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先生的愛國主義
關燈
小
中
大
。
他們的心态,是為中國的漢族文化所化之人的心态。
當明朝這個代表文化,以及使之具體化的國家不存在了,所依托的人,一批自殺了。
錢牧齋雖說沒有自殺,可是從他的心态看得出來。
到了後來辛亥革命徹底推翻了封建王朝,這又是一個文化大變革的時期。
王國維先生與陳先生均生活于當時,故陳先生對王先生之所以執意自殺的解釋,不同于流俗的那種解釋,而是從文化的角度去看。
因此,我說愛國主義有兩個層次:一般的層次是我愛我的國家,不允許别人侵略;更高層次的則是陳先生式的愛國、王國維先生式的愛國。
有一個問題是近來常談的,我看本次與會論文中也有:講陳先生的詩中含有悲觀主義情緒,調子不是那麼樂觀的。
為什麼呢?還有一個問題,大家都說陳先生是一位考據大師,這話一點也不錯。
考據這個學問到了陳先生手中得心應手,是到家了。
那麼,陳先生的考據與乾嘉樸學大師的有沒有區别呢?我看區别很大。
陳先生為人,不慕榮利,不與人争,大家都很容易誤認為陳先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不關心時事的。
實際上,各位陳先生的弟子都知道,陳先生絕不是那種人,陳先生是一位感情非常豐富,對自己的國家、人民非常愛護的人。
他非常關心時事,他不僅關心過去的事,也關心時事。
陳先生詩中,有古典,有今典,還有佛典,很複雜,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陳先生的所有著作中,都有一種感情,表面看起來是泛泛的考證,考證是無懈可擊的,但考證裡面有感情,乾嘉大師們就做不到這點,也不可能做到,二者所處的環境不一樣。
所以,我們了解、學習陳先生,一方面是學習他的考證、他的學術成就;另一方面,應學習他寄托在考證中的感情,他的每一篇論文(著),特别是《柳如是别傳》,他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裡面。
表面上看起來是煩瑣考證:人名、地名,或者日期,核心卻是愛國、愛文化。
陳先生在1929年寫了一首詩,送給北大曆史系的學生,詩曰:“群趨東鄰受國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說學習中國史卻要到日本去學,後來,陳先生寄望于北大曆史系學生,希望他們一洗這一恥辱,這當然是愛國主義的表現。
我看在這裡愛國主義也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愛我的國家,一般的;一種是高層次的,愛我們的文化,陳先生此詩,包含高、低兩層次的含義。
陳先生之所以在晚年費那麼大的力量,克服那麼大的困難來寫《柳如是别傳》,絕對不是為了考證而考證,從陳先生的考證,我們可以學習很多東西。
陳先生真正的感情、真正的對中國文化的感情,都在裡面。
解放以後,陳先生也寫了不少的詩,外面有很多傳說。
陳先生在詩中是否對現實都滿意呢?我認為這不可能,我甚至可以這麼說,任何時代的政治也不能為當時的人百分之百地完全接受,我想将來也不會。
陳先生的詩十分難懂,周一良先生講過幾次,的确是非常難懂,有些話不能直說,婉轉地說,用典,所用的典也很冷僻,很難查。
陳先生詩中表現的感情,我覺得并不奇怪,若在50年代,我還不能這樣講,經過了45年,陳先生的想法未必不正确。
他憂國憂民,才如此作想。
他若對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文化根本毫不在意,他就絕對不會寫這樣的詩。
歌頌我們的國家是愛國,對我們的國家不滿也是愛國,這是我的看法。
若陳先生是真的不愛國的話,他就根本不會做學問、寫詩。
這正如當時某些上海人所說的“國事管他娘,打打麻将”。
對國家漠不關心,才會這樣。
而陳先生的關心,就是愛國的表現,不管這個國正确不正确。
中山大學多次召開紀念陳寅恪先生的學術讨論會,我覺得非常英明,這為我們活着的人和下一代的人樹立了一個愛國主義的榜樣,應該得到最高贊揚。
羨林案:我這一篇發言,既無講稿,連提綱也沒有。
中大曆史系的同志們,根據錄音,整理成這個樣子,實在不容易,應當向他們緻謝。
我看了一遍,隻做了極小的改動。
原來的口氣都保留了。
