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玉殇
關燈
小
中
大
迅猛,一雙粗糙瘦硬的手,上了水凳兒就如同疱丁解牛那樣娴熟自如、遊刃有餘,簡直是造物主複制了一個梁亦清。
他繼承了師傅寬厚溫和的氣質,卻又不像師傅那樣不擅言辭;徹底丢掉了往日的南腔北調,變成一口純正的“京腔兒”,待人接物謙遜和藹;不知底細的人,很難在他身上看到當年的流浪兒易蔔拉欣瘦骨伶仃、可憐巴巴的影子了。
早在流浪時期,他就跟吐羅耶定巴巴初識了一些漢字,現在,又抽空念一點兒二酉堂印的《三字經》、《千字文》,幫助師傅記記賬目、寫寫書信就不算難事兒了,雖然不能和人家大鋪子裡的賬房先生相比,更不能和“博雅”宅的“玉魔”老先生相比,但在師傅眼裡,徒弟也算是有“學問”的人了。
歲月在催着師傅一天天地蒼老,臉上的皺紋不知不覺地加深,頭上的黑發不知不覺地染白,那不是沾上的玉粉啊,那是永遠也洗不去的白發。
那雙手,那雙成年累月在水中浸泡、在金剛砂中磨煉的手,變成了龍鐘屈結、鱗甲斑駁的古樹老根!但他仍在不停地做,手藝人的生命,就在永不停息地勞作的手上。
琢玉坊中,并排擺着兩副水凳兒,師徒二人以繁忙的“沙沙”聲交流着一切,那是他們永遠也說不完的話。
通常,韓子奇隻做一些小件兒,花插、鎮尺、印鈕、印盒之類,薄利多銷,供給玉器古玩店的門市。
梁亦清專做大件兒,是顧客特别訂制的精品。
三年來,這樣的精品他隻做了一件,到現在也還沒有完工。
這是專做“洋莊”買賣的“彙遠齋”老闆蒲绶昌訂制的,而真正的訂主兒是個英國人,叫沙蒙·亨特,這個人對中國的字畫、文物特别上瘾,到中國不知跑了多少趟,是蒲緩昌的老主顧。
他拿着一張橫披的工筆重彩畫找蒲綏昌,要求依畫琢玉。
蒲绶昌雖然開着日進鬥金的玉器店“彙遠齋”,自己卻不會琢玉,也沒有作坊,他所有的貨物,除去從民間搜羅購得的古舊文物,新活兒都是請專門琢玉而沒有門市的作坊代制,奇珍齋便是這樣的長久合作者之一。
接了沙蒙·亨特的訂貨,他就知道非找梁亦清不可了。
梁亦清打開畫卷一看,是一幅《鄭和航海圖》,畫面上波濤洶湧,寶船巍峨,風帆高懸,旌旗漫卷,老舵工沉穩把舵,幾十名赤膊的水手竭盡全力推着巨大的絞盤,正在和風浪搏鬥。
甲闆上,武士們披甲執戟,服飾怪異的向導望着前方,兩手比比劃劃,像是在講述着航線的險惡。
在他的身旁,一位身着紅袍的英武男子昂然屹立船頭,左手托着羅盤,右手遙指海天,這便是以七下西洋而聞名天下的三保太監鄭和。
畫面是無聲的曆史,讀來卻令人魂魄激蕩,仿佛聽到了那驚天動地的濤聲,感到了那寒氣逼人的海風。
梁亦清面對這幅圖畫,沉吟半晌沒有言語。
紙是平面的,但畫中山水卻咫尺有千裡之遠,信筆寫來,毫無羁絆;寶船上,船樓、桅杆、風帆、旌旗,都立體凸現,各有不同的造型和質感,或雕欄砌柱,或一線直立,或淩空飛動,又相互交錯、重疊,時斷時連;畫中人物,身份、服裝、年齡、姿勢、神态各異,又都個個逼真傳神,一絲不苟……要把這般丹青妙筆移花接木,轉換成可堪與之媲美的玉雕,談何容易! 蒲绶昌見梁亦清不言語,就說:“梁老闆,這活兒,我可是特為您接的!不得金箍棒,為何下龍宮呢?亨特先生說了,中國的鄭和航海,比西班牙的哥倫布提早将近百年,這是一奇;中國的繪畫,不取光影而以線描勾勒,丹青絕妙,異于西畫,這是二奇;中國的玉雕刀法精妙,神韻獨特,這是三奇。
他要把這三奇集革于一,作為珍寶收藏。
