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關燈
建支柱産業就地取典型 為群衆謀利南巡找出路 說話之間,麥收季節到了。

    這一年的小麥,雖然遇上了大旱天氣,卻又出奇地長得好,稭稈爽直,穗大穗多,籽粒飽滿,色澤鮮淨。

    這正是朱镕基總理剛上任時,說了“三年不收成,老百姓有飯吃”的話以後。

     在這年的春天,一直沒有下過透墒雨,天這麼旱,群衆都抱怨說:“當總理的不該說過天話”,人人擔心麥季的收成不會好。

    誰知這麥子竟然這麼好,老百姓都說,還是老天爺叫吃飯了勁大。

    其實收成好的原因,前人已經總結出來。

    老話說:“麥收八十三場雨”,這一年正好應了這個經驗之談。

    種麥前的農曆八月份,下了一場透墒,給小麥播種墊了好底子;播種以後的農曆十月份,又下了一場好雨,給小麥的盤根、分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以後一直沒有下雨,直到過罷年的農曆三月份,才又下了一場比較大的如油春雨,對小麥的拔節、灌漿都十分有利。

    小麥是鐵稈莊稼,“沒有哭活的伯,沒有瞎枯的麥”。

    三場雨下到了點子上,大旱之年小麥竟然獲得大豐收,這是我們沒有預料到的。

     我自己開上車,到全鎮各村看看,心裡很滿意。

    說來奇怪,在學校、在縣委辦公室多年,從來沒有關心過收成,當上了這個黨委書記,天氣呀,收成呀,每天都是揪心扯肝的,正所謂“父母官效應”吧。

     鄉鎮工作雖然忙亂,其實也是有規律的。

    一般說來,一冬一春,才是幹部們給老百姓找事的最忙時節。

    進入麥收以後,農活日漸忙碌,鄉鎮抓農業不過是瞎咋呼,沒有幾個群衆會聽你那一套。

    “老百姓紮鐮,鄉幹部變閑。

    ”越是老百姓忙的時候,你主要領導可以躲得遠一點,也無礙大局。

    等群衆一直忙到種罷麥,幹部們才像過陰後還陽一般地露面,開始組織冬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工作,隻有到了這個時候,才顯得特别有所作為。

     辦學、修路的間歇内,食用菌這個支柱産業我一刻也沒有忘記。

    除了那次陪徐縣長走走看看外,一有空就帶上副鎮長華秋實、食用菌辦公室主任周禮中,到卧牛坡村去查看進展情況。

     種香菇是一個技術性強、很不容易發展的項目,必須像鄭付安那樣,讓群衆真正看到實惠,他們才肯出來仿效。

    因此,我要求食用菌辦公室把鄭付安這個典型一定抓好,抓出成效。

    為此,縣裡分給的十六萬元多種經營農貸指标,我在黨委會上,強調要求不能撒胡椒面,要集中使用,全部讓分給了卧牛坡村,把他們這個村作為發展食用菌的試點。

     選這個村做試點,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這個村的支部書記鄭愛民,工作特别棒,是全縣有名氣的支部書記之一,就差給一個正式幹部指标轉幹了。

    二是這個村有基礎,鄭付安、肖興亮等十幾戶農民已經率先起步,并且收入頗高。

    三是這個村的資源豐富,鄭愛民當支部書記有眼光,有事業心,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沒有群衆再上山砍柴燒了,他組織群衆把山上的栗樹毛毛都攏成了小樹,轉眼成了兩把粗細的栗樹。

    這是生産袋料香菇的上好原料。

     除了卧牛坡村以外,我們又在果子峪村發現了樊定金、草場坡村發現了婁明代、火神廟村發現了劉國玺,這幾個人在發展香菇方面都已經走在了群衆前頭。

    特别是果子峪村的樊定金,大家說他是一個土專家,其實不然,他女人姚梅才是真正的土專家,這女人頗有幾分姿色,娘家是石盤溝村的,因為家裡窮,勉強上到初中畢業,沒有能夠繼續上高中,也正因為家裡窮,才嫁給了外憨内秀的樊定金。

     樊定金這個人沒多少話,他女人的話卻多,也很得體。

    據她自己說,這食用菌還是她最先從農村科普雜志上看到的,她就和樊定金摸索着幹了起來,結果成功了。

    她說這些話時,一點也不像是吹噓的,樊定金隻是憨憨地笑笑。

    更為可貴的是,他們不僅發展香菇,還試種了一種黃背木耳,原料隻是一些花生糠、玉米芯,每袋成本用不了五毛錢,而且技術操作沒有香菇那麼嚴格。

     黃背木耳是一種大路貨,質量不抵黑木耳,因為造價低,卻在飯鋪裡大行其道。

    灌河鎮的南邊開魯縣城内有人大量收購,每市斤七八塊,這樣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