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開的俄羅斯家門

關燈
年。

    所以隻好她住娘家,我住我父母家,因為她不肯搬來我家,我也不肯搬到她家。

    分開住,兩個人都自由舒服。

    " "蘇聯的房荒很嚴重地在破壞婚姻這個制度,"莫斯科大學副教授譚傲霜說,"年輕夫婦要嘛分開住,感情就難免淡薄,要嘛就和公婆或嶽父母擠在一起,又難免兩代間的糾紛,婚姻往往很快就破裂。

    " "既然很少在一起,各過各的生活,又不要小孩,為什麼要結婚呢?"我問沙夏。

     "她要嘛!" 走在寬敞筆直的大街上,我想請朋友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歇歇,喝杯咖啡,好好聊聊。

     "莫斯科沒有這樣的地方:"朋友搖搖頭,"隻有最近個體戶開了零星幾個咖啡店,很遠。

    " 社會主義的莫斯科,已經沒有了咖啡屋文化。

    你當然可以進入豪華優雅的作家協會餐廳,或者龐大刺眼的宇宙大館店,喝一杯咖啡;但是前者需要身分,後者需要美金,都不是尋常百姓能夠涉足的地方。

     人,要有餘錢,要有餘閑,還要有那麼一點渴望和同類輕松自在的接觸的心情,才會有咖啡屋的文化。

    僵化的社會主義長久以來也僵化了莫斯科人的生活。

     然而失去的必然得到補償。

    正因為沒有了咖啡屋,莫斯科人大大地把家門打開。

    在許多西方社會,家,是一個隐秘的城堡,不輕易對人開放,隻有親密的朋友才能登堂入室。

    原因之一是,家可以洩露太多秘密:你經濟的貧或富、社會階級的高或低、生活品味的好或壞、家庭關系的和諧或沖突,都可以由家中的一切看出來,你的弱點和優點暴露無遺。

     莫斯科人卻似乎不在意把自己袒露出來。

    他隻和你萍水相逢,一面之交,但他熱誠地請你到他家去。

    他為你開香擯酒。

    給你最好的香腸乳酪,而你知道,每一樣東西都得來不易;他卻很快樂地為你揮霍着。

     他的家很小,在莫斯科,你的居住空間要小于六平方米才有資格申請住房。

    因為小,所以人們在每個房間都擺上一張床,每個房間都是客廳兼書房兼卧房……多功能用法。

    你在房間之間走來走去,把這家人的一切都看在眼裡;他沒有秘密,他不在乎你發現了他的經濟狀況、他的社會階級、他的生活品味——他把自己敞開了來接受你。

     我在莫斯科兩星期中所看到的家,比我在瑞士兩年所看的還要多。

    瑞士人的房子那麼華麗,家具那麼考究,品味那麼昂貴,他的門卻是深鎖着的,鎖着孤寂的心靈。

     俄羅斯人的家門是開的,即使在困乏的冬天。

     一九九○年三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