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的組織部副部長。

    當年他是她的班長。

     兩個星期前那一次常委會開到十二點半才結束。

    最後作總結性發言的,自是非劉思毅莫屬。

    劉思毅望着大家,對諸項内容都談了談自己的看法。

    他覺得似乎還遺漏了什麼内容沒有談到,可一時又想不起來,于是将目光停留在趙慧芝臉上。

    那是一種習慣,不為其他常委所知。

    十年前在中央黨校他是高級學員班班長,動辄需要作總結性發言。

    那一屆高級學員中有六位女性,而男學員們對趙慧芝的看法最為良好。

    劉思毅也是。

    他不但是學員中入黨最早、職務最高的人,還是年齡最大的人。

    其實大也大不到哪兒去,但他這一位班長卻極願以老大哥自居。

    每次班裡開讨論會,劉思毅總是讓趙慧芝坐在自己身旁。

    是要求,也是請求。

    趙慧芝記性之好,在學員中是公認的。

    劉思毅作總結性發言時,一旦覺得有所遺漏,或者一時叫不出哪一位學員的名字,隻消扭頭看一眼趙慧芝,她就會及時地悄悄提示他一句。

    後來學員們就調侃他,說他這一位班長是不稱職的“司儀”,說趙慧芝是絕對稱職的“司儀助理”。

    劉思毅對大家的調侃備覺愉快,甚至備感欣慰。

    他這人明白某些官場之人有時候不明白乃至一輩子都不曾明白的道理。

    那樣的一些道理連智商正常的販夫走卒都普遍明白,而某些官場之人卻幹脆拒絕明白。

    比如劉思毅早就懂得——誰如果連一句别人對自己的調侃都聽不到了,意味着這一個人已經完全沒有什麼魅力或親和力可言了,人氣太差了,呈現危機了。

    而所謂人氣之對于這一個人,已僅僅是一種自己一廂情願地臆想出來的,僅僅圍着自己缭繞的,被從現實生活的大氣象上剪斷下來的一縷什麼氣罷了。

    到了這般田地,如果這個人還多少有一點點聰明勁兒,那麼他仍有救。

    惟一的方法是,盡量尋找機會自己調侃自己。

    如果他的自我調侃并不引起反感,漸漸成為容易被别人愉快接受的現象,那麼他在人氣方面就得救了。

    反之,還是個沒救。

    劉思毅這個人早就明白這種道理,證明他這個人的智商是很正常的,起碼是不低于販夫走卒的。

    與某些一輩子都不曾明白過這種簡單的道理的官員相比,簡直可以認為他的智商是很高的了。

    當年那一屆學員班中的另五位女學員,曾集體到他的宿舍裡與他辯論過。

    她們批判他自認為高明的道理是歪理;而他反駁道,不包括歪理成分在内的真理是不完全的真理。

    世上一切真理都是由正理和歪理相輔相成的,歪理是真理的必然組成部分。

    不能解析歪理之智慧的人,也不能智慧地領悟真理。

    她們又批判他的所謂道理沒有普遍性,而他反駁道,等有普遍性的時候,不就是正理了麼?她們五個人都辯不過他一個人,她們中的一個就急了,脫口質問出一句話——“那你這位省委宣傳部部長,敢把你這一種關于真理的思想寫成文章發表在你自己主管的省委機關報上嗎?”劉思毅眯起眼注視了那位女學員片刻,微微一笑,慢條斯理地說:“現在我們連為黨宣傳正理都還宣傳得不夠好,怎麼可以在黨的機關報上率先販賣歪理呢?可是如果我們還不從現在起善于深入地研究歪理,解析歪理,我們又究竟到哪一天才能把正理宣傳好呢?又究竟到哪一天才能提高我們正确認識和領悟真理的水平呢?”五位女學員聽得張口結舌,個個眨眼,似乎有所明白,又似乎越發地糊塗了。

    他卻接着慢條斯理地說:“什麼叫真理?我們中國人把真理一詞濫用了啊?!真理一詞原本是宗教詞典中的一個詞,非是政治詞典中的一個詞,更非是人文詞典中的一個詞嘛。

    真理一詞,在宗教教義中的意思那就是——别問為什麼,隻管相信就是。

    不但要相信,還要虔誠地相信。

    而政治的要義卻是,凡事要不厭其煩地反複地解釋清楚為什麼一定這樣而不那樣。

    因為政治不可能最終成為一種宗教,不可能根本不許人問為什麼;越不許問,人越要在頭腦中想。

    而人文二字的要義卻是,既要解釋清楚為什麼,還要緻力于研究不肯相信的人們何以不肯相信并提倡尊重他們不肯相信的權力。

    從這一點上來說,政治和人文是反真理的,是主張合理的。

    包而括之,是謂之合。

    竊以為,我們這樣一些從政的人,以後要少談一點真理,多思考思考什麼叫合理?……” 劉思毅平時并不喜歡與人辯論,也不喜歡侃侃而談。

    他主持班上的會議或讨論,那是由于他身為班長,沒法兒推的。

    作為主持人,他養成了喜歡注意傾聽的習慣,而且樂此不疲。

    即使在别人聽來索然無味的發言,他也會聽得極有耐心。

    他做總結性發言時,話也不多,從未長篇大論過。

    也許是因為五位女學員打上門來,分明有通力圍剿的架勢,才迫使他動了一次真格的。

     那五位女學員,也都非等閑女輩。

    兩位中等城市的副市長、一位省教育廳的副廳長、一位省會城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副院長、還有一位是省委統戰部的副部長。

