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先生的愛國主義
關燈
小
中
大
…………
陳寅恪先生的一家是愛國之家,從祖父陳寶箴先生、父親散原老人到陳先生自己都是愛國的,第四代流求、美延和她們的下一代,我想也是愛國的。
英法聯軍攻進北京,火燒圓明園,當時陳寶箴先生在城裡,看到火光,痛哭流涕。
大家都知道,散原老人實際上是因日本侵略中國才拒絕服藥、拒絕吃飯而去世的。
那麼,陳先生的愛國主義表現在什麼地方?我想就這個題目,談點我個人的看法,這裡面牽涉到《柳如是别傳》。
愛國主義這個詞是一個很好的詞,大家一聽愛國主義,都是不會批判的,因為每個民族都有權利愛自己的國家。
但它同我們市場上的貨物一樣,有真貨,有假貨,有冒牌的。
我以為愛國主義應該分兩種:一種是真正的,一種是假冒僞劣的。
這個區别并不難。
大家知道,日本侵略中國,中國人,不管是國民黨還是共産黨,都要抗日。
這個大家沒有否定。
那麼日本人也高呼愛國主義,東條英機也高呼愛國,但是把中國的愛國主義與日本的愛國主義一對比,中間的區别是很大的。
因此我就想,真正的愛國主義是正義的愛國主義,應該是這樣:它不允許别的民族侵略自己,這是一;第二,也不侵略别的民族。
因此,我認為真正的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是相聯系的。
假的愛國主義就是侵略别人、壓迫别人,然後反而高呼愛國。
我這裡舉日本軍國主義為例,希特勒也是。
希特勒的愛國主義喊得雷一般響,但卻對别的國家發起了閃電戰。
他愛什麼國呢?他愛他的法西斯國家,侵略别人,壓迫别人,奴役别人。
所以愛國主義應該分成兩種,其道理是比較容易懂的。
這真正的愛國主義呢?就是我剛才講的陳寶箴先生、陳散原老人、陳寅恪先生的。
為什麼呢?因為它是抵抗外寇,不允許别的民族侵略自己,是正義的。
後來我又想這個問題,恐怕正義的愛國主義又應當分為兩個層次:一般人,我們中國受别人侵略,我們起來反抗,愛我們的國家,我覺得這個是我們應該歌頌的、贊揚的。
但我覺得這種愛國主義是一般的,層次不高;層次更高的是與文化聯系起來。
我想陳先生所撰的《王觀堂先生挽詞》的序,大家都看過,序很短,可是道理很深刻。
怎麼說呢,王靜安先生與陳先生的歲數雖有差别,環境也不一樣,可是兩個人的關系真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關,“心有靈犀一點通”。
詩中講:“回思寒夜話明昌,相對南冠泣數行。
”從中可以知道,當年陳先生與王觀堂先生在清華大學工字廳寒夜中談論過去的事,兩人相對流淚,兩人的感情是完全一緻的。
為什麼?我今天想解釋這個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實質上就是高層次的愛國主義。
陳先生的這段挽詞同在清華立的王觀堂先生紀念碑上的銘文(也出自陳先生之手)内容差不多。
碑文很短,講的問題就是衆所周知的中國文化。
我們高喊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究竟表現在什麼地方呢?大家各自的看法可能不盡一緻,我自己感覺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個表現就是愛國主義。
這一點我在北京已經講過,可能有些同志不同意我的看法。
我的看法也不是瞎想的。
我不專門搞哲學,嚴格講也不專門搞曆史。
但是喜歡胡思亂想。
我想中國的愛國主義者,像中國漢朝的蘇武,宋朝的嶽飛及文天祥,明代的戚繼光、史可法等都是我們熟悉的。
所以,在中國的曆史上,從漢至清有一系列愛國主義人物,深入人心。
這種情況在别的國家很少見。
我在歐洲待了好多年,了解一點,歐洲如舉一個著名的愛國者就不好舉。
中國這個國家非常奇怪,立國幾千年,按道理講,我們這樣一個國家,在封建社會,天子、皇帝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隻允許侵略别人,不允許别人侵略,應該能夠這麼講。
可事實并不是這樣子。
大家都知道,從先秦的周代等時期開始,中國就被當時稱為“蠻夷戎狄”的少數民族所侵擾。
秦始皇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為了抵禦北方的匈奴,他主持修築長城。
