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第七節
關燈
小
中
大
會做超市。
一個超市,進貨賣貨,防偷防爛什麼都要防,萬一遇到個天災人禍,什麼都沒了。
市場不一樣,最多上面房架子倒塌,下面最值錢的地皮還在,花點錢造起來很快。
” “可你有沒有想過,你這想法可能有短視嫌疑。
很快有一天大家開始要求好的購物環境,需要空調,需要電梯,需要寬敞的間距,需要明亮的光線。
如果這會兒有誰在市區開一家賣食品賣百貨的超市,你想,還有沒有誰願意去你那個市場買東西。
” “不可能,大家口袋裡都沒錢,有錢也不會亂花,這樣的賓館連我都還是第一次住,沒人肯花錢買空調電梯間距光線,你不了解這裡人的想法,這裡的人是隻要有一分錢便宜,他們可以從城東騎車到城西買一大堆回去屯着。
” “可是大家口袋裡的錢很快會多起來。
” “沒那麼快。
就算它十年吧,十年我早已把本賺回來了。
” “如果你不開始考慮,十年後怎麼辦?” 楊巡“哈”地一笑:“我把房子租給人家開超市,我那麼開闊的房子,哪兒找。
” “哈,對,你有道理。
”梁思申笑着承認楊巡的主意好,“還有,如果發展趨勢看好,十年後大家口袋裡錢增多,那麼你市場下面的那塊地皮肯定是增值,你不僅是賺回老本,你還資本增值。
” “對,就是你說的意思。
你會理論我會總結。
不過你說的超市,我還是有興趣。
你們那裡的超市,除了買吃的用的,還賣什麼?超市怎麼歸類?比如賣吃的專門有食品超市,賣衣服棉被毛巾的有輕紡超市,賣電器用品的有電器超市,那我這邊的市場也可以這麼做,食品市場,輕紡市場,電器市場,什麼的,你說是不是?你們老資本主義國家,肯定經驗比我們足。
” 梁思申聽楊巡這麼說,一時啞然。
這問題,問得太好。
楊巡天資過人,一個問題就可以抓住市場布局的核心。
楊巡見梁思申若有所思看着他,不知自己是不是問了個讓人笑掉大牙的笨問題,隻得尴尬地笑道:“我亂問的,你别當回事,呵,你杯子見底了,再來一杯?小蛋糕什麼的也來一些?”說着就招手喊服務生過來。
楊巡這一聲喊,聲驚四座,大家都轉臉朝楊巡瞧,正好看到着嶄新長袖子襯衫,挽起袖子露出的黑糊糊一條胳膊。
梁思申不由微笑,連她那些堂兄堂姐有些都還沒改腔兒呢,怎好要求楊巡。
也不為難楊巡,等服務生過來,自作主張給楊巡點了一杯綠茶,她自己要杯白開水作罷。
這以後,隻要喝到一半位置,服務員就會來續水,楊巡立刻學了一個乖。
梁思申耐心給楊巡講她見過有哪些超市,布局如何,規模如何,經營品種如何。
楊巡問服務生要來紙筆,随手記錄。
他不由得想到,他現在的電器市場規模要比以前在北方的大得多,但是很明顯的,這邊的工業沒以前他北方呆的那個城市發達,他一直擔心的是市場能不能全部租出去的問題。
照梁思申對超市的介紹,他想他何不把建材也歸到市場裡來,現在市裡到處都是造新房子,人們買電線同時也可以一齊買了水泥石灰瓷磚木闆什麼的,那不是非常省力?他把想法與梁思申說了,他也不怕丢臉,笨就笨呗,誰讓他沒岀過國。
梁思申說,他再記,一邊又問要了一張紙,開始在紙上比比畫畫規劃布局。
梁思申講得一半,就停下來不再說,因看到楊巡皺着眉頭咬着筆頭專心緻志于紙面,心無旁骛。
這一停頓,整整停了二十來分鐘,人來人往,都與楊巡無幹。
梁思申冷眼旁觀,看楊巡塗了一紙面的布置之後又見縫插針地畫了一紙的數字,都不知道楊巡在算什麼。
梁思申默默總結楊巡這個被宋運輝稱為典型的個體戶的性格,索性也取出筆來,在本子上略做記錄。
忽然對面楊巡拍案說了句什麼,又是聲震四座,梁思申受驚擡頭,看向楊巡,卻見楊巡舒舒服服靠在沙發上,咬着筆頭依然皺眉想着什麼。
梁思申哭笑不得,終于還是伸出鋼筆,輕輕敲敲楊巡面前的杯子,喚楊巡魂兮歸來。
但楊巡雖被喚回,卻開始滔滔不絕講他面臨的困局。
楊巡對别人倒未必會說,可今天見了梁思申,不知怎的就想說,覺得梁思申懂,梁思申愛聽,他但說無妨。
他說,他想起前陣子上海電視台放自己動手美化家具競賽,引得尋建祥每次看了學習提高回頭在家敲敲打打,聽說這樣的家庭還真不少,以緻尋建祥過去做瓷磚的朋友來不及地從廣州發貨還得脫銷。
