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輪品第二

關燈
門品>,也算是受《法華經》。

    但僅僅是《法華經》二十五品當中的一品。

    而<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是八十一品的最後一品,也算誦《華嚴經》了。

    誦一品等于誦全部經,是一樣的。

    要體會到這層意義,我們沒有這種心量,是不能平等的。

    持是任持的意思,以這種智能對待一切的三昧,能夠使衆生解脫。

     第四種,根勝劣智力,上根下根或者中根,這個是對機說法。

    這十種智力是對衆生說的。

    十種智力是對衆生說的,他知道他們是上根人,還是下根人,知道他們的根有沒有成熟。

    佛有這種智能,叫智力。

     第五種,種種勝解智力。

    一切法一切事物,一切理法,一切事法,佛有種種的勝解,超世間,超過二乘,超過菩薩。

    這種的智力超過十地,佛的十種智力是唯佛具足的,究竟圓滿的。

     第六種,種種界智力。

    這個界是生長義,這個縣跟那個縣、這個村子跟那個村子的交界處,知道一切衆生的種性。

    在《華嚴經》講法界,界生種種法,所以叫法界。

    這個不說法界,叫種種勝解智力,有這種智能。

     第七種,遍趣行智力。

    我們剛剛解釋了五種遍行,但是那僅是初起念的時候,能夠普遍的知道衆生所作的業趣向哪一趣。

    十法界,我們經常說六趣,沒說聖人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也趣向。

    如果我們現在的行為是趣向佛法界,就是佛,你現在的用心,現在的思惟,現在的所作,這就是因。

    你向那個道上走,就在你作的時候,已經分别的趣向,這就很清楚了。

    如果是修苦集滅道法,你就趣向聲聞,學的是緣起十二因緣法,就趣向于緣覺法。

    修六波羅蜜、修般若波羅蜜、修六度萬行,那就趣向于菩薩法,菩薩就能究竟成佛了。

    這個是遍趣的。

     第八種,入随念智力,也就是說宿命通。

    佛是究竟的宿命,知道一切衆生的宿命。

    知道過去的一切無量劫衆生,每個衆生的無量劫事,佛都清清楚楚,乃至你現在的心念想什麼,從你現在起心動念,念你過去的無量劫,佛都清清楚楚,了如指掌。

    在《金剛經》上,佛比喻恒河沙一沙一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微塵,再作一個恒河沙一個恒河沙的沙子累積的,有那麼多的佛國土,每一個佛國土有無量無邊的衆生,佛都知道他們的心念。

    無量無邊的衆生心裡想什麼,那比我們現在的地球六十億人,不曉得多出千千萬萬倍。

    所以,我們的心念,佛都清楚。

    這就是念智力,這是不可思議的。

    最後,佛說,所有衆生心,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

    佛是這樣了解你的心念,剎塵心念可數知,剎塵的心念,佛都一個一個知道,念什麼,都給你數出來。

    這叫随念智力,随你想什麼,你隻要一動念,佛都知道。

     第九種,死生智力。

    死此生彼,死彼生此。

    生生死死,生生滅滅。

     第十種,漏盡智力。

    佛是究竟漏盡,二乘人也叫漏盡了,再不作了,在那個時候隻是不漏落三界。

    佛這個漏盡就是再不落漏九法界,也再不回轉菩薩。

    他也可以示現一切衆生,因為他漏盡了,漏盡了才能夠示現。

    因為示現,才能度這些衆生。

     這就是十種智力。

     這是籠統的說一說。

    但《華嚴經》講十種智力又不同,講的又更深一點,但是各部經講的十種智力,講深講淺,認識的深淺,随各人的智力。

    譬如大海水,味道是都是鹹味,你舀一杯也是鹹味,就是這個涵義。

    學佛法,隻要你進入佛門,乃至于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這就是修行。

     在受三歸的時候,我經常這樣來祝福大家。

    我說:“你就念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睡覺的時候要念,早上一醒的時候要念,這樣就具足一切佛法。

    ”雖然你沒有這麼詳細的分别。

    總的來說,佛、法、僧,我們講的是法。

    法是誰說的?佛說的。

    誰傳的?和尚,僧人傳的。

    你一念佛法僧,這部經你具足,那部經你也具足,這法就具足一切法,十方一切法藏。

    在拜忏的時候不是這樣求嗎?這樣忏悔嗎?你要這樣理解十佛智。

    理解了之後,你多作回向。

     還有,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是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三業無失是三個。

     意就是念,就是身無失,就是身無過。

    那麼,佛的身跟一切衆生的身,乃至于菩薩都不共的。

    這是說佛的十八不共法,跟諸大菩薩共就不對,是不共的。

    佛的身而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心常在定中,乃至于示現化身,利益衆生都是在定中,沒有不定的時候。