梁老闆,難得有這樣的異域知音呀!您就是一輩子隻做這一件幾,也不枉在人間走一遭了!” 梁亦清還是悶聲不響。
不是他沒有這般手藝,而是深知這件活兒的費工費時,少說也要花費三年的工夫。
三年隻做這一件兒,居家老小吃什麼? 剛做門徒的韓子奇并不知道師傅的意思,他被面前的圖畫和蒲緩昌誘人的演說激起一股創造的欲望,插嘴說:“師傅,這活兒,您做得了!再說,咱爺兒倆有兩雙手呢!” 梁亦清默默地看了他一眼,心說:初生牛犢不怕虎,你懂得什麼! 蒲绶昌眼看請将不成,便轉而激将,一面慢吞吞地卷着那幅《鄭和航海圖》,一邊歎着氣說:“既然梁老闆有難處,我就隻好另請高明了!本來,亨特先生也并沒有指名請某人來做,他要的就是好活兒;我是看在咱們多年的交情,不能不先問問梁老闆;要不然,病笃亂投醫,有奶便是娘,就顯著我蒲某人不仗義了!怎麼着,梁老闆?那我就……” “等等!”梁亦清突然按住他的手,“這畫兒,您擱下吧!” 蒲绶昌笑了:“到底是梁老闆胸有城府!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您還拿我一手兒啊?沒說的,價錢上好商量!不瞞您說,我今兒個把訂錢都給您帶來了,這六百塊現大洋,您先花着,等活兒完了,再清賬!” 說着,便把一包沉甸甸的袁大頭從包裡取出來,擱在桌上。
梁亦清就讓韓子奇收起來。
雖然蒲緩昌嘴裡說“好商量”,實際上把價錢已經定下來了,沒有什麼商量的餘地,按照慣例是預付三成訂錢,蒲绶昌給了六百,梁亦清心裡一算就出來了,這件活兒總共值兩千塊現大洋。
“梁老闆,要是您也覺得合适,”蒲绶昌又從身上拿出早已寫好的、一式兩份的合同,“就立個字據吧?按說,憑咱們的交情,過去小小不言的來往,都不用簽字畫押的,可這一回,我也是含着老本兒啊,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空口無憑,還是立約為證,親兄弟,明算賬,先小人,後君子,日後錢貨兩清,大家都圓滿,啊?” 梁亦清不覺一愣。
按照玉器行業不成文的慣例,玉件、玉材的買、賣,乃至來料加工,曆來不立字據,全憑口頭協議,“牙齒當金使”,“君子一諾重千金”,絕無反悔一說。
蒲老闆這是唱的哪一出?莫不是怕我砸了他的買賣?不過這也難怪,這麼個大件兒,不是鬧着玩兒的,蒲老闆怕有閃失,得給自個兒留條後路。
梁亦清微微一笑,心裡說:要做好這件《鄭和航海圖》大玉雕,自然是不容易,但憑我“玉器梁”世代相傳的絕技,倒不信啃不下這塊硬骨頭,有道是“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兒”,咱們試巴試巴!想到這裡,心裡倒踏實下來,伸手接過合同看了看,隔三差五地也大概齊看懂了上面的意思:照圖琢玉,現洋兩千,三年為限,按期交貨,任何一方擅自毀約,賠償對方一切損失,等等。
這個蒲老闆,真是個皮笊籬,滴水不漏,他連工期都估計得和梁亦清心裡想的完全一樣,也确實是個行家! 梁亦清二話不說,就在上面歪歪斜斜地寫上自己的名字,接受了薄緩昌壓在他肩頭的千斤重擔。
蒲緩昌長出了一口氣,放心地走了。
“師傅,這活兒……”韓子奇迫不及待地想聽聽師傅的想法兒,他看得出來,師傅接這活兒的态度雖然十分謹慎,卻是有把握的,他跟着師傅完成這條“寶船”,一定會學到許許多多的本領。
“這是件要命的活兒!我得把看家的能耐都使上!”梁亦清皺着眉頭說。
