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玉王
關燈
小
中
大
伊斯蘭教鼓勵婚姻,因為它關系到種族的繁衍延綿。
穆斯林當中沒有“出家”的僧侶。
成年男女出于天性的正當需要而結婚是“瓦直蔔”(當然),以共同生活、生兒育女為目的的婚姻是“遜奈”(聖行)。
伊斯蘭教禁止淫亂,但同時也反對違反人性的禁欲。
韓子奇和壁兒的婚事,在劫後重逢、悲喜交集的時刻決定了。
即将做嶽母的白氏且喜已悲且懼。
喜的是梁家從此有了依靠,有了希望,壁兒的終身有了托付,奇珍齋的死灰竟然也得以複燃;悲的是梁亦清走得太早,沒有看到這一天;懼的是無力打發女兒出嫁,喜事臨頭,卻是一道難以度過的大關! 按照回回的習俗,男婚女嫁,不是自由戀愛、私訂終身就可以了事兒的,任何一方有意,先要請“古瓦西”(媒人)去保親,往返幾個回合,雙方都覺得滿意,給了媒人酬謝,才能準備訂婚。
訂婚通常要比結婚提前一年至三年,并且訂婚的儀式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
初次“放小訂”,在清真寺或者清真飯館或者“古瓦西”家裡舉行,男方的父、兄預先訂下一桌飯菜,備了用串珠編織成的聘禮,前去行聘。
女方的父、兄帶着一隻精巧的玻璃方盒,裡面放着“經字堵阿”和刻着待嫁女子的經名的心形銀飾。
雙方父、兄見面之後“拿手”,互換禮物,然後聚餐,“小訂”即算完成。
過了一年半載,再議“放大訂”。
“大訂”比起“小訂”,就要破費得多了,男方要送給女方一對镯子、四隻戒指、一副耳墜兒、一塊手表、一對镯花兒,裝在玻璃盒裡,連同“團書”(喜柬),由“古瓦西”送到女家,“團書”上寫了兩個日子,供女方任擇其一。
“古瓦西”讨了女方的口信兒,再回男方通知。
“團書回來了嗎?訂的是幾兒呀?”“回了,×月×日。
”這個日子就是預訂的婚禮日期,所以稱為“大訂”。
“大訂”之後,男方就要依據婚期,早早地訂轎子、訂廚于,并且把為新娘做的服裝送去,計有棉、夾旗袍,棉襖棉褲,夾襖夾褲……共八件,分作兩包,用紅綢裹好,外面再包上藍印花布的包袱。
至此,訂婚就算全部完成,隻待舉行婚禮了。
喜期來臨,排場當然更要遠遠超過“放訂”,當那十擡嫁妝浩浩蕩蕩出了門,人們才知道嫁女的父、母要花多少錢!看那嫁妝:頭一擡,是二開門帶抽屜的硬木首飾箱(官木箱),箱上擱着拜匣;第二擡,一件帽鏡、一隻撣瓶、兩隻帽筒;第三擡,四個棕罐;第四擡,兩個盆景;第五擡,魚缸、果盤;第六擡,兩個鏡支;第七、第八擡,是兩隻皮箱,盛着新娘的陪嫁衣物,箱上擱着對匣子和禮盒;第九擡,又是一隻小皮箱;第十擡,是新娘沐浴用的木盆、湯瓶以及大銅鍋、小銅鍋、大銅壺、小銅壺。
這十擡嫁妝,是斷不可少的,如果女方家境富裕,還可以加上爐屏三色和大座鐘,便是十二擡。
若要擺闊鬥富,再增加幾倍也沒有止境,多多益善,但少于十擡便覺寒酸了。
有的窮家婦女,湊不夠十擡,又無錢打發擡伕每人兩塊大洋,便廉價雇幾個人,頭頂着嫁妝送過去,稱為“窩脖兒”,那是相當現眼的事兒,誰家誰家四個“窩脖兒”就聘了姑娘了,往往要留下幾十年的話把兒。
再說男方。
迎親當日,男方要備上一塊方子肉、兩方卷果、兩隻雞,都插着“高頭花兒”;五碗水菜、四盤鮮果、四盤幹果、四盤點心、四盤蒸食、一對魚,裝在禮盒裡,分作兩擡,稱為“回菜”,給女方送去,一俟花轎出門,這“回菜”就回來了,女方的親友大吃一頓。
