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微月夕煙往事遙
關燈
小
中
大
為對方畫一幅畫像,曾經約定要畫到一百歲的,可是……”
豐蘭息移步,目光左右掃視,打量着畫像裡的人。
右邊第一幅畫裡,四歲的小女孩圓圓胖胖的,手中抓着一隻小木船,皺着眉頭,瞪着眼睛,似是在說“快點,不然我就把這隻木船吃了!”,畫功細膩,眉眼間傳神至極。
在那幅畫像下的長案上,就擺着女孩手中那隻小木船,隻算形象,做工甚為粗糙,似乎出自一個笨拙的木匠之手。
左邊第一幅畫裡,六歲的小男孩,眉清目秀,手中正握着一朵紫綢紮成的花,臉上的神情有些羞澀,那雙秀氣的眼睛似乎在說“怎麼可以送男孩子綢花!”,畫像下的長案上,擺着那朵已經褪了色的紫綢花,歪歪斜斜,顯然紮花者的手藝并不純熟。
而畫這幅畫的,筆風粗糙,而且很粗心,墨汁都滴落在畫像上,好在隻是落在男孩的臉旁,沒有落在臉上,唯一慶幸的是神韻未失,堪能一看! 右邊第二幅畫,五歲的小女孩子似乎長高了一些,穿着淡綠的裙子,梳着兩個圓髻,看起來整整齊齊,幹幹淨淨,隻是袖口被扯破了一塊,手中抓着的是一柄木劍,臉上的神情十分神氣,仿佛在說,“我長大了以後,肯定天下無敵!” 左邊第二幅畫,七歲的小男孩也長大了些,眉眼更為秀氣了,長長的黑發披垂肩上,實是一個漂亮的孩子,手中抓着一朵紫色芍藥,是以男孩的神情頗有幾分無奈,似乎在說“能不能換一件禮物?”,但顯然未能得到同意,畫像的人更是特意将那紫芍畫得鮮豔無比。
…… 一幅幅畫看過去,男孩、女孩在不斷長大,眉眼俊秀,神情各異,氣質也迥然不同。
女孩的眉頭總是揚得高高的,眼中總是溢着笑意,似乎這世間有着許許多多讓她覺得開心和好玩的事兒,神情裡總是帶着一抹随性與調皮,似隻要一個不小心,她便會跑得遠遠的,飛得高高的,讓你無法抓住。
男孩則十分斯文,每一幅畫裡,他都是規規矩矩地或坐或站,隻是他似乎一直都很瘦,黑色的長發也極少束冠,總是披垂在身後,眉目清俊秀氣,臉上略顯病态,衣袍穿在他身上,總讓人擔心那袍子是否會淹沒了如此消瘦的他。
随着年齡的增長,作畫之人的畫技也日漸純熟,形成各自不同的風格。
畫女孩的,筆風細膩秀雅,從一縷頭發到嘴角的一絲笑紋,從一件飾物到衣裙的皺折,無不畫得形神俱備,仿佛從畫像便能看到作畫之人那無比認真的神情,那是在畫他心中最寶貝最珍愛的,所以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瑕疵。
而畫男孩的,則一派大氣随性,仿佛作畫時隻是拈筆就來,随意而畫,未曾細細觀察細細描繪,隻是簡簡單單的幾筆,卻已将男孩的神韻完全勾畫出來,顯然作畫之人十分了解男孩,在她心中自有一個模印。
豐蘭息的目光停在女孩十五歲那張畫像上,這也是女孩最後一張畫像,畫中人的面貌體态與今日的風惜雲已差别不大,而且她身上的裝束與今日一模一樣,亭亭立于白玉欄前,欄後是一片紫芍,面容嬌美,淺笑盈盈,人花襯映,相得益彰,隻是……她的眼中藏着的一抹隐憂也被作畫之人清晰地捕捉進了畫裡。