“那當然,奇珍齋的老字号,就靠……” “不,我應這活兒,一不是為了保住奇珍齋的招牌,逞能;二不是貪圖他給的這個價錢。
讓我橫下這條心的,就是因為三保太監鄭和是個穆斯林,是咱們回回!” “啊?他是個……回回?”年輕的韓子奇對此茫然無知。
“咱回回裡頭也出過流芳百世的人哪,明朝的‘海青天’海瑞,還有這位鄭和,都是跟咱們一條血脈的回回!人,不能忘了祖先啊,沖他們,我也得豁上這條老命,做出寶船,讓外國人也瞧瞧,中國的穆斯林對得起祖宗!” 梁亦清的話語裡,洋溢着回回民族的自豪感。
他雖然弄不清梁家本身的家譜世系,但對于青史留名的回回卻是聽說過的。
那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祖居雲南回回之鄉,祖父和父親都曾前往伊斯蘭聖地麥加朝觐過克爾白,被尊稱為“馬哈吉”,“哈吉”是穆斯林當中隻有朝過聖地的人才配享有的殊榮。
元朝末年,明軍攻打雲南,十二歲的馬三保已經家破人亡,成為颠沛流離的難童,不幸被明軍俘虜,并慘遭閹割,做了燕王朱棣的小太監。
明朝規定太監不準讀書識字,馬三保雖進了皇宮,也隻能做目不識丁的奴仆。
後來因為有功,才漸漸擺脫卑賤的地位。
但是皇室忌諱他這個姓,“馬不能登金殿”,就賜姓鄭,改名鄭和。
燕王朱棣做了永樂皇帝之後,命鄭和率領水手和官、兵二萬七幹八百餘人,乘寶船六十二艘,攜帶絲綢、金銀、銅鐵、瓷、玉,遠了西洋,前後共有七次,歸來已是六十四歲的老人!鄭和的一生,他所受的苦難,他所成就的業績,都不是常人能比的。
可以說,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大明。
難道,他把童年時遭受的欺淩、入宮後承受的屈辱,都忘了嗎?不,他沒忘,不然,他就沒有後來那麼大的勇氣,在茫茫滄海的險風惡浪裡九死一生,駕着寶船到達聖地麥加,成為一家之中第三位“馬哈吉”,成為名揚天下的中國穆斯林!在九九八十一難裡,他心裡想着真主,記着自己是個回回…… “唉!回回,回回……”梁亦清感歎着,久久地審視着那幅《鄭和航海圖》。
第二天,蒲绶昌派人送來了一塊長一尺五寸、寬五寸、高一尺的上等羊脂白玉,這便是未來的寶船的胚胎了。
梁亦清對照那幅畫,反複審視這塊玉,一直看了三天。
“師傅,您怎麼老是看,不動手啊?”韓子奇替師傅着急。
“萬事開頭兒難,這事兒急不得,”梁亦清說,“畫匠作畫兒,要做到‘胸有成竹’才動筆;我們呢,面對着一塊玉,眼裡看到的就已經是完成的活兒了,才能動手。
好比這塊玉是個模子,那寶船已經包在裡頭了,我們的手藝就是把這模子剝開,把沒用的地方剔掉,讓有用的留下來。
琢玉這一行,不像捏泥人兒、捏面人兒,人家瞅着哪兒不合适,還能再添上一塊,再不成就揉了重來;咱們的材料是又硬又脆的玉啊,磨掉了的,就再也添不上去了,差了一分一厘,這活兒就廢了。
” “師傅,您現在還沒想好嗎?” “是啊,”梁亦清老老實實地回答,“我不能蒙别人,也不能蒙自個兒。
要是光做這條船,不難。
你瞅,這塊玉是個偏長條兒,前寬後窄,上頭還略圓,随形琢出來,就是一條寶船。
可是,那樣就瞅不出這船是在海裡還是江裡了。
蒲老闆要咱們照着圖做,得顯出這寶船在大洋大海裡航行的氣勢、威風,不然,還像什麼鄭和下西洋!何況這船上的桅杆呀,繩子呀,帆呀,旗呀,也不能都讓它們在天上懸着,沒個倚托,就是都做了出來,人家拿走,也容易碰碎……” 韓子奇沉默了,師傅說的這些難處,都是他事先不可能想到的,他剛剛學着上水凳兒,還談不上什麼經驗。
