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城市之光

關燈
況,你還會選擇救人麼?” 齊媛猶豫了一會兒,緩緩地搖搖頭。

     “不會了。

    我再也不相信别人了……我家經濟條件不好,救了她,都要傾家蕩産了……” 然而,這一切依舊沒有終結。

    這份判決書帶來的社會效應正在向越來越壞的方向發展。

    連日來,C市先後出現兩起老人倒地無人救助的悲劇。

    其中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在公園散步時,突然因心髒病發而昏厥。

    圍觀群衆多達上百人,無一人上前伸出援手,也無人撥打急救電話。

    老人在冰冷的地面上躺了足足四個小時後,慢慢地死去。

    圍觀群衆受訪時,直言不諱地說了之所以選擇漠視,是怕遭到訛詐。

     “不幫他,我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幫了他,法律對不起我!”一位受訪的中年男子如是說。

     這份判決書,徹底摧毀了民衆對他人僅存的一點善意。

     看完全部資料,方木反而沉默下來。

    楊學武抱着肩膀等了一會兒,見他不開口,忍不住問道:“你覺得是他麼?” 方木沉思了一會兒,點了點頭。

     “我有個疑問。

    ”楊學武指指顯示器,一臉無辜的胡老太面對鏡頭攤開雙手,似乎在辯解着什麼,“你不覺得這老太太更可恨麼,為什麼兇手不選擇她?” 方木搖搖頭:“事情發展到現在,情況依舊起了變化。

    當前公衆的焦點在那個判決書上,而不是訛人的老太太。

    ” 不管怎樣,被救者發咬一口畢竟隻是個案。

    然而,當代表司法權威的判決書默許了這種訛詐,其負面社會效應就遠遠超過了訛詐案本身。

    試想,如果法律都不能匡扶正義,那民衆還能指望什麼? 此外,從方木對兇手的心理分析來看,他是“不屑于”将婦女和老女當做殺害目标的。

    一個年近七旬的老婦和一個代表公權力的法官,顯然殺害後者更能滿足他的心理需要,也能顯示出他超常的犯罪能力。

    而且,兇手在網上公開投票帖,也在某種程度上驗證了方木的預測。

    即,他将不斷提高犯罪的公開性和手段的精妙性,進一步擴大犯罪的影響力。

    他變得越來越狡猾、強大,在他的内心,自我認可和評價的程度已經上升了一個層次。

     比如,他将自己命名為“城市之光”。

     城市之光,這部給卓别林帶來巨大聲譽的電影,在兇手看來,顯然有其他的含義。

    也許在他的想象中,已經把自己當做一縷強光。

    它刺破籠罩在城市上空的層層陰霾,直抵每一個渴求公平的人的内心深處。

     殺戮,即懲罰,即正義。

     “你們來看。

    ”正在全神貫注盯着電腦屏幕的小毛突然開口,“媽的這投票帖傳播的太快了。

    ” 方木和楊學武同時撲到電腦前:“什麼?” 小毛半是無奈半是惱怒地說道:“我們想到的,市民也想到了。

    ” 在線論壇的首頁上,除了那個依舊顯眼的投票帖之外,還有幾個網友發表的帖子。

    從内容上來看,已經有網民懷疑這個“城市之光”就是前段時間連殺三名“惡人”的兇手。

    這些網帖都得到大量點擊和回複,甚至不乏贊美、鼓勵之詞。

     方木當即建議,請示上級領導,通知“C市信息港”網站的相關負責人删除投票帖。

    以來可以制止事态進一步擴大,防止煽動民衆的暴戾情緒;二來,方木認為“城市之光”的意圖是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如果一個網帖僅僅存在了十幾個小時就被删除,肯定不會滿足他的心理需要。

