非常不女性化的母親合成一體。
我努力想象:母親穿了她最喜歡的靛青色布旗袍,襯出苗條玲珑的身段,布鞋,沒有一件裝飾品,一頭黑發光順地往後梳成兩條辮子,露出額頭,就是剪成短發也行。
但她的眼睛黑而清亮,和她的臉色一樣羞澀,在她微微一笑時,既溫柔又妩媚,的确很美。
大姐是對的,母親不可能沒擁有過青春。
坐在母親對面的那個青年男子,更為神采飛揚。
他,一身考究的白西服,頭發看來是在理發店整治過的,體面,黑黝黝的頭發,上了油,眼睛與眉毛有梭有角,長得比當今電影院門前廣告上的明星還帥,不象三十四十年代電影裡的奶油小生,或戲台上的白面書生。
八角燈籠光線柔和,桌上藍花邊盤碗勺碟,瓷面細膩,一式光潔透亮。
星月上升到天空,山城萬家燈火閃爍。
母親微微低垂臉,沒吃菜,雙手安靜地放在膝上。
他們在說什麼呢?母親竟然忘記了生平第一次穿羅戴綢進大飯館的拘謹不安,聚精會神地聽起那個男子講他自己的身世。
這個身世,是那個男子說給母親聽,母親在不知什麼時候說給大姐聽,大姐在這一個晚上擺給我聽。
他說他老家在四川安嶽,家貧,母親給人洗衣做衣,父親有力氣,給人擡滑杆。
母親前後生了11胎,隻有第8胎和11胎活下來。
母親給他取了個小名“長生娃”,想他順當長大,盼長生平安;給弟弟取小名“火林娃”,算命先生說弟弟水氣邪氣重,求個吉利。
1938年安嶽害瘟疫,又天旱,他的父母先後不到一周得病去世。
當時他十四歲,弟弟五歲,他們成了街上的叫花子。
有一天,他跟前經過一隊拉壯丁的人馬,其中一人很象早些年遠走他鄉的舅爺。
他跟上部隊,做了當夥夫的舅爺的助手,這支川軍雜牌部隊兵員不夠,也就不趕他走,反正他不拿饷。
部隊1942年入駐重慶時,他已成了憲兵隊的小頭目。
抗戰前,重慶袍哥已近六七萬人。
川軍裡幾乎全是哥老會袍哥,他在禮字位第五排,難怪工頭見了他那副龜孫子相:禮字在低層社會影響大,職業袍哥結交有錢有勢兄弟,擺設紅寶,聚賭抽頭,買賣煙土,開鴉片梭梭館。
母親難以相信坐在面前的這個儀表堂堂的男子,曾徑是個又髒又臭的叫花子。
她的心慌亂起來,她水一樣流逝的生命中,除了一位從未見過面但可給父母二擔米的小丈夫,沒有與任何男人聯系在一起。
逃婚對母親來講是難免的,是她骨子裡刻上的叛逆性格。
母親的眼裡盈滿了淚,或許在這個青年男子叙述他的經曆時,她就明白自己的一生,她未來的子女的一生,都不得安甯。
鑼鼓聲,爆竹,遊行的隊伍,使整個山城徹夜不眠,好幾個星期,都籠罩在八年抗戰勝利巨大節日般的歡慶裡。
日本人投降,國民政府準備還都南京。
重慶突然出現了權力真空。
袍哥勢力正在積聚,并更靠攏政府,政府也注重依靠地方勢力鞏固這
大姐生性浪漫,老是沒命地愛上什麼男人,我沒法阻止她的講述,也沒本領重新轉述她說的故事。
我隻能順着大姐的描述,想象這場一見鐘情中的邏輯:一個鄉下姑娘,敢為貞操拼命,長相又俏,或許正是這個袍哥頭心目中看家老婆的标準。
他自己也是個從社會底層爬上來的幫會小頭目,本能地不信任這個大城市裡,象蒼蠅一樣圍着他轉,賴在他床上的風騷女人。
他看了看母親,與工頭咕哝了二句話,就匆匆走了。
母親那天被松了綁,躲過一難,又開始下班上班,漸漸忘了這件事,就象忘了她年輕的生命中已多次曆經的危急。
她節衣縮食,想積攢錢寄回家鄉。
二個月後,一天放工時,着工裝的女工們正在過例行的搜身——廠裡怕女工帶走棉紗團、布片之類的東西——工頭卻滿臉笑容走過來,請母親到廠門外去。
她出了大門,一下楞住了:一輛新嶄嶄的黃包車停在那裡,每個金屬部件都亮得晃眼,穿着整齊的車夫恭敬地等在一邊。
3 那種時代,到那種餐館的男客個個西裝革履,頭發胡子修剪得體,女客則一律高跟皮鞋,燙着和好萊塢電影裡女演員一樣波浪的發式,耳環,項鍊,别針,手镯,把自己披挂得琅當作響。
旗袍也都是錦緞,開叉到時風該露的頂端位置。
大姐從小是個擺龍門陣的能手。