    “那伽常在定”,就是這樣的一個涵義。

    沒有未經過佛智能照了,無論哪一法,沒有一法不照了的。

    七欲無減,就是度生沒有厭倦。

     八精進無減,永遠精進,永遠精進。

    九念無減,念念不忘利益衆生。

    念無減,沒有說一念失掉了利益衆生的。

     所以我們也要念念不忘三寶,一念都不失掉。

    我們二十四小時當中有好多念呀? 所以我們跟佛距離有好遠就知道了。

    你說二十四小時當中,有好多念沒念三寶?你有好多念念三寶?自己很清楚。

    你念的是什麼?财色利祿,功名富貴,自己的家庭眷屬。

     我們和尚念寺廟道友,乃至于包括你念佛經,念佛,這都包括在内。

    你要是有貪着,心會不平等。

    我們有大小,從這到那都不成。

    像我們一睜開眼,一看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分别相很多,這念都失了。

    欲無減,就是度衆生無減。

    精進無減,沒有一念退失的。

     一切智能相應無減,就是永遠不退。

    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身業随智能行,口業随智能行,意業随智能行,知過去智無礙。

    過去還有過去,過去還有無礙。

    無無礙,無障礙,知未來智能無礙,知現在智能無礙,一共十八。

    這叫十八不共法。

    這是不與一切菩薩共的,我們更說不上,不與我們共。

    唯佛與佛共同之法,這叫作十八不共法。

     十力、十八不共,包括一切,這樣才能堪得無上一切智智,大慈大悲,無不具足。

    常行利樂一切衆生,常時心求。

    心樂,高高興興的利益衆生,我們都要學佛,學什麼呢?不要看這個醜,那個好,那個漂亮。

    漂亮的,你就很高興親近他,那個醜八怪,你看見不高興,離遠一點,跟你說話,你都不大耐煩,心不平等。

     還有你厭惡的,還有害過你的人,怨敵,你第一個發心要度跟你作對的人,就是你的冤家。

    你要是能把你的冤家度了,你的六親眷屬自然都度了。

    你的煩惱就少了,怨恨心也沒有了,憎恨心也沒有了。

    他害過你,他用那個害你的心,你用慈悲心來跟他對照。

     我講一個故事。

    我們在紐約的時候,有一位馬來西亞的小姐,她在那兒打工,在郵政局裡頭的同事當中,有一位白人小姐,對她簡直是處處刁難,兩個人共坐同一個辦公桌。

    她在我那兒拜忏,就氣到不得了。

    想請假,不幹這個事,但是又考慮到郵政局很難得進入。

    到了郵政局,勞保、福利都特别的好,想用詛咒來咒那位白人小姐,讓她倒黴。

    我說:“妳不要咒她,咒她更壞。

    你拜忏給她拜,求她轉變思想。

    ” 她說:“她那麼害我,我還給她拜,還給她回向?”我說:“這就是佛法的妙方法,用慈悲來對待怨害。

    過去,你一定跟她有因緣,不然不會的。

    你試試看。

    ”頭一回不幹,說了兩三回,我就想出個方法。

    我說:“你去買咖啡,你多買一杯,中午都是喝咖啡吃點面飽,你買一份給她買一份,你對她特别好。

    她越對你不好,你越對她好。

    你作這麼十天八天看如何?”後來照我的建議做了,那位白人小姐居然對她好起來了,以前要停車,那位白人小姐特别把車停着,讓她停不進去。

    後來,對她特别好。

     這是小事,也就是彼此沒有多大怨仇,說是這麼随便一下子就轉了。

    像有大怨仇的,你對他怎麼好,他還對你心理一直不信任你。

    甚至母女、妯娌、弟兄,這種現象都有。

    是什麼原因呢?過去世有結。

    哪個結呀?那個疙瘩沒有解開。

    現在你就用善的方法,求佛菩薩加持他,來解這個結。

    我們解了,才能夠證得菩提。

    對于冤家,你要特别給他回向。

    所以你要平等對待,沒有哪個好哪個不好。

    我們作法師的,對道友不要起分别心。

    或者這個道友智能大,我一說他就會。

    我談的都很合得來,就對他特别好一點。

    另一位道友他對我很遠,心裡頭看到總是不如意,這可不成。

    這不是起大慈大悲心,越是這樣的道友越要對他特别好。

    他越是不上進,不精進,懈怠,要特别慈悲他,要原諒他,不要讓他懈怠。

     我們有一位道友,在大陸上,歸依佛很多年,滿口葷味,罵人都帶髒字的。

    這就要不得。

    說話不開口還可以,一開口,這個道友那個道友怎麼樣,搬弄是非,這叫說三寶過。