    他一定會再找機會上網發帖。

    使用的電子設備越頻繁地接入互聯網,被網監部門鎖定的機會就越多。

     一個小時後,投票帖被删除。

    針對“城市之光”的評論貼及回複也被删除。

    小毛問方木要不要把“城市之光”的ID注銷方木想了想,搖頭說不。

     這是一招險棋,因為警方僅僅删除網站,卻保留ID的話,引蛇出洞的意圖就十分明顯了。

    現有證據顯示,這個“城市之光”是個當晚剛剛注冊的新用戶,并且發了投票帖之後立刻下線。

    如果“城市之光”再次發帖,就證明他并不是僅為嘩衆取寵的普通網民。

    而且,他有足夠的把握讓警方無法追蹤到他的物理位置。

     那就可以肯定,“城市之光”就是警方一直在尋找的連環殺人兇手。

     警方在冒險,“城市之光”也在冒險。

     現在能做的,就是等待。

     在網監部門的安排下,小毛帶領兩名網警對“城市之光”使用的電子設備進行二十四小時監控。

    一旦發現它接入互聯網,立刻鎖定它的位置。

    同時,警方也再次領略到互聯網傳播速度的可怕之處。

     僅僅一個上午,全國多家網站都出現了網友自發轉載的相關信息,其中還有“全國公投決定法官生死,主辦者疑似連環殺人兇手”這樣指向性極強的題目。

    省廳過問此事後,立即聯系多省市的網監部門,請求協同作戰,避免消息進一步擴散。

    然而,被傳播至微博、網站及在線論壇的“殺人投票”依舊多如牛毛。

     “城市之光”已經在全國範圍内掀起了一場不小的風波。

     就在專案組忙于搜索、查看各種網上信息的時候,第三天上午10點47分,被監控的電子設備突然又接入互聯網。

    “城市之光”登陸“C市信息港”的在線論壇後,又發了一條一模一樣的投票帖。

    1分11秒之後,“城市之光”下線,其使用的電子設備也與互聯網斷開連接。

    不過,小毛等人已經迅速鎖定了他的位置。

    專案組立刻調集警力前往他發帖的地點——C市圖書館。

     C市圖書館是一棟三層建築,連同院落,總占地面積近6500平方米。

    楊學武等人看着圖書館裡進進出出的讀者,不禁心灰意冷。

    盡管認為“城市之光”已經不可能繼續留在原地,楊學武等人還是耐着性子對整棟樓進行了搜查,沒發現任何有價值的線索。

    一名警察拿出自己的智能手機進行測試,結果發現無線網絡信号是足以覆蓋至圖書館牆外。

    他完全可以不留痕迹地上網發帖,然後從容離開。

     警方不得不承認,實際上,“城市之光”在牽着警方的鼻子走,在這種形勢下,圍捕根本不會有任何效果。

     方木也對這種應對措施不抱任何希望。

    “城市之光”既然敢公開下手目标和殺人意圖,就有十足的把握不被警方追蹤到。

    不過,這種自信和狂妄也給警方提供了一個機會。

    至少,現在已經知道了兇手的下一個目标人物。

     幾個小時候,“城市之光”新發帖的投票帖就已經有幾千人參與,從結果來看,選擇“3”的網友仍然占九成以上。

    同時,轉載和評論帖也在網絡上迅速蔓延開來。

    有好事者甚至将任川法官的照片、家庭住址、手機号碼和畢業院校都貼在了網上。

     方木看看投票帖裡不斷增加的參與人數,苦笑了一下,轉身對楊學武說:“見見這個法官吧。

    ” 楊學武同樣一臉凝重:“你的意思是?” “對,把他保護起來。

    ”方木頓了一下,“說句不好聽的,他也是個餌。

    ” 雖然目前對“城市之光”的下手時間還不能确定,不過,從他的作案習慣來看,他事先一定要對任川法官的背景資料和行蹤調查得一清二楚。

    “城市之光”肯定已經預測到警方會對任川進行保護。

    盡管己方在明,對手在暗,但是,他既然已經公開了自己的意圖,就絕對不會輕易放棄。

    如果圍繞任川展開調查,也許就會留下蛛絲馬迹。

     正說着話,楊學武的手機突然響起了。

    他拿起電話說了幾句之後,站了起來。

     “不用去找任川了。

