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抒懷
關燈
小
中
大
的、非洲的以及歐洲的許多國家,我行動的軌迹當然又變成了路。
這一條路一寸也沒有斷過,它有時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有時又順順利利,痛痛快快,在現在的一瞬間,它就終止在我的腳下。
但是,我知道,隻要我一擡腿,這一條路立即就會開始延伸,一直延伸到那一個長滿了野百合花的地方。
什麼時候延伸到那裡,我不知道,但是看來還不會就到的。
近幾年來,我讀中外學術史和文學史,我有一個還沒有聽說别人有過的習慣:我先不管這些燦如流星的學者和詩人們的學術造詣,什麼人民性,什麼藝術性,這性,那性,我都置之不理,我先看他們的生卒年月。
結果我有了一個令人吃驚的發現:他們絕大多數活的年齡都不大,一般都是40、50、60歲。
那少數著名的夭折的詩人,比如中國的李長吉,英國的雪萊和濟慈等暫且不談。
活過古稀之年的真的不多。
我年輕時知道德國偉大詩人歌德活了83歲,印度偉大的詩人泰戈爾活了80歲,英國的蕭伯納、俄羅斯的托爾斯泰都活到超過了80歲,當時大為贊歎和羨慕。
我連追趕他們,步他們後塵的念頭,一點也沒有,幾乎認為那無疑是“天方夜譚”。
然而,正如我在上面說過的那樣,曾幾何時,蓦回頭,那一條極長極長的用我的雙腳踩成的路,竟把我拖到了眼前。
我大吃一驚:我今天的年齡早已超過了他們。
我從靈魂深處感到一陣震顫。
我現在的心情是一方面覺得自己還年輕,在北大教授的年齡排名榜上,我離開狀元、榜眼,還有一大截,我至多排在15名以後。
而且,我還說過到八寶山去的路上,我絕不“加塞”。
然而,在另一方面,我真覺得自己活得太久了,太累了。
幾十年的老友不時有人會突然離開了人間,這種“後死者”的滋味是極難忍受的。
而且意内和意外的工作,以及不虞的榮譽,紛至沓來。
有時候一天接待六七起來訪者和采訪者。
我好像成了醫院裡的主治大夫,吃飯的那一間大房子成了候診室,來訪的求診者呼名魚貫入診。
我還成了照相的道具,“審問”采訪的對象,排班輪流同我照相。
我最怕攝影者那一聲棒喝:“笑一笑!”同老友照相,我由衷地含笑。
但對某一些素昧平生的人,我笑得起來嗎?這讓我想到電視劇《瞧這一家子》中那個假笑或苦笑鏡頭,心中觳觫不安。
每天還有成捆成包的信件報刊。
來信的人幾乎遍布全國,男女老少都有。
信的内容五花八門,匪夷所思,我簡直成了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聖人、神人。
我的一位老友在他的文中說:“季羨林有信必複。
”這真讓我吃了苦頭,我不想讓老友“食言”,自己又寫不了那麼多信,隻有乞靈于我的一位多年的助手,還有我的學生,請他們代複,這樣才勉強過關。
我曾向我的助手說,從今以後再不接受采訪,再不答應當什麼“主編”、“顧問”,再不寫字了。
然而話聲還沒有落地,又來了。
來了,再三斟酌,哪一個也拒絕不了,隻好自食其言,委曲求全。
這就是我産生矛盾心情的根源。
我非常憶念十年浩劫中“不可接觸者”的生活,那時候除了有時被批鬥一下以外,實在很逍遙自在。
走在路上,同誰也不打招呼,誰也不同我打招呼,誰也不會怪我,我也不怪任何人。
我現在常常想到莊子的話:“大塊勞我以生,息我以死。
”這是真正的見道之言。
我現在有時候真想到死。
請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我絕不會自殺,不必對我嚴加戒備。
人人都是怕死的,我對于死卻并不怎樣害怕。
在
這一條路一寸也沒有斷過,它有時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有時又順順利利,痛痛快快,在現在的一瞬間,它就終止在我的腳下。
但是,我知道,隻要我一擡腿,這一條路立即就會開始延伸,一直延伸到那一個長滿了野百合花的地方。
什麼時候延伸到那裡,我不知道,但是看來還不會就到的。
近幾年來,我讀中外學術史和文學史,我有一個還沒有聽說别人有過的習慣:我先不管這些燦如流星的學者和詩人們的學術造詣,什麼人民性,什麼藝術性,這性,那性,我都置之不理,我先看他們的生卒年月。
結果我有了一個令人吃驚的發現:他們絕大多數活的年齡都不大,一般都是40、50、60歲。
那少數著名的夭折的詩人,比如中國的李長吉,英國的雪萊和濟慈等暫且不談。
活過古稀之年的真的不多。
我年輕時知道德國偉大詩人歌德活了83歲,印度偉大的詩人泰戈爾活了80歲,英國的蕭伯納、俄羅斯的托爾斯泰都活到超過了80歲,當時大為贊歎和羨慕。
我連追趕他們,步他們後塵的念頭,一點也沒有,幾乎認為那無疑是“天方夜譚”。
然而,正如我在上面說過的那樣,曾幾何時,蓦回頭,那一條極長極長的用我的雙腳踩成的路,竟把我拖到了眼前。
我大吃一驚:我今天的年齡早已超過了他們。
我從靈魂深處感到一陣震顫。
我現在的心情是一方面覺得自己還年輕,在北大教授的年齡排名榜上,我離開狀元、榜眼,還有一大截,我至多排在15名以後。
而且,我還說過到八寶山去的路上,我絕不“加塞”。
然而,在另一方面,我真覺得自己活得太久了,太累了。
幾十年的老友不時有人會突然離開了人間,這種“後死者”的滋味是極難忍受的。
而且意内和意外的工作,以及不虞的榮譽,紛至沓來。
有時候一天接待六七起來訪者和采訪者。
我好像成了醫院裡的主治大夫,吃飯的那一間大房子成了候診室,來訪的求診者呼名魚貫入診。
我還成了照相的道具,“審問”采訪的對象,排班輪流同我照相。
我最怕攝影者那一聲棒喝:“笑一笑!”同老友照相,我由衷地含笑。
但對某一些素昧平生的人,我笑得起來嗎?這讓我想到電視劇《瞧這一家子》中那個假笑或苦笑鏡頭,心中觳觫不安。
每天還有成捆成包的信件報刊。
來信的人幾乎遍布全國,男女老少都有。
信的内容五花八門,匪夷所思,我簡直成了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聖人、神人。
我的一位老友在他的文中說:“季羨林有信必複。
”這真讓我吃了苦頭,我不想讓老友“食言”,自己又寫不了那麼多信,隻有乞靈于我的一位多年的助手,還有我的學生,請他們代複,這樣才勉強過關。
我曾向我的助手說,從今以後再不接受采訪,再不答應當什麼“主編”、“顧問”,再不寫字了。
然而話聲還沒有落地,又來了。
來了,再三斟酌,哪一個也拒絕不了,隻好自食其言,委曲求全。
這就是我産生矛盾心情的根源。
我非常憶念十年浩劫中“不可接觸者”的生活,那時候除了有時被批鬥一下以外,實在很逍遙自在。
走在路上,同誰也不打招呼,誰也不同我打招呼,誰也不會怪我,我也不怪任何人。
我現在常常想到
”這是真正的見道之言。
我現在有時候真想到死。
請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我絕不會自殺,不必對我嚴加戒備。
人人都是怕死的,我對于死卻并不怎樣害怕。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