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關燈
百法裡頭具足很多,徧行五、别計五、善法十一、煩惱二十六、不定四,一共五十一個,這五十一個一般說是屬于心所有法。

    平常我們經常這樣子通稱,大家可能不能詳細理解,五十一心所有法屬于百法,如果想學這些名詞,要學學百法,每一個每一個有它的作用。

     先來講講徧行五。

    有五種是徧行的,哪五種呢?我們先講名詞,一個作意,一個觸,一個受,一個想,一個識,就是作意、觸、受、想、識五種,叫徧行五。

     作意,它是以警覺為性的,心還沒有生起的時候,它警覺了,一動念,一作意,它就想見一件事。

    能夠心還未起的時候,令心起念。

    如果心一起了,已經起了念頭了,就去對境了,就去現前的境界,這就作意。

    你想幹個什麼事,或今天你想來聽經,心裡起了念,你就要去做了,取現前的境界,就是作意。

     觸呢?已經對境了,接觸了,到這兒來了,聽經了,對境了,接觸了。

     受呢?聽的時候高興、不高興,歡喜、不歡喜,你心裡頭就領受你現前的境界。

     想,在境上你又去想象,又取相了。

    根據我的語言,你心裡就想:“這是什麼道理?”或是“什麼意思?”或是“什麼相狀?”就取相了,取現前的境界相。

     識呢?造作業了,聞到了之後,随着你所聞到的,你起了善念,然後發願:“我要這麼做,我也要成大菩薩。

    ”或者發願:“我要起修”。

     這五種法分别講解的時候,好像有前後次第似的,但它生起的時候同時并起,叫做徧行,同時生起。

    不是說,先作意,以後才有觸,以後才有受,受完才有想,想完才有,不是這個次第的。

    “徧行”是一起俱起,一生這個念頭,念頭裡頭就含着觸、受、想、識;一作意,裡頭就包含着觸、受、想、識,是徧行,這是行。

    這個對以後講十二因緣法關系很大。

    五蘊法是包括着後頭的一切名相,都包含在這裡頭。

     别計五,别計五就不同了:欲、勝解、無礙、念、等持、慧。

     這五個,第一個是欲,欲含着希望,希望什麼呢?希望事情好一點,希望境界快樂一點,不要來煩惱。

    好比我們希望住家的條件,或者自備行動的車,希望好一點。

     勝解呢?能明了道理,對現前的境界相,我們能深入了解。

    勝解跟一般的了解不同,可以能解釋成為很入理的明了,有智能了。

     無礙,對這個境界,一切沒有障礙,就是心靈通了,對境上通了。

    因為有了智能,合理合法。

     念,就是思念的“念”、念佛的“念”。

    你過去對那個境界很熟悉,你就憶念得起。

    比如我們想台灣,這個境界大家都熟悉,我們台灣來的嘛,這叫憶前境,這是熟悉的境,憶念不忘,不會忘記的,這是念前境。

     等持呢?沒有昏沉,沒有散亂。

    昏沉是心沉了,散亂是心浮躁。

    沒有昏沉,沒有掉舉,就是等持,令這個心專注不散,就叫等持。

     慧,慧是了别,了别這一法,揀擇它,是善法呢?還是惡法呢?惡法能止,善法能增長,這就有慧了。

     但是這五種境界,生起的時候是各個起的,不是相連的,所以是别計。

    但是它給你的心做境界相,使你的心攀緣的時候,攀緣這些境界相,這是有善有惡的,看你攀緣的是什麼。

     善法有十一。

    第一個信,信是什麼呢?深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換言之,你自己如果念佛,你很信,很高興,很愉快,因為念佛,能夠離苦得樂,而且得到究竟的樂,深信不疑,再不懷疑。

