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 第十三節
關燈
小
中
大
宋運輝略一沉吟,直說:“開顔今天哭……我看她擔心的是我一個人在外面,會跟别人搞七搞八,可能是看了闵廠長的事心驚了。
爸,有機會你也勸勸她别胡思亂想,這是不可能的事,你最了解我的為人。
還有,希望這個《通知》還真能隻是一陣風,我能早日落實項目,早日接開顔他們過去團圓。
隻是,得讓開顔離開你們了。
” 程書記默默地看了宋運輝好一會兒,才道:“前進中總是有些小曲折,你們都是成家的人啦,得學會自己克服。
我還是相信你的,當然,你也别讓我們失望。
” 宋運輝答應着,可心裡着實對嶽父的話有些不快,看得出,他們一家對他都不是很放心。
他心中有些委屈,可不便說出來,與嶽父又讨論了會兒業内對于他新的頂頭上司馬的口碑,才出來帶老婆女兒回家。
但是對于程開顔想說又不敢說的提問,他隻回以“别胡思亂想”。
還讓他說什麼?難道還要寫下保證書嗎? 程開顔心裡很難受,看着宋運輝和女兒玩鬧,又時時出神發呆,心裡很是郁悶地想,她如果當初沒轉到幼兒園,而是繼續做着出納,或者甚至調到财務做會計,是不是就能更容易跟着丈夫調動?她年初要是聽宋運輝的話,再苦也要把日語學好,是不是也能跟着丈夫走?對啊,他們新工廠籌建,肯定需要用到很多國外設備的,她若是日語能說個一句兩句的,唉,她要是不那麼笨,她都不會成為丈夫的負累,還可以與丈夫比翼齊飛。
可現在,她還得等他落腳後才能跟去。
她覺得,自己真沒用。
她越想越灰心,又偷偷哭了起來。
宋運輝很煩很煩,心裡煩透了。
他覺得這回《通知》壓縮基建不會隻是過去一般的一陣風,因為這回的漲價風潮出人意料的猛烈,甚至有些失控,以往從未曾如此,因此,相對應的,整改力度也會不同以往吧。
他猶如熟練操作工似的給宋引洗澡,講故事唱歌地哄睡覺,等女兒很不老實地睡去,他看着女兒花兒般的小臉,心說,程開顔就是不說,他也會加緊把她們娘兒倆辦過去,他又何嘗離得開女兒。
有很多傳說解釋宋運輝的調離,但很多傳說猜得八九不離十,都暗中認定闵不能容人。
宋運輝在家開了三次酒席,第一次宴請一車間老友和師父,跟他們告别,一次宴請新車間同仁,一次宴請出口科同仁。
尤其是新車間方平等一幹技術員都說,隻要老領導一聲号召,大夥兒扔下工作都跟過去。
宋運輝盡量走得很是圓滿,走前又去水書記處告别,可這時,水書記跟他說的都已經是很客氣也很親密的客套話了。
宋運輝心想,水書記态度的變化,毫無疑問的,意味着他地位的變化。
不錯,他以後不再隻是金州芸芸處級幹部中的一員,以後,他是部屬新工廠的主力,是水書記兄弟單位的平輩領導,以後他施展的空間更大。
雖然,這個項目的前景,還未蔔得很。
令宋運輝沒想到的是,尋建祥一路乘火車送他到北京。
尋建祥說,以前宋運輝剛到金州,是他罩着宋運輝。
現在宋運輝去北京,他也得幫着開道。
宋運輝在招待所住下。
如他這樣的處級幹部,而且現在還是正處級高工,在金州幾乎可以橫行。
掉進北京,一個響兒都沒有,在系統内招待所也并沒受待見。
當天,他就抓着下班時間的尾巴,去部附近一幢大廈裡面的東海項目籌建辦報到。
籌建辦加上宋運輝才五個人,都是從各企業抽調上來,都是身強力壯的中青年。
目前擔任主管的是曾經擔任一家總廠副廠長的老馬,大家都叫他馬主任。
宋運輝去,是副主任。
其他三個,也個個都有官位,顯然是僧多粥少。
不過,大家都打趣他們這是發配,因為東海項目的選址在一個荒涼的半島上,連公路都還是勉強以機耕路方式通到,晴天三尺灰,雨天一身泥,人在車上坐,如在搖籃裡。
據說,先前還有幾個籌建辦的人在去實地轉悠一圈後,千方百計挖路子調了出去,他們說,留下的,都是路子不粗,想憑自己本事吃飯的人。
宋運輝看到,五個人無一例外的都是男人,除了他,其他四個都是直爽的人,而且都是沒帶着家屬上京。
