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回 廟古台荒談宗論劍 林疏月朗别墓辭魂

關燈
玉嬌龍一路逶迤行去,不過二十來日,便已來到銅陵。

    前面就是莽莽滔滔、煙波浩渺的長江,過了長江,快馬不過一天路程,便可到達九華山腳。

    玉嬌龍立馬江邊,凝望江南,心逐浪翻,興奮中又不禁有些怅然若失。

    她想道:自己迢迢千裡走單騎來尋李慕白,究竟為的什麼?難道隻是為了找他比個高低?她對李慕白一直是心中不服,并懷有一種怨憤之情。

    可自從在泰山絕頂見到史進之後,郁在心裡的那種怨憤之情已逐漸消失,慢慢地卻産生了一種敬慕之心。

    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玉嬌龍一直未能深省,卻直到九華山已經在望,她才漸漸明白過來。

    那麼自己見到他時,又将如何處置才好?再說,那行蹤無定的李慕白,這時又是否留在九華山裡?玉嬌龍立馬江邊,真感有些躊躇不定。

     落日的餘輝把江波映得金光萬道,渡頭砰渡的行人談笑聲喧。

    玉嬌龍下鞍牽馬正準備往渡頭走去,忽聽後面遠處傳來一陣清脆的蹄聲。

    她不禁回頭望去,見離岸約一箭之地,一匹雄健異常的棗栗馬疾步馳來。

    馬上坐着一位姑娘,頭束紮蝶絲帕,身穿淺藍紮袖緊衣,下着褐色素邊布褲。

    姑娘年近三十左右,黃裡透紅的圓臉上,閃動着一雙威嚴而又機普的眼睛,當那棗栗馬還在五十步開外,玉嬌龍就已認出馬上那姑娘來了,她正是自己已有年餘不見的俞秀蓮。

    玉嬌龍心裡不由一驚,她怎的也到這裡來了!莫非也是去九華山找李慕白去的?玉嬌龍正詫異間,俞秀蓮的馬已快近她身旁。

    玉嬌龍忙裝着整理馬鞍,俯下頭去,暗暗地從鞍旁瞟過眼去窺看着她。

    俞秀蓮在經過她面前時,隻略帶驚詫地打量了下大黑馬,便徑直向渡頭走去。

    船家等俞秀蓮把馬牽到船上,便抽篙開船了。

    玉嬌龍這才擡起頭來,向已遠離江岸的船上望去,見俞秀蓮也正站在船頭向她望來。

     玉嬌龍不覺微微一笑,心想:已經相隔甚遠,難道她還能認出我來! 玉嬌龍不願和俞秀蓮碰面,以免被她認出,便仍回到銅陵住宿一夜,第二天一早才渡過江去。

    她在馳向九華山去的大路上,一路放眼四顧,留心觀察,隻要見了前面有騎馬的人,都要停馬察看,直至認準不是俞秀蓮時,才又催馬前行。

    玉嬌龍來到九華山腳,已是黃昏時候。

    她尋了一座寺廟暫歇下來。

    夜裡,她徘徊廊下,獨自沉思,是明日就進山去,還是避避俞秀蓮數日。

    她正為難進退,不禁心中又盤旋起俞秀蓮和李慕白的事來。

     玉嬌龍料那俞秀蓮定是為尋李慕白而來。

    可李俞二人的所行所為,在江湖人的心目中都把他二人認為是忍情守義的奇女義士;在名門士族中也将他二人視為是克己複禮的君子正人,因此,隻要提起他二人來,都頗受世人的推崇和稱歎。

    而今,自己卻偏偏得見俞秀蓮孤身一人尋李慕白來了。

    她來究竟為了什麼?是順道前來相訪,還是有事專程相求? 是仍拘禮由命隻作一般叙舊,還是難禁一往情深,特來傾訴自己的幽情?玉嬌龍愈想愈覺好奇,不覺舉頭向廟後望去,見靜靜的夜空中九峰危立,高聳入雲:峰峰環抱,疊崔折壑,隐隐幢幢,幽邃不測。