和上輩人不同,她這一輩擺的已經是電影和小說。
我那時才幾歲,總是縮手縮腳在一個角落,張着嘴,不作聲地聽這些回城探親時間過長的下鄉知青聚着講故事。
他們坐在兩張床和地闆上,擠擠團團地嗑着瓜子。
恐怖的山間鬼魂,國民黨特務梅花黨,或是知青間談戀愛。
有時是親曆的實事:與農民打群架,反抗鄉村幹部欺壓動了刀子,最後被公安局槍斃。
故事一個接一個,有時全室哄笑,有時唏噓一片。
母親嫌我不做家務,老在閣樓下喊“六六下來!”弄得大姐認為我讨嫌,也趕我走。
我每每做完了事,就在閣樓門口蹲着聽,以便再要做事時下樓快些。
我不知道這段家史,有多少是大姐在過龍門陣瘾。
說實話,大姐比我更适合當一個小說家。
大姐沒有受完足夠的教育,她的黃金歲月都給文革耽誤了。
怎麼追也追不回。
有一次她對她過去的幾個知哥知妹說,命運不幫忙,要是能讓她做個作家,她的經曆足夠寫成好多部精彩的小說。
我一旁聽着,替她抱屈,覺得她太可惜了。
但是在這時,我很難把她勾勒的母親那時的形象,與如今臂腿粗壯,身材上下一般大小,沒好脾氣,非常不女性化的母親合成一體。
我努力想象:母親穿了她最喜歡的靛青色布旗袍,襯出苗條玲珑的身段,布鞋,沒有一件裝飾品,一頭黑發光順地往後梳成兩條辮子,露出額頭,就是剪成短發也行。
但她的眼睛黑而清亮,和她的臉色一樣羞澀,在她微微一笑時,既溫柔又妩媚,的确很美。
大姐是對的,母親不可能沒擁有過青春。
坐在母親對面的那個青年男子,更為神采飛揚。
他,一身考究的白西服,頭發看來是在理發店整治過的,體面,黑黝黝的頭發,上了油,眼睛與眉毛有梭有角,長得比當今電影院門前廣告上的明星還帥,不象三十四十年代電影裡的奶油小生,或戲台上的白面書生。
八角燈籠光線柔和,桌上藍花邊盤碗勺碟,瓷面細膩,一式光潔透亮。
星月上升到天空,山城萬家燈火閃爍。
母親微微低垂臉,沒吃菜,雙手安靜地放在膝上。
他們在說什麼呢?母親竟然忘記了生平第一次穿羅戴綢進大飯館的拘謹不安,聚精會神地聽起那個男子講他自己的身世。
這個身世,是那個男子說給母親聽,母親在不知什麼時候說給大姐聽,大姐在這一個晚上擺給我聽。
他說他老家在四川安嶽,家貧,母親給人洗衣做衣,父親有力氣,給人擡滑杆。
母親前後生了11胎,隻有第8胎和11胎活下來。
母親給他取了個小名“長生娃”,想他順當長大,盼長生平安;給弟弟取小名“火林娃”,算命先生說弟弟水氣邪氣重,求個吉利。
1938年安嶽害瘟疫,又天旱,他的父母先後不到一周得病去世。
當時他十四歲,弟弟五歲,他們成了街上的叫花子。
有一天,他跟前經過一隊拉壯丁的人馬,其中一人很象早些年遠走他鄉的舅爺。
他跟上部隊,做了當夥夫的舅爺的助手,這支川軍雜牌部隊兵員不夠,也就不趕他走,反正他不拿饷。
部隊1942年入駐重慶時,他已成了憲兵隊的小頭目。
抗戰前,重慶袍哥已近六七萬人。
川軍裡幾乎全是哥老會袍哥,他在禮字位第五排,難怪工頭見了他那副龜孫子相:禮字在低層社會影響大,職業袍哥結交有錢有勢兄弟,擺設紅寶,聚賭抽頭,買賣煙土,開鴉片梭梭館。
母親難以相信坐在面前的這個儀表堂堂的男子,曾徑是個又髒又臭的叫花子。
她的心慌亂起來,她水一樣流逝的生命中,除了一位從未見過面但可給父母二擔米的小丈夫,沒有與任何男人聯系在一起。
逃婚對母親來講是難免的,是她骨子裡刻上的叛逆性格。
母親的眼裡盈滿了淚,或許在這個青年男子叙述他的經曆時,她就明白自己的一生,她未來的子女的一生,都不得安甯。
鑼鼓聲,爆竹,遊行的隊伍,使整個山城徹夜不眠,好幾個星期,都籠罩在八年抗戰勝利巨大節日般的歡慶裡。
日本人投降,國民政府準備還都南京。
重慶突然出現了權力真空。
袍哥勢力正在積聚,并更靠攏政府,政府也注重依靠地方勢力鞏固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