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關燈
馬書記在王才的加工廠裡,一邊細細觀看操作,一邊問王才籌建的過程,生産的狀況和銷路問題。

    聽着聽着,他高興得直拍自個腦袋。

    他的腦袋光亮,肉肉的,無一根毛發。

    這是一位善眉善眼的領導,不但無發,亦無胡須,人稱“和尚書記”。

    這“和尚書記”開的會多,管的事多,抓的點多,尋的人多,唯獨睡覺時間不多。

    雖是“和尚書記”,但由于他有膽有識,有勇有謀,全縣基層幹部又無不懼怕他三分。

    他當下就對王書記說: “你們公社有這麼個大能人,你們怎麼不聲不吭?!” 那眉眼兒還是善善的,質問卻使王書記張口結舌了。

     王才說: “這也全虧公社支持哩!隻是我才幹起來,咱是農民,沒幹過工,也沒經過商,試着撲騰哩。

    ” 馬書記說: “就是要試着撲騰。

    現在的農民,僅僅靠那幾畝地,吃飽可以吃飽,但日子也不會過得太好,這就要向農工商三位一體發展!南方一些地方,人家就是這麼成起事的。

    我還以為咱山地沒這個基礎,你倒先闖出路子了!王才,我得謝謝你哩!” “謝謝我?”王才失聲叫了起來。

     “是要謝謝你!全縣有條件的都來學你。

    不要說幾百戶、幾千戶,就是十幾戶,那也會了不起的!現在廠裡是多少人?” “十八人。

    ”王才說。

     馬書記說:一 “還可以多。

    ” 狗剩在旁插嘴說: “我們還要買烤烘機,做面包、點心哩!我們正在搞上下班作息時間、崗位責任制這些規章制度,要逐步走上正軌哩!别看我們經理貌不驚人,那肚子裡,是下水嗎?不,是氣派,是技術,是才幹啊!” 馬書記問: “誰是經理?” 狗剩說: “就是王才呀!” 王才忙用腳踢狗剩,馬書記就笑了: “是才幹,是才幹!不露山不露水的,還真看不出哩。

    我一收到那份報告,就高興得連夜找了副書記和縣長都看了,報告寫得不錯,你是什麼文化水平?” “中學沒畢業。

    ”王才不好意思了。

     “哈,那報告有理有據,又蠻有文采哩!” 王才不敢說這報告是二貝寫的,偷眼兒看王書記的臉色,王書記正對他笑,拍拍他的肩,說: “王才,馬書記都在支持了,好好幹,以後有什麼困難,你就直接到公社技我啊!你怎麼總是不來呢?” 王才嘿嘿地也笑了: “這都怪我沒出息呢,我走不到人前去呢。

    ” 王才的媳婦已經在院裡安放了八仙桌,桌上一盤一盤堆滿了各種酥糖,悅聲地招呼客人品嘗。

    院門口,一夥人擁在那裡,或爬在牆頭上,指指點點議論誰是馬書記,終于看清一個和尚腦袋,和小個子王才坐在一條凳子上。

    就有人說: “嚯!王才和書記平起平坐了!” 王才看見門外亂哄哄的,就喊着讓都進來。

    那些人卻不敢進,後邊的一推,前邊的人不自覺地前傾,前腳就進來了。

    進來一條腿,身子就進來;進來一個,八個、十個、二十、三十,就全進來了。

    這些鄉親,王才個個認識,但很久以來,這裡門坎雖不高,又無惡狗,卻是不肯到這家院内來的。

    這陣進來,便四處觀看,一邊看,一邊大驚小怪。

    那狗剩和秃子就輕狂忘形,介紹這樣,又介紹那樣。

    還拿了酥糖讓外人嘗。

    秃子說: “我就說了,王才不是等閑之輩,能翻江倒海成氣候哩!怎麼樣?來不來?要來,我給你走後門!” “這能成?”那些人問。

     “怎麼不成?馬書記是共産黨的書記,是社會主義的書記,他來給王才拜年,就是代表黨,代表社會主義來的!你算算,眼下在這鎮子上,最有錢的是誰?王才。

    最有勢的是誰?還不是王才?!”這是狗剩在回答。

     氣管炎就擠過來,說: “狗剩哥,要我不要?” “你?”狗剩說,“這要研究研究,我們廠也不是什麼人都要,這要看身體行不行?衛生不衛生?是不是耍奸取巧?是不是小偷小摸?你不是跟韓先生跑嗎?” 氣管炎說: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哩,你揭什麼短?” 說着就從懷裡取出一串鞭炮,站在大門口放起來。

    這鞭炮是他特意兒為韓家買的,卻在王才家門口大放一通。

     随同馬書記一塊來拜年的,是縣委宣傳部的通訊幹事。

    末了,他要為馬書記和王才照個相。

    王才人不景氣,一輩子也沒有進過照相館,當下倒不好意思了。

    馬書記說: “王才,照一張,從初三起我就全縣跑着拜年,又都願意和主人留個影。

    你們好好幹,今年夏季,縣上要召開個體戶和專業戶的代表會,全縣人民還要給你們披紅戴花呢。

    ” 王才就正正經經和馬書記站在一起,王才的媳婦卻把王才拉過去,說: “你就這一身油漬麻花的衣服呀?快去換身新棉襖!” “這身就好!”王才邊說邊去作坊拿了一件生産時系的圍裙,說,“這就更好了,幹啥的穿啥嘛,明年,作一套工作服。

    ” 直到下午三時,馬書記才離開了鎮子。

    但是鎮子裡的議論競一直延續了三天。

    人們在家裡談說這件事,在街巷碰頭了還是談說這件事。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