但是,他突然想起一件也許和眼前的玉雕毫無關
他繼承了師傅寬厚溫和的氣質,卻又不像師傅那樣不擅言辭;徹底丢掉了往日的南腔北調,變成一口純正的“京腔兒”,待人接物謙遜和藹;不知底細的人,很難在他身上看到當年的流浪兒易蔔拉欣瘦骨伶仃、可憐巴巴的影子了。
早在流浪時期,他就跟吐羅耶定巴巴初識了一些漢字,現在,又抽空念一點兒二酉堂印的《三字經》、《千字文》,幫助師傅記記賬目、寫寫書信就不算難事兒了,雖然不能和人家大鋪子裡的賬房先生相比,更不能和“博雅”宅的“玉魔”老先生相比,但在師傅眼裡,徒弟也算是有“學問”的人了。
歲月在催着師傅一天天地蒼老,臉上的皺紋不知不覺地加深,頭上的黑發不知不覺地染白,那不是沾上的玉粉啊,那是永遠也洗不去的白發。
那雙手,那雙成年累月在水中浸泡、在金剛砂中磨煉的手,變成了龍鐘屈結、鱗甲斑駁的古樹老根!但他仍在不停地做,手藝人的生命,就在永不停息地勞作的手上。
琢玉坊中,并排擺着兩副水凳兒,師徒二人以繁忙的“沙沙”聲交流着一切,那是他們永遠也說不完的話。
通常,韓子奇隻做一些小件兒,花插、鎮尺、印鈕、印盒之類,薄利多銷,供給玉器古玩店的門市。
梁亦清專做大件兒,是顧客特别訂制的精品。
三年來,這樣的精品他隻做了一件,到現在也還沒有完工。
這是專做“洋莊”買賣的“彙遠齋”老闆蒲绶昌訂制的,而真正的訂主兒是個英國人,叫沙蒙·亨特,這個人對中國的字畫、文物特别上瘾,到中國不知跑了多少趟,是蒲緩昌的老主顧。
他拿着一張橫披的工筆重彩畫找蒲綏昌,要求依畫琢玉。
蒲绶昌雖然開着日進鬥金的玉器店“彙遠齋”,自己卻不會琢玉,也沒有作坊,他所有的貨物,除去從民間搜羅購得的古舊文物,新活兒都是請專門琢玉而沒有門市的作坊代制,奇珍齋便是這樣的長久合作者之一。
接了沙蒙·亨特的訂貨,他就知道非找梁亦清不可了。
梁亦清打開畫卷一看,是一幅《鄭和航海圖》,畫面上波濤洶湧,寶船巍峨,風帆高懸,旌旗漫卷,老舵工沉穩把舵,幾十名赤膊的水手竭盡全力推着巨大的絞盤,正在和風浪搏鬥。
甲闆上,武士們披甲執戟,服飾怪異的向導望着前方,兩手比比劃劃,像是在講述着航線的險惡。
在他的身旁,一位身着紅袍的英武男子昂然屹立船頭,左手托着羅盤,右手遙指海天,這便是以七下西洋而聞名天下的三保太監鄭和。
畫面是無聲的曆史,讀來卻令人魂魄激蕩,仿佛聽到了那驚天動地的濤聲,感到了那寒氣逼人的海風。
梁亦清面對這幅圖畫,沉吟半晌沒有言語。
紙是平面的,但畫中山水卻咫尺有千裡之遠,信筆寫來,毫無羁絆;寶船上,船樓、桅杆、風帆、旌旗,都立體凸現,各有不同的造型和質感,或雕欄砌柱,或一線直立,或淩空飛動,又相互交錯、重疊,時斷時連;畫中人物,身份、服裝、年齡、姿勢、神态各異,又都個個逼真傳神,一絲不苟……要把這般丹青妙筆移花接木,轉換成可堪與之媲美的玉雕,談何容易! 蒲绶昌見梁亦清不言語,就說:“梁老闆,這活兒,我可是特為您接的!不得金箍棒,為何下龍宮呢?亨特先生說了,中國的鄭和航海,比西班牙的哥倫布提早将近百年,這是一奇;中國的繪畫,不取光影而以線描勾勒,丹青絕妙,異于西畫,這是二奇;中國的玉雕刀法精妙,神韻獨特,這是三奇。
他要把這三奇集革于一,作為珍寶收藏。
梁老闆,難得有這樣的異域知音呀!您就是一輩子隻做這一件幾,也不枉在人間走一遭了!” 梁亦清還是悶聲不響。
不是他沒有這般手藝,而是深知這件活兒的費工費時,少說也要花費三年的工夫。
