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海,大家起五更、打黃昏,啃幹糧、喝河水,三天就搞成了一條近四公裡長的大河堤。
有了這條河堤,在最後确定項目時,我就多次去請那些“死毬犟”的水利專家來灌河實地考察,通過現場辦公、酒桌辦公、物資辦公和經濟辦公,讓他們一個個臣服,終于同意了我提出的所有要求。
其中最主要的有兩條:一是關于灌河大橋的定位,我們經過力争,簡直是鬥争,最後迫使他們不得不同意變更設計,把橋修在街道正對的中心處。
多年以後,人們都說,這座橋,使灌河鎮拉大了框架,留下了很大的發展空間,當時就見效,給下任書記留下了炒作地皮的機遇,讓他在解決經濟困擾的燃眉之急時,找到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辦法。
二是加固河堤工程,已經找不到了圖紙上設計的地形地貌,迫不得已必須按我們自己修築的成坯工程進行加固。
項目更改以後,投資金額也有了重大變化,由原來的二百五十多萬元,一下子增加到近五百萬元,差不多翻了一倍。
這一喜訊,叫灌河人民整整高興了兩年時間。
春天的季節,一般都是各級幹部開會最多的季節。
縣以下這一塊兒,沒有很長時間的“兩會”,主要是開一些工作型的會議。
先是各種總結表彰會,後是一些業務工作會,或者是二合一會議。
這些陸續召開的會議,有些是重要的,有些是多餘的,有些是加壓的,有些則是輕松的。
作為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最喜歡開的是一些總結表彰會,大多數都是縣裡職能部門召開的,往往有一定數額的獎金。
不管鄉鎮書記、鎮長參加與否,隻要獎到了你這個鄉鎮頭上,黨委書記、鄉鎮長肯定有份,因為“這些成績的取得,都是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結果”嘛,所謂“黨委、政府領導”,得看誰在領導黨委、政府,結出的果子,黨委、政府的頭頭就自然而然地先吃、多吃。
所以,一個春季,從表彰會上,就可以撈到不少零花錢。
不管上邊如何開會,鄉鎮的工作各有自己的規律。
“鄉鎮幹部兩台戲,計劃生育宅基地。
”尤其是這計劃生育工作,屬于“一票否決”的項目,搞不好就有摘掉烏紗帽的可能。
所以,各級領導都是十分重視的,唯恐出亂子。
計劃生育政策是我們國家最厲害的政策,之所以厲害,實際上是因為矯枉過正。
記得小時候,我們讀介紹偉大祖國方面的文章,常常以地大物博、人口衆多而自豪。
那時候,國家采取的是獎勵生育的政策,生了孩子,還要補貼布票、紅糖票,生的孩子多了,可能成為英雄母親。
剛解放時,我們國家号稱“四萬萬五千萬”人口。
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從“六億神州”很快要增長到九億人口的時候,有一個叫馬寅初的中國學者,借一個叫“馬爾薩斯”的外國學者的人口理論,建議國家施行計劃生育政策。
此言一出,不合時宜,本土的老馬因為“理論反動”被整得死去活來,西洋的老馬因為“反動理論”遭到口誅筆伐。
等到毛主席逝世以後,人口增長過快過猛的狀況,才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視,對人口生産開始進行嚴厲的控制。
對于廣大的中國人民來說,最難控制的不是生育多少,而是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窮”和“生”伴生在一起,越窮越生,越生越窮,如此循環往複。
因此,治亂世必用重典。
改革開放以後,唯有計劃生育工作在全國上下最具有威懾力。
各級喊出的口号就很吓人,什麼“男人戴套,女人戴環,領導帶頭”,什麼“撒下計劃生育的天羅地網”,什麼“甯可抓錯一千,決不放走一個”,什麼“一戶超生,十戶聯保”,什麼“要把超生戶罰得傾家蕩産”等等,層層下達“抓大肚、刮宮引産”的硬指标,動不動就抓人質、擡東西、挖糧食、扒房子,尤其是抓人質,往往不抓婆婆,隻抓娘家媽,更顯得生女兒太窩囊。
随着處罰的不斷升級,成效才逐步明顯起來。
鄉鎮一級一直處在計劃生育工作的前沿陣地,計劃生育工作不僅成了鄉鎮工作的硬仗,也是鄉鎮政權可靠的财政支柱。
大家浴血奮戰,津津有味地抓了一二十年,仍然有許多抓得不深不透的問題。
于是,上級對下級的檢查就成了衡量計劃生育工作成效的重要途徑。
