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美國人死了
關燈
小
中
大
ot的報導。
但是,當廣島市長說"天皇應該為戰争負責謝罪"時,它卻成為重要新聞。
而廣島市長認為天皇應該謝罪的對象是誰呢?當然是蒙受原子彈大難的日本人!除了他們,還會有誰呢? ※※※ 你露出很世故的表情,不屑地說:美國人命、以色列人命,比巴勒斯坦人命貴重;英國人、日本人命,比中國人命值錢;SoWhat?在封建時代,路上失控的一輛馬車,可能壓死一個王孫貴族,也可能撞死一個賣油郎,結果就是不會一樣。
大街小巷會把那慘死的貴族的姓名挂在嘴邊,路可能因而拓寬,車馬行駛條規可能因而更改,馬車夫可能因而入獄——誰也不會記得那賣油郎的名字。
你說的當然不是全沒道理。
人的價值往往由權勢的大小來評定。
四十年前,吉普賽人也是攜老扶幼地進了集中營,剝光了衣服毒死在瓦斯房裡。
然而在滔滔輿論中,有多少聲音是為他們而發的?流浪的、不識字的、沒有國家的吉普賽人,沒有權勢,沒有聲音。
可是我相信權勢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我們覺得這個世界似乎對中國人的苦難相當淡漠,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中國人自己對自己的苦難相當淡漠。
大陸的情況我不敢說;在台灣成長,我隻記得全國的學童為光複節等節日遊行、演講、彩排歌舞話劇,用極大的人力、物力鋪排繁華升平的氣氛。
隻是從來不見,在七七那樣的日子,中國人用一天的時間肅靜下來,哀矜過去、審視未來,深沉地面對一下民族的靈魂,從來不見。
怎麼我們對曆史的創痛那麼容易忘記?當我們自己對人命漠然的時候,又如何能怨怼别人漠視我們的苦難? 不久以前,柏林每日新聞的一個記者被解聘了。
原因?他去采訪了一個小酒店,酒店裡人群擁擠、煙霧缭繞。
他寫的報導文章說,"酒店擠得像個煤氣房一樣"。
就是這麼一個句子,他被解聘了。
猶太人認為把煤氣房和酒店相比,是有意蔑視猶太人的苦難,嚴重侮辱了猶太人。
這樣的指控,在西方世界裡,任誰也擔當不了。
如果你懂日文,或許應該看看《惡兵》這本書。
這是日本叢文社在一九七八年出版的一本日兵戰争回憶錄。
王孝廉這樣介紹《惡兵》: "作者森金千秋每在強xx鏡頭出現的時候,他的筆調便充滿了一種性的刺激與興奮。
他用很詳細而且誇大的筆調去強調中國女人的肮髒,他用下流的筆調去描寫那些中國女人的身體和私處以及性行為,他并且以他自己的想法去形容和描寫這些被強xx的中國女子是如何地自願獻身以及如何地鐘情和留戀于強xx她的日本惡兵…… 書中出現的日本兵,雖然作者偶爾也寫些日本軍官的跋扈與野蠻,但作者卻認為這些投身于中國大陸作戰的日本兵是勇敢善戰的日本健兒,作者對書中主角惡兵三村正春是充滿了愛意和敬意的。
"(《春帆依舊在》,一九八○年洪範出版,一九八頁) ※※※ 假定這是一本德文書,假定作者的名字是"漢斯施密特",他寫的是"用下流的筆調描寫那些猶太女人的身體和私處以及性的行為……被強xx的猶太女子是如何地自願獻身……留戀于強xx她的德國惡兵……" 你能想象後果嗎? 我很希望王孝廉誤讀了這本書。
但是我知道,如果他所說的隻有十分之一是真的,換成歐洲也會成為嚴重的政治事件:《惡兵》這樣的書幾乎不可能在德國出版;真要出版了,後果就不僅于"解聘"而已。
有自尊的猶太人不會容忍這樣的民族污辱,有良知的德國人不會漠視這種寡廉鮮恥的心态…… 為什麼中國人就無所謂呢? 一個美國人死了,美國舉國震動,并且讓大家都記得他的名字,好像他是個極重要的人。
這裡頭,除了美國權勢強大之外,更重要的,還是美國人對個人價值的看重吧?!一個中國人死了,不管他是死在日本惡兵的刺刀下,還是文革惡少的拳頭下,還是黑暗的政治監獄裡;不管他是被菲律賓海盜劫持的漁民,或是作了三十年俘虜的少年兵——如果中國人自己的心靈不受震動,自己不看重那小小個人的價值,恐怕也沒有别人會去看重他吧。
中國人,也是有名字的,但必須自己先記得。
你說呢?
