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
關燈
小
中
大
先不去說它,白居易真正頭腦簡單到相信這愛情是純真的才加以歌頌嗎?抑或另有别的原因?
這些封建的愛情“俱往矣”。
今天我們怎樣對待愛情呢?我明人不說暗話,我是頗有點同意蒙田的意見的。
中國古人說:“食、色,性也。
”愛情,特别是結婚,總是同“色”相聯系的。
家喻戶曉的《西廂記》歌頌張生和莺莺的愛情,高xdx潮竟是一幕“酬簡”,也就是“以身相許”。
個中消息,很值得我們參悟。
我們今天的青年怎樣對待愛情呢?這我有點不大清楚,也沒有什麼青年人來同我這望九之年的老古董談這類事情。
據我所見所聞,那一套封建的東西早為今天的青年所揚棄。
如果真有人想向我這愛情的盲人問道的話,我也可以把我的看法告訴他們的。
如果一個人不想終生獨身的話,他必須談戀愛以至結婚。
這是“人間正道”。
但是千萬别浪費過多的時間,終日卿卿我我,鬧得神魂颠倒,處心積慮,不時鬧點小别扭,學習不好,工作難成,最終還可能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這真是何苦來!我并不提倡二人“一見傾心”,立即辦理結婚手續。
我覺得,兩個人必須有一個互相了解的過程。
這過程不必過長,短則半年,多則一年。
餘出來的時間應當用到刀刃上,搞點事業,為了個人,為了家庭,為了國家,為了世界。
已經寫了兩篇關于愛情的短文,但覺得仍然是言猶未盡,現在再補寫一篇。
像愛情這樣平凡而又神秘的東西,這樣一種社會現象或心理活動,即使再将篇幅擴大10倍,20倍,100倍,也是寫不完的。
補寫此篇,不過聊補前兩篇的一點疏漏而已。
在舊社會實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辦法,男女青年不必傷任何腦筋,就入了洞房。
我們可以說,結婚是愛情的開始。
但是,不要忘記,也有“綠葉成蔭子滿枝”而終于不知愛情為何物的例子,而且數目還不算太少。
到了現代,實行自由戀愛了,有的時候竟成了結婚是愛情的結束。
西方和當前的中國,離婚率頗為可觀,就是一個具體的例證。
據說,有的天主教國家教會禁止離婚。
但是,不離婚并不等于愛情能繼續,隻不過是外表上合而不離,實際上則各尋所歡而已。
愛情既然這樣神秘,相愛和結婚的機遇——用一個哲學的術語就是偶然性——又極其奇怪,極其突然,絕非我們個人所能掌握的。
在困惑之餘,東西方的哲人俊士束手無策,還是老百姓有辦法,他們乞靈于神話。
一講到神話,據我個人的思考,就有中外之分。
西方人創造了一個愛情,叫做Jupiter或Cupid,是一個手持弓箭的童子。
他的箭射中了誰,誰就墜入愛河。
印度古代文化畢竟與歐洲古希臘、羅馬有緣,他們也創造了一個叫做Kmaolliva的愛神,也是手持弓箭,被射中者立即相愛,絕不敢有違。
這個神話當然是同一來源,此不見論。
在中國,我們沒有“愛神”的信仰,我們另有辦法。
我們創造了一個月老,他手中拿着一條紅線,誰被紅線拴住,不管是相距多麼遠,天涯海角,恍若比鄰,二人必然走到一起,相愛結婚。
從前西湖有一座月老祠,有一副對聯是天下聞名的:“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
”多麼質樸,多麼有人情味!隻有對某些人來說,“前生”和“姻緣”顯得有點渺茫和神秘。
可是,如果每一對夫婦都回想一下你們當初相愛和結婚的過程的話,你能否定月老祠的這一副對聯嗎? 我自己對這副對聯是無法否認的,但又找不到“科學根據”。
我倒是想忠告今天的年輕人,不妨相信一下。
我對現在西方和中國青年人的相愛和結婚的方式,無權說三道四,隻是覺得不大能接受。