搞得好的,很少有什麼表揚,搞不好的,先是“黃牌警告”,接着“
有了這條河堤,在最後确定項目時,我就多次去請那些“死毬犟”的水利專家來灌河實地考察,通過現場辦公、酒桌辦公、物資辦公和經濟辦公,讓他們一個個臣服,終于同意了我提出的所有要求。
其中最主要的有兩條:一是關于灌河大橋的定位,我們經過力争,簡直是鬥争,最後迫使他們不得不同意變更設計,把橋修在街道正對的中心處。
多年以後,人們都說,這座橋,使灌河鎮拉大了框架,留下了很大的發展空間,當時就見效,給下任書記留下了炒作地皮的機遇,讓他在解決經濟困擾的燃眉之急時,找到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辦法。
二是加固河堤工程,已經找不到了圖紙上設計的地形地貌,迫不得已必須按我們自己修築的成坯工程進行加固。
項目更改以後,投資金額也有了重大變化,由原來的二百五十多萬元,一下子增加到近五百萬元,差不多翻了一倍。
這一喜訊,叫灌河人民整整高興了兩年時間。
春天的季節,一般都是各級幹部開會最多的季節。
縣以下這一塊兒,沒有很長時間的“兩會”,主要是開一些工作型的會議。
先是各種總結表彰會,後是一些業務工作會,或者是二合一會議。
這些陸續召開的會議,有些是重要的,有些是多餘的,有些是加壓的,有些則是輕松的。
作為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最喜歡開的是一些總結表彰會,大多數都是縣裡職能部門召開的,往往有一定數額的獎金。
不管鄉鎮書記、鎮長參加與否,隻要獎到了你這個鄉鎮頭上,黨委書記、鄉鎮長肯定有份,因為“這些成績的取得,都是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結果”嘛,所謂“黨委、政府領導”,得看誰在領導黨委、政府,結出的果子,黨委、政府的頭頭就自然而然地先吃、多吃。
所以,一個春季,從表彰會上,就可以撈到不少零花錢。
不管上邊如何開會,鄉鎮的工作各有自己的規律。
“鄉鎮幹部兩台戲,計劃生育宅基地。
”尤其是這計劃生育工作,屬于“一票否決”的項目,搞不好就有摘掉烏紗帽的可能。
所以,各級領導都是十分重視的,唯恐出亂子。
計劃生育政策是我們國家最厲害的政策,之所以厲害,實際上是因為矯枉過正。
記得小時候,我們讀介紹偉大祖國方面的文章,常常以地大物博、人口衆多而自豪。
那時候,國家采取的是獎勵生育的政策,生了孩子,還要補貼布票、紅糖票,生的孩子多了,可能成為英雄母親。
剛解放時,我們國家号稱“四萬萬五千萬”人口。
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從“六億神州”很快要增長到九億人口的時候,有一個叫馬寅初的中國學者,借一個叫“馬爾薩斯”的外國學者的人口理論,建議國家施行計劃生育政策。
此言一出,不合時宜,本土的老馬因為“理論反動”被整得死去活來,西洋的老馬因為“反動理論”遭到口誅筆伐。
等到毛主席逝世以後,人口增長過快過猛的狀況,才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視,對人口生産開始進行嚴厲的控制。
對于廣大的中國人民來說,最難控制的不是生育多少,而是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窮”和“生”伴生在一起,越窮越生,越生越窮,如此循環往複。
因此,治亂世必用重典。
改革開放以後,唯有計劃生育工作在全國上下最具有威懾力。
各級喊出的口号就很吓人,什麼“男人戴套,女人戴環,領導帶頭”,什麼“撒下計劃生育的天羅地網”,什麼“甯可抓錯一千,決不放走一個”,什麼“一戶超生,十戶聯保”,什麼“要把超生戶罰得傾家蕩産”等等,層層下達“抓大肚、刮宮引産”的硬指标,動不動就抓人質、擡東西、挖糧食、扒房子,尤其是抓人質,往往不抓婆婆,隻抓娘家媽,更顯得生女兒太窩囊。
随着處罰的不斷升級,成效才逐步明顯起來。
鄉鎮一級一直處在計劃生育工作的前沿陣地,計劃生育工作不僅成了鄉鎮工作的硬仗,也是鄉鎮政權可靠的财政支柱。
大家浴血奮戰,津津有味地抓了一二十年,仍然有許多抓得不深不透的問題。
于是,上級對下級的檢查就成了衡量計劃生育工作成效的重要途徑。
搞得好的,很少有什麼表揚,搞不好的,先是“黃牌警告”,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