新娘上轎,婆婆要來親自迎娶,娘家媽也要親自把女兒送上門去,随着去的還有娘家親友,又是浩浩蕩蕩,并且把葬禮上絕不許用的旗、鑼、傘、扇、樂隊,也從漢人那裡照搬過來,吹吹打打,好不熱鬧!花轎進了婆家的門,早已有請好了的“齊潔人”或者由婆婆迎上前去,挑開轎簾兒,給新娘添胭粉,然後迎入新房,卻不像漢人那樣“拜天地”。
這時,宗教儀式的婚禮才真正開始。
八仙桌上,擺好筆硯,由雙方請來的兩位阿匐寫“意和布”(婚書)。
婚書上寫着雙方家長的姓名,新郎、新娘的姓名,以及八項條款:一,這是婚書;二,真主訂良緣;三,雙方家長贊同;四,夫婦雙方情願;五,有聘禮;六,有證婚人二人;七,有親友祝賀;八,求真主賜他們美滿。
阿匐寫畢,向新人祝賀,這時,新娘含羞念“達旦”(願嫁),新郎念“蓋畢爾圖”(願娶),婚禮達到了高潮,來賓們哄聲四起,手舞足蹈,抓起桌上的喜果向新郎、新娘撒去,祝願他們甜甜蜜蜜、白頭偕老! 婚禮以再次“拿手”結束,但歡宴和笑鬧還要持續到午夜,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婦就要成雙成對地到娘家“回門”了…… 白氏深深地歎息,她當年就是這樣嫁到了梁家,而如今卻無力為愛女舉辦這人人都有權享受的婚禮! “子奇,壁兒,媽不能對不起你們,我去求回回親戚們幫我一把,要‘乜帖’也給你們辦……” “媽!”壁兒為母親擦着淚,“咱免了吧,都免了!奇哥哥沒了有家,您就是湊夠十擡嫁妝,往哪兒擡呀?從今兒起,他就是您的親兒子,您又聘姑娘又娶兒媳婦了!明兒一早,咱舉意提念爸爸,念平安經,我就算有了家了!” 第二天,星期五,穆斯林的“主麻”(聚禮)日,壁兒和韓子奇雙雙來到清真寺,請阿匐為他們寫“意劄布”,在肅穆的清真殿堂,當着聚禮的朵斯提,阿匐為他們兼任了“古瓦西”和證婚人,向他們道“晤吧哩克”(祝賀)。
“達旦。
”壁兒說。
“蓋畢爾圖。
”韓子奇說。
沒有人為他們撒喜果,但是,他們覺得來參加聚禮的穆斯林都是他們的婚禮的賓客! 按照伊斯蘭教規,穆斯林的婚禮,最重要的條件是當事人雙方自願結合,并且必須有穆斯林中的兩個男子或一男二女在場作證,此外一切繁文缛節都可有可無。
韓子奇和壁兒的婚禮,該具備的都具備了,就不必遺憾了吧? 走出清真寺,壁兒沒有為自己的婚禮的寒酸而悲傷流淚,她心裡覺得從來也沒有像今天這樣充實,從現在開始,她成為大人了,成為“韓太太”了。
《古蘭經》說:“婦為夫衣,夫為婦衣”,她和奇哥哥将融為一體、互為表裡、相依為命、永不分離,共同走向面前那漫長的路…… 十年之後,奇珍齋名冠北京玉器行。
這時,北京已經由于國民政府遷往南京而改稱“北平”,叫了七八年了。
韓子奇把奇珍齋擴展到五間門面,他從東郊一些舊貴族墓地的看墳人手中買來一批優質漢白玉的斷碑殘碣,雇了手藝高強的石匠精雕細刻成浮雕大門臉兒,正中挂上了當年由“玉魔”題寫的黑漆鎏金大字牌匾:“奇珍齋”。
門臉兒以上,磨磚對縫,清水脊的門樓兩丈餘高。
大門兩側,漢白玉浮雕當中鑲着雪白的瓷磚,分别寫着黑漆大字:“随珠和壁”,“明月清風”,也是當年“玉魔”題在家門上的遺句。