    玉嬌龍仰望這九華夜色,想到俞秀蓮和李慕白的事情,更覺迷離撲朔,隐異神秘,她決心不顧一切地跟蹤進山,去窺探個究竟。

     第二天,玉嬌龍着意喬裝一番,佩上她從王府盜來的那柄寶劍,将大黑馬留寄在廟裡,隻身出廟,徑向後山走去。

     九華後山那條石徑,原是幾百年前上山舊道,後來由于修了新道,走這條路的人少了,因此,沿途隙草叢生,落葉覆徑,顯得特别荒涼僻靜。

    玉嬌龍一路越崔過谷,來到五台峰腳,見那兒一片古樹參天,石奇路陡,綠葉蔽日,翠谷生涼,真是好一處幽靜所在。

    玉嬌龍按劍撩衣,一路緩緩前去,她走至半山,來到一片平地,見那片幹地上長滿雜草蓬蒿,蒿草中遍是瓦礫斷柱,看樣子是一座已頹毀多年的古廟。

    玉嬌龍正舉目四顧間,忽見路旁草叢中立着一塊殘碑,碑上字迹尚依稀可辨。

    玉嬌龍忙走到碑前,拂拭細看,見碑上隐隐橫書“摘劍碑”三個大字。

    她看到“摘劍”二字,不解何意,再一細認大字下面碑文,方才明白過來。

    那碑文大意是:“九華劍法,天下所宗。

    出神入化,氣貫長虹。

    上山摘劍,以示尊崇。

    ”玉嬌龍站在殘碑面前,也不禁感到一陣肅然。

    她撫了撫腰間佩劍,又看了看殘碑,不由突又失笑起來,她心裡默默想道:“我才不摘劍呢! 何況我也算是九華門外弟子,就是九華子弟,我也偏不摘劍!“玉嬌龍又邁開腳步,向着峰頂走去。

    一路上,那塊殘碑一直使她萦繞于懷。

    她觸景生情,不禁由這殘碑想到當年天下對九華劍法推崇的盛況。

    可曾幾何時,而今竟衰落如此!她不禁又想起李慕白曾在橋頭對她說的”我九華劍法從不輕易傳人“那句話來。

    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九華劍派才弄得衰落如此!如此看來,李慕白之輩卻成了九華劍派的罪人。

    可惜他尚不自省,反而以此自得。

    玉嬌龍暗暗打定主意,她見到李慕白時,定要以此和他理論。

    于是,她不禁加快了上山步腳。

     玉嬌龍直行至日已偏西,方才來到峰頂後山的老君觀前。

     那老君觀背崖而建,隻有三重殿宇,石柱雕雲,殿壁塗朱,雙門環鏽,廟瓦草生,确是一座千年古廟。

    這老君觀乃是九華山寥寥幾座道觀之一,雖然顯得冷落荒涼,但卻也幽靜肅潔。

    玉嬌龍找到香火,施了一些香銀,由香火給她安排了一間客房住下。

    玉嬌龍見那香火佝偻着背,一舉一動雖然顯得老态龍鐘,但言語誠樸,面目也極和善,就和他攀談起來,她問了一些山上勝迹和觀内香火興衰之後,把話一轉,問道:“久間九華拳劍名揚天下,不知竟出自山上哪座寺觀?” 老香火說道:“若說九華拳劍,其實都與山上各觀道友無關。

    隻因百年前,從西蜀來了一位不知姓名的雲遊道人,因愛九華山幽靜,就結廬在這老君觀旁,終日習拳練劍,經過幾十年苦苦揣摩,竟練就一套出神入化的拳技、劍法來了。

    以後那道人就自号為九華老人,把他揣摩的那套劍稱為九華拳劍。

    其實,那九華老人并不曾住過山上廟觀,也未傳給各觀道友。

    後來,九華老人死了,他那套九華拳劉,也快失傳了。

    ” 玉嬌龍:“九華老人難竟不肯将他的九華拳技劍法傳給别人?” 老香火:“也曾傳給了幾個子弟,隻是他那些弟子有的失意隐遁,不知去向;有的被人謀害,死得不明不白,而今還懂得九華拳劍奧秘的,就隻剩下個慕白了。

    ” 玉嬌龍趁勢問道:“我亦曾聽人說起過此人;又聽說他亦住在山上,隻是不知他競住何處?” 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