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一九七七年九月我從複旦大學畢業,分配到北京。

     報到前有半個月假。

    三年沒探家,很想家,想母親。

    但我打算分配單位确定了,工作幾個月後再探家。

    我非常希望盡早知道我的工作單位将是何處,非常希望盡早對這個單位産生感情。

     走出北京站,像三年前走出上海站一樣,我有些茫然。

    “大串聯”時期,我作為“紅衛兵代表”,曾往返兩次到過北京。

    我是全校一千二百多學生,按每十五人一名代表選出的。

    我的中學母校在“文革”初期頗為“保守”,選“紅衛兵代表”的條件還不是以“造反性”為原則,其實跟選“三好學生”的條件差不多。

    到京後,據說大學、中學包括小學的“紅衛兵”,已近百萬之多。

    我們先是在天壇公園内的臨時席棚裡凍了一夜,爾後住到了地質博物館。

    各地的“紅衛兵”見我們胸前别着“代表”的紅綢條,大加嘲諷。

    說“革命串聯”,赴京接受毛主席的檢閱,是每一個“紅衛兵”,每一個革命學生的權力。

    你們有何資格以“代表”身份剝奪他人權力?我們無不大慚,紛紛将引以為榮的“代表”标志扯下扔掉了。

     被檢閱後,我孤身前往四川的樂山,去探望父親。

    父親的通訊地址是代号信箱,問許多人全不知,到郵局問,答曉得這地方,但屬軍工單位,保密,不能告訴我。

    無奈按信箱地址給父親拍了一封電報。

    父親的回電隻有三個字“速返哈”。

    後來聽父親說,當時他們那裡大亂,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

    他怕我去了,就永遠“留”在那兒了。

     我又回到了北京。

    又幸福地趕上了一次“檢閱”。

    怎樣的形式,回憶不起來了,隻記得住在東單外交部家屬宿舍,一位什麼參贊的家裡。

    我與武漢某“長征隊”的九名男學生同住。

    一間十二平米左右的房間,薄薄的一層幹草,上面鋪着肮髒的被褥,有虱子。

    “長征隊員”們對住的條件很不滿意,就用大毛筆飽蘸墨汁往潔白的牆壁上寫各種标語口号。

    我離開那天,四堵牆壁仿佛挂了四張荷蘭奶牛皮,黑一塊白一塊。

    其實,主人家的“外婆”對我們挺親熱的。

    我雖然沒往牆上塗過一筆,卻替别人感到十分内疚……我伫立在站前廣場,想到今後将要在北京工作,成為一名首都公民,心中自是不免有些激動。

     九月的陽光耀得我眯起了眼。

    柏油馬路散發的熱氣在地表蒸騰,車輛行人街邊樹木似乎全在微微抖動。

     車站的大鐘敲響了。

    我扭回頭望着它,心中喃喃自語:“北京,北京,今後請多關照啊!……” 哈爾濱—北大荒—上海—北京,十年彈指間。

    我仿佛由十八歲開始,做了一個長長的夢。

    一覺醒來,二十八歲了。

    可小時候,我連做夢都不曾想到過,二十八歲後我會成為一個北京人。

    “大串聯”時期北京并沒給我留下什麼好印象。

    到處都油漆成紅色,使人心裡騷亂不安,而且秋季的風沙還那麼大。

    到軍事博物館去參觀,西風卷着巨塵在馬路上奔嚣。

    使人聯想到骠騎赳赳過長街,蹄下宏沙亂飛揚的“元大都”時期。

     盡管北京并不使我覺得親切,但我心中還是充滿了幸運感。

    是幸運感,而不是幸福感。

    想想看,在我的同代人中,還有幾十萬仍留在北大荒呢!其中包括十餘萬北京知識青年。

    可我這個哈爾濱的小子,竟不知命運中有哪位神祗保佑,搖身一變成了北京人! 人的命運真是充滿了機遇啊!一切人的一切成功,都有着某個時期的某種機遇在起重大作用。

    這乃是人和社會既矛盾又統一的關系。

    對每一個人來說,重要的是善于掌握住機遇,因為機遇畢竟不可能屬于那些毫無準備的人。

    比起同代人,我的命運這麼好,無論我分配在哪個部門,哪個單位,我一定要好好工作,否則太對不起我家的祖墳。

    這就是我站在北京站廣場上,頭腦中所産生的最強烈的想法。

    我問許多人文化部在什麼地方,都說不知道。

    也難怪,我問的多半是外地人。

    在北京站,十個人中至少有六七個是外地人。

    而且我也根本看不出誰是北京人誰是外地人。

    我問一個年輕的警察。

     他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