而男孩——十七歲的少年長身玉立,清眉俊目,氣質秀逸,已長成了難得一見的美男子,隻是眉目間疲态難消,似是大病未愈,體瘦神衰,身着月白長袍,腰系紅玉玲珑帶,同樣立于白玉欄前,身後也是一片紫芍,人花相映,卻越發顯得花兒嬌豔豐盈,而他弱不勝衣,病骨難支,隻是他臉上卻洋溢着歡喜的笑容,眼中有着淡淡的滿足。
“這是我們最後一次為對方作畫,也是最後一次一起過生辰,第二天,他就去了。
” 豐蘭息凝視着畫像時,耳邊響起風惜雲低沉的輕語,他側首回眸,見她不知何時站到了他的身旁,靜靜地看着畫中的少年,臉上有着淡淡哀傷。
“我們青州風氏是大東朝王族裡最為單薄的一支,從先祖起,每一代都隻有一名子嗣,即算偶有生得兩或三名的,不是在襁褓中早夭便是英年早逝,總隻能留下一人承繼血脈與王位。
到了父王這一代,雖生有伯父與父王兩人,但伯父伯母都早早離世,隻遺下寫月哥哥一子。
父王繼位後,母後也隻生我一個,雖納嫔嫱無數,卻再無所出,所以到我這一代,青州風氏隻有我與寫月哥哥兩個。
” 風惜雲移近兩步,伸出手,指尖輕輕撫着畫中的少年。
“說來也巧,我與寫月哥哥同月同日生,他剛好長我兩歲。
他無父無母,而我……父王政務繁忙,而母後則……所以我們倆自小就親近,哥哥十分聰慧,才華卓絕,我所學裡幾乎有大半傳自于他,隻可惜他身體羸弱,長年藥不離口,否則……今日的四公子裡應有他的一份,而我亦不用做這女王,依舊可以逍遙江湖。
” 風惜雲說着,臉上浮起淡淡的笑,眼神裡也流露出追憶之色,顯然是回想起了與兄長的往事。
“記得有一年六月,我們才過生日不久,又迎來了父王的四十壽辰,不但各諸侯、鄰國都派來使臣賀壽,便連帝都也派了人來,所以父王壽誕那日,宮中大擺宴席,十分的熱鬧。
那天,作為儲君,我需陪伴父王左右,接受各方的恭賀,隻是公主的朝服太過累贅,而且我也不肯安安分分
右邊第一幅畫裡,四歲的小女孩圓圓胖胖的,手中抓着一隻小木船,皺着眉頭,瞪着眼睛,似是在說“快點,不然我就把這隻木船吃了!”,畫功細膩,眉眼間傳神至極。
在那幅畫像下的長案上,就擺着女孩手中那隻小木船,隻算形象,做工甚為粗糙,似乎出自一個笨拙的木匠之手。
左邊第一幅畫裡,六歲的小男孩,眉清目秀,手中正握着一朵紫綢紮成的花,臉上的神情有些羞澀,那雙秀氣的眼睛似乎在說“怎麼可以送男孩子綢花!”,畫像下的長案上,擺着那朵已經褪了色的紫綢花,歪歪斜斜,顯然紮花者的手藝并不純熟。
而畫這幅畫的,筆風粗糙,而且很粗心,墨汁都滴落在畫像上,好在隻是落在男孩的臉旁,沒有落在臉上,唯一慶幸的是神韻未失,堪能一看! 右邊第二幅畫,五歲的小女孩子似乎長高了一些,穿着淡綠的裙子,梳着兩個圓髻,看起來整整齊齊,幹幹淨淨,隻是袖口被扯破了一塊,手中抓着的是一柄木劍,臉上的神情十分神氣,仿佛在說,“我長大了以後,肯定天下無敵!” 左邊第二幅畫,七歲的小男孩也長大了些,眉眼更為秀氣了,長長的黑發披垂肩上,實是一個漂亮的孩子,手中抓着一朵紫色芍藥,是以男孩的神情頗有幾分無奈,似乎在說“能不能換一件禮物?”,但顯然未能得到同意,畫像的人更是特意将那紫芍畫得鮮豔無比。
…… 一幅幅畫看過去,男孩、女孩在不斷長大,眉眼俊秀,神情各異,氣質也迥然不同。
女孩的眉頭總是揚得高高的,眼中總是溢着笑意,似乎這世間有着許許多多讓她覺得開心和好玩的事兒,神情裡總是帶着一抹随性與調皮,似隻要一個不小心,她便會跑得遠遠的,飛得高高的,讓你無法抓住。