當然長城并不隻是秦始皇時代才修築的,在戰國時期就修了。
長城的修築,有效地抵禦了匈奴的侵擾。
到了漢代,開國
英法聯軍攻進北京,火燒圓明園,當時陳寶箴先生在城裡,看到火光,痛哭流涕。
大家都知道,散原老人實際上是因日本侵略中國才拒絕服藥、拒絕吃飯而去世的。
那麼,陳先生的愛國主義表現在什麼地方?我想就這個題目,談點我個人的看法,這裡面牽涉到《柳如是别傳》。
愛國主義這個詞是一個很好的詞,大家一聽愛國主義,都是不會批判的,因為每個民族都有權利愛自己的國家。
但它同我們市場上的貨物一樣,有真貨,有假貨,有冒牌的。
我以為愛國主義應該分兩種:一種是真正的,一種是假冒僞劣的。
這個區别并不難。
大家知道,日本侵略中國,中國人,不管是國民黨還是共産黨,都要抗日。
這個大家沒有否定。
那麼日本人也高呼愛國主義,東條英機也高呼愛國,但是把中國的愛國主義與日本的愛國主義一對比,中間的區别是很大的。
因此我就想,真正的愛國主義是正義的愛國主義,應該是這樣:它不允許别的民族侵略自己,這是一;第二,也不侵略别的民族。
因此,我認為真正的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是相聯系的。
假的愛國主義就是侵略别人、壓迫别人,然後反而高呼愛國。
我這裡舉日本軍國主義為例,希特勒也是。
希特勒的愛國主義喊得雷一般響,但卻對别的國家發起了閃電戰。
他愛什麼國呢?他愛他的法西斯國家,侵略别人,壓迫别人,奴役别人。
所以愛國主義應該分成兩種,其道理是比較容易懂的。
這真正的愛國主義呢?就是我剛才講的陳寶箴先生、陳散原老人、陳寅恪先生的。
為什麼呢?因為它是抵抗外寇,不允許别的民族侵略自己,是正義的。
後來我又想這個問題,恐怕正義的愛國主義又應當分為兩個層次:一般人,我們中國受别人侵略,我們起來反抗,愛我們的國家,我覺得這個是我們應該歌頌的、贊揚的。
但我覺得這種愛國主義是一般的,層次不高;層次更高的是與文化聯系起來。
我想陳先生所撰的《王觀堂先生挽詞》的序,大家都看過,序很短,可是道理很深刻。
怎麼說呢,王靜安先生與陳先生的歲數雖有差别,環境也不一樣,可是兩個人的關系真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關,“心有靈犀一點通”。
詩中講:“回思寒夜話明昌,相對南冠泣數行。
”從中可以知道,當年陳先生與王觀堂先生在清華大學工字廳寒夜中談論過去的事,兩人相對流淚,兩人的感情是完全一緻的。
為什麼?我今天想解釋這個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實質上就是高層次的愛國主義。
陳先生的這段挽詞同在清華立的王觀堂先生紀念碑上的銘文(也出自陳先生之手)内容差不多。
碑文很短,講的問題就是衆所周知的中國文化。
我們高喊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究竟表現在什麼地方呢?大家各自的看法可能不盡一緻,我自己感覺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個表現就是愛國主義。
這一點我在北京已經講過,可能有些同志不同意我的看法。
我的看法也不是瞎想的。
我不專門搞哲學,嚴格講也不專門搞曆史。
但是喜歡胡思亂想。
我想中國的愛國主義者,像中國漢朝的蘇武,宋朝的嶽飛及文天祥,明代的戚繼光、史可法等都是我們熟悉的。
所以,在中國的曆史上,從漢至清有一系列愛國主義人物,深入人心。
這種情況在别的國家很少見。
我在歐洲待了好多年,了解一點,歐洲如舉一個著名的愛國者就不好舉。
中國這個國家非常奇怪,立國幾千年,按道理講,我們這樣一個國家,在封建社會,天子、皇帝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隻允許侵略别人,不允許别人侵略,應該能夠這麼講。
可事實并不是這樣子。
大家都知道,從先秦的周代等時期開始,中國就被當時稱為“蠻夷戎狄”的少數民族所侵擾。
秦始皇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為了抵禦北方的匈奴,他主持修築長城。
當然長城并不隻是秦始皇時代才修築的,在戰國時期就修了。
長城的修築,有效地抵禦了匈奴的侵擾。
到了漢代,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