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想一個古人
關燈
小
中
大
說到寺院,我們将再次回到過去的年代,回到十五世紀,懷想一個嘉絨大地上的古人,懷想一個嘉絨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古人。
他就是在嘉絨曆史上與毗盧遮那一樣有名望的僧人,查柯·溫波·阿旺紮巴。
在這音節連綿的一長串漢字中,隻有阿旺兩個字是這個人本來的名字。
其他的都是一種附加成分。
查柯,是藏文典籍中嘉絨地區的别名,這兩個字出現在阿旺的名字前,自然表示了他的出生之地。
實際上,他就出生在馬爾康縣境内,當時梭磨土司的轄地柯覺。
柯覺是他出生之地的藏語名字。
近幾十年,那個四周山坡上長滿白桦、雲杉和箭竹的小山寨和山寨背後的山溝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203。
這個名字在解放後才出現的伐木工人、道班工人和長途汽車司機口中流傳。
對同一個地方,使用不同語言的人使用着不同的地名。
203,是一個伐木場的名字。
這個伐木場數百上千的工人,在這個地方砍伐了幾十年原始森林。
随着森林資源的枯竭,這個伐木場已經撤銷,但這個名字卻就此流傳下來了,也許還會永遠流傳下去。
還是回頭再說此地幾百年前出生的那位明燈般的人物阿旺紮巴吧。
他名字中的第二個詞溫波是苯教中法師的稱謂。
這也就是說,他是查柯地方的一位苯教巫師。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走出了自己熟悉的山水,和這個地區許多追求智慧的人物一樣,沿着越走越小的大河,沿着越來越高的雪山,走向了青藏高原,走向了西藏,走向了拉薩。
也正是在西藏高原頂部更為濃烈的佛教氛圍中,成為了一個佛教信徒。
他是為了讓心中智慧的明燈更加明亮而去到西藏,結果,卻改變了自己的信仰。
所以,他的名字後面又出現了兩個字:“紮巴”。
紮巴這個詞,正是藏族佛教寺院中,對于剛剛接觸教義不久的和尚的稱謂。
現在,我們知道了,查柯·溫波·阿旺紮巴的意思,就是來自查柯地方的當過苯教巫師的阿旺和尚。
可以想象,這肯定是阿旺紮巴在西藏皈依新的教義後,一心向學的朋友們給他取的一個頗為親切的名字。
當我站在夢筆山口,背對着即将離開的小金,眺望着公路盤旋着穿過森林,慢慢深入山谷,山溝向着低處直沖而下,看見了我的家鄉的時候,我就想起了那個高僧的名字。
心中默念時,耳邊就好像響起了一串悅耳的音節。
而且,我的眼前突然就出現了一泓清泉。
那泓泉水就在夢筆山馬爾康那一面一個向陽的小山坡上。
山坡草地上,疏疏落落站立着一些柏樹。
很老的柏樹,樹枝很虬曲,但枝幹卻非常挺拔的柏樹。
我去過那個被許多嘉絨人視為聖地的地方。
最近一次是在兩年之前。
那是一個深秋天氣。
我們把一輛豐田吉普車從馬爾康開出來,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夢筆山下那個一路向下俯沖的山溝裡。
過去,這條山溝曾經是獵人的天堂。
隻有幾十戶亦農亦牧亦獵的人家散布在數十公裡長的一條山溝裡。
這條山溝叫做納覺。
如果我沒有意會錯的話,這個名稱的意思就是很深的山溝。
但是說起來,在從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逐級擡升的邛崃山系中,這樣的一條山溝并算不上有多麼深遠。
所以留下這樣一個名字,肯定是因為當年這條山溝裡的森林。
白桦、紅桦、杉樹、松樹、柏樹以及高山杜鵑組成的樹林蓊郁如海,使這條山溝顯得分外的神秘與深廣。
于是,人們才給了這條山溝這樣一個名字。
于是,這條山溝裡稀稀落落散布着的村寨也獲得了同樣的名字。
二十世紀的下半葉,以建設的名義,以進步的名義,伐木工人開進了這條山溝,于是,伐木場的建立給這個寂靜的山寨帶來了二十多年的喧嚣與繁榮。
代價當然是蓊郁森林的消失。
然後,伐木場撤銷,曾經上演了現代生活戲劇的那些工段部,伐木場部又變得一片靜寂,最後一座臨時搭建的木頭房子在一個雨夜悄然倒塌,遺棄的斧鋸在泥沼中很快鏽蝕。