男孩則十分斯文,每一幅畫裡,他都是規規矩矩地或坐或站,隻是他似乎一直都很瘦,黑色的長發也極少束冠,總是披垂在身後,眉目清俊秀氣,臉上略顯病态,衣袍穿在他身上,總讓人擔心那袍子是否會淹沒了如此消瘦的他。
随着年齡的增長,作畫之人的畫技也日漸純熟,形成各自不同的風格。
畫女孩的,筆風細膩秀雅,從一縷頭發到嘴角的一絲笑紋,從一件飾物到衣裙的皺折,無不畫得形神俱備,仿佛從畫像便能看到作畫之人那無比認真的神情,那是在畫他心中最寶貝最珍愛的,所以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瑕疵。
而畫男孩的,則一派大氣随性,仿佛作畫時隻是拈筆就來,随意而畫,未曾細細觀察細細描繪,隻是簡簡單單的幾筆,卻已将男孩的神韻完全勾畫出來,顯然作畫之人十分了解男孩,在她心中自有一個模印。
豐蘭息的目光停在女孩十五歲那張畫像上,這也是女孩最後一張畫像,畫中人的面貌體态與今日的風惜雲已差别不大,而且她身上的裝束與今日一模一樣,亭亭立于白玉欄前,欄後是一片紫芍,面容嬌美,淺笑盈盈,人花襯映,相得益彰,隻是……她的眼中藏着的一抹隐憂也被作畫之人清晰地捕捉進了畫裡。
而男孩——十七歲的少年長身玉立,清眉俊目,氣質秀逸,已長成了難得一見的美男子,隻是眉目間疲态難消,似是大病未愈,體瘦神衰,身着月白長袍,腰系紅玉玲珑帶,同樣立于白玉欄前,身後也是一片紫芍,人花相映,卻越發顯得花兒嬌豔豐盈,而他弱不勝衣,病骨難支,隻是他臉上卻洋溢着歡喜的笑容,眼中有着淡淡的滿足。
“這是我們最後一次為對方作畫,也是最後一次一起過生辰,第二天,他就去了。
” 豐蘭息凝視着畫像時,耳邊響起風惜雲低沉的輕語,他側首回眸,見她不知何時站到了他的身旁,靜靜地看着畫中的少年,臉上有着淡淡哀傷。
“我們青州風氏是大東朝王族裡最為單薄的一支,從先祖起,每一代都隻有一名子嗣,即算偶有生得兩或三名的,不是在襁褓中早夭便是英年早逝,總隻能留下一人承繼血脈與王位。
到了父王這一代,雖生有伯父與父王兩人,但伯父伯母都早早離世,隻遺下寫月哥哥一子。
父王繼位後,母後也隻生我一個,雖納嫔嫱無數,卻再無所出,所以到我這一代,青州風氏隻有我與寫月哥哥兩個。
” 風惜雲移近兩步,伸出手,指尖輕輕撫着畫中的少年。
“說來也巧,我與寫月哥哥同月同日生,他剛好長我兩歲。
他無父無母,而我……父王政務繁忙,而母後則……所以我們倆自小就親近,哥哥十分聰慧,才華卓絕,我所學裡幾乎有大半傳自于他,隻可惜他身體羸弱,長年藥不離口,否則……今日的四公子裡應有他的一份,而我亦不用做這女王,依舊可以逍遙江湖。
” 風惜雲說着,臉上浮起淡淡的笑,眼神裡也流露出追憶之色,顯然是回想起了與兄長的往事。
“記得有一年六月,我們才過生日不久,又迎來了父王的四十壽辰,不但各諸侯、鄰國都派來使臣賀壽,便連帝都也派了人來,所以父王壽誕那日,宮中大擺宴席,十分的熱鬧。
那天,作為儲君,我需陪伴父王左右,接受各方的恭賀,隻是公主的朝服太過累贅,而且我也不肯安安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