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趣人生
關燈
小
中
大
。
哲學這東西太玄乎,太圓融無礙,宛如天馬行空。
而且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今天這樣說,有理;明天那樣說,又有理。
有的哲學家觀察宇宙、人生和社會,時有非常深刻、機敏的意見,令我歎服。
但是,據說真正的大哲學家必須自成體系。
體系不成,必須追求。
一旦體系形成,則既不圓融,也不無礙,而是捉襟見肘,削足适履。
這一套東西我玩不了。
因此,在舊時代三大學科體系:義理、辭章、考據中,我偏愛後二者,而不敢碰前者。
這全是天分所限,并不是對義理有什麼微詞。
以上就是我的基本心理狀态。
現在楊女士卻對我垂青,要我作“哲學思考”,侈談“禅趣”,我焉得不誠惶誠恐呢?這就是我把來信擱置不答的真正原因。
我的如意算盤是,我稍擱置,楊女士擔當編輯重任,時間一久,就會把此事忘掉,我就可以逍遙自在了。
然而事實卻大出我意料,她不但沒有忘掉,而且打來長途電話,直搗黃龍,令我無所逃于天地之間。
我有點慚愧,又有點惶恐。
但是,心裡想的卻是:按既定方針辦。
我連忙解釋,說我寫慣了考據文章。
關于“禅”,我隻寫過一篇東西,而且是被趕上了架才寫的,當然屬于“野狐”一類。
我對她說了許多話,實際上卻是“居心不良”,想推掉了事,還我一個逍遙自在身。
可是我萬萬沒有想到,正當我頗為得意的時候,楊女士的長途電話又來了,而且還是兩次。
昔者劉先主三顧茅廬,躬請卧龍先生出山,共圖霸業。
藐予小子,焉敢望卧龍先生項背!三請而仍拒,豈不是太不識相了嗎?我痛自譴責,要下決心認真對待此事了。
我拟了一個初步選目。
過後自己一看,覺得好笑,選的仍然多是考據的東西。
我大概已經病入膏肓,腦袋瓜變成了花崗岩,已經快到不可救藥的程度了。
于是決心改弦更張,又得我多年的助手李铮先生之助,終于選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這裡面不能說沒有涉及禅趣,也不能說沒有涉及人生。
但是,把這些文章綜合起來看,我自己的印象是一碗京海雜燴。
可這種東西為什麼竟然敢拿出來給人看呢?自己“藏拙”不是更好嗎?我的回答是:我在任何文章中講的都是真話,我不講半句謊話。
而且我已經到了耄耋之年,一生并不是老走陽光大道,獨木小橋我也走過不少。
因此,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我都嘗了個夠。
發為文章,也許對讀者,特别是青年讀者,不無幫助。
這就是我鬥膽拿出來的原因。
倘若讀者——不管是老中青年——真正能從我在長達八十多年對生活的感悟中學到一點有益的東西,那我就十分滿意了。
至于楊女士來信中提到的那一些想法或者要求,我能否滿足或者滿足到什麼程度,那就隻好請楊女士自己來下判斷了。
是為序。
1995年8月15日于北大燕園 (此文為《人生絮語》一書序言)
哲學這東西太玄乎,太圓融無礙,宛如天馬行空。
而且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今天這樣說,有理;明天那樣說,又有理。
有的哲學家觀察宇宙、人生和社會,時有非常深刻、機敏的意見,令我歎服。
但是,據說真正的大哲學家必須自成體系。
體系不成,必須追求。
一旦體系形成,則既不圓融,也不無礙,而是捉襟見肘,削足适履。
這一套東西我玩不了。
因此,在舊時代三大學科體系:義理、辭章、考據中,我偏愛後二者,而不敢碰前者。
這全是天分所限,并不是對義理有什麼微詞。
以上就是我的基本心理狀态。
現在楊女士卻對我垂青,要我作“哲學思考”,侈談“禅趣”,我焉得不誠惶誠恐呢?這就是我把來信擱置不答的真正原因。
我的如意算盤是,我稍擱置,楊女士擔當編輯重任,時間一久,就會把此事忘掉,我就可以逍遙自在了。
然而事實卻大出我意料,她不但沒有忘掉,而且打來長途電話,直搗黃龍,令我無所逃于天地之間。
我有點慚愧,又有點惶恐。
但是,心裡想的卻是:按既定方針辦。
我連忙解釋,說我寫慣了考據文章。
關于“禅”,我隻寫過一篇東西,而且是被趕上了架才寫的,當然屬于“野狐”一類。
我對她說了許多話,實際上卻是“居心不良”,想推掉了事,還我一個逍遙自在身。
可是我萬萬沒有想到,正當我頗為得意的時候,楊女士的長途電話又來了,而且還是兩次。
昔者劉先主三顧茅廬,躬請卧龍先生出山,共圖霸業。
藐予小子,焉敢望卧龍先生項背!三請而仍拒,豈不是太不識相了嗎?我痛自譴責,要下決心認真對待此事了。
我拟了一個初步選目。
過後自己一看,覺得好笑,選的仍然多是考據的東西。
我大概已經病入膏肓,腦袋瓜變成了花崗岩,已經快到不可救藥的程度了。
于是決心改弦更張,又得我多年的助手李铮先生之助,終于選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這裡面不能說沒有涉及禅趣,也不能說沒有涉及人生。
但是,把這些文章綜合起來看,我自己的印象是一碗京海雜燴。
可這種東西為什麼竟然敢拿出來給人看呢?自己“藏拙”不是更好嗎?我的回答是:我在任何文章中講的都是真話,我不講半句謊話。
而且我已經到了耄耋之年,一生并不是老走陽光大道,獨木小橋我也走過不少。
因此,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我都嘗了個夠。
發為文章,也許對讀者,特别是青年讀者,不無幫助。
這就是我鬥膽拿出來的原因。
倘若讀者——不管是老中青年——真正能從我在長達八十多年對生活的感悟中學到一點有益的東西,那我就十分滿意了。
至于楊女士來信中提到的那一些想法或者要求,我能否滿足或者滿足到什麼程度,那就隻好請楊女士自己來下判斷了。
是為序。
1995年8月15日于北大燕園 (此文為《人生絮語》一書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