三年隻做這一件兒,居家老小吃什麼? 剛做門徒的韓子奇并不知道師傅的意思,他被面前的圖畫和蒲緩昌誘人的演說激起一股創造的欲望,插嘴說:“師傅,這活兒,您做得了!再說,咱爺兒倆有兩雙手呢!” 梁亦清默默地看了他一眼,心說:初生牛犢不怕虎,你懂得什麼! 蒲绶昌眼看請将不成,便轉而激将,一面慢吞吞地卷着那幅《鄭和航海圖》,一邊歎着氣說:“既然梁老闆有難處,我就隻好另請高明了!本來,亨特先生也并沒有指名請某人來做,他要的就是好活兒;我是看在咱們多年的交情,不能不先問問梁老闆;要不然,病笃亂投醫,有奶便是娘,就顯著我蒲某人不仗義了!怎麼着,梁老闆?那我就……” “等等!”梁亦清突然按住他的手,“這畫兒,您擱下吧!” 蒲绶昌笑了:“到底是梁老闆胸有城府!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您還拿我一手兒啊?沒說的,價錢上好商量!不瞞您說,我今兒個把訂錢都給您帶來了,這六百塊現大洋,您先花着,等活兒完了,再清賬!” 說着,便把一包沉甸甸的袁大頭從包裡取出來,擱在桌上。
梁亦清就讓韓子奇收起來。
雖然蒲緩昌嘴裡說“好商量”,實際上把價錢已經定下來了,沒有什麼商量的餘地,按照慣例是預付三成訂錢,蒲绶昌給了六百,梁亦清心裡一算就出來了,這件活兒總共值兩千塊現大洋。
“梁老闆,要是您也覺得合适,”蒲绶昌又從身上拿出早已寫好的、一式兩份的合同,“就立個字據吧?按說,憑咱們的交情,過去小小不言的來往,都不用簽字畫押的,可這一回,我也是含着老本兒啊,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空口無憑,還是立約為證,親兄弟,明算賬,先小人,後君子,日後錢貨兩清,大家都圓滿,啊?” 梁亦清不覺一愣。
按照玉器行業不成文的慣例,玉件、玉材的買、賣,乃至來料加工,曆來不立字據,全憑口頭協議,“牙齒當金使”,“君子一諾重千金”,絕無反悔一說。
蒲老闆這是唱的哪一出?莫不是怕我砸了他的買賣?不過這也難怪,這麼個大件兒,不是鬧着玩兒的,蒲老闆怕有閃失,得給自個兒留條後路。
梁亦清微微一笑,心裡說:要做好這件《鄭和航海圖》大玉雕,自然是不容易,但憑我“玉器梁”世代相傳的絕技,倒不信啃不下這塊硬骨頭,有道是“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兒”,咱們試巴試巴!想到這裡,心裡倒踏實下來,伸手接過合同看了看,隔三差五地也大概齊看懂了上面的意思:照圖琢玉,現洋兩千,三年為限,按期交貨,任何一方擅自毀約,賠償對方一切損失,等等。
這個蒲老闆,真是個皮笊籬,滴水不漏,他連工期都估計得和梁亦清心裡想的完全一樣,也确實是個行家! 梁亦清二話不說,就在上面歪歪斜斜地寫上自己的名字,接受了薄緩昌壓在他肩頭的千斤重擔。
蒲緩昌長出了一口氣,放心地走了。
“師傅,這活兒……”韓子奇迫不及待地想聽聽師傅的想法兒,他看得出來,師傅接這活兒的态度雖然十分謹慎,卻是有把握的,他跟着師傅完成這條“寶船”,一定會學到許許多多的本領。
“這是件要命的活兒!我得把看家的能耐都使上!”梁亦清皺着眉頭說。
“那當然,奇珍齋的老字号,就靠……” “不,我應這活兒,一不是為了保住奇珍齋的招牌,逞能;二不是貪圖他給的這個價錢。
讓我橫下這條心的,就是因為三保太監鄭和是個穆斯林,是咱們回回!” “啊?他是個……回回?”年輕的韓子奇對此茫然無知。
