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營在星光下
關燈
小
中
大
。
這是一座肉身塔。
塔身裡就供着阿旺紮巴圓寂後的肉身。
在塔肚的中央部分,開了一扇嵌着玻璃的小小的窗口,喇嘛說,從這個窗口可以看到阿旺紮巴的肉身。
當地老百姓都相信,阿旺紮巴的肉身在他的生命停止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還在生長指甲與毛發。
這種傳說多少有點荒誕不經,而且,不止是在這個地方,在藏區很多地方,針對不同的高僧與活佛,都有相同的故事版本。
所以,我謝絕了喇嘛要我走到那扇小窗口前去向裡張望的邀請。
隻是在塔前獻上了最具宗教意義的一條潔白哈達。
然後,就站在那裡定定地向塔尖上仰望,在高處,從塔頂的天窗那裡,射下來幾縷明亮的光線。
光線裡有很多細細的塵埃在飛舞。
幾線蛛絲也被那頂上下來的光線照得閃閃發光。
我喜歡這個佛殿,因為這裡沒有通常那種佛殿叫人透不過氣來的金碧輝煌,也沒有太多的酥油燈燃燒出來的嗆人的氣味。
更因為那從頂上透下來的明亮天光。
光芒從頂上落下來,落在我的頭頂,讓人有種從裡向外被透耀的感覺。
當然,我知道這僅僅是因為有了此情此境,而生出來的一種特别的感覺。
當我走出大殿後,這種感覺就消失了。
但我相信,這樣素樸的環境更适合于我們表達對于一個傑出的古人的緬懷,适合于安置一個偉大而又潔淨的靈魂。
因為宗教本身屬于輕盈的靈魂,那麼多的畫棟雕梁,那麼多的金銀珠寶,還有旺盛到令人窒息的香火,本來是想追尋人生與世界的終極目的的宗教,可能就在财富的堆砌與炫耀中把自身給迷失了。
喇嘛把我帶到他的住處。
喇嘛們的住處是一座座緊挨在一起的木頭房子。
房頂上覆蓋着被雨水淋成灰白色的木瓦。
從低矮的木頭房子的數量看起來,這裡應該有十多位喇嘛。
但這會兒,卻隻有這一個喇嘛趔趔趄趄地走在我面前,帶着我順一條傾斜的小路,走到他的住處前面。
喇嘛的小房子前還用柳枝作栅欄圍出了一方院子,院子辟成了小小的菜園。
菜園裡稀稀落落地有些經了霜的白菜。
我看了一眼喇嘛,他笑了,說:“沒有肥料,菜長得不好。
” 我也笑了笑,說:“很不錯了,一個喇嘛能自己種菜。
” 夕陽銜山的時候,我吃了他煮的一鍋酸菜湯。
他告訴我做酸菜的原料,就是自己種的白菜。
傍晚的陽光給山野鋪上了一層柔和的金色光芒。
在不遠處的一株柏樹下,一道泉水剛剛露出地表,就給引進了木笕槽裡。
于是,就有了一股永不停息的水流聲在嘩嘩作響。
飛濺的水珠讓向晚的陽光照得珍珠般明亮。
就在這種情境中,我們談起了阿旺紮巴。
當年阿旺紮巴離開嘉絨向地勢更高的西藏進發。
他所以如此,肯定也是在巫師作法那猙獰怪異的儀式中感到自己心靈的迷失。
他不是去西藏朝聖,因為在那個時代,苯教徒的聖地不在西藏,而在嘉絨地區大金川岸邊的雍忠拉頂寺。
溫波·阿旺是要去尋找。
尋找什麼呢?我想,他本人也不太清楚。
當他上路的時候,心裡肯定也像我們上路去尋找什麼一樣,有着深深的迷茫與淡淡的惆怅。
但他上路了。
他上路的時候并不知道要去西藏尋找什麼。
很多嘉絨人都曾經和他一樣上路,但最後卻什麼都沒有找到。
但是溫波·阿旺比所有這些人都要幸運。
因為,當他走上高原時,遇到了一群在宗教裡困惑與迷失的人也在高原頂端四處漫遊,在漫遊中思考與尋找。
任何一種曾經清潔的宗教随着時間的流逝,都在世俗化與政治化的過程中,令人痛心地禮崩樂壞。
于是,阿旺紮巴在高原上與一群尋找的人聚集在一起,從藏傳佛教的一部典籍轉向另一部典籍,從一個教派轉向另一個教派,但是,期待中的那種最美妙的覺悟并沒有出現。
最後,他們遇到了一個先于他們尋找并宣稱已經找到了答案,解脫了困惑之苦的大師,于是,衆多尋找的靈魂便皈依了他。
按這位喇嘛告訴我的藏曆時間推算,阿旺紮巴上路的時間應該是公元一三八一年。
喇嘛說,他是與另外三人一起上路的。
而自打上路之後,這三個人便從我們的視野裡永遠地消失了。
這種消失是曆史一種嚴格的法則。
阿旺紮巴正式拜格魯教派的創始人宗喀巴為師。
到了一四〇七年,阿旺紮巴于本教派的教義已經有了深厚的心得。
于是便受大師派遣,與後來被追認為一世班禅的師兄克珠傑雲遊前後藏,宣喻本派教義與教法。
在十五世紀,越來越多像阿旺紮巴一樣的人聚集在了宗喀巴的周圍。
當别的教派紀律松弛,并因為與世俗政治越來越深的執迷而日益堕落的時候,宗喀巴的新教派帶來了一種清潔的精神和一種超遠的目光。
于是,阿旺紮巴便皈依了。
成為宗喀巴最早的八十二上座弟子之一。
