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普遍還很窮啊!要達到小康,還得努力奮鬥到本世紀末呢!人民給不了那麼多,人民負擔不起。
什麼事情都得慢慢兒來,也得容人民慢慢兒給。
别撈得太急了。
即便是再一再二又再三,老百姓也還是隻有希望而已。
哪個國家的老百姓比中國的老百姓更仁義更厚道呢?哪個國家的老百姓比中國的老百姓更善于忍耐,更善于在忍耐之中仍懷抱着不泯的希望呢?以權謀私者,一心隻想自己先富起來,全不将人民利益放在心上者,是應該感到羞愧的。
就在幾天前,哈爾濱市一家制本廠廠長來找我,還講到這樣一件事:他們廠要買一台某種型号的印刷機,難以買到,就有人好心地為他介紹了一位經商的幹部子弟。
對方說:你們要買的印刷機我有,可以賣給你們,但你們得給我百分之十的“個人勞務費”。
給,明天就可提貨。
一台印刷機十七萬元。
百分之十——一萬七千元。
問:“給開發貨票嗎?” 答:“‘個人勞務費’,開什麼發票?” 拿國家生産的機器轉手倒賣,一張口就敢一萬二萬的要“小費”,還美其名曰:“個人勞務”,這叫幹什麼?!而且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持介紹信為擴大再生産買不到,怎地竟會在某些人手中囤積居奇?他們靠的是哪方面的權力? 一天,我正在辦公室寫作,父親來叫我,說家中來了一位個子高高的外國人。
我到北京後,素少交際,更從未結識過外國人,心中不免十分疑惑。
回到家中,果見一外國人靜坐以待——申·沃克! 自從他離開複旦後,我從未見過他,以為他再也不會到中國來了。
想不到他竟從天而降,我們彼此的高興心情,不必贅述。
我向父親介紹道:“這是我的朋友,瑞典人。
” 沃克站起身,頭觸到了吊燈罩子,噼裡啪啦掉下無數塑料飾穗。
他臉倏地紅了,立刻彎腰去撿。
他那高個子,彎下去就很困難。
隻好曲一膝,跪一膝,像一個高高挑挑的外國小姐,正行着曲膝禮時一條腿抽筋了。
我忍笑幫他撿。
父親則冷冷地瞧着他,又冷冷地瞧着我,不知我什麼時候,在什麼情況之下認識了這個外國人,而且稱他為“朋友”。
父親是怕我出了點名,忘乎所以,犯什麼“國際錯誤”。
父親習慣于将“裡通外國”說成“國際錯誤”。
對與外國人交往這種事,父親的思想認識仍停滞在“文革”時期,半點也沒“開放”。
他常說:“别看那些與外國人交往的中國人今天洋洋得意的樣,保不準哪一天又會倒黴,到時候哭都來不及。
” 沃克将那些被碰掉的塑料飾穗全部接過去,從容不迫地往吊燈罩上安裝。
我見父親那種表情,怕沃克敏感到什麼,又補充介紹道:“在複旦時,我們倆一個宿舍住過呢!” 沃克安裝完畢,對父親笑笑,落座,也說:“我和曉聲是非常好的朋友,我在中國交往的第一個朋友。
那時還是‘四人幫’時期呢,我們的友誼是經過了一些考驗的。
”說着轉臉瞧我,意思是問我——對嗎? “正是這樣。
”我對他說,也是對父親說。
父親“哦,哦……”應着,退出屋去,再未進來。
如今,一個中國人能稱一位外國人為自己的朋友,倘若這外國人又是來自所謂西方世界,諸如瑞典這樣一個“富庶國家”,并且還是一位年輕的博士,那麼仿佛便是某些中國人的不尋常的榮耀了。
我稱沃克為自己的朋友,不覺得在名分上沾了他什麼光。
他視我為朋友,也肯定不會自認為是對我的一種擡舉。
他的博士頭銜,在我看來也并不光芒四射。
他獲得這學位的論文——《中國古代民歌研究》,還是在大學時我幫他搜集資料、抄寫卡片,互相探讨之下完成的。
他這次是到駐中國的一個辦事機構工作的。
他從“青年報”上看到介紹我的小文章,才詢問到我的住址的。
以後,他幾乎每星期六晚上都到我家中來做客。
他喜歡喝大米棗粥,喜歡吃炸糕,黃瓜罐頭,還喜歡吃餃子。
