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雨夜尋蹤

關燈
富民小區殺人案的現場過于詭異,警方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也為了偵查的順利展開,并沒有向新聞媒體透露更多的情況。

    然而,無控不入的媒介還是掌握了關于本案的大量情節。

    案發後第三天,逆子姜維利慘死的消息,就已經在各類媒介載體上鋪天蓋地地傳開。

    之前喊打喊殺的民衆更是一片歡騰。

    “罪有應得”、“報應”之類的詞彙前所未有地集中在了這起案件上。

     人人都成了預言家。

     也許唯一一個沒有叫好的,恰恰是姜維利傷害最重的人。

     案情分析會剛剛散會,一千人等紛紛下樓,各自回到崗位上千活。

    還沒走到電梯口,就看到一個值班民警扶着一個老太太從電梯上下來。

    老太太衣衫破舊,身形佝偻,滿眼都是淚水,一隻手死死抓住值班民警的衣袖,似乎怕他跑了一樣。

     值班民警指指剛剛散會的人群,一臉無奈地說:“他們負責查辦你兒子的案子。

    ”說罷,他沖分局長撇撇嘴,舉起右手在腦袋上畫圈,無聲地做着口型,“老太太有點魔怔了。

    ” 老太太一臉茫然,似乎面對這樣一大群穿着制服的警察,讓她有點懵。

    猶豫了幾秒鐘之後,她不由分說地抓住離她最近,也最年長的法醫老鄭,撲通一聲就跪了下去。

     “政府啊,你一定要給我做主啊,”老人哭喊起來,“我兒子死得冤啊。

    ” 老鄭吓了一跳,一邊躲,一邊指着分局長:“政府在那兒,我就是小兵。

    ” 老太太急忙跪爬過去,拽住分局長的褲腳,連喊政府給我做主。

     老人的哭喊聲在走廊裡回蕩,不少科室的人都探出頭來觀望。

    分局長一臉尴尬,伸手扶起老人,轉頭對值班民警喝道:“這是怎麼回事?” 值班民警說:“她是姜維利的媽媽,一大早就來了,說要幫咱們破案,給她兒子報仇。

    ” 老太太忙不疊地點頭,抽噎着說道:“我兒子是個好孩子……就是交了些壞朋友……欠了點錢……他們我都認識……他死得冤啊……” 老人又大哭起來。

    分局長的嘴張了張,分明把一句“冤個屁”咽了回去。

    他扶着老人,對值班民警說道:“找人給她做筆錄,把那些‘壞朋友’都列出來,挨個排查。

    ” 在老人的千恩萬謝中,值班民警把她扶進了電梯。

    分局長的情緒很壞,揮揮手,說了句散了吧,就回辦公室了。

     走廊裡的人很快就消失得一幹二淨,隻剩下方木和楊學武相視苦笑。

     很明顯,郭桂蘭提供的所謂線索不會對偵查有什麼幫助。

    盡管姜維利的社會關系中多是公安機關重點監控的人員,但是方木相信本案絕非他們所為。

    如果動機是複仇,大可不必采用這麼複雜的手法;如果是為了追債,姜維利的拆遷補償款尚未到手,殺了他也沒用。

    分局長讓郭桂蘭去做筆錄,隻是平息老人激動情緒的權宜之策。

    大不了就浪費點時間,總比被人指責不作為要好。

     真正讓方木郁悶的是,警方并不認為方木的分析有多麼大的參考價值。

    盡管兇手的手法明顯有别于一般的兇殺案,但是方木提出的“子宮”的說法更讓警方難以置信。

    會有人冒着接受刑罰處罰的風險,大老遠地拎着水桶和水囊,費時費力,就為了報應姜維利的一句狂言麼?就像會上一位老警察所說的那樣:“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的确,如果從作案動機人手,本案幾乎無迹可尋。

    盡管從種種迹象來看,最大的可能是報複。

    那麼,郭桂蘭老人的嫌疑最大。

    然而,她對姜維利被殺的悲痛人所共睹。

    在方木看來,那絕非有意掩飾或者誤導,完全是一位母親痛失獨子後,對其之前逆行的一種無原則地原諒。

     在會上,那位老警察提出一種可能性,即負責拆遷的公司為了達到迅速清理園區的目的