近年來,韓子奇把奇珍齋交給賬房老侯和徒弟去照看門市生意,他自己則把主要精力用于尋訪天下美玉,觀賞把玩,并從琉璃廠的舊書店搜求大量古籍,凡與玉有關,都不惜重金買來,對照自己的收藏,披閱攻讀,潛心研究,孜孜不倦,如醉如癡,俨然是又一個“玉魔”…… 不久,連“玉魔”老人的藏玉之所“博雅”宅也“貨賣識家”,歸于韓子奇之手! 搬入新居,韓子奇仿佛回到了闊别已久的故地,仿佛又看到了那位充滿智慧的龍鐘老人。
他撫摸着大門上的“玉魔”遺墨,撫摩着庭院中老人手植的花木,撫摩着老人生前藏玉讀書的上房西間書房,心中不禁湧起無限思念,默默地呼喚着“魂兮歸來……” 某夜,月朗風清,萬籁俱寂,韓子奇久思無寐,中夜長坐,忽然隐隐地聽得一個叫聲:“我可扔了,我可扔了!” 韓子奇一驚,那聲音似乎有些像故去十餘年的老先生的語聲,便疑心是自己思之甚切,造成幻聽,不敢當真。
但由此更加勾起感傷之情,毫無睡意了,于是信步走到院中,徐徐踱步,若有所思。
此時,天上一輪明月,像一隻羊脂白玉盤,灑下銀白色的清輝,院中的石榴含苞待放,海棠正開得燦爛,香氣襲人,微風拂過,枝葉沙沙作響,猶如當年的琢玉之聲。
突然,剛才那叫聲又響起來:“我可扔了,我可扔了!” 這一次,韓子奇聽得真真切切,仿佛就在頭頂,就在耳畔。
他詫異地茫然四顧,隻見皓月當空,樹影婆娑,沒有一個人影兒,立時打了個冷戰,便壯着膽子,向着空中說:“是人,是冤,是福,是禍,我韓子奇都不怕,要扔,就隻管扔吧!” 這番話說罷,他自己也覺得毛骨悚然,精神恍惚,這時,隻見從上房西北方向,一顆流星劃破天井,光燦燦落入院中!韓子奇暗暗稱奇,蹑足向前,那一團亮光還未熄滅,明晃晃在磚地上滾動,猶如用月光寶石琢成的一顆明珠。
韓子奇見玉則迷,伸手就要去捧,那明珠卻突然不見了,好像鑽入了地下,而剛才滾動之處,磚墁南路卻完好無損! 韓子奇呆立院中,回想剛才情景,若有若無,似真似幻
穆斯林當中沒有“出家”的僧侶。
成年男女出于天性的正當需要而結婚是“瓦直蔔”(當然),以共同生活、生兒育女為目的的婚姻是“遜奈”(聖行)。
伊斯蘭教禁止淫亂,但同時也反對違反人性的禁欲。
韓子奇和壁兒的婚事,在劫後重逢、悲喜交集的時刻決定了。
即将做嶽母的白氏且喜已悲且懼。
喜的是梁家從此有了依靠,有了希望,壁兒的終身有了托付,奇珍齋的死灰竟然也得以複燃;悲的是梁亦清走得太早,沒有看到這一天;懼的是無力打發女兒出嫁,喜事臨頭,卻是一道難以度過的大關! 按照回回的習俗,男婚女嫁,不是自由戀愛、私訂終身就可以了事兒的,任何一方有意,先要請“古瓦西”(媒人)去保親,往返幾個回合,雙方都覺得滿意,給了媒人酬謝,才能準備訂婚。
訂婚通常要比結婚提前一年至三年,并且訂婚的儀式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
初次“放小訂”,在清真寺或者清真飯館或者“古瓦西”家裡舉行,男方的父、兄預先訂下一桌飯菜,備了用串珠編織成的聘禮,前去行聘。
女方的父、兄帶着一隻精巧的玻璃方盒,裡面放着“經字堵阿”和刻着待嫁女子的經名的心形銀飾。
雙方父、兄見面之後“拿手”,互換禮物,然後聚餐,“小訂”即算完成。
過了一年半載,再議“放大訂”。
“大訂”比起“小訂”,就要破費得多了,男方要送給女方一對镯子、四隻戒指、一副耳墜兒、一塊手表、一對镯花兒,裝在玻璃盒裡,連同“團書”(喜柬),由“古瓦西”送到女家,“團書”上寫了兩個日子,供女方任擇其一。
“古瓦西”讨了女方的口信兒,再回男方通知。