我們就每個月讓他吃上兩頓餃子,更多的日子隻以粥相待。
什麼事情都得慢慢兒來,也得容人民慢慢兒給。
别撈得太急了。
即便是再一再二又再三,老百姓也還是隻有希望而已。
哪個國家的老百姓比中國的老百姓更仁義更厚道呢?哪個國家的老百姓比中國的老百姓更善于忍耐,更善于在忍耐之中仍懷抱着不泯的希望呢?以權謀私者,一心隻想自己先富起來,全不将人民利益放在心上者,是應該感到羞愧的。
就在幾天前,哈爾濱市一家制本廠廠長來找我,還講到這樣一件事:他們廠要買一台某種型号的印刷機,難以買到,就有人好心地為他介紹了一位經商的幹部子弟。
對方說:你們要買的印刷機我有,可以賣給你們,但你們得給我百分之十的“個人勞務費”。
給,明天就可提貨。
一台印刷機十七萬元。
百分之十——一萬七千元。
問:“給開發貨票嗎?” 答:“‘個人勞務費’,開什麼發票?” 拿國家生産的機器轉手倒賣,一張口就敢一萬二萬的要“小費”,還美其名曰:“個人勞務”,這叫幹什麼?!而且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持介紹信為擴大再生産買不到,怎地竟會在某些人手中囤積居奇?他們靠的是哪方面的權力? 一天,我正在辦公室寫作,父親來叫我,說家中來了一位個子高高的外國人。
我到北京後,素少交際,更從未結識過外國人,心中不免十分疑惑。
回到家中,果見一外國人靜坐以待——申·沃克! 自從他離開複旦後,我從未見過他,以為他再也不會到中國來了。
想不到他竟從天而降,我們彼此的高興心情,不必贅述。
我向父親介紹道:“這是我的朋友,瑞典人。
” 沃克站起身,頭觸到了吊燈罩子,噼裡啪啦掉下無數塑料飾穗。
他臉倏地紅了,立刻彎腰去撿。
他那高個子,彎下去就很困難。
隻好曲一膝,跪一膝,像一個高高挑挑的外國小姐,正行着曲膝禮時一條腿抽筋了。
我忍笑幫他撿。
父親則冷冷地瞧着他,又冷冷地瞧着我,不知我什麼時候,在什麼情況之下認識了這個外國人,而且稱他為“朋友”。
父親是怕我出了點名,忘乎所以,犯什麼“國際錯誤”。
父親習慣于将“裡通外國”說成“國際錯誤”。
對與外國人交往這種事,父親的思想認識仍停滞在“文革”時期,半點也沒“開放”。
他常說:“别看那些與外國人交往的中國人今天洋洋得意的樣,保不準哪一天又會倒黴,到時候哭都來不及。
” 沃克将那些被碰掉的塑料飾穗全部接過去,從容不迫地往吊燈罩上安裝。
我見父親那種表情,怕沃克敏感到什麼,又補充介紹道:“在複旦時,我們倆一個宿舍住過呢!” 沃克安裝完畢,對父親笑笑,落座,也說:“我和曉聲是非常好的朋友,我在中國交往的第一個朋友。
那時還是‘四人幫’時期呢,我們的友誼是經過了一些考驗的。
”說着轉臉瞧我,意思是問我——對嗎? “正是這樣。
”我對他說,也是對父親說。
父親“哦,哦……”應着,退出屋去,再未進來。
如今,一個中國人能稱一位外國人為自己的朋友,倘若這外國人又是來自所謂西方世界,諸如瑞典這樣一個“富庶國家”,并且還是一位年輕的博士,那麼仿佛便是某些中國人的不尋常的榮耀了。
我稱沃克為自己的朋友,不覺得在名分上沾了他什麼光。
他視我為朋友,也肯定不會自認為是對我的一種擡舉。
他的博士頭銜,在我看來也并不光芒四射。
他獲得這學位的論文——《中國古代民歌研究》,還是在大學時我幫他搜集資料、抄寫卡片,互相探讨之下完成的。
他這次是到駐中國的一個辦事機構工作的。
他從“青年報”上看到介紹我的小文章,才詢問到我的住址的。
以後,他幾乎每星期六晚上都到我家中來做客。
他喜歡喝大米棗粥,喜歡吃炸糕,黃瓜罐頭,還喜歡吃餃子。
我們就每個月讓他吃上兩頓餃子,更多的日子隻以粥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