    咱們拜的地藏忏是堅淨信菩薩所請的法,所謂“堅淨信”就是對所做的事情,堅定信一定能夠成功。

     第二是慚,總感覺到自己不足,好像自己的道德不夠,修行的功力不夠,聞法的自信心沒有,對佛法僧三寶常不生至誠懇切心,自己總感覺不足。

    或者你得了十信位,住了十住位,還是感覺不足,總是向上比,拿佛做比較;說佛是我們學習的标準,是我們的規範師,總是以佛為标準,那你自己總是慚愧的,比佛總是比不起的。

    乃至比大菩薩,比善知識也是比不起,最好你取與你相當的來比。

     愧就是羞,羞愧,羞愧幹什麼呢?做一點點好事,自己很慚愧,很羞愧:“這個不該這麼做,做錯了。

    ”因為這麼一慚愧之後,你不會再繼續做了,一是能斷除。

     第四種善法呢?無貪,五欲境心生厭離。

    财、色、名、食、睡,人家都貪求,你心裡頭對這個非常的厭離,你會說這是害自己的,生厭離心。

    要講發菩提心的話,你要生起了出離心,對這個世間法才能不貪戀。

     第五種,無瞋,不起瞋恨心。

    這一個很難了,必須慈悲觀修得很好,不論誰怎麼違逆你,怎麼迫害你,或者非禮相加在你身上,都不起瞋念,心裡頭很平靜,也不起怨恨心。

     第六種,愚癡,沒有愚癡心。

    在事理上你自己清清楚楚、明瞭,這是有智能。

     第七勤精進,你已經相信了、不懷疑了,譬如說念佛,念佛不是現在就能夠修成的,想生極樂世界也好,想現生離苦得樂也好,一定得精進修行。

    有時候從身修,有時候從心修,反正身心共修。

    如果讀誦大乘經典,禮佛、拜佛,這不但是身修了,口也在修了,三業精進。

     第八種,輕安,遠離昏暗。

    你在靜坐修禅定的時候,或者念佛的時候,永遠在輕安之中,心态非常的平靜、安靜,不散不昏,散就是散亂,昏就是昏沉。

    得了輕安,不叫定,這是定前的現象。

    在你的行動當中,永遠是站在輕安的境界當中,修一切善法都在輕安的境界當中,不昏暗。

    事理明了,精進不懈,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得到輕安的境界,能夠遠離昏暗。

    這輕安屬于善法,具體來說,我們念佛的時候,有輕安境界;讀經典的時候,你自己都可以體會到,這是你現前日常生活的事項;甚至包括做飯,帶小孩子,因為你心裡頭很愉快,做這些事是在輕安當中做的。

    如果不是輕安,你煩躁做錯事,或者生煩惱,或者對着小孩子沒耐心;煮飯的時候心不在焉,把飯燒糊了,再不就是把飯煮生了。

    這是日常生活當中,你如果心情永遠像止水那樣子,平平靜靜的,這是你的修行,并不是說另外的。

    佛法不離世間法,你自己日常生活當中的,能夠拿這個去對照,就是行,你所做的業都是善業,所以這十一法都是善法。

     第九叫做不放逸,放逸就是懈怠。

    對于不善的法,你心不染着,不貪戀。

    特别是吃東西,好像你今天那個菜很可口,肚子已經飽了,還要挾幾塊吃,這就是貪着。

    睡眠已經睡到八小時以上了,還不願意起來,躺在那兒很舒服,已經醒了,眼睛睜很大,躺在床上就是不起來;一般小孩子還可以啦,大人的這種現象就是放逸。

     第十行舍,舍就是掉舉一定要制止,制止就是舍的含義。

    舍掉這個前境,這個境界不好,什麼不好呢?掉舉。

    掉舉心散了,一定要制心一處,這是意掉舉。

    口掉舉則是随便亂說,胡作意的亂說,沒有考慮考慮這句話該不該說,往往禍從口出。

    身掉舉呢,不該做的去做,要舍它。

     十一善法,叫不害,對一切有情不傷害他們。

    夏天蚊子咬、叮你的,家裡頭髒了,看見老鼠是煩惱,用善法來遣除,念經啊,發願啦,超度它們啦,堕到小動物的時候最苦了,如此一來,就不加害于它們。

     這十一種法都是善法,這叫徧行五、别計五、善法十一。

     煩惱二十六。

    根本煩惱有六,其它叫随煩惱,随煩惱有二十。

    這些都是惡的,煩惱就不好了,使你的心不安定,跟輕安恰恰相反。

     六個根本煩惱是什麼呢?貪、瞋、慢、無明(就是癡)、見、疑。

     貪,凡是渴欲的境,心裡高興的,願它永遠不離開,貪得無厭的,特别是錢。

    這都不用講了,大家都很明白。

     慢,這慢包含很多,我們就講兩種吧。

    第一種是自己驕傲,比别人強,慢就是驕傲。

    第二種,本來不及人家,他也感覺比别人強,這都是屬于慢。

    還有一種是悲憐,感覺到事事都不如人家,自己畏縮,什麼都不敢向前,如此一來,自己一生都不能做什麼事情,他自己特别畏縮,過慢了。

     愚癡,這個大家都很了解,遇到什麼事理,不能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