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天長地久 第二十三章 鄉音無改

關燈
之後,常和你父親琴筝唱和,更是做了一首《梅花落》的筝曲,盡述梅花清華孤傲之姿,你可還有印象?” 我略一思索,已經記了起來,輕聲唱道:“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

    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

    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注4)” 老者閉目聆聽,歌盡方道:“那一年嘉興遭遇瘟疫,你娘親本就體弱,不幸染病,臨去之時,對我和你父親說,她雖然不願離去,無奈卻終究不能抗拒天命,你雖年幼,自有你爹爹照看,諒無妨礙,隻是不能再看一眼梅花飛雪,卻是死有餘恨。

    故而你娘親殁後,我便選了這處梅林安葬于她,讓梅香疏影,常伴芳魂。

    ” 我憶起娘親過世之時,我還年幼,又因為瘟疫橫行,被送到别處安居,竟不能見到娘親最後一面,忍不住淚落,道:“舅父其實不必為娘親傷恸,娘親少時有舅父照拂,出嫁後又和爹爹夫妻情深,雖然不幸早逝,但是想必娘親其時心中定是平安喜樂,隻因有舅父和爹爹這般愛她,她縱死也不會覺得此生虛妄。

    ” 不知何時,夕陽已經西沉,晚霞映入梅林,染了輕紅的薄霧載沉載浮,再有那若有若無的梅香相伴,梅林之内宛似仙境瑤池,墳中沉眠的又是我們兩人至親,梅林之中一片靜默,空氣中凝聚着祥和安甯的氣息,令我二人都不願言語。

    那老者更是似乎陷入回憶之中,眉宇間現出溫柔懷念之色。

     良久,夕陽的餘晖漸漸黯淡,老者清醒過來,淡然道:“你這次前來,準備如何對待嘉興世族,又準備如何對待荊氏?” 我輕輕一歎,終究是要回到正事上來,仇怨和家族存亡相比,孰重孰輕,舅父心中也是明白的,更何況我們終究是至親,擡頭微笑道:“舅父何出此言,哲此次不過是趁着我軍攻占嘉興的良機前來祭拜娘親罷了,至于軍務上的事情,我卻不便插手。

    ” 老者眼中寒光電閃,道:“以你楚郡侯的身份,怎會輕易到嘉興來,就是你不懼危險,大雍皇帝也未必放心,而且你若僅是為了祭拜亡母,何必遣人密送帖子到荊家,想來這一次你是要和荊氏作個了斷了,若是我今日不來,隻怕荊氏也将煙消雲散。

    數日之前,朝廷下了公文,判了長卿死罪,你想必已經知道?” 我目光流轉,道:“此事我的确知情,今次已是最後的機會,雍軍退後,再無人能夠維護荊氏,舅父難道不念族人安危,何況今後吳越将是戰場,荊氏在嘉興也難安居。

    ” 老者歎道:“故土難離,隻是我也知道沒有選擇,長卿經此一事,已經心灰意冷,說服他已是不難。

    ” 我早已料到如此,兩國大戰在即,我不想在南楚留有我的軟肋,對于荊氏,我既然難以完全忘懷,就隻有迫使他們歸屬大雍。

    對舅父輕輕一拜,道:“舅父如此明理,哲心中感佩,明日雍軍将清洗嘉興,凡是青壯男女,士子工匠,皆在劫擄之列,我已轉托負責的将領,他會對荊氏加以關照,等到适合的時候,舅父可以随船去大雍安居。

    ” 老者身軀輕顫,良久才道:“好狠毒的手段,奪取吳越人口錢糧,弱敵而資己,雖然是海盜手段,卻是極富實效,我縱然不答應歸順,你也會令人将荊氏擄去定海,是麼?” 見舅父一眼看穿我的心意,我倒也是心中贊佩,卻不便說什麼,隻是深深一拜。

    老者輕輕一歎,舉步向外走去,我心中怆然,背過身去,不願見他蒼老身形,風中卻飄來他蒼勁的語聲道:“哲兒不必為難,你對荊氏已是仁至義盡,謝謝你對長卿和舜卿的提攜救助。

    ” 聞言,我心中一寬,放下了心中大石,荊氏的事情終于處理妥當,我便可以安心離去了。

    對着娘親墳茔再拜叩首,徘徊良久,終于依依惜别。

     這一次我費盡心機說服姜海濤,讓他允許我親到嘉興一趟,除了想拜祭母親之外,最重要的卻是要和荊氏和解,畢竟嘉興荊氏是我母族,先天上已經有争取的可能,這次我獻策圖謀吳越,擄劫世家平民填定海,是為了削弱南楚,可是我并不準備真得殘害吳越之民,一來不符合我的性子,無利之事我從來不做,二來也有損大雍榮耀,三來将來統一江南之後,吳越之地必然因此久久不肯降服,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在被擄的吳越之民中選出一些人來,通過他們管理俘虜,這樣一來,外嚴内寬,以吳越之人溫和隐忍之民風,才不會造成大雍統治上的困難。

    而這樣的人選不可輕易選擇,又需有治理内政的才能,所以嘉興世家就成了我的選擇,人誰沒有私心呢,我也不會例外。

    隻不過當日我隻和海濤說了一半緣故,我來嘉興尚有别的緣故,隻希望他得報之後不會捶胸頓足吧? —————————————— 注1:宋張堯同《嘉禾百詠》 注2:清譚吉璁《和鴛鴦湖棹歌之十》 注3:清馮登府《點绛唇•煙雨樓秋泛》 注4:南朝宋鮑照《梅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