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
關燈
小
中
大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多少年來我曾反複思考過這個問題。
我曾一度得到兩個截然相反的答案:一個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學,“知識越多越反動”,我實在心有餘悸。
一個是仍然要上,而且偏偏還要學現在學的這一套。
後一個想法最終占了上風,一直到現在。
我為什麼還要上大學而又偏偏要學現在這一套呢?沒有什麼堂皇的理由。
我隻不過覺得,我走過的這一條道路,對己,對人,都還有點好處而已。
我搞的這一套東西,對普通人來說,簡直像天書,似乎無補于國計民生。
然而世界上所有的科技先進國家,都有梵文、巴利文以及佛教經典的研究,而且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這一套冷僻的東西與先進的科學技術之間,真似乎有某種聯系。
其中消息耐人尋味。
我們不是提出了弘揚祖國優秀文化,發揚愛國主義嗎?這一套天書确實能同這兩句口号挂上鈎。
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
日本梵文研究的泰鬥中村元博士在給我的散文集日譯本《中國知識人の精神史》寫的序中說到,中國的南亞研究原來是相當落後的。
可是近幾年來,突然出現了一批中年專家,寫出了一些水平較高的作品,讓日本學者有“攻其不備”之感。
這是幾句非常有意思的話。
實際上,中國梵學學者同日本同行們的關系是十分友好的。
我們一沒有“攻”,二沒有争,隻是坐在冷闆凳上辛苦耕耘。
有了一點成績,日本學者看在眼裡,想在心裡,覺得過去對中國南亞研究的評價過時了。
我覺得,這裡面既包含着“弘揚”,也包含着“發揚”。
怎麼能說,我們這一套無補于國計民生呢? 話說遠了,還是回來談我們的本題。
我的大學生活是比較長的:在中國念了4年,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又念了5年,才獲得學位。
我在上面所說的“這一套”就是在國外學到的。
我在國内時,對“這一套”就有興趣,但苦無機會。
到了哥廷根大學,終于找到了機會,我簡直如魚得水,到現在已經堅持學習了将近六十年。
如果馬克思不急于召喚我,我還要堅持學下去的。
如果想讓我談一談在上大學期間我收獲最大的是什麼,那是并不困難的。
在德國學習期間有兩件事情是我畢生難忘的,這兩件事都與我的博士論文有關聯。
我想有必要在這裡先談一談德國的與博士論文有關的制度。
當我在德國學習的時候,德國并沒有規定學習的年限。
隻要你有錢,你可以無限期地學習下去。
德國有一個詞兒是别的國家沒有的,這就是“永恒的大學生”。
德國大學沒有空洞的“畢業”這個概念。
隻有博士論文寫成,口試通過,拿到博士學位,這才算是畢了業。
寫博士論文也有一個形式上簡單而實則極嚴格的過程,一切決定于教授。
在德國大學裡,學術問題是教授說了算。
德國大學沒有入學考試。
隻要高中畢業,就可以進入任何大學。
德國學生往往是先入幾個大學,過了一段時間以後,自己認為某個大學、某個教授,對自己最适合,于是才安定下來。
在一個大學,從某一位教授學習。
先聽教授的課,後參加他的研讨班。
最後教授認為你“孺子可教”,才會給你一個博士論文題目。
再經過幾年的努力,搜集資料,寫出論文提綱,經教授過目。
論文寫成的年限沒有規定,至少也要三四年,長則漫無限制。
拿到題目,十年八年寫不出論文,也不是稀見的事。
所有這一切都決定于教授,院長、校長無權過問。
寫論文,他們強調一個“新”字,沒有新見解,就不必寫文章。
見解不論大小,唯新是圖。
論文題目不怕小,就怕不新。
我個人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隻有這樣,學術才能“日日新”,才能有進步。
否則滿篇陳言,東抄西抄,饾饤拼湊,盡是冷飯,雖洋洋數十甚至數百萬言,除了浪費紙張、浪費讀者的精力以外,還能有什麼效益呢? 我拿到博士論文題目的過程,基本上也是這樣。
