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異鄉
關燈
小
中
大
火車站
四九年,兵荒馬亂中,母親終于不顧一切地隻身搭上火車,她要回衡山把一歲大的孩子帶出來。
當初是為了避免讓幼兒受流離颠沛之苦而将他托給了鄉下的奶奶,現在,思兒心切,管不了那麼多了,要受苦就一起受吧! 半年多不見,孩子顯得大多了,可是已經不認得自己的母親。
他瞪着眼前陌生的女人,像貓一樣緊纏着奶奶的腿,"不要不要——"怎麼也不肯跟陌生人抱抱,"不要不要——"他奶聲奶氣地喊着。
踩着黃泥路,到了火車站,孩子開始呼天搶地,"不要不要奶奶不要!"火車轟然進站的時候,傷了心的母親轉了念頭:"算了,不勉強吧!鄉下大概還是平靜點,反正很快就會回來……" 她終于松了手,将啼哭抵抗的孩子交還給奶奶,回身上了火車。
火車緩緩開動,她将臉貼着車窗,依依地看着那緊摟着奶奶脖子的孩子,孩子兩隻清亮的眼睛也正牢牢地望着她。
她當然不知道,火車一開動,就将她和孩子拉開了四十年。
四十年後她已老态龍鐘,再度來到這荒野中的小火車站,黃泥路依舊,那個奶聲奶氣的孩子已是個面貌黝黑的中年人,他赤着腳走在田埂上,扁擔的兩頭悠悠晃着滿盛的水。
衡山的哥哥比我大四歲;如果我早生四年,那個被留在湖南鄉下的就是我,那麼今天就沒有龍應台,而有龍應湘。
四十年後的龍應湘該是個什麼人呢? 父執輩 既然叫龍應台,當然是個在台灣出世的孩子,可是正因為名字裡嵌了"台"這個字,誰都知道他肯定是個異鄉人。
四九年之後的孩子不知道有多少叫"台生"的,不管是張台生、李台生、翁台生,他們的父母都才在兵荒馬亂中渡海而來,剛剛踏上台灣的土地。
祖傳數代的台灣孩子不會叫台生,就好像老北京人的孩子不會叫京生一樣。
"台生",一方面告訴你這孩子和台灣有着密切的關系,另一方面卻也洩露,他和台灣畢竟隻是初識。
我這個"台生"從小就發現自己和周圍的玩伴不一樣。
他們講閩南語,我們說國語;他們住在祖傳的老宅裡,我們則從公家宿舍搬到公家宿舍;他們的媽媽穿着短衫長褲,我們的媽媽穿旗袍;他們的爸爸做生意、打魚、種地,我們的爸爸穿着某種制服辦某種的公;他們在清明節提着食籃上祖墳,我們在家門前焚燒紙錢,撚香對天空遙祭;他們的父執輩群聚在夜市裡喝酒劃拳,卷起褲腳蹲在廟前廣場推牌九,得意時咬牙切齒地喊"幹你娘!";我們的父執輩穿着短袖襯衫、深色長褲,圍着方桌打麻将,時不時脫口而出"媽啦個B胡了!"洗牌時嘩啦嘩啦響得整條巷子都聽得見。
所謂父執輩,就是那些口音腔調和你父母的相似,會和藹地摸摸你頭、給你兩塊錢差遣你在對面雜貨店買瓶五加皮然後讓你保留零錢的人。
七九年,紐約電視上出現一個大陸的老農民,缺了門牙的老農咧嘴笑着,一臉憨厚,他一開口說話,我就呆了——怎麼口音如此親切竟像個"父執輩"呢? 操鄉音的我的"父執輩"在台灣是那少數的異鄉人,缺牙的老農民使我發覺:海峽那邊,操南腔北調的"外省人"卻是多數,而且是那邊的本地人;我覺得驚奇。
鄉音 八五年,台灣人到大陸仍舊是違法的,但是我去了,去看看湖南那個被落在火車站的長我四歲的孩子。
清晨,還在半睡半醒中,賓館窗外流進此起彼落的人語聲,不外乎日常的招呼,"哪裡去呀?""早啊!"人來人往。
我蜷縮在被窩裡,耳朵卻像野狼一樣豎起來。
這窗外的人,怎麼回事,竟然會說着我父親的話,那聲音、腔調,熟悉而親切,像條睡暖了的舊被,像廚房裡帶點油膩的老鐘。
我沖動得想趴上窗子看看這些人的面貌——他們和父親長得可也相似。
在台灣,父親的鄉音總惹人發笑,"聽莫啦!"人們搖搖頭。
他得費好大的力氣才能讓人弄清楚他要的是鋤頭、芋頭、還是豬頭。
而在這扇窗外,每一個人——廚師、公安、服務員、書記、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說着父親的話,說得那麼流利順暢,說得那麼不假思索,那麼理直氣壯,好像天下再大也隻有這麼一個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語言。
窗外人聲不斷,我起床漱洗。
滿嘴牙膏泡沫時,聽到一個稚嫩的聲音:"埃及,我海子掉了!" "海子",是鞋子,我從小聽熟了。
