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照官場中的潛規則辦事,不當官則已,一旦當上了,就一定會不遺餘力地向上爬,生命有涯,欲望卻無止境。
黨的幹部路線是“憑黨性幹工作,看政績用幹部。
”這個導向,所向披靡。
黨性是要靠政績來體現的,誰在位置上,都會想方設法搞政績。
突出政績的有效途徑是,出成果、出材料、出數字。
各種數字年年猛增,老百姓的窮苦就像即将曬幹的衣服,不多的水分很快被蒸發掉了。
在“幹部出數字、數字出幹部”的政治氛圍中,僅灌河的鄉鎮企業産值就報上六億多元,全鎮人均一萬多元!這不能全怪我的前任做得過分,他即使不願意這樣做,也有上邊的職能部門秉承領導旨意,壓着他不得不報。
我心裡一直想,腫了的臉充胖子不會太久,一定得把這個數字茬子平下去。
于是,就從各方面做這個平茬子的工作,終于見到了明顯的成效。
一天,縣裡通知我去昌河市參加一個貧困鄉鎮的黨委書記會議,我們終于從富鎮變成了貧困鄉鎮,心裡由衷地感謝縣委書記和縣長,他們真的是給了我強有力的支持和幫助啊! 會議中間,下起了1996年的第一場小雪。
我想起柏油路面還沒有完成,心急如焚,不停地向鎮長要情況,督促他們盡快地完成修路任務。
家裡的老婆孩子,也都随着我的情緒變化不停地看天氣預報,電話中陪着我同喜同憂。
終于,副鎮長鄭東方打電話傳來好消息,說柏油路面已經開始鋪設,不日可以完成,我一高興就請幾個同去開會的其他鄉鎮的弟兄出去撮了一頓,出手非常大方,心知這完全是為了慶賀的緣故。
當然,有一些事情,并非完全都是在擦前任的屁股。
有一天,一個黑小夥,跑到我屋裡反映他們西關村一個多年沒有解決的問題。
他說:“我爹原來是西關村缫絲廠的廠長。
前任支部書記在時,有人給頂掉了。
當時的理由是說我爹有貪污嫌疑,可是算賬以後,廠裡還欠我爹四千多塊錢。
支書就是賴着不給。
我爹這個人太老實,好欺負,自己不說,也不叫我反映。
我不是稀罕這幾個錢,主要是争這個理兒。
想當初,我爹在時,廠裡很興旺,這幾年下來,他們把廠搞得不像樣子,叫人實在看不下去,我就來找書記反映一下。
”我把他寫的反映材料留下來,說是要了解一下再說,打發他走了。
要是其他情況,我至多批下去讓紀委查一下就行。
但一說是缫絲廠,我就來勁兒。
灌河鎮是否“中原名鎮”且不管它,但千餘年的發展史,都與這個絲綢業分不開。
我們的志書上一直寫着,灌河鎮是絲綢之路的發源地之一,這個論斷一點也沒有誇張,“晉商”、“徽商”在灌河不僅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也留下了他們的衆多的子孫後代。
絲綢行業最為發達時,這裡客商雲集,車馬擁堵,被遠近譽為“日進鬥金”。
化纖出現後,絲綢行業才迅速沒落了。
北亞熱帶和南暖溫帶的氣候交彙,使得滿山遍野長的都是柞樹,最适合于柞蠶的養殖。
有了柞蠶,就有缫絲;缫絲帶動深加工,就有絲綢;有了絲綢,就有商行;有了商行,就會向外輻射;向外輻射,就會形成絲綢之路。
這一切,在地名上就有着深深的印記,如金蠶嶺、織紡溝、染房莊等,仔細地想一想,鎮政府衙門不就是占人家山西來的江家綢緞行嘛。
來上任之前,我就關注這個事情。
到了之後,第三天就去缫絲廠視察,結果大失所望。
廠子如同得了雞瘟,處于半死不活狀态,廠房就像是史前遺址,設備簡陋得仿佛是出土文物,幾個來抽絲綿被的老婦女少氣無力,活脫脫的像一些電視連續劇的演員正在拍戲。
在我看來,這個從黃帝的第一夫人嫘祖就傳下來的古老行業,能在灌河鎮保存下來,不能不算是世界上的“第九大奇迹”了。
原以為是群衆養蠶不賺錢了,廠裡收不來繭,也就無絲可缫。
而能夠收上來的少得可憐的蠶繭,隻是為了在各級領導前來視察時,村裡趕緊找來幾個女工扯一氣兒絲綿被應景而已。
經這孩子一說并看了他寫的材料,我才恍然大悟,經營不善才可能真正是廠子衰敗的症結所在。