不久之後,青藏高原上的
這是一座肉身塔。
塔身裡就供着阿旺紮巴圓寂後的肉身。
在塔肚的中央部分,開了一扇嵌着玻璃的小小的窗口,喇嘛說,從這個窗口可以看到阿旺紮巴的肉身。
當地老百姓都相信,阿旺紮巴的肉身在他的生命停止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還在生長指甲與毛發。
這種傳說多少有點荒誕不經,而且,不止是在這個地方,在藏區很多地方,針對不同的高僧與活佛,都有相同的故事版本。
所以,我謝絕了喇嘛要我走到那扇小窗口前去向裡張望的邀請。
隻是在塔前獻上了最具宗教意義的一條潔白哈達。
然後,就站在那裡定定地向塔尖上仰望,在高處,從塔頂的天窗那裡,射下來幾縷明亮的光線。
光線裡有很多細細的塵埃在飛舞。
幾線蛛絲也被那頂上下來的光線照得閃閃發光。
我喜歡這個佛殿,因為這裡沒有通常那種佛殿叫人透不過氣來的金碧輝煌,也沒有太多的酥油燈燃燒出來的嗆人的氣味。
更因為那從頂上透下來的明亮天光。
光芒從頂上落下來,落在我的頭頂,讓人有種從裡向外被透耀的感覺。
當然,我知道這僅僅是因為有了此情此境,而生出來的一種特别的感覺。
當我走出大殿後,這種感覺就消失了。
但我相信,這樣素樸的環境更适合于我們表達對于一個傑出的古人的緬懷,适合于安置一個偉大而又潔淨的靈魂。
因為宗教本身屬于輕盈的靈魂,那麼多的畫棟雕梁,那麼多的金銀珠寶,還有旺盛到令人窒息的香火,本來是想追尋人生與世界的終極目的的宗教,可能就在财富的堆砌與炫耀中把自身給迷失了。
喇嘛把我帶到他的住處。
喇嘛們的住處是一座座緊挨在一起的木頭房子。
房頂上覆蓋着被雨水淋成灰白色的木瓦。
從低矮的木頭房子的數量看起來,這裡應該有十多位喇嘛。
但這會兒,卻隻有這一個喇嘛趔趔趄趄地走在我面前,帶着我順一條傾斜的小路,走到他的住處前面。
喇嘛的小房子前還用柳枝作栅欄圍出了一方院子,院子辟成了小小的菜園。
菜園裡稀稀落落地有些經了霜的白菜。
我看了一眼喇嘛,他笑了,說:“沒有肥料,菜長得不好。
” 我也笑了笑,說:“很不錯了,一個喇嘛能自己種菜。
” 夕陽銜山的時候,我吃了他煮的一鍋酸菜湯。
他告訴我做酸菜的原料,就是自己種的白菜。
傍晚的陽光給山野鋪上了一層柔和的金色光芒。
在不遠處的一株柏樹下,一道泉水剛剛露出地表,就給引進了木笕槽裡。
于是,就有了一股永不停息的水流聲在嘩嘩作響。
飛濺的水珠讓向晚的陽光照得珍珠般明亮。
就在這種情境中,我們談起了阿旺紮巴。
當年阿旺紮巴離開嘉絨向地勢更高的西藏進發。
他所以如此,肯定也是在巫師作法那猙獰怪異的儀式中感到自己心靈的迷失。
他不是去西藏朝聖,因為在那個時代,苯教徒的聖地不在西藏,而在嘉絨地區大金川岸邊的雍忠拉頂寺。
溫波·阿旺是要去尋找。
尋找什麼呢?我想,他本人也不太清楚。
當他上路的時候,心裡肯定也像我們上路去尋找什麼一樣,有着深深的迷茫與淡淡的惆怅。
但他上路了。
他上路的時候并不知道要去西藏尋找什麼。
很多嘉絨人都曾經和他一樣上路,但最後卻什麼都沒有找到。
但是溫波·阿旺比所有這些人都要幸運。
因為,當他走上高原時,遇到了一群在宗教裡困惑與迷失的人也在高原頂端四處漫遊,在漫遊中思考與尋找。
任何一種曾經清潔的宗教随着時間的流逝,都在世俗化與政治化的過程中,令人痛心地禮崩樂壞。
于是,阿旺紮巴在高原上與一群尋找的人聚集在一起,從藏傳佛教的一部典籍轉向另一部典籍,從一個教派轉向另一個教派,但是,期待中的那種最美妙的覺悟并沒有出現。
最後,他們遇到了一個先于他們尋找并宣稱已經找到了答案,解脫了困惑之苦的大師,于是,衆多尋找的靈魂便皈依了他。
按這位喇嘛告訴我的藏曆時間推算,阿旺紮巴上路的時間應該是公元一三八一年。
喇嘛說,他是與另外三人一起上路的。
而自打上路之後,這三個人便從我們的視野裡永遠地消失了。
這種消失是曆史一種嚴格的法則。
阿旺紮巴正式拜格魯教派的創始人宗喀巴為師。
到了一四〇七年,阿旺紮巴于本教派的教義已經有了深厚的心得。
于是便受大師派遣,與後來被追認為一世班禅的師兄克珠傑雲遊前後藏,宣喻本派教義與教法。
在十五世紀,越來越多像阿旺紮巴一樣的人聚集在了宗喀巴的周圍。
當别的教派紀律松弛,并因為與世俗政治越來越深的執迷而日益堕落的時候,宗喀巴的新教派帶來了一種清潔的精神和一種超遠的目光。
于是,阿旺紮巴便皈依了。
成為宗喀巴最早的八十二上座弟子之一。
不久之後,青藏高原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