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萦未名湖
關燈
小
中
大
北京大學正在慶祝90周年華誕。
對一個人來說,90周年是一個很長的時期,就是所謂耄耋之年。
自古以來,能夠活到這個年齡的隻有極少數的人。
但是,對一個大學來說,90周年也許隻是幼兒園階段。
北京大學肯定還要存在下去的,200年,300年,1000年,甚至更長的時期。
同這樣長的時間相比,90周年難道不就是幼兒園階段嗎? 我們的校史,還有另外一種計算方法,那就是從漢代的太學算起。
這絕非我的發明創造,國外不乏先例。
這樣一來,我們的校史就要延伸到兩千來年,要居世界第一了。
就算是兩千來年吧,我們的北大還要照樣存在下去的,也許3000年,4000年,誰又敢說不行呢?同将來的曆史比較起來,活了兩千年也隻能算是如日中天,我們的學校遠遠沒有達到耄耋之年。
一個大學的曆史存在于什麼地方呢?在書面的記載裡,在建築的實物上,當然是的。
但是,它同樣也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中。
相對而言,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中,時間是有限的,但它畢竟是存在,而且這個存在更具體、更生動、更動人心魄。
在過去90年中,從北京大學畢業的人數無法統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對母校的回憶。
在這些人中,有許多在中國近代史上是非常顯赫的。
離開這一些人,中國近代史的寫法恐怕就要改變。
這當然隻是極少數人。
其他絕大多數的人,盡管知名度不盡相同,也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對祖國的建設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他們個人的情況錯綜複雜,他們的工作崗位五花八門。
但是,我相信,有一點卻是共同的:他們都沒有忘記自己的母校北京大學。
母校像是一塊大磁石吸引住了他們的心,讓他們那記憶的絲縷永遠同母校挂在一起:挂在巍峨的紅樓上面,挂在未名湖的湖光塔影上面,挂在燕園的四時不同的景光上面:春天的桃杏藤蘿,夏天的綠葉紅荷,秋天的紅葉黃花,冬天的青松瑞雪;甚至臨湖軒的修篁,紅湖岸邊的古松,夜晚大圖書館的燈影,綠茵上飄動的琅琅書聲,所有這一切無不挂上校友們回憶的絲縷,他們的夢永遠萦繞在未名湖畔。
《沙恭達羅》裡面有一首著名的詩: 你無論走得多麼遠也不會走出了我的心, 黃昏時刻的樹影拖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
北大校友們不完全是這個樣子嗎! 至于我自己,我七十多年的一生(我隻是說到目前為止,并不想就要做結論),除了當過一年高中國文教員,在國外工作了幾年以外,唯一的工作崗位就是北京大學,到現在已經四十多年了,占了我一生的一半還要多。
我于1946年深秋回到故都,學校派人到車站去接。
汽車行駛在十裡長街上,凄風苦雨,街燈昏黃,我真有點悲從中來。
我離開故都已經十幾年了,身處萬裡以外的異域,作為一個海外遊子經常給自己描繪重逢的歡悅情景。
誰又能想到,重逢竟是這般凄苦!我心頭不由自主地湧出了兩句詩:“西風凋碧樹,落葉滿長安(長安街也)。
”我心頭有一個比深秋更深秋的深秋。
到了學校以後,我被安置在紅樓三層樓上。
在日寇占領時期,紅樓駐有日寇的憲兵隊,地下室就是行刑殺人的地方,傳說裡面有鬼叫聲。
我從來不相信有什麼鬼神。
但是,在當時,整個紅樓上下五層,寥寥落落,隻住着四五個人,再加上電燈不明,在樓道的薄暗處真仿佛有鬼影飄忽。
走過長長的樓道,聽到自己的足音回蕩,頗疑非置身人間了。
但是,我怕的不是真鬼,而是假鬼,這就是絕不承認自己是魔鬼的國民黨特務,以及由他們糾集來的當打手的天橋的地痞流氓。
當時國民黨反動派正處在垂死掙紮階段。