我自知年已望九,早已屬于博物館中的人物,我力避發九斤老太之牢騷,但有時又如骨鲠在喉不得不一吐為快耳。
今天我們怎樣對待愛情呢?我明人不說暗話,我是頗有點同意蒙田的意見的。
中國古人說:“食、色,性也。
”愛情,特别是結婚,總是同“色”相聯系的。
家喻戶曉的《西廂記》歌頌張生和莺莺的愛情,高xdx潮竟是一幕“酬簡”,也就是“以身相許”。
個中消息,很值得我們參悟。
我們今天的青年怎樣對待愛情呢?這我有點不大清楚,也沒有什麼青年人來同我這望九之年的老古董談這類事情。
據我所見所聞,那一套封建的東西早為今天的青年所揚棄。
如果真有人想向我這愛情的盲人問道的話,我也可以把我的看法告訴他們的。
如果一個人不想終生獨身的話,他必須談戀愛以至結婚。
這是“人間正道”。
但是千萬别浪費過多的時間,終日卿卿我我,鬧得神魂颠倒,處心積慮,不時鬧點小别扭,學習不好,工作難成,最終還可能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這真是何苦來!我并不提倡二人“一見傾心”,立即辦理結婚手續。
我覺得,兩個人必須有一個互相了解的過程。
這過程不必過長,短則半年,多則一年。
餘出來的時間應當用到刀刃上,搞點事業,為了個人,為了家庭,為了國家,為了世界。
已經寫了兩篇關于愛情的短文,但覺得仍然是言猶未盡,現在再補寫一篇。
像愛情這樣平凡而又神秘的東西,這樣一種社會現象或心理活動,即使再将篇幅擴大10倍,20倍,100倍,也是寫不完的。
補寫此篇,不過聊補前兩篇的一點疏漏而已。
在舊社會實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辦法,男女青年不必傷任何腦筋,就入了洞房。
我們可以說,結婚是愛情的開始。
但是,不要忘記,也有“綠葉成蔭子滿枝”而終于不知愛情為何物的例子,而且數目還不算太少。
到了現代,實行自由戀愛了,有的時候竟成了結婚是愛情的結束。
西方和當前的中國,離婚率頗為可觀,就是一個具體的例證。
據說,有的天主教國家教會禁止離婚。
但是,不離婚并不等于愛情能繼續,隻不過是外表上合而不離,實際上則各尋所歡而已。
愛情既然這樣神秘,相愛和結婚的機遇——用一個哲學的術語就是偶然性——又極其奇怪,極其突然,絕非我們個人所能掌握的。
在困惑之餘,東西方的哲人俊士束手無策,還是老百姓有辦法,他們乞靈于神話。
一講到神話,據我個人的思考,就有中外之分。
西方人創造了一個愛情,叫做Jupiter或Cupid,是一個手持弓箭的童子。
他的箭射中了誰,誰就墜入愛河。
印度古代文化畢竟與歐洲古希臘、羅馬有緣,他們也創造了一個叫做Kmaolliva的愛神,也是手持弓箭,被射中者立即相愛,絕不敢有違。
這個神話當然是同一來源,此不見論。
在中國,我們沒有“愛神”的信仰,我們另有辦法。
我們創造了一個月老,他手中拿着一條紅線,誰被紅線拴住,不管是相距多麼遠,天涯海角,恍若比鄰,二人必然走到一起,相愛結婚。
從前西湖有一座月老祠,有一副對聯是天下聞名的:“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
”多麼質樸,多麼有人情味!隻有對某些人來說,“前生”和“姻緣”顯得有點渺茫和神秘。
可是,如果每一對夫婦都回想一下你們當初相愛和結婚的過程的話,你能否定月老祠的這一副對聯嗎? 我自己對這副對聯是無法否認的,但又找不到“科學根據”。
我倒是想忠告今天的年輕人,不妨相信一下。
我對現在西方和中國青年人的相愛和結婚的方式,無權說三道四,隻是覺得不大能接受。
我自知年已望九,早已屬于博物館中的人物,我力避發九斤老太之牢騷,但有時又如骨鲠在喉不得不一吐為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