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關燈
知之知,所觀之見,一切如如,這就變易生死一切都滅盡的,就是了二死、證涅盤。

     觀自在菩薩在用功的時候,用深般若波羅蜜照一切法的時候,一切法不出五蘊,就是三心二法,照着空的。

    所謂空義,就是一切法宛然存在的,而且是觀自在菩薩的深般若空的,他照一切法,一切法也空了,一切法都變成深般若,法法皆如。

    他不再執着一切法,就不再受一切法的束縛,不但沒有苦,也沒有樂,苦是對着樂說的。

    你想得一切樂,度一切苦才得一切樂,但是一切苦沒有了,樂也不存在了。

    對着空才說有,對着有才說空,空不異有,有也不異空。

    下頭再重複一下子,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兩種意思,下文還會講的。

    這樣子才度得一切苦厄。

     咱們今天就講這麼一段四句話。

    現在我想聽聽大家的意見,你們有什麼意見沒有?因為《心經》不是大經,文字不是很多,但是義理很深,大家經常念,你們也有悟的地方啊,也許比我了解的還多,你們可以談一談你們學習《心經》的方法。

     問:先請教一個問題,可不可以站起來問問題? 答:站起來問好了。

    我征求一下意見,我們共同學習嘛,一個人的智能所知者有限,衆人的智能就大了。

    或從另一方面說,你平常念《心經》、念《金剛經》的時候,你有什麼疑難沒有?你都懂嗎?不懂是怎麼不懂的?有什麼障礙嗎?想懂不想懂呢?想懂,我們就共同的學習學習?這個很開智能啊!你不想求智能嗎?真正沒明瞭,如果能夠念念“嗡阿惹巴紮那的的”(文殊心咒)文殊菩薩智能,入般若智能! 問:空有無礙是何義? 答:空有無礙是你自性本具有的性體。

    咱們在“有”上頭,有礙沒礙啊?都有障礙。

    因為在“有”有障礙,你就空不了;空不了,你在“空”也有障礙。

    我們認為空沒障礙,你空也有障礙,為什麼有障礙?你不能達到真空。

    你說的空是這個頑空,你的空義是沒有了才叫空,就是這樣子,你就必須得沒有了才叫空;沒有了,空還說什麼呢?沒有了也不叫空了,沒有就叫沒有啦,非空非有。

    等我們把《心經》學完了,你也差不多瞭解這個意思。

    咱們剛才講的就是空、有、無礙,因為“有”讓你執着就“礙”,礙就是障礙,出不去。

    前幾天我講《佛說無量壽經》,我舉那個董老師的例子,因為有是實有的,實有就障礙了,出不去了,他一念相應,他就出去了,沒有了,他都忘了。

     哈啾!(法師打了一個噴嚏)這是有啊?還是沒有啊?(衆笑) 我這麼樣說,你也不見得能明白,要明白就開悟了,真的喲,明白就開悟了。

    空有無礙這個問題,佛所說的法就是這麼一個法,都是空有無礙。

    咱們講極樂世界、講《佛說無量壽經》是有、是空啊?有,你去不了啊!十萬億佛國土啊!有,你怎麼去啊?說空的,那有極樂世界啊?我還要生啊?生了我還要享受啊?還有那些樓台殿閣啊,是有是空?空有無礙,空即是有,有即是空,這個道理得要多參一參,這就叫觀照般若。

     多用這個智能思考,為什麼要用智能呢?觀自在菩薩用的是行深般若,我們用個淺般若,先觀一觀。

    我們用文字般若,從文字上我們産生問号,多問一問吧! 問:師父啊!我們每天都要誦經,比如每天在誦《心經》,不一定所有經的意思都懂啊,這樣子誦經有沒有用呢?是不是一定要明白它的意思? 答:你明白着誦,跟你不明白着誦,兩個的效果相當不同。