    對出家人就說僧人的過,甚至于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藥師佛,他都有評價的。

    他還是學佛好多年,分别心太重。

    我們要把每位道友,都看作是釋迦牟尼佛。

    他用藥來救度衆生,這麼作,那是藥師佛。

    那是阿彌陀佛,那是不動如來,你也可以這樣講。

    五十三佛利生的方便不一樣。

    他們證得的根本智是一樣的,跟我們的具足法身是一樣的,但是方便善巧不一樣的,一定得懂,道友之間要和睦相處。

     “善男子,我成如是十種佛輪,本願力故,居此佛土,五濁惡世一切有情,損減一切白淨善法,匮乏所有七聖财寶,遠離一切聰敏智者,斷常羅網之所覆蔽,常好乘馭諸惡趣車,于後世苦不見怖畏,常處遍重無明黑暗,具十惡業,造五無間,诽謗正法,毀呰賢聖,離諸善法,具諸惡法。

    我于其中成就如是佛十輪故,得安隐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于佛輪,降諸天魔外道邪論,摧滅一切諸有情類,猶如金剛堅固煩惱,随其所樂,安立一切有力衆生,令住三乘不退轉位。

    ” 這是佛的十輪,最後一段是總說。

    佛是對地藏菩薩說的,這位善男子,稱的是地藏菩薩。

    我因為成就了以上所說的十種佛輪,又加上本來的願力,本願力故,要生這個五濁惡世,度脫一切苦難的有情衆生。

    對于這個善法,白淨是形容善法的,白者是對黑來對比,善對惡來對比,淨對垢來對比。

    這個五濁惡世的衆生,行的都是黑法,都是垢染法,都是不淨法,匮乏七聖财寶,聖财寶跟前面七寶又不同。

    什麼是七聖财寶呢?信、戒、慚、愧、聞法、布施、智能,七财寶。

    匮乏就是沒有,缺少。

    對一切有聰慧明智者的善知識,遠離這個五濁惡世,要是有智能的人,所遇到的是愚癡的、渾濁的,都是惡業的衆生。

     “斷常羅網”,斷是斷見,常是常見,都是不信因果的,不信善惡果報的。

    不是偏于斷,就是偏于常。

    或者認為人死了,就斷滅了。

    常見如是,一切法常見如是。

     這就是覆蔽他自己的智能心,覆蔽明了的心。

    他所好的是什麼呢?是住惡趣,“常好乘馭諸惡趣車”,他常作惡業,善業很少。

    乘惡趣車說達到的就是惡趣,這個惡趣是純指三惡道說的。

    因為他不相信因果,對未來的受苦受樂,他不相信。

    他既然有斷見的思想,不相信未來的苦,所以不生恐怖之心。

    如果對未來的苦,生起恐怖之心,作這個惡事,作一件害人的事情,或者損人利己的事情,一定要受惡的果報。

    要是生起這個畏懼之心,他就不會作了。

    說害人者終害己,他不相信這個話,當然要得到現前的安樂,不管後果。

     所以,他對後世的苦,他不恐怖,不怖畏。

    他所注重的、所行的,完全是黑業。

     被無明的黑暗覆蔽了,他就造十惡業。

    十惡業就是殺、盜、淫、貪、瞋、癡、妄言、绮語、兩舌、惡口。

    這都是惡業,也就是十惡業。

    五無間罪,五無間罪是殺父、殺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殺阿羅漢。

    要是犯了這五種罪,下地獄就像射箭那麼快。

     毀謗正法,行邪見,佛所教誨的正法,他毀謗不信,不信就是毀謗。

    所說的是毀賢聖,破壞三寶,謗毀三寶。

     謗毀佛所說的法,毀呰這些賢聖僧,這也是毀謗,涵義是一樣的。

    對于善法,距離就遠了,“離諸善法”。

    他所作的都是惡法,“具諸惡法”。

    這是形容說,這個五濁惡世的有情,他的身口意都是怎樣作的,他所作的是惡業。

    善法沒有了,損減了,損是損失,或者是減少,不是完全的毀滅了。

    因此,在五濁惡世的有情衆生,他所駕馭的都是惡趣的車,不是善趣的車。

    乘惡趣的車就是行十惡業,就會得到後世的苦果。

    他所處的,無論所處的時間、住的處所,所行的一切事,都是無明黑聞。

    所謂無明黑暗者,就是沒有智能。

    因此,他具足十惡趣車,甚至比十惡還重的,要造五無間罪,毀謗正法,毀謗賢聖。

    五濁惡世的時候,我之所以能在得安隐住,所依據的就是以上所說的十種佛輪。

     “我于其中成就如是佛十輪故,得安隐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于佛輪,降伏諸天魔外道邪論”,這一類衆生的煩惱,像金剛一樣堅固,很不容易轉變。