    ”楊學武指指門外,“他已經來了。

    ” 推開五樓會議室的門,方木暗自吃了一驚。

    幾乎所有專案組的成員都來了,大家或坐在椅子上,或靠桌而立。

    長條會議桌的另一側,孤零零的坐着一個人,正是任川法官。

     分局長見方木和楊學武進來,揮揮手,示意把門關好。

     走廊裡的嘈雜聲被隔絕在門外,會議室裡一下子靜的出奇。

    不知為什麼,大家都選擇和任川相對的位置,并且一言不發。

    從那些或疑惑,或厭惡的眼神中,方木已經猜出個中端倪,沒有人願意和這樣的一個人坐在一起。

     身處這樣的氣氛中,任川顯得坐立不安。

    看得出,這是一個很注重個人形象的家夥。

    紋絲不亂的偏分發型,質地考究的深色西裝,一塵不染的黑色皮鞋。

    隻不過,他的神情和這身标準的公務員打扮不符,目光慌亂,臉色蒼白,冷汗涔涔。

     大家都不說話,知識默默地看着這個已經被“城市之光”和C市市民宣判了死刑的人。

    的确,就連方木也不知該對他說些什麼。

    任川的所作所為,每個人都心知肚明。

    勸慰和開解都是毫無意義的,相信不止一個人會有這樣的想法:這樣的人,着實該死。

     在這樣的注視下,任川更加局促。

    他不停地在專案組成員的臉上來回晙視着,每次目光接觸後,都忙不疊地低下頭。

     分局長也覺的尴尬,清清嗓子之後,指着他說了一句:“這位是任川法官。

    ” 大家還來不及作出回應,任川就像被火燎了似的跳起來,一躬到底,額頭幾乎都碰到了桌面。

     “給大家添麻煩了。

    ” 有人竊笑起來,氣氛也稍稍緩和。

    分局長頗沉得住氣,慢條斯理地點燃一根煙,開口問道:“為什麼來找我們?” 任川掏出一包紙巾,擦擦額頭上不停向下滾落的汗珠,略定定神,結結巴巴地說起來。

     齊媛案宣判以來,任川就面臨着巨大的壓力。

    判決書千夫所指,媒體連篇累牍地報道。

    這些都給他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大的影響。

    宣判當天,他的車窗就被人砸壞了。

    之後,他的辦公電話和手機幾乎每天都會接到大量的騷擾及辱罵電話。

    法院領導曾建議他暫停工作,任川拒絕了。

    一來,他不想讓公衆覺得他為了這個判決感到心虛;二來,他相信随着時間的推移,公衆會慢慢的單位這一事情。

     當投票帖第一次出現在網絡上的時候,任川覺得這是個别網民的嘩衆取寵,并沒有放在心上。

    然而,當各大網站和在線論壇、微博對投票帖開始瘋狂轉載時,他感到了一絲擔憂。

    尤其是他得知,近九成網民投票選擇讓他去死的時候,他開始害怕了。

    投票帖第二次出現後,任川的同事私下告訴他,警方已經對投票帖開始關注,并且第一時間前往“城市之光”發帖的地點展開抓捕。

    這說明,投票帖絕不是一起惡作劇。

    而且,任川在網絡上對“城市之光”的種種評論和猜測中,已經意識到這個人很可能就是前段時間連殺三人的兇手。

    他徹底慌了神,考慮再三後,決定向警方求助。

     “現在,大家看看我的眼神……”任川勉強擠出了一個笑容,“就像看着一個死人一樣。

    ” 說罷,他充滿希望地看着大家,似乎想聽到的“别那麼想”、“沒那麼嚴重”之類的話。

    然而,沒有人開口,大家依舊默默地盯着他。

     這意味着,即使在警方眼裡,任川也已經是一個至少“死”了一多半的人了。

     他的笑容随即消失,整個人也微微地抖起來。

     分局長把煙頭摁滅,沉吟了一下,開口問道:“我們能幫你什麼?” 任川打起精神,試探地問道:“我能不能知道你們的偵破進展?” “那不可能。

    ”分局長幹脆利落地拒絕。

     “那……?那個人的基本特征呢?”任川還不死心,“他長得什麼樣?或者……” 有人笑起來,随即毫不客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