我拿到了一個有關佛教混合梵語的題目,
我曾一度得到兩個截然相反的答案:一個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學,“知識越多越反動”,我實在心有餘悸。
一個是仍然要上,而且偏偏還要學現在學的這一套。
後一個想法最終占了上風,一直到現在。
我為什麼還要上大學而又偏偏要學現在這一套呢?沒有什麼堂皇的理由。
我隻不過覺得,我走過的這一條道路,對己,對人,都還有點好處而已。
我搞的這一套東西,對普通人來說,簡直像天書,似乎無補于國計民生。
然而世界上所有的科技先進國家,都有梵文、巴利文以及佛教經典的研究,而且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這一套冷僻的東西與先進的科學技術之間,真似乎有某種聯系。
其中消息耐人尋味。
我們不是提出了弘揚祖國優秀文化,發揚愛國主義嗎?這一套天書确實能同這兩句口号挂上鈎。
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
日本梵文研究的泰鬥中村元博士在給我的散文集日譯本《中國知識人の精神史》寫的序中說到,中國的南亞研究原來是相當落後的。
可是近幾年來,突然出現了一批中年專家,寫出了一些水平較高的作品,讓日本學者有“攻其不備”之感。
這是幾句非常有意思的話。
實際上,中國梵學學者同日本同行們的關系是十分友好的。
我們一沒有“攻”,二沒有争,隻是坐在冷闆凳上辛苦耕耘。
有了一點成績,日本學者看在眼裡,想在心裡,覺得過去對中國南亞研究的評價過時了。
我覺得,這裡面既包含着“弘揚”,也包含着“發揚”。
怎麼能說,我們這一套無補于國計民生呢? 話說遠了,還是回來談我們的本題。
我的大學生活是比較長的:在中國念了4年,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又念了5年,才獲得學位。
我在上面所說的“這一套”就是在國外學到的。
我在國内時,對“這一套”就有興趣,但苦無機會。
到了哥廷根大學,終于找到了機會,我簡直如魚得水,到現在已經堅持學習了将近六十年。
如果馬克思不急于召喚我,我還要堅持學下去的。
如果想讓我談一談在上大學期間我收獲最大的是什麼,那是并不困難的。
在德國學習期間有兩件事情是我畢生難忘的,這兩件事都與我的博士論文有關聯。
我想有必要在這裡先談一談德國的與博士論文有關的制度。
當我在德國學習的時候,德國并沒有規定學習的年限。
隻要你有錢,你可以無限期地學習下去。
德國有一個詞兒是别的國家沒有的,這就是“永恒的大學生”。
德國大學沒有空洞的“畢業”這個概念。
隻有博士論文寫成,口試通過,拿到博士學位,這才算是畢了業。
寫博士論文也有一個形式上簡單而實則極嚴格的過程,一切決定于教授。
在德國大學裡,學術問題是教授說了算。
德國大學沒有入學考試。
隻要高中畢業,就可以進入任何大學。
德國學生往往是先入幾個大學,過了一段時間以後,自己認為某個大學、某個教授,對自己最适合,于是才安定下來。
在一個大學,從某一位教授學習。
先聽教授的課,後參加他的研讨班。
最後教授認為你“孺子可教”,才會給你一個博士論文題目。
再經過幾年的努力,搜集資料,寫出論文提綱,經教授過目。
論文寫成的年限沒有規定,至少也要三四年,長則漫無限制。
拿到題目,十年八年寫不出論文,也不是稀見的事。
所有這一切都決定于教授,院長、校長無權過問。
寫論文,他們強調一個“新”字,沒有新見解,就不必寫文章。
見解不論大小,唯新是圖。
論文題目不怕小,就怕不新。
我個人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隻有這樣,學術才能“日日新”,才能有進步。
否則滿篇陳言,東抄西抄,饾饤拼湊,盡是冷飯,雖洋洋數十甚至數百萬言,除了浪費紙張、浪費讀者的精力以外,還能有什麼效益呢? 我拿到博士論文題目的過程,基本上也是這樣。
我拿到了一個有關佛教混合梵語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