“團書回來了嗎?訂的是幾兒呀?”“回了,×月×日。
”這個日子就是預訂的婚禮日期,所以稱為“大訂”。
“大訂”之後,男方就要依據婚期,早早地訂轎子、訂廚于,并且把為新娘做的服裝送去,計有棉、夾旗袍,棉襖棉褲,夾襖夾褲……共八件,分作兩包,用紅綢裹好,外面再包上藍印花布的包袱。
至此,訂婚就算全部完成,隻待舉行婚禮了。
喜期來臨,排場當然更要遠遠超過“放訂”,當那十擡嫁妝浩浩蕩蕩出了門,人們才知道嫁女的父、母要花多少錢!看那嫁妝:頭一擡,是二開門帶抽屜的硬木首飾箱(官木箱),箱上擱着拜匣;第二擡,一件帽鏡、一隻撣瓶、兩隻帽筒;第三擡,四個棕罐;第四擡,兩個盆景;第五擡,魚缸、果盤;第六擡,兩個鏡支;第七、第八擡,是兩隻皮箱,盛着新娘的陪嫁衣物,箱上擱着對匣子和禮盒;第九擡,又是一隻小皮箱;第十擡,是新娘沐浴用的木盆、湯瓶以及大銅鍋、小銅鍋、大銅壺、小銅壺。
這十擡嫁妝,是斷不可少的,如果女方家境富裕,還可以加上爐屏三色和大座鐘,便是十二擡。
若要擺闊鬥富,再增加幾倍也沒有止境,多多益善,但少于十擡便覺寒酸了。
有的窮家婦女,湊不夠十擡,又無錢打發擡伕每人兩塊大洋,便廉價雇幾個人,頭頂着嫁妝送過去,稱為“窩脖兒”,那是相當現眼的事兒,誰家誰家四個“窩脖兒”就聘了姑娘了,往往要留下幾十年的話把兒。
再說男方。
迎親當日,男方要備上一塊方子肉、兩方卷果、兩隻雞,都插着“高頭花兒”;五碗水菜、四盤鮮果、四盤幹果、四盤點心、四盤蒸食、一對魚,裝在禮盒裡,分作兩擡,稱為“回菜”,給女方送去,一俟花轎出門,這“回菜”就回來了,女方的親友大吃一頓。
新娘上轎,婆婆要來親自迎娶,娘家媽也要親自把女兒送上門去,随着去的還有娘家親友,又是浩浩蕩蕩,并且把葬禮上絕不許用的旗、鑼、傘、扇、樂隊,也從漢人那裡照搬過來,吹吹打打,好不熱鬧!花轎進了婆家的門,早已有請好了的“齊潔人”或者由婆婆迎上前去,挑開轎簾兒,給新娘添胭粉,然後迎入新房,卻不像漢人那樣“拜天地”。
這時,宗教儀式的婚禮才真正開始。
八仙桌上,擺好筆硯,由雙方請來的兩位阿匐寫“意和布”(婚書)。
婚書上寫着雙方家長的姓名,新郎、新娘的姓名,以及八項條款:一,這是婚書;二,真主訂良緣;三,雙方家長贊同;四,夫婦雙方情願;五,有聘禮;六,有證婚人二人;七,有親友祝賀;八,求真主賜他們美滿。
阿匐寫畢,向新人祝賀,這時,新娘含羞念“達旦”(願嫁),新郎念“蓋畢爾圖”(願娶),婚禮達到了高潮,來賓們哄聲四起,手舞足蹈,抓起桌上的喜果向新郎、新娘撒去,祝願他們甜甜蜜蜜、白頭偕老! 婚禮以再次“拿手”結束,但歡宴和笑鬧還要持續到午夜,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婦就要成雙成對地到娘家“回門”了…… 白氏深深地歎息,她當年就是這樣嫁到了梁家,而如今卻無力為愛女舉辦這人人都有權享受的婚禮! “子奇,壁兒,媽不能對不起你們,我去求回回親戚們幫我一把,要‘乜帖’也給你們辦……” “媽!”壁兒為母親擦着淚,“咱免了吧,都免了!奇哥哥沒了有家,您就是湊夠十擡嫁妝,往哪兒擡呀?從今兒起,他就是您的親兒子,您又聘姑娘又娶兒媳婦了!明兒一早,咱舉意提念爸爸,念平安經,我就算有了家了!” 第二天,星期五,穆斯林的“主麻”(聚禮)日,壁兒和韓子奇雙雙來到清真寺,請阿匐為他們寫“意劄布”,在肅穆的清真殿堂,當着聚禮的朵斯提,阿匐為他們兼任了“古瓦西”和證婚人,向他們道“晤吧哩克”(祝賀)。