他說人錢多了都想吃好點穿好點住好點,照這勢頭下去,家用低壓電器産品可能會更好銷,電器市場要不側重家庭,再加建築材料部分。
他說這樣一來按品種劃分片區,品種太多,片區太多,房子不夠,他原以為得閑置一半的十畝用地看來很不夠用,又得買地。
幸好的是批文還在先上車後補票的上車階段,改動一下還來得及,不好的是他手頭的錢太不夠用。
錢不夠用可以分期上項目,可問題是他不夠用的是買地的錢,因此要麼再向國托借,有些難;要麼買地錢分期付款,也有些難;還有一個辦法是先把十畝的地先做起來,等新市場開業再吃下旁邊的地,但就隻怕已經被别的有關系的人捷足先登沒了他的份,或者他即使有份也被自己造的市場擡高了低價;或者要不加緊速度辦證,不惜一切代價先把批來地塊的證件搞出來,拿地塊抵押再去國托貸款,可這樣做風險太大,人如陀螺;也可以……,還可以試試……,再不行就…… 梁思申目瞪口呆地看着楊巡在短短時間内噴泉似的冒出無數可行性方案,難得的是每個方案都是有優有劣,有代價有巧取,她旁聽着都覺得好難取舍。
而同時則是茅塞頓開,沒想到在國内辦同一件事,在特有政策約束下竟有那麼多擦邊球和歪門子,比她跟着堂兄堂姐們所聽到的内容真是豐富百倍。
難怪在如此不利的政策下楊巡能鑽出一方天空赢得一片陽光,那全是因為他靈活機變,無所不用其極啊。
她在堂兄堂姐們那兒說話有份,在楊巡這兒,隻能聽楊巡滔滔不絕。
聽到最後,梁思申小心提示,“其實你可以跟賣地給你的村子簽訂一份協議,圈定某塊地在一年時間内你有優先購買權,地價也可以設定死。
” 楊巡立馬否定:“這要是地價不變,協議才能執行。
地價要是跌了,我不認,地價要是高了,他們不認,農村誰跟你講道理,說狠了一村子人扛鋤頭出來把我市場扒了。
協議簽不簽沒啥兩樣。
我這樣,先跟他們提分期付款,談得下來最好,談不下來的話……的話,那就先把土地證搞出來,抵押,就這麼辦。
” “你不是說,這種辦法風險太大,人如陀螺嗎?會不會逼死自己?” 聽到“逼死”兩個字,楊巡忽然臉一黑,一時無語。
梁思申不知就裡,以為楊巡心中犯難,便微笑道:“别急,慢慢想,務必想出個兩全其美的方案才好。
上回
一個超市,進貨賣貨,防偷防爛什麼都要防,萬一遇到個天災人禍,什麼都沒了。
市場不一樣,最多上面房架子倒塌,下面最值錢的地皮還在,花點錢造起來很快。
” “可你有沒有想過,你這想法可能有短視嫌疑。
很快有一天大家開始要求好的購物環境,需要空調,需要電梯,需要寬敞的間距,需要明亮的光線。
如果這會兒有誰在市區開一家賣食品賣百貨的超市,你想,還有沒有誰願意去你那個市場買東西。
” “不可能,大家口袋裡都沒錢,有錢也不會亂花,這樣的賓館連我都還是第一次住,沒人肯花錢買空調電梯間距光線,你不了解這裡人的想法,這裡的人是隻要有一分錢便宜,他們可以從城東騎車到城西買一大堆回去屯着。
” “可是大家口袋裡的錢很快會多起來。
” “沒那麼快。
就算它十年吧,十年我早已把本賺回來了。
” “如果你不開始考慮,十年後怎麼辦?” 楊巡“哈”地一笑:“我把房子租給人家開超市,我那麼開闊的房子,哪兒找。
” “哈,對,你有道理。
”梁思申笑着承認楊巡的主意好,“還有,如果發展趨勢看好,十年後大家口袋裡錢增多,那麼你市場下面的那塊地皮肯定是增值,你不僅是賺回老本,你還資本增值。
” “對,就是你說的意思。
你會理論我會總結。
不過你說的超市,我還是有興趣。
你們那裡的超市,除了買吃的用的,還賣什麼?超市怎麼歸類?比如賣吃的專門有食品超市,賣衣服棉被毛巾的有輕紡超市,賣電器用品的有電器超市,那我這邊的市場也可以這麼做,食品市場,輕紡市場,電器市場,什麼的,你說是不是?你們老資本主義國家,肯定經驗比我們足。
” 梁思申聽楊巡這麼說,一時啞然。
這問題,問得太好。
楊巡天資過人,一個問題就可以抓住市場布局的核心。
楊巡見梁思申若有所思看着他,不知自己是不是問了個讓人笑掉大牙的笨問題,隻得尴尬地笑道:“我亂問的,你别當回事,呵,你杯子見底了,再來一杯?小蛋糕什麼的也來一些?”說着就招手喊服務生過來。
楊巡這一聲喊,聲驚四座,大家都轉臉朝楊巡瞧,正好看到着嶄新長袖子襯衫,挽起袖子露出的黑糊糊一條胳膊。