晚上他們五個一起吃飯,尋建祥也參與,大家聊得很好,“互訴衷腸”。
這個團體,給宋運輝的第一印象非常不錯。
以後,他們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熱熱鬧鬧,卻單純得跟住宿舍的大男孩似的。
雖然因為《通知》而使東海項目蒙上陰影,可因為有大家一起打氣,一起策劃方案接二連三地去鼓動部領導,工作并不像當初想象的那麼不順,而是,天天充滿幹勁。
沒多久,包括馬主任也認定,以後什麼設備、技術等方面都由宋運輝主導,馬主任說,他管跑部裡,督促項目進展。
與很多資深幹部相似,個個都是上面有人,馬主任也是不例外。
新工作讓宋運輝幹勁十足,第一次的,他工作起來沒那麼些心理障礙。
唯一美中不足,他想家,想女兒。
五個光棍常在一起傳看夾在皮夾裡的兒女照片,喝多了時就胡亂攀扯兒女親家,第二天見面就笑嘻嘻稱呼對方一聲“親家”,工作環境單純得都令人預料不到。
楊巡呆家裡幾天,又北上謀生去後,楊母一個人呆家裡,每每想到兒子的境況就心裡難受,也更提心吊膽。
原來時代已經不同了,這時代怎麼就跟解放前一樣了,一個不小心還真會家破人亡,國家不管啦? 若楊巡就在市裡開店,楊母是無論如何都要去給楊巡看店去的,可現在鞭長莫及,她還有三個兒女要照料呢。
她想着等女兒考完大學,還得三年,不過說快也快,三年時間就眨眼的工夫。
她想,到時候她跟兒子過去幫忙去。
楊母也恨自己關在山村裡面,不懂外面世道怎麼在變。
這個地方,電視看不到,收音機隻在晴空萬裡時候收得清楚,村辦的報紙常常隔上幾天才分到,她除了聽兒子自己說,都無法知道兒子究竟是怎麼在做生意,怎麼會做得手臂都要動手術呢。
她恨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
但楊母沒事兒的時候還是絞盡腦汁地幫兒子想辦法。
她想,人,總逃不過人之常情。
雖然她不懂現在的市面究竟變得怎樣了,是不是隻有他們這兒的小山村才有難得
爸,有機會你也勸勸她别胡思亂想,這是不可能的事,你最了解我的為人。
還有,希望這個《通知》還真能隻是一陣風,我能早日落實項目,早日接開顔他們過去團圓。
隻是,得讓開顔離開你們了。
” 程書記默默地看了宋運輝好一會兒,才道:“前進中總是有些小曲折,你們都是成家的人啦,得學會自己克服。
我還是相信你的,當然,你也别讓我們失望。
” 宋運輝答應着,可心裡着實對嶽父的話有些不快,看得出,他們一家對他都不是很放心。
他心中有些委屈,可不便說出來,與嶽父又讨論了會兒業内對于他新的頂頭上司馬的口碑,才出來帶老婆女兒回家。
但是對于程開顔想說又不敢說的提問,他隻回以“别胡思亂想”。
還讓他說什麼?難道還要寫下保證書嗎? 程開顔心裡很難受,看着宋運輝和女兒玩鬧,又時時出神發呆,心裡很是郁悶地想,她如果當初沒轉到幼兒園,而是繼續做着出納,或者甚至調到财務做會計,是不是就能更容易跟着丈夫調動?她年初要是聽宋運輝的話,再苦也要把日語學好,是不是也能跟着丈夫走?對啊,他們新工廠籌建,肯定需要用到很多國外設備的,她若是日語能說個一句兩句的,唉,她要是不那麼笨,她都不會成為丈夫的負累,還可以與丈夫比翼齊飛。
可現在,她還得等他落腳後才能跟去。
她覺得,自己真沒用。
她越想越灰心,又偷偷哭了起來。
宋運輝很煩很煩,心裡煩透了。
他覺得這回《通知》壓縮基建不會隻是過去一般的一陣風,因為這回的漲價風潮出人意料的猛烈,甚至有些失控,以往從未曾如此,因此,相對應的,整改力度也會不同以往吧。
他猶如熟練操作工似的給宋引洗澡,講故事唱歌地哄睡覺,等女兒很不老實地睡去,他看着女兒花兒般的小臉,心說,程開顔就是不說,他也會加緊把她們娘兒倆辦過去,他又何嘗離得開女兒。
有很多傳說解釋宋運輝的調離,但很多傳說猜得八九不離十,都暗中認定闵不能容人。
