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機關出怪事傳風涼閑話
酒桌擦屁股化矛盾糾葛
翌日大早,我們幾個住在機關的書記、鎮長就起來察看院牆是怎麼塌下來的,很快院内的幹部們和一些起得早的群衆也都聚了過來,一下子,站滿了一院子人。
我想,這院牆幸虧是晚上塌的,要不然,砸傷人可不得了。
因為院牆外就是大街,大白天人來人往,這道牆東西長又有六七十米,人們即使看得見也跑不及。
我們分析了垮塌的原因,原來這院牆是從地面上直接壘起來的,根本沒有紮根腳。
院内地勢高,院外地勢低,下了一年雨,竟然堅持到現在才塌,不能不算是一個奇迹。
我很生氣,問大家這是誰幹的好事,連個根腳都不下?同志們面面相觑,沒有人肯說出原委。
見大家都不吭聲,我就知道肯定是前任們留下來的茬子,大家怎麼好意思說出來?也就不再窮追猛問。
我緩口氣對大家說,這院牆塌了實際是個好事兒,就這号糊弄人的壘法,遲早也是禍害。
正好,我們好好設計一下,搞堅固一些,同時把車庫也蓋起來,大家表示同意。
于是,我叫人去把建築隊的頭頭“精英”安雙辰喊來,帶他看前邊的院牆,盡快拿出重建的方案。
私下裡,老安給我說明了沒有紮根腳的原因。
他說,這個地方原來是一溜低矮的門面房,曲廣遠書記來了以後,覺得随着事業逐步擴大,車輛增多,人員增加,咱們這個機關院本來就小,再留下門面房沒有多大意義,也很不雅觀,就把我們找來,讓我們把門面給扒了,隻修一道院牆。
這樣一來,就傷了包用這幾間房子的一些機關幹部的感情,他們明裡不說什麼,暗地裡卻唆使鎮裡姓江的幾戶群衆出面幹涉。
原來這個院子解放前叫做“江家大院”,是早年從山西過來做絲綢生意的江家老祖宗置下的産業,一度非常紅火。
可是,沒臨到解放,咱們的南下部隊路過這裡,就把它占了。
當時,中原省政府的省長就在這裡辦過公,以後又當過鄂北縣政府。
再後來就一直駐紮的是領導機關。
五十多年來,領導們一任一任地改造重建,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這一處若是農村地主老财的,早就給沒收了,可人家屬于個體工商企業,政策界限不一樣,1954年城鎮工商業改造時就确過權,有證據是人家的。
由于這裡已經成為政府機關所在地,這一家人在當時的革命形勢下,一直是敢怒不敢言,沒有人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到了改革開放以後,雖然他家的老人已經謝世,幾個兒子還是搬出政策,找來依據,不依不饒,想把房産要回去,說他們的爹爹臨死時還念念不忘這件事兒。
在任的黨委、政府領導沒有一個不覺得這樣給他們太丢面子,就一直沒有答應。
因為“遷都”是一件大事,咱這灌河街範圍内再也找不到這樣的好地氣的地方,盡管小,也不容易挪走,更何況搬一次要花上大筆的錢?于是産權之争就由不斷上訪演變成了馬拉松官司。
眼看政府要敗訴,當時的領導不得已就和江家達成了妥協,答應賠人家一部分錢,法院就按時價,給他們判了一萬多塊錢,可到現在也沒有給人家一分錢,一直拖到了現在。
上次壘院牆時,廣遠書記一有動作,人家就找上門來,也不知他們是咋協商的,反正安排我們不紮根腳就壘了院牆。
領導定了,我們隻得照辦。
聽了這些曲曲折折的經曆,我心裡好笑,我們有些幹部,動不動就說群衆是“刁民”,其實,政府機關為了自身的利益,也可以跟群衆耍賴皮。
但我還是安排安雙辰,這一次不能再糊弄了,一定要整個一勞永逸的。
我想,這院牆幸虧是晚上塌的,要不然,砸傷人可不得了。
因為院牆外就是大街,大白天人來人往,這道牆東西長又有六七十米,人們即使看得見也跑不及。
我們分析了垮塌的原因,原來這院牆是從地面上直接壘起來的,根本沒有紮根腳。
院内地勢高,院外地勢低,下了一年雨,竟然堅持到現在才塌,不能不算是一個奇迹。
我很生氣,問大家這是誰幹的好事,連個根腳都不下?同志們面面相觑,沒有人肯說出原委。
見大家都不吭聲,我就知道肯定是前任們留下來的茬子,大家怎麼好意思說出來?也就不再窮追猛問。
我緩口氣對大家說,這院牆塌了實際是個好事兒,就這号糊弄人的壘法,遲早也是禍害。
正好,我們好好設計一下,搞堅固一些,同時把車庫也蓋起來,大家表示同意。
于是,我叫人去把建築隊的頭頭“精英”安雙辰喊來,帶他看前邊的院牆,盡快拿出重建的方案。
私下裡,老安給我說明了沒有紮根腳的原因。
他說,這個地方原來是一溜低矮的門面房,曲廣遠書記來了以後,覺得随着事業逐步擴大,車輛增多,人員增加,咱們這個機關院本來就小,再留下門面房沒有多大意義,也很不雅觀,就把我們找來,讓我們把門面給扒了,隻修一道院牆。
這樣一來,就傷了包用這幾間房子的一些機關幹部的感情,他們明裡不說什麼,暗地裡卻唆使鎮裡姓江的幾戶群衆出面幹涉。
原來這個院子解放前叫做“江家大院”,是早年從山西過來做絲綢生意的江家老祖宗置下的産業,一度非常紅火。
可是,沒臨到解放,咱們的南下部隊路過這裡,就把它占了。
當時,中原省政府的省長就在這裡辦過公,以後又當過鄂北縣政府。
再後來就一直駐紮的是領導機關。
五十多年來,領導們一任一任地改造重建,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這一處若是農村地主老财的,早就給沒收了,可人家屬于個體工商企業,政策界限不一樣,1954年城鎮工商業改造時就确過權,有證據是人家的。
由于這裡已經成為政府機關所在地,這一家人在當時的革命形勢下,一直是敢怒不敢言,沒有人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到了改革開放以後,雖然他家的老人已經謝世,幾個兒子還是搬出政策,找來依據,不依不饒,想把房産要回去,說他們的爹爹臨死時還念念不忘這件事兒。
在任的黨委、政府領導沒有一個不覺得這樣給他們太丢面子,就一直沒有答應。
因為“遷都”是一件大事,咱這灌河街範圍内再也找不到這樣的好地氣的地方,盡管小,也不容易挪走,更何況搬一次要花上大筆的錢?于是産權之争就由不斷上訪演變成了馬拉松官司。
眼看政府要敗訴,當時的領導不得已就和江家達成了妥協,答應賠人家一部分錢,法院就按時價,給他們判了一萬多塊錢,可到現在也沒有給人家一分錢,一直拖到了現在。
上次壘院牆時,廣遠書記一有動作,人家就找上門來,也不知他們是咋協商的,反正安排我們不紮根腳就壘了院牆。
領導定了,我們隻得照辦。
聽了這些曲曲折折的經曆,我心裡好笑,我們有些幹部,動不動就說群衆是“刁民”,其實,政府機關為了自身的利益,也可以跟群衆耍賴皮。
但我還是安排安雙辰,這一次不能再糊弄了,一定要整個一勞永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