但是,當廣島市長說"天皇應該為戰争負責謝罪"時,它卻成為重要新聞。
而廣島市長認為天皇應該謝罪的對象是誰呢?當然是蒙受原子彈大難的日本人!除了他們,還會有誰呢? ※※※ 你露出很世故的表情,不屑地說:美國人命、以色列人命,比巴勒斯坦人命貴重;英國人、日本人命,比中國人命值錢;SoWhat?在封建時代,路上失控的一輛馬車,可能壓死一個王孫貴族,也可能撞死一個賣油郎,結果就是不會一樣。
大街小巷會把那慘死的貴族的姓名挂在嘴邊,路可能因而拓寬,車馬行駛條規可能因而更改,馬車夫可能因而入獄——誰也不會記得那賣油郎的名字。
你說的當然不是全沒道理。
人的價值往往由權勢的大小來評定。
四十年前,吉普賽人也是攜老扶幼地進了集中營,剝光了衣服毒死在瓦斯房裡。
然而在滔滔輿論中,有多少聲音是為他們而發的?流浪的、不識字的、沒有國家的吉普賽人,沒有權勢,沒有聲音。
可是我相信權勢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我們覺得這個世界似乎對中國人的苦難相當淡漠,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中國人自己對自己的苦難相當淡漠。
大陸的情況我不敢說;在台灣成長,我隻記得全國的學童為光複節等節日遊行、演講、彩排歌舞話劇,用極大的人力、物力鋪排繁華升平的氣氛。
隻是從來不見,在七七那樣的日子,中國人用一天的時間肅靜下來,哀矜過去、審視未來,深沉地面對一下民族的靈魂,從來不見。
怎麼我們對曆史的創痛那麼容易忘記?當我們自己對人命漠然的時候,又如何能怨怼别人漠視我們的苦難? 不久以前,柏林每日新聞的一個記者被解聘了。
原因?他去采訪了一個小酒店,酒店裡人群擁擠、煙霧缭繞。
他寫的報導文章說,"酒店擠得像個煤氣房一樣"。
就是這麼一個句子,他被解聘了。
猶太人認為把煤氣房和酒店相比,是有意蔑視猶太人的苦難,嚴重侮辱了猶太人。
這樣的指控,在西方世界裡,任誰也擔當不了。
如果你懂日文,或許應該看看《惡兵》這本書。
這是日本叢文社在一九七八年出版的一本日兵戰争回憶錄。
王孝廉這樣介紹《惡兵》: "作者森金千秋每在強xx鏡頭出現的時候,他的筆調便充滿了一種性的刺激與興奮。
他用很詳細而且誇大的筆調去強調中國女人的肮髒,他用下流的筆調去描寫那些中國女人的身體和私處以及性行為,他并且以他自己的想法去形容和描寫這些被強xx的中國女子是如何地自願獻身以及如何地鐘情和留戀于強xx她的日本惡兵…… 書中出現的日本兵,雖然作者偶爾也寫些日本軍官的跋扈與野蠻,但作者卻認為這些投身于中國大陸作戰的日本兵是勇敢善戰的日本健兒,作者對書中主角惡兵三村正春是充滿了愛意和敬意的。
"(《春帆依舊在》,一九八○年洪範出版,一九八頁) ※※※ 假定這是一本德文書,假定作者的名字是"漢斯施密特",他寫的是"用下流的筆調描寫那些猶太女人的身體和私處以及性的行為……被強xx的猶太女子是如何地自願獻身……留戀于強xx她的德國惡兵……" 你能想象後果嗎? 我很希望王孝廉誤讀了這本書。
但是我知道,如果他所說的隻有十分之一是真的,換成歐洲也會成為嚴重的政治事件:《惡兵》這樣的書幾乎不可能在德國出版;真要出版了,後果就不僅于"解聘"而已。
有自尊的猶太人不會容忍這樣的民族污辱,有良知的德國人不會漠視這種寡廉鮮恥的心态…… 為什麼中國人就無所謂呢? 一個美國人死了,美國舉國震動,并且讓大家都記得他的名字,好像他是個極重要的人。
這裡頭,除了美國權勢強大之外,更重要的,還是美國人對個人價值的看重吧?!一個中國人死了,不管他是死在日本惡兵的刺刀下,還是文革惡少的拳頭下,還是黑暗的政治監獄裡;不管他是被菲律賓海盜劫持的漁民,或是作了三十年俘虜的少年兵——如果中國人自己的心靈不受震動,自己不看重那小小個人的價值,恐怕也沒有别人會去看重他吧。
中國人,也是有名字的,但必須自己先記得。
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