    我們每個人的煩惱是不是很不容易改變?很不容易改變,煩惱包括很多。

     因為我們沒有智能,看不清楚一切事物;我執我見總是很深,稍微不順自己的心,就産生煩惱。

    這類事很多,有輕、有重,要想斷除這種煩惱,很難。

     所以佛說,要想在娑婆世界度衆生,娑婆世界剛強難調難伏,很難度脫。

    他的煩惱就像金剛一樣的堅固,在這種情況之下,佛還是随他所喜樂的。

    這娑婆世界還是有好衆生,不完全都是這樣子,還是有智能類的,或者想出離三界的,想求三乘果位的。

    那就随他們所信樂的,安立一切有情衆生,給他們說法,令他們住三乘不退轉地,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不再退堕六道了,不在六道中輪轉。

    不退位是指六道說的,不退于凡夫。

     “爾時會中一切菩薩摩诃薩衆,一切聲聞,一切天龍,廣說乃至一切羯咤布怛那衆人非人等,皆大歡喜。

    同唱善哉,雨大香雨,雨大花雨,雨衆寶雨,雨大衣雨,一切大地皆悉震動,聞說如是十種佛輪。

    于衆會中,有八十四百千那庾多菩薩摩诃薩得無生法忍。

    複有無量菩薩摩诃薩獲得種種諸陀羅尼三摩地忍。

    複有無量無數有情,初發無上正等覺心,得不退轉。

    複有無量無數有情逮得果證。

    ” 他說,從天龍乃至乾達婆、阿修羅,乃至人非人等,聞到佛所說的輪,皆大歡喜。

    在會中的這些人就是四衆子弟子,有菩薩,有聲聞,也有緣覺,他們因為佛所說的法,引起他們的歡喜。

    “同唱善哉”,也就是贊歎,同時,在這會中雨香雨,“雨大花雨”,就用香花衆寶來供養。

    數字用“雨”來形容,像普降甘霖那樣子。

    在這個時候,一切大地六種震動,地都震動了,也就是佛在說這個法時所感召的,地都震動了。

    聞說如是十種佛輪,聞到這個佛輪,這個會中的聽聞法者,八十四百千那庾多菩薩摩诃薩,“那庾多”是兆,“俱舍羅”是億,也就是億兆。

    在這個會中證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有好多呢?八十四百千那麼多兆的菩薩,得到無生法忍。

     “複有無量菩薩摩诃薩獲得種種諸陀羅尼三摩地忍”,證得無量三昧,“陀羅尼” 是總持,總持着一切法。

    “複有無量無數有情,初發無上正等覺心,得不退轉。

    ”有些衆生在這會中發了菩提心,得到信不退位。

    不退轉是指着信說的,信了之後而後發心,發了心再也不退失他的信心。

    還有,無量有情得到果證,這個果證,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緣覺。

    這種專指佛說十輪的時候,就有這麼多的菩薩,這麼多的有情,有的發心了,有的證果了,有的證了無生法忍的位子。

    就是最後說得益的部份。

    第二卷<十輪品>,就講完了。

     五濁惡世的剛強衆生,像金剛那麼堅固的煩惱,大家可能有所體會。

    不過,殺佛出佛身血是不可能有的,但是紙像或泥塑木雕的像,破壞佛像,相應的有如是的罪。

    破法、谛法、謗僧,在僧中挑撥離間,破和合僧,造兩舌,搬弄是非,那個罪就大。

    這不是說是他以口業搬弄是非,而是破和合僧的罪,成為逆罪。

    現在的情況,恐怕還不少。

    作這類業的衆生很多,不過,過去很少聽說有殺父殺母的現象,現在這類的犯罪案件也不少。

    為什麼呢?業重了,衆生的福業愈來愈輕,乃至于沒有了,所以社會上才出現這些現象。

    佛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前面用佛的十輪對照世間的十輪,剎帝利王的十輪,就是世間法,世間的現象,佛從世間,超出于世間,達到出世間。

    這僅僅是佛說的第二品。

     從第三品開始,就廣泛解釋佛十輪的意思,那也是剎帝利王世間法的意思,兩個互相的情況都存在着。

    不過,現在的當前情況,世間法中,作十惡業的衆生比較嚴重。

    作十善業的很少,也不是沒有。

    歸依三寶的弟子都是作十善業的,但是就整個世界五十七億人口的比例來說,還是少數的,乃至證果成道,得到諸陀羅尼三摩地的菩薩,可能沒有了,既使有了,要是我們的福慧不具足,也見不到。

    發了菩提心的,能夠一信了,再也不懷疑了。

    對佛法僧三寶,信了之後能夠起行,依照佛所教導的法去做,這樣的衆生很少了。

     十輪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