    完全明瞭了,明瞭了還要誦嗎?明瞭要誦,要誦就要證得,這就叫“行”。

    我們雖然明瞭了,我們是從文字明瞭的,從語言上大家明瞭的,真正實在的意思你沒有懂。

    譬如我說:“這杯水是熱的。

    ”你說:“對!這杯水是熱的,剛燒開的。

    ”其實這杯水是冷的,你得喝一喝才真正知道是冷、是熱。

    我說是冷、是熱,你都不能知道。

    我說空跟有是無礙的,我是說無礙的。

    假使說我理解無礙了,你還沒理解啊,我怎麼說,你還沒有明白;我證得了,那你更不見得證得了。

    所以咱們誦的時候是假明白,你誦久了,真正明白了,那就真明白。

     問:她的意思是說,經典的意思不懂,那麼誦有沒有用? 答:有用啊,一樣的。

    好比我完全都不懂,我誦它,誦一誦,你自己就會懂了。

     問:不懂啊,我誦很久了都不懂。

     答:誦很久?你誦得還少呢!你誦幾年了?我誦《金剛經》六十多年了,你沒我這誦經的年歲大啊(衆笑)!但是,你到一定時候,你可能淺顯的懂一點了,你承認這個道理是對的,這個承認就不容易了,信而不疑,你漸漸就能入進去了。

     般若的本身,就是非空非有啊!智能是光明的,是有嗎?你把你的智能拿出來給我們大家看一看,誰也拿不出來啊!誰拿得出來啊?你說沒有,但你很明瞭啊!你用什麼來聽啊?那就是智能啊!這個有跟沒有,你說不出來。

    是不是?要多讀啊!好多經我也不懂,像《華嚴經》很多懂也不懂的。

    像華嚴三品,我從一當小和尚,一入佛學院,就是學《華嚴經》,到現在六十四年了,我還不大懂啊(衆笑)!還不大懂啊!我以前念的就是念三品,《華嚴經》我也講了幾遍,講一次得好幾年,得四年差不多。

    不懂你怎麼講呢?文字懂啊,證得了不容易啊,證得就了脫了。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這是《金剛經》上的話。

    《金剛經》是這麼說,這就是般若義。

    “音聲求我”,音聲是我們的說話,說求佛、求地藏菩薩,我們現在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地藏經》,不是求菩薩念嗎?這就是識啊。

    如果不用音聲求,怎麼能跟佛連系上呢?這是叫你不執着而已。

    你不從十二身見,你又怎麼能見呢?或有人想見夢參,你不要用色身見,沒有我啊,我不是啊,那他去見誰去?這該有初步,有事有理,先得了解事,後頭懂得理,理事無礙了,你才說:“以音聲求我不可以,離開音聲求我也不可以。

    ”得翻過一下子,我離開音聲求了,可以不可以?說我要實相般若了,那我要文字般若幹什麼?你沒有文字般若,沒有觀照般若,你怎麼能證得實相般若? 不以色身見我,要以什麼見呢?你見即不見嘛!我以色身見你,我沒見到,我見到的不是真理,我見到的是假的。

    你看到的這個身體,有一個問題,你想想看,你說你照的相片是真的、是假的?你身體是真的,還是相片是真的?沒有一個人說相片是真的,當然是我的身體是真的,一百年後你死了,相片還保存得很好,子孫後代一看:“這是我的老祖父。

    ”他們能見到。

    你說,相片是真的?還是你的身體是真的?這兩個都是假的(衆笑)。

    但是,他可能用它來做媒介,他一見到就說:“這是我祖父。

    ”音聲是假的,如果是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的二十五圓通裡頭,他是反聞聞自性,聞到自性時,聲音是假的,沒有聞到自性時聲音還是真的啊,知道嗎!這個道理就在這裡翻過來說啊。

     可是,如果音聲是假的,我一念地藏菩薩、念觀世音菩薩,那我這聲音達到了,是我求的就好一點,我就愉快了,就好一點。

    那是假的,以假得真啊,以假作真。

    因為假的裡頭含着真,真的就是假的,真的也是假的。

    說真如,真如是個名詞,口裡說真如、說佛性,就是佛性啊?那不是名詞嗎?還是音啊!假的,都是假的;但,以假修真。

     身體是假的,是假的不錯,你說它造罪,你别讓它造罪嘛,你讓它修福不是一樣的嗎?你說身體本來是假的,修的福也是假的。

    修的福也是假的,比你讓身體造罪的那個假的不是好得多嗎?你說享受是假的,吃苦也是假的啊!兩個你都得到,為什麼你要好的,不要壞的?這要看是在迷,還是在悟。

    在悟,音聲是假的,色身是假的,這個人要入音聲、要見身形,是行邪道,心外求啊。

    音聲是你自心,色身也是你自心。

    《楞嚴經》不是譴責這些個,是讓我們反聞聞自性,别去外頭追求音聲,要是這樣去見了,你永遠見不着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