号稱北平解放區的北大的民主廣場成
對一個人來說,90周年是一個很長的時期,就是所謂耄耋之年。
自古以來,能夠活到這個年齡的隻有極少數的人。
但是,對一個大學來說,90周年也許隻是幼兒園階段。
北京大學肯定還要存在下去的,200年,300年,1000年,甚至更長的時期。
同這樣長的時間相比,90周年難道不就是幼兒園階段嗎? 我們的校史,還有另外一種計算方法,那就是從漢代的太學算起。
這絕非我的發明創造,國外不乏先例。
這樣一來,我們的校史就要延伸到兩千來年,要居世界第一了。
就算是兩千來年吧,我們的北大還要照樣存在下去的,也許3000年,4000年,誰又敢說不行呢?同将來的曆史比較起來,活了兩千年也隻能算是如日中天,我們的學校遠遠沒有達到耄耋之年。
一個大學的曆史存在于什麼地方呢?在書面的記載裡,在建築的實物上,當然是的。
但是,它同樣也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中。
相對而言,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中,時間是有限的,但它畢竟是存在,而且這個存在更具體、更生動、更動人心魄。
在過去90年中,從北京大學畢業的人數無法統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對母校的回憶。
在這些人中,有許多在中國近代史上是非常顯赫的。
離開這一些人,中國近代史的寫法恐怕就要改變。
這當然隻是極少數人。
其他絕大多數的人,盡管知名度不盡相同,也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對祖國的建設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他們個人的情況錯綜複雜,他們的工作崗位五花八門。
但是,我相信,有一點卻是共同的:他們都沒有忘記自己的母校北京大學。
母校像是一塊大磁石吸引住了他們的心,讓他們那記憶的絲縷永遠同母校挂在一起:挂在巍峨的紅樓上面,挂在未名湖的湖光塔影上面,挂在燕園的四時不同的景光上面:春天的桃杏藤蘿,夏天的綠葉紅荷,秋天的紅葉黃花,冬天的青松瑞雪;甚至臨湖軒的修篁,紅湖岸邊的古松,夜晚大圖書館的燈影,綠茵上飄動的琅琅書聲,所有這一切無不挂上校友們回憶的絲縷,他們的夢永遠萦繞在未名湖畔。
《沙恭達羅》裡面有一首著名的詩: 你無論走得多麼遠也不會走出了我的心, 黃昏時刻的樹影拖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
北大校友們不完全是這個樣子嗎! 至于我自己,我七十多年的一生(我隻是說到目前為止,并不想就要做結論),除了當過一年高中國文教員,在國外工作了幾年以外,唯一的工作崗位就是北京大學,到現在已經四十多年了,占了我一生的一半還要多。
我于1946年深秋回到故都,學校派人到車站去接。
汽車行駛在十裡長街上,凄風苦雨,街燈昏黃,我真有點悲從中來。
我離開故都已經十幾年了,身處萬裡以外的異域,作為一個海外遊子經常給自己描繪重逢的歡悅情景。
誰又能想到,重逢竟是這般凄苦!我心頭不由自主地湧出了兩句詩:“西風凋碧樹,落葉滿長安(長安街也)。
”我心頭有一個比深秋更深秋的深秋。
到了學校以後,我被安置在紅樓三層樓上。
在日寇占領時期,紅樓駐有日寇的憲兵隊,地下室就是行刑殺人的地方,傳說裡面有鬼叫聲。
我從來不相信有什麼鬼神。
但是,在當時,整個紅樓上下五層,寥寥落落,隻住着四五個人,再加上電燈不明,在樓道的薄暗處真仿佛有鬼影飄忽。
走過長長的樓道,聽到自己的足音回蕩,頗疑非置身人間了。
但是,我怕的不是真鬼,而是假鬼,這就是絕不承認自己是魔鬼的國民黨特務,以及由他們糾集來的當打手的天橋的地痞流氓。
當時國民黨反動派正處在垂死掙紮階段。
号稱北平解放區的北大的民主廣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