隻有納覺寨子上的人永遠屬于這條山溝,子子孫孫,
他就是在嘉絨曆史上與毗盧遮那一樣有名望的僧人,查柯·溫波·阿旺紮巴。
在這音節連綿的一長串漢字中,隻有阿旺兩個字是這個人本來的名字。
其他的都是一種附加成分。
查柯,是藏文典籍中嘉絨地區的别名,這兩個字出現在阿旺的名字前,自然表示了他的出生之地。
實際上,他就出生在馬爾康縣境内,當時梭磨土司的轄地柯覺。
柯覺是他出生之地的藏語名字。
近幾十年,那個四周山坡上長滿白桦、雲杉和箭竹的小山寨和山寨背後的山溝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203。
這個名字在解放後才出現的伐木工人、道班工人和長途汽車司機口中流傳。
對同一個地方,使用不同語言的人使用着不同的地名。
203,是一個伐木場的名字。
這個伐木場數百上千的工人,在這個地方砍伐了幾十年原始森林。
随着森林資源的枯竭,這個伐木場已經撤銷,但這個名字卻就此流傳下來了,也許還會永遠流傳下去。
還是回頭再說此地幾百年前出生的那位明燈般的人物阿旺紮巴吧。
他名字中的第二個詞溫波是苯教中法師的稱謂。
這也就是說,他是查柯地方的一位苯教巫師。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走出了自己熟悉的山水,和這個地區許多追求智慧的人物一樣,沿着越走越小的大河,沿着越來越高的雪山,走向了青藏高原,走向了西藏,走向了拉薩。
也正是在西藏高原頂部更為濃烈的佛教氛圍中,成為了一個佛教信徒。
他是為了讓心中智慧的明燈更加明亮而去到西藏,結果,卻改變了自己的信仰。
所以,他的名字後面又出現了兩個字:“紮巴”。
紮巴這個詞,正是藏族佛教寺院中,對于剛剛接觸教義不久的和尚的稱謂。
現在,我們知道了,查柯·溫波·阿旺紮巴的意思,就是來自查柯地方的當過苯教巫師的阿旺和尚。
可以想象,這肯定是阿旺紮巴在西藏皈依新的教義後,一心向學的朋友們給他取的一個頗為親切的名字。
當我站在夢筆山口,背對着即将離開的小金,眺望着公路盤旋着穿過森林,慢慢深入山谷,山溝向着低處直沖而下,看見了我的家鄉的時候,我就想起了那個高僧的名字。
心中默念時,耳邊就好像響起了一串悅耳的音節。
而且,我的眼前突然就出現了一泓清泉。
那泓泉水就在夢筆山馬爾康那一面一個向陽的小山坡上。
山坡草地上,疏疏落落站立着一些柏樹。
很老的柏樹,樹枝很虬曲,但枝幹卻非常挺拔的柏樹。
我去過那個被許多嘉絨人視為聖地的地方。
最近一次是在兩年之前。
那是一個深秋天氣。
我們把一輛豐田吉普車從馬爾康開出來,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夢筆山下那個一路向下俯沖的山溝裡。
過去,這條山溝曾經是獵人的天堂。
隻有幾十戶亦農亦牧亦獵的人家散布在數十公裡長的一條山溝裡。
這條山溝叫做納覺。
如果我沒有意會錯的話,這個名稱的意思就是很深的山溝。
但是說起來,在從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逐級擡升的邛崃山系中,這樣的一條山溝并算不上有多麼深遠。
所以留下這樣一個名字,肯定是因為當年這條山溝裡的森林。
白桦、紅桦、杉樹、松樹、柏樹以及高山杜鵑組成的樹林蓊郁如海,使這條山溝顯得分外的神秘與深廣。
于是,人們才給了這條山溝這樣一個名字。
于是,這條山溝裡稀稀落落散布着的村寨也獲得了同樣的名字。
二十世紀的下半葉,以建設的名義,以進步的名義,伐木工人開進了這條山溝,于是,伐木場的建立給這個寂靜的山寨帶來了二十多年的喧嚣與繁榮。
代價當然是蓊郁森林的消失。
然後,伐木場撤銷,曾經上演了現代生活戲劇的那些工段部,伐木場部又變得一片靜寂,最後一座臨時搭建的木頭房子在一個雨夜悄然倒塌,遺棄的斧鋸在泥沼中很快鏽蝕。
隻有納覺寨子上的人永遠屬于這條山溝,子子孫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