宋運輝在家開了三次酒席,第一次宴請一車間老友和師父,跟他們告别,一次宴請新車間同仁,一次宴請出口科同仁。
尤其是新車間方平等一幹技術員都說,隻要老領導一聲号召,大夥兒扔下工作都跟過去。
宋運輝盡量走得很是圓滿,走前又去水書記處告别,可這時,水書記跟他說的都已經是很客氣也很親密的客套話了。
宋運輝心想,水書記态度的變化,毫無疑問的,意味着他地位的變化。
不錯,他以後不再隻是金州芸芸處級幹部中的一員,以後,他是部屬新工廠的主力,是水書記兄弟單位的平輩領導,以後他施展的空間更大。
雖然,這個項目的前景,還未蔔得很。
令宋運輝沒想到的是,尋建祥一路乘火車送他到北京。
尋建祥說,以前宋運輝剛到金州,是他罩着宋運輝。
現在宋運輝去北京,他也得幫着開道。
宋運輝在招待所住下。
如他這樣的處級幹部,而且現在還是正處級高工,在金州幾乎可以橫行。
掉進北京,一個響兒都沒有,在系統内招待所也并沒受待見。
當天,他就抓着下班時間的尾巴,去部附近一幢大廈裡面的東海項目籌建辦報到。
籌建辦加上宋運輝才五個人,都是從各企業抽調上來,都是身強力壯的中青年。
目前擔任主管的是曾經擔任一家總廠副廠長的老馬,大家都叫他馬主任。
宋運輝去,是副主任。
其他三個,也個個都有官位,顯然是僧多粥少。
不過,大家都打趣他們這是發配,因為東海項目的選址在一個荒涼的半島上,連公路都還是勉強以機耕路方式通到,晴天三尺灰,雨天一身泥,人在車上坐,如在搖籃裡。
據說,先前還有幾個籌建辦的人在去實地轉悠一圈後,千方百計挖路子調了出去,他們說,留下的,都是路子不粗,想憑自己本事吃飯的人。
宋運輝看到,五個人無一例外的都是男人,除了他,其他四個都是直爽的人,而且都是沒帶着家屬上京。
晚上他們五個一起吃飯,尋建祥也參與,大家聊得很好,“互訴衷腸”。
這個團體,給宋運輝的第一印象非常不錯。
以後,他們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熱熱鬧鬧,卻單純得跟住宿舍的大男孩似的。
雖然因為《通知》而使東海項目蒙上陰影,可因為有大家一起打氣,一起策劃方案接二連三地去鼓動部領導,工作并不像當初想象的那麼不順,而是,天天充滿幹勁。
沒多久,包括馬主任也認定,以後什麼設備、技術等方面都由宋運輝主導,馬主任說,他管跑部裡,督促項目進展。
與很多資深幹部相似,個個都是上面有人,馬主任也是不例外。
新工作讓宋運輝幹勁十足,第一次的,他工作起來沒那麼些心理障礙。
唯一美中不足,他想家,想女兒。
五個光棍常在一起傳看夾在皮夾裡的兒女照片,喝多了時就胡亂攀扯兒女親家,第二天見面就笑嘻嘻稱呼對方一聲“親家”,工作環境單純得都令人預料不到。
楊巡呆家裡幾天,又北上謀生去後,楊母一個人呆家裡,每每想到兒子的境況就心裡難受,也更提心吊膽。
原來時代已經不同了,這時代怎麼就跟解放前一樣了,一個不小心還真會家破人亡,國家不管啦? 若楊巡就在市裡開店,楊母是無論如何都要去給楊巡看店去的,可現在鞭長莫及,她還有三個兒女要照料呢。
她想着等女兒考完大學,還得三年,不過說快也快,三年時間就眨眼的工夫。
她想,到時候她跟兒子過去幫忙去。
楊母也恨自己關在山村裡面,不懂外面世道怎麼在變。
這個地方,電視看不到,收音機隻在晴空萬裡時候收得清楚,村辦的報紙常常隔上幾天才分到,她除了聽兒子自己說,都無法知道兒子究竟是怎麼在做生意,怎麼會做得手臂都要動手術呢。
她恨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
但楊母沒事兒的時候還是絞盡腦汁地幫兒子想辦法。
她想,人,總逃不過人之常情。
雖然她不懂現在的市面究竟變得怎樣了,是不是隻有他們這兒的小山村才有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