"埃及",父親當年也這樣喊他的母親吧?是哪兩個字呢?"娭己"?"愛
當初是為了避免讓幼兒受流離颠沛之苦而将他托給了鄉下的奶奶,現在,思兒心切,管不了那麼多了,要受苦就一起受吧! 半年多不見,孩子顯得大多了,可是已經不認得自己的母親。
他瞪着眼前陌生的女人,像貓一樣緊纏着奶奶的腿,"不要不要——"怎麼也不肯跟陌生人抱抱,"不要不要——"他奶聲奶氣地喊着。
踩着黃泥路,到了火車站,孩子開始呼天搶地,"不要不要奶奶不要!"火車轟然進站的時候,傷了心的母親轉了念頭:"算了,不勉強吧!鄉下大概還是平靜點,反正很快就會回來……" 她終于松了手,将啼哭抵抗的孩子交還給奶奶,回身上了火車。
火車緩緩開動,她将臉貼着車窗,依依地看着那緊摟着奶奶脖子的孩子,孩子兩隻清亮的眼睛也正牢牢地望着她。
她當然不知道,火車一開動,就将她和孩子拉開了四十年。
四十年後她已老态龍鐘,再度來到這荒野中的小火車站,黃泥路依舊,那個奶聲奶氣的孩子已是個面貌黝黑的中年人,他赤着腳走在田埂上,扁擔的兩頭悠悠晃着滿盛的水。
衡山的哥哥比我大四歲;如果我早生四年,那個被留在湖南鄉下的就是我,那麼今天就沒有龍應台,而有龍應湘。
四十年後的龍應湘該是個什麼人呢? 父執輩 既然叫龍應台,當然是個在台灣出世的孩子,可是正因為名字裡嵌了"台"這個字,誰都知道他肯定是個異鄉人。
四九年之後的孩子不知道有多少叫"台生"的,不管是張台生、李台生、翁台生,他們的父母都才在兵荒馬亂中渡海而來,剛剛踏上台灣的土地。
祖傳數代的台灣孩子不會叫台生,就好像老北京人的孩子不會叫京生一樣。
"台生",一方面告訴你這孩子和台灣有着密切的關系,另一方面卻也洩露,他和台灣畢竟隻是初識。
我這個"台生"從小就發現自己和周圍的玩伴不一樣。
他們講閩南語,我們說國語;他們住在祖傳的老宅裡,我們則從公家宿舍搬到公家宿舍;他們的媽媽穿着短衫長褲,我們的媽媽穿旗袍;他們的爸爸做生意、打魚、種地,我們的爸爸穿着某種制服辦某種的公;他們在清明節提着食籃上祖墳,我們在家門前焚燒紙錢,撚香對天空遙祭;他們的父執輩群聚在夜市裡喝酒劃拳,卷起褲腳蹲在廟前廣場推牌九,得意時咬牙切齒地喊"幹你娘!";我們的父執輩穿着短袖襯衫、深色長褲,圍着方桌打麻将,時不時脫口而出"媽啦個B胡了!"洗牌時嘩啦嘩啦響得整條巷子都聽得見。
所謂父執輩,就是那些口音腔調和你父母的相似,會和藹地摸摸你頭、給你兩塊錢差遣你在對面雜貨店買瓶五加皮然後讓你保留零錢的人。
七九年,紐約電視上出現一個大陸的老農民,缺了門牙的老農咧嘴笑着,一臉憨厚,他一開口說話,我就呆了——怎麼口音如此親切竟像個"父執輩"呢? 操鄉音的我的"父執輩"在台灣是那少數的異鄉人,缺牙的老農民使我發覺:海峽那邊,操南腔北調的"外省人"卻是多數,而且是那邊的本地人;我覺得驚奇。
鄉音 八五年,台灣人到大陸仍舊是違法的,但是我去了,去看看湖南那個被落在火車站的長我四歲的孩子。
清晨,還在半睡半醒中,賓館窗外流進此起彼落的人語聲,不外乎日常的招呼,"哪裡去呀?""早啊!"人來人往。
我蜷縮在被窩裡,耳朵卻像野狼一樣豎起來。
這窗外的人,怎麼回事,竟然會說着我父親的話,那聲音、腔調,熟悉而親切,像條睡暖了的舊被,像廚房裡帶點油膩的老鐘。
我沖動得想趴上窗子看看這些人的面貌——他們和父親長得可也相似。
在台灣,父親的鄉音總惹人發笑,"聽莫啦!"人們搖搖頭。
他得費好大的力氣才能讓人弄清楚他要的是鋤頭、芋頭、還是豬頭。
而在這扇窗外,每一個人——廚師、公安、服務員、書記、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說着父親的話,說得那麼流利順暢,說得那麼不假思索,那麼理直氣壯,好像天下再大也隻有這麼一個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語言。
窗外人聲不斷,我起床漱洗。
滿嘴牙膏泡沫時,聽到一個稚嫩的聲音:"埃及,我海子掉了!" "海子",是鞋子,我從小聽熟了。
"埃及",父親當年也這樣喊他的母親吧?是哪兩個字呢?"娭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