    她們其實并不是專門找他進行辯論的,人家是請他這位班長去看電影的。

    她們都聽說他将許多書帶到了黨校,也是打算各自向他借幾本書看的,不成想他一動真格的,就都聽了他一大番諄諄教導。

    和五位女學員走在去往電影院的路上,劉思毅問趙慧芝怎麼沒和他們一道來。

    她們說趙慧芝在宿舍裡整理筆記。

    那天上午,某名校的一位經濟學教授,來給大家講了一堂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關系。

    劉思毅說,聽聽也就罷了,那不值得記什麼,更不值得記了還認真整理。

    因為隻講了些皮毛的常識概念,沒講出什麼個人觀點。

    她們都同意他對那一堂課的評價,還都一緻稱贊她們親愛的趙慧芝同學勤奮的學習精神,個個由衷地表示以後要以她為榜樣。

    其實,即使她們并不一緻稱贊,對于趙慧芝勤奮的學習精神,包括劉思毅在内的所有男學員,也是早已看在眼裡了的。

    不論聽報告還是聽課,主講者一開口,她便埋下頭去起筆記錄。

    主講者的話不停止,她的頭往往不會擡起來。

    哪怕主講者講得口吐蓮花,妙語如珠,她的頭也不會在掌聲和笑聲中擡起。

    仍記。

    仿佛掌聲也罷,笑聲也罷,陣陣質疑的議論也罷,都不入耳。

    仿佛她不是一位高級班的學員,更像是一名現場速記員,一名試用期的現場速記員。

    倘若記得不夠快不夠全,可能随時會被辭退似的。

    事實上她年輕時的确很下工夫地學過速記,還獲過一次市裡舉辦的速記比賽的二等獎。

    曾有學員問她:“凡是精彩的報告重要的講課内容,過後都會發文字材料的,你幹嗎非記不可呢?”她一笑,說那不一樣,究竟怎麼不一樣,沒再說。

    她是個比較沉默寡言的人,你不一問再問,她絕不會問一答十。

    也曾有學員問她:“我們笑我們鼓掌,你沒聽到啊?”——她有點兒奇怪地看着人家,簡短地回答:“聽到了呀。

    ”就回答四個字。

    仿佛奇怪于人家為什麼問她那樣的話。

    人家又問:“那你怎麼連頭都不擡一下呢?”她卻說:“我不是在記錄嘛!”結果問題就又回到了原點。

    她給人這麼一種深刻的印象——仿佛一進入中央黨校,就變成了一塊水中炭,或海綿,方方面面的知識都相當貪婪地吸收。

    即使每一個泡隙都吸收滿了,也還是甯願泡在知識的水池裡。

    她是學員中輕易不會邁出黨校大門的一個。

    不像劉思毅,該請假就請假,想溜出黨校去會晤什麼朋友,哪怕不準假,最終也還是能人不知鬼不覺地溜将出去。

    而如果聽那種滿嘴空話套話的報告聽得心煩意亂,劉思毅每每起身便走,還發牢騷:“我當省委宣傳部長的人,自己已不知說過多少空話套話了,說夠了。

    再聽别人說,夠上加夠,隻有不聽。

    ”當然,他也明智得很,區分作報告的或講課的是什麼人。

    倘是要人,那他是不敢開溜的。

    非但不敢,還像趙慧芝一樣,時不時地煞有介事地記上幾筆…… 那一天晚上,班長劉思毅邊走邊自愧弗如地對五位女學員說:“咱們的慧芝同志,是位有一等定力的女性啊!從政的人,有一等之定力,必有一等之前途。

    ” 走到電影院門口時,他又說:“請你們轉告她,如果她以後也能積極踴躍地參加讨論,那就更是我們大家要學習的榜樣了。

    ” 下一次開讨論會的時候,照例主動坐在劉思毅身旁的趙慧芝,果然作了一次發言,是不時看一眼小本上的提綱發言的。

    讨論的是中國的環境污染與可持續發展問題。

    她列舉了不少國内外因環境污染所造成的嚴重而又巨大的公害事件。

    别人包括劉思毅在内,讨論前都沒翻閱過什麼相關資料,發言時舉不出多少實例來。

    有人雖然也舉了例子,但舉的都是語焉不詳的例子。

    不像趙慧芝舉的例子,時間、地點、生命傷亡、經濟損失,言之鑿鑿,很具有說服力。

    于是大家對她刮目相看。

    最後她以她那一種女性特有的溫良綿軟的語調說:“我理解可持續發展的提出是建立在這樣的一種前提之下的——法乎其上,守乎其中。

    再可持續,也必然還是階段性的。

    一直持續、永遠持續的發展,是人類曆史上根本不曾有過的現象。

    以後也不可能有。

    我們力求可持續發展,無非是要通過科學的發展觀的正确指導,使中國目前非常難得的、良好的發展時期延長些,再延長些。

    因而可持續發展包含有兩方面的意思:第一還是要緊緊抓住發展機遇;第二絕不能以從前大躍進式的、粗暴的、企圖一蹴而就的心理肆意利用機遇。

    中國的民工潮,數量上如同一個由幾億人組成的大國家,是中國的國中之國,是一個巨大的候鳥群般每年數次遷徙的國中之國,是世界上生存狀态接近赤貧的國中之國。

    它每年數次的遷徙不可持續,也不可任由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