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關燈
國民黨老兵造橋搞剪彩 共産黨書記築路結怨憤 馬沖村的支部書記齊長德的點子就是多一些,他這個村裡有一個台灣的老兵回來了,他硬是動員這個老漢拿出八萬元,給村裡修了一座便民橋。

    為了慶祝這座小橋的落成,他寫了大紅請帖,請我去給這個小橋剪彩。

    一般說來,建一座便民小橋算不得什麼大事。

    但是,在鄉鎮也算是一件大事,更何況是一個台灣老兵捐建的?從統戰角度講,還是有一定意義的。

     作為鄉鎮黨委書記,除了一些娶婦嫁女的私事可以擇人而參加以外,應當參加一些公益的慶典活動。

    如東關回族群衆過開齋節,就要到場,與遠從甘肅省請來的阿訇拉拉話,吃一頓齋飯,體現民族關系的融洽,體現民族間的友誼與團結。

    到了以後,年輕的阿訇非常盛情,村幹部和回族群衆也十分盛情,筵席就因書記參加而搞得比較豐盛。

    誰知到吃開齋飯時,他們才發現我不吃羊肉,也真難為了那些回族老表,想方設法讓黨委書記能吃東西,結果沒有一種食品不膻,坐在首席上受第一等的罪。

    說沒有吃的也不準确,終于發現他們用香油炸的焦葉子不膻,于是,一個中午下來,吃了一嘴血泡。

     齊長德的小橋落成典禮搞得有模有樣,把鎮裡第一小學的鼓号隊、腰鼓隊也請去了,就那麼“咚咚”地敲着,“嗚啦嗚啦”地吹着,我們在和煦的春風裡春風滿面地剪了彩。

    這台灣老漢與他的哥哥,雖然沒有奉行獨身主義,也都沒有讨到老婆,拿出這麼多錢修一座便民小橋,真是難能可貴,他們不愧為馬沖村的英雄。

    兩個老漢見到鎮裡最大的官來給他們剪彩,自是十分榮光,隻可惜口才木讷,說不出什麼道道,隻是連連道謝。

     據說,這個姓劉的國民黨老兵第一次回來,下了火車,由于人不出衆,接他的人不認得他。

    他呢,也因為“劉”字已經簡化,不認得接他的人老遠舉起來的牌子。

    于是,見到一個穿軍裝的解放軍戰士,拉着人家點頭哈腰地連聲問:“共匪先生,請問你見沒見到一個接姓劉的牌子?”那個小“共匪先生”覺得可笑,把他帶到馬沖村接他的人身邊。

    他見到親人後,放聲大哭,說四十八年了,想死人了!一圈子人圍住他掉淚。

     出了車站,他要請來接他的哥哥、鄉親們吃飯。

    到了一個炸油條的跟前,一張口就讓人家“炸八十塊錢的油條”,炸油條的說,炸不及呀,老先生。

    原來,這些錢在台灣隻夠買一二十根油條,在大陸,卻能夠買百十斤。

    他一看,大陸的物價這麼低,于是打定主意,要回來定居。

     在家裡住了一段,親戚們原以為他衣錦還鄉,肯定美元大大地有,鈔票大大地給,誰知他在台灣依然是“君子固窮”,就慢慢地不恭敬他了。

    隻有齊長德對他一直很好,使他非常感激。

     齊長德說:“二表伯呀,你回來定居吧,給你找個老伴。

    ” 老漢說:“不行了,我在戰場上讓槍子打飛了一個蛋子,剩下的這個也不管用了。

    要不是一直想家,這把老骨頭早就成灰了。

    ” 他第一次回台灣時,給他老哥留了七八千塊錢,他哥有了這筆巨款,倒是張羅着給自己娶了個老伴,上了年紀身上的本錢肯定不濟,那個較他年輕的老婆整天和他生氣,隻知道向他伸手要錢,就是不給他一點疼熱。

    于是,一生中才有的春光很快消散,沒有多久,勞燕分飛。

    等他弟弟第二次回來探家時,兄弟倆還是“一雙筷子,光棍兩條”。

    再後來,國民黨給這些榮民發了一筆可觀的養老金,老劉思鄉情結更濃,每年回來一次就不想再走。

    可是,盡管他的腰包鼓了起來,心裡卻對那些親戚已經涼了。

    所以,在齊長德的動員下,他情願把錢拿出來修橋補路積陰功,也不給那些虎狼親戚。

     齊長德在村部開了幾桌酒席,我們說話間就要入席了,劉春亭鎮長派人騎摩托來叫我,說縣交通局屈應先局長帶一班子人來了,有要事相商。

    這屈局長是我的老同學,我心裡已經把修路放上了位置,正好比“瞌睡時送上來枕頭”,我非常高興這麼一個客人來訪,自己必須回去熱情接待。

    于是,弄得齊長德好沒面子,隻好由我走了。

     回到鎮裡,已經将近下午兩點。

    坐在酒桌上,這老兄說什麼也不讓我們先喝酒,堅持要把事情敲定再吃飯。

    他的來意是,縣城南邊的三個鄉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