一個念頭油然而生,不管這個産業有無生存價值,
黨的幹部路線是“憑黨性幹工作,看政績用幹部。
”這個導向,所向披靡。
黨性是要靠政績來體現的,誰在位置上,都會想方設法搞政績。
突出政績的有效途徑是,出成果、出材料、出數字。
各種數字年年猛增,老百姓的窮苦就像即将曬幹的衣服,不多的水分很快被蒸發掉了。
在“幹部出數字、數字出幹部”的政治氛圍中,僅灌河的鄉鎮企業産值就報上六億多元,全鎮人均一萬多元!這不能全怪我的前任做得過分,他即使不願意這樣做,也有上邊的職能部門秉承領導旨意,壓着他不得不報。
我心裡一直想,腫了的臉充胖子不會太久,一定得把這個數字茬子平下去。
于是,就從各方面做這個平茬子的工作,終于見到了明顯的成效。
一天,縣裡通知我去昌河市參加一個貧困鄉鎮的黨委書記會議,我們終于從富鎮變成了貧困鄉鎮,心裡由衷地感謝縣委書記和縣長,他們真的是給了我強有力的支持和幫助啊! 會議中間,下起了1996年的第一場小雪。
我想起柏油路面還沒有完成,心急如焚,不停地向鎮長要情況,督促他們盡快地完成修路任務。
家裡的老婆孩子,也都随着我的情緒變化不停地看天氣預報,電話中陪着我同喜同憂。
終于,副鎮長鄭東方打電話傳來好消息,說柏油路面已經開始鋪設,不日可以完成,我一高興就請幾個同去開會的其他鄉鎮的弟兄出去撮了一頓,出手非常大方,心知這完全是為了慶賀的緣故。
當然,有一些事情,并非完全都是在擦前任的屁股。
有一天,一個黑小夥,跑到我屋裡反映他們西關村一個多年沒有解決的問題。
他說:“我爹原來是西關村缫絲廠的廠長。
前任支部書記在時,有人給頂掉了。
當時的理由是說我爹有貪污嫌疑,可是算賬以後,廠裡還欠我爹四千多塊錢。
支書就是賴着不給。
我爹這個人太老實,好欺負,自己不說,也不叫我反映。
我不是稀罕這幾個錢,主要是争這個理兒。
想當初,我爹在時,廠裡很興旺,這幾年下來,他們把廠搞得不像樣子,叫人實在看不下去,我就來找書記反映一下。
”我把他寫的反映材料留下來,說是要了解一下再說,打發他走了。
要是其他情況,我至多批下去讓紀委查一下就行。
但一說是缫絲廠,我就來勁兒。
灌河鎮是否“中原名鎮”且不管它,但千餘年的發展史,都與這個絲綢業分不開。
我們的志書上一直寫着,灌河鎮是絲綢之路的發源地之一,這個論斷一點也沒有誇張,“晉商”、“徽商”在灌河不僅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也留下了他們的衆多的子孫後代。
絲綢行業最為發達時,這裡客商雲集,車馬擁堵,被遠近譽為“日進鬥金”。
化纖出現後,絲綢行業才迅速沒落了。
北亞熱帶和南暖溫帶的氣候交彙,使得滿山遍野長的都是柞樹,最适合于柞蠶的養殖。
有了柞蠶,就有缫絲;缫絲帶動深加工,就有絲綢;有了絲綢,就有商行;有了商行,就會向外輻射;向外輻射,就會形成絲綢之路。
這一切,在地名上就有着深深的印記,如金蠶嶺、織紡溝、染房莊等,仔細地想一想,鎮政府衙門不就是占人家山西來的江家綢緞行嘛。
來上任之前,我就關注這個事情。
到了之後,第三天就去缫絲廠視察,結果大失所望。
廠子如同得了雞瘟,處于半死不活狀态,廠房就像是史前遺址,設備簡陋得仿佛是出土文物,幾個來抽絲綿被的老婦女少氣無力,活脫脫的像一些電視連續劇的演員正在拍戲。
在我看來,這個從黃帝的第一夫人嫘祖就傳下來的古老行業,能在灌河鎮保存下來,不能不算是世界上的“第九大奇迹”了。
原以為是群衆養蠶不賺錢了,廠裡收不來繭,也就無絲可缫。
而能夠收上來的少得可憐的蠶繭,隻是為了在各級領導前來視察時,村裡趕緊找來幾個女工扯一氣兒絲綿被應景而已。
經這孩子一說并看了他寫的材料,我才恍然大悟,經營不善才可能真正是廠子衰敗的症結所在。
一個念頭油然而生,不管這個産業有無生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