1994年10月26日
他們的心态,是為中國的漢族文化所化之人的心态。
當明朝這個代表文化,以及使之具體化的國家不存在了,所依托的人,一批自殺了。
錢牧齋雖說沒有自殺,可是從他的心态看得出來。
到了後來辛亥革命徹底推翻了封建王朝,這又是一個文化大變革的時期。
王國維先生與陳先生均生活于當時,故陳先生對王先生之所以執意自殺的解釋,不同于流俗的那種解釋,而是從文化的角度去看。
因此,我說愛國主義有兩個層次:一般的層次是我愛我的國家,不允許别人侵略;更高層次的則是陳先生式的愛國、王國維先生式的愛國。
有一個問題是近來常談的,我看本次與會論文中也有:講陳先生的詩中含有悲觀主義情緒,調子不是那麼樂觀的。
為什麼呢?還有一個問題,大家都說陳先生是一位考據大師,這話一點也不錯。
考據這個學問到了陳先生手中得心應手,是到家了。
那麼,陳先生的考據與乾嘉樸學大師的有沒有區别呢?我看區别很大。
陳先生為人,不慕榮利,不與人争,大家都很容易誤認為陳先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不關心時事的。
實際上,各位陳先生的弟子都知道,陳先生絕不是那種人,陳先生是一位感情非常豐富,對自己的國家、人民非常愛護的人。
他非常關心時事,他不僅關心過去的事,也關心時事。
陳先生詩中,有古典,有今典,還有佛典,很複雜,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陳先生的所有著作中,都有一種感情,表面看起來是泛泛的考證,考證是無懈可擊的,但考證裡面有感情,乾嘉大師們就做不到這點,也不可能做到,二者所處的環境不一樣。
所以,我們了解、學習陳先生,一方面是學習他的考證、他的學術成就;另一方面,應學習他寄托在考證中的感情,他的每一篇論文(著),特别是《柳如是别傳》,他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裡面。
表面上看起來是煩瑣考證:人名、地名,或者日期,核心卻是愛國、愛文化。
陳先生在1929年寫了一首詩,送給北大曆史系的學生,詩曰:“群趨東鄰受國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說學習中國史卻要到日本去學,後來,陳先生寄望于北大曆史系學生,希望他們一洗這一恥辱,這當然是愛國主義的表現。
我看在這裡愛國主義也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愛我的國家,一般的;一種是高層次的,愛我們的文化,陳先生此詩,包含高、低兩層次的含義。
陳先生之所以在晚年費那麼大的力量,克服那麼大的困難來寫《柳如是别傳》,絕對不是為了考證而考證,從陳先生的考證,我們可以學習很多東西。
陳先生真正的感情、真正的對中國文化的感情,都在裡面。
解放以後,陳先生也寫了不少的詩,外面有很多傳說。
陳先生在詩中是否對現實都滿意呢?我認為這不可能,我甚至可以這麼說,任何時代的政治也不能為當時的人百分之百地完全接受,我想将來也不會。
陳先生的詩十分難懂,周一良先生講過幾次,的确是非常難懂,有些話不能直說,婉轉地說,用典,所用的典也很冷僻,很難查。
陳先生詩中表現的感情,我覺得并不奇怪,若在50年代,我還不能這樣講,經過了45年,陳先生的想法未必不正确。
他憂國憂民,才如此作想。
他若對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文化根本毫不在意,他就絕對不會寫這樣的詩。
歌頌我們的國家是愛國,對我們的國家不滿也是愛國,這是我的看法。
若陳先生是真的不愛國的話,他就根本不會做學問、寫詩。
這正如當時某些上海人所說的“國事管他娘,打打麻将”。
對國家漠不關心,才會這樣。
而陳先生的關心,就是愛國的表現,不管這個國正确不正确。
中山大學多次召開紀念陳寅恪先生的學術讨論會,我覺得非常英明,這為我們活着的人和下一代的人樹立了一個愛國主義的榜樣,應該得到最高贊揚。
羨林案:我這一篇發言,既無講稿,連提綱也沒有。
中大曆史系的同志們,根據錄音,整理成這個樣子,實在不容易,應當向他們緻謝。
我看了一遍,隻做了極小的改動。
原來的口氣都保留了。
1994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