“咱回回裡頭也出過流芳百世的人哪,明朝的‘海青天’海瑞,還有這位鄭和,都是跟咱們一條血脈的回回!人,不能忘了祖先啊,沖他們,我也得豁上這條老命,做出寶船,讓外國人也瞧瞧,中國的穆斯林對得起祖宗!” 梁亦清的話語裡,洋溢着回回民族的自豪感。
他雖然弄不清梁家本身的家譜世系,但對于青史留名的回回卻是聽說過的。
那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祖居雲南回回之鄉,祖父和父親都曾前往伊斯蘭聖地麥加朝觐過克爾白,被尊稱為“馬哈吉”,“哈吉”是穆斯林當中隻有朝過聖地的人才配享有的殊榮。
元朝末年,明軍攻打雲南,十二歲的馬三保已經家破人亡,成為颠沛流離的難童,不幸被明軍俘虜,并慘遭閹割,做了燕王朱棣的小太監。
明朝規定太監不準讀書識字,馬三保雖進了皇宮,也隻能做目不識丁的奴仆。
後來因為有功,才漸漸擺脫卑賤的地位。
但是皇室忌諱他這個姓,“馬不能登金殿”,就賜姓鄭,改名鄭和。
燕王朱棣做了永樂皇帝之後,命鄭和率領水手和官、兵二萬七幹八百餘人,乘寶船六十二艘,攜帶絲綢、金銀、銅鐵、瓷、玉,遠了西洋,前後共有七次,歸來已是六十四歲的老人!鄭和的一生,他所受的苦難,他所成就的業績,都不是常人能比的。
可以說,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大明。
難道,他把童年時遭受的欺淩、入宮後承受的屈辱,都忘了嗎?不,他沒忘,不然,他就沒有後來那麼大的勇氣,在茫茫滄海的險風惡浪裡九死一生,駕着寶船到達聖地麥加,成為一家之中第三位“馬哈吉”,成為名揚天下的中國穆斯林!在九九八十一難裡,他心裡想着真主,記着自己是個回回…… “唉!回回,回回……”梁亦清感歎着,久久地審視着那幅《鄭和航海圖》。
第二天,蒲绶昌派人送來了一塊長一尺五寸、寬五寸、高一尺的上等羊脂白玉,這便是未來的寶船的胚胎了。
梁亦清對照那幅畫,反複審視這塊玉,一直看了三天。
“師傅,您怎麼老是看,不動手啊?”韓子奇替師傅着急。
“萬事開頭兒難,這事兒急不得,”梁亦清說,“畫匠作畫兒,要做到‘胸有成竹’才動筆;我們呢,面對着一塊玉,眼裡看到的就已經是完成的活兒了,才能動手。
好比這塊玉是個模子,那寶船已經包在裡頭了,我們的手藝就是把這模子剝開,把沒用的地方剔掉,讓有用的留下來。
琢玉這一行,不像捏泥人兒、捏面人兒,人家瞅着哪兒不合适,還能再添上一塊,再不成就揉了重來;咱們的材料是又硬又脆的玉啊,磨掉了的,就再也添不上去了,差了一分一厘,這活兒就廢了。
” “師傅,您現在還沒想好嗎?” “是啊,”梁亦清老老實實地回答,“我不能蒙别人,也不能蒙自個兒。
要是光做這條船,不難。
你瞅,這塊玉是個偏長條兒,前寬後窄,上頭還略圓,随形琢出來,就是一條寶船。
可是,那樣就瞅不出這船是在海裡還是江裡了。
蒲老闆要咱們照着圖做,得顯出這寶船在大洋大海裡航行的氣勢、威風,不然,還像什麼鄭和下西洋!何況這船上的桅杆呀,繩子呀,帆呀,旗呀,也不能都讓它們在天上懸着,沒個倚托,就是都做了出來,人家拿走,也容易碰碎……” 韓子奇沉默了,師傅說的這些難處,都是他事先不可能想到的,他剛剛學着上水凳兒,還談不上什麼經驗。
但是,他突然想起一件也許和眼前的玉雕毫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