梁思申不由微笑,連她那些堂兄堂姐有些都還沒改腔兒呢,怎好要求楊巡。
也不為難楊巡,等服務生過來,自作主張給楊巡點了一杯綠茶,她自己要杯白開水作罷。
這以後,隻要喝到一半位置,服務員就會來續水,楊巡立刻學了一個乖。
梁思申耐心給楊巡講她見過有哪些超市,布局如何,規模如何,經營品種如何。
楊巡問服務生要來紙筆,随手記錄。
他不由得想到,他現在的電器市場規模要比以前在北方的大得多,但是很明顯的,這邊的工業沒以前他北方呆的那個城市發達,他一直擔心的是市場能不能全部租出去的問題。
照梁思申對超市的介紹,他想他何不把建材也歸到市場裡來,現在市裡到處都是造新房子,人們買電線同時也可以一齊買了水泥石灰瓷磚木闆什麼的,那不是非常省力?他把想法與梁思申說了,他也不怕丢臉,笨就笨呗,誰讓他沒岀過國。
梁思申說,他再記,一邊又問要了一張紙,開始在紙上比比畫畫規劃布局。
梁思申講得一半,就停下來不再說,因看到楊巡皺着眉頭咬着筆頭專心緻志于紙面,心無旁骛。
這一停頓,整整停了二十來分鐘,人來人往,都與楊巡無幹。
梁思申冷眼旁觀,看楊巡塗了一紙面的布置之後又見縫插針地畫了一紙的數字,都不知道楊巡在算什麼。
梁思申默默總結楊巡這個被宋運輝稱為典型的個體戶的性格,索性也取出筆來,在本子上略做記錄。
忽然對面楊巡拍案說了句什麼,又是聲震四座,梁思申受驚擡頭,看向楊巡,卻見楊巡舒舒服服靠在沙發上,咬着筆頭依然皺眉想着什麼。
梁思申哭笑不得,終于還是伸出鋼筆,輕輕敲敲楊巡面前的杯子,喚楊巡魂兮歸來。
但楊巡雖被喚回,卻開始滔滔不絕講他面臨的困局。
楊巡對别人倒未必會說,可今天見了梁思申,不知怎的就想說,覺得梁思申懂,梁思申愛聽,他但說無妨。
他說,他想起前陣子上海電視台放自己動手美化家具競賽,引得尋建祥每次看了學習提高回頭在家敲敲打打,聽說這樣的家庭還真不少,以緻尋建祥過去做瓷磚的朋友來不及地從廣州發貨還得脫銷。
他說人錢多了都想吃好點穿好點住好點,照這勢頭下去,家用低壓電器産品可能會更好銷,電器市場要不側重家庭,再加建築材料部分。
他說這樣一來按品種劃分片區,品種太多,片區太多,房子不夠,他原以為得閑置一半的十畝用地看來很不夠用,又得買地。
幸好的是批文還在先上車後補票的上車階段,改動一下還來得及,不好的是他手頭的錢太不夠用。
錢不夠用可以分期上項目,可問題是他不夠用的是買地的錢,因此要麼再向國托借,有些難;要麼買地錢分期付款,也有些難;還有一個辦法是先把十畝的地先做起來,等新市場開業再吃下旁邊的地,但就隻怕已經被别的有關系的人捷足先登沒了他的份,或者他即使有份也被自己造的市場擡高了低價;或者要不加緊速度辦證,不惜一切代價先把批來地塊的證件搞出來,拿地塊抵押再去國托貸款,可這樣做風險太大,人如陀螺;也可以……,還可以試試……,再不行就…… 梁思申目瞪口呆地看着楊巡在短短時間内噴泉似的冒出無數可行性方案,難得的是每個方案都是有優有劣,有代價有巧取,她旁聽着都覺得好難取舍。
而同時則是茅塞頓開,沒想到在國内辦同一件事,在特有政策約束下竟有那麼多擦邊球和歪門子,比她跟着堂兄堂姐們所聽到的内容真是豐富百倍。
難怪在如此不利的政策下楊巡能鑽出一方天空赢得一片陽光,那全是因為他靈活機變,無所不用其極啊。
她在堂兄堂姐們那兒說話有份,在楊巡這兒,隻能聽楊巡滔滔不絕。
聽到最後,梁思申小心提示,“其實你可以跟賣地給你的村子簽訂一份協議,圈定某塊地在一年時間内你有優先購買權,地價也可以設定死。
” 楊巡立馬否定:“這要是地價不變,協議才能執行。
地價要是跌了,我不認,地價要是高了,他們不認,農村誰跟你講道理,說狠了一村子人扛鋤頭出來把我市場扒了。
協議簽不簽沒啥兩樣。
我這樣,先跟他們提分期付款,談得下來最好,談不下來的話……的話,那就先把土地證搞出來,抵押,就這麼辦。
” “你不是說,這種辦法風險太大,人如陀螺嗎?會不會逼死自己?” 聽到“逼死”兩個字,楊巡忽然臉一黑,一時無語。
梁思申不知就裡,以為楊巡心中犯難,便微笑道:“别急,慢慢想,務必想出個兩全其美的方案才好。
上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