“達旦。
”壁兒說。
“蓋畢爾圖。
”韓子奇說。
沒有人為他們撒喜果,但是,他們覺得來參加聚禮的穆斯林都是他們的婚禮的賓客! 按照伊斯蘭教規,穆斯林的婚禮,最重要的條件是當事人雙方自願結合,并且必須有穆斯林中的兩個男子或一男二女在場作證,此外一切繁文缛節都可有可無。
韓子奇和壁兒的婚禮,該具備的都具備了,就不必遺憾了吧? 走出清真寺,壁兒沒有為自己的婚禮的寒酸而悲傷流淚,她心裡覺得從來也沒有像今天這樣充實,從現在開始,她成為大人了,成為“韓太太”了。
《古蘭經》說:“婦為夫衣,夫為婦衣”,她和奇哥哥将融為一體、互為表裡、相依為命、永不分離,共同走向面前那漫長的路…… 十年之後,奇珍齋名冠北京玉器行。
這時,北京已經由于國民政府遷往南京而改稱“北平”,叫了七八年了。
韓子奇把奇珍齋擴展到五間門面,他從東郊一些舊貴族墓地的看墳人手中買來一批優質漢白玉的斷碑殘碣,雇了手藝高強的石匠精雕細刻成浮雕大門臉兒,正中挂上了當年由“玉魔”題寫的黑漆鎏金大字牌匾:“奇珍齋”。
門臉兒以上,磨磚對縫,清水脊的門樓兩丈餘高。
大門兩側,漢白玉浮雕當中鑲着雪白的瓷磚,分别寫着黑漆大字:“随珠和壁”,“明月清風”,也是當年“玉魔”題在家門上的遺句。
近年來,韓子奇把奇珍齋交給賬房老侯和徒弟去照看門市生意,他自己則把主要精力用于尋訪天下美玉,觀賞把玩,并從琉璃廠的舊書店搜求大量古籍,凡與玉有關,都不惜重金買來,對照自己的收藏,披閱攻讀,潛心研究,孜孜不倦,如醉如癡,俨然是又一個“玉魔”…… 不久,連“玉魔”老人的藏玉之所“博雅”宅也“貨賣識家”,歸于韓子奇之手! 搬入新居,韓子奇仿佛回到了闊别已久的故地,仿佛又看到了那位充滿智慧的龍鐘老人。
他撫摸着大門上的“玉魔”遺墨,撫摩着庭院中老人手植的花木,撫摩着老人生前藏玉讀書的上房西間書房,心中不禁湧起無限思念,默默地呼喚着“魂兮歸來……” 某夜,月朗風清,萬籁俱寂,韓子奇久思無寐,中夜長坐,忽然隐隐地聽得一個叫聲:“我可扔了,我可扔了!” 韓子奇一驚,那聲音似乎有些像故去十餘年的老先生的語聲,便疑心是自己思之甚切,造成幻聽,不敢當真。
但由此更加勾起感傷之情,毫無睡意了,于是信步走到院中,徐徐踱步,若有所思。
此時,天上一輪明月,像一隻羊脂白玉盤,灑下銀白色的清輝,院中的石榴含苞待放,海棠正開得燦爛,香氣襲人,微風拂過,枝葉沙沙作響,猶如當年的琢玉之聲。
突然,剛才那叫聲又響起來:“我可扔了,我可扔了!” 這一次,韓子奇聽得真真切切,仿佛就在頭頂,就在耳畔。
他詫異地茫然四顧,隻見皓月當空,樹影婆娑,沒有一個人影兒,立時打了個冷戰,便壯着膽子,向着空中說:“是人,是冤,是福,是禍,我韓子奇都不怕,要扔,就隻管扔吧!” 這番話說罷,他自己也覺得毛骨悚然,精神恍惚,這時,隻見從上房西北方向,一顆流星劃破天井,光燦燦落入院中!韓子奇暗暗稱奇,蹑足向前,那一團亮光還未熄滅,明晃晃在磚地上滾動,猶如用月光寶石琢成的一顆明珠。
韓子奇見玉則迷,伸手就要去捧,那明珠卻突然不見了,好像鑽入了地下,而剛才滾動之處,磚墁南路卻完好無損! 韓子奇呆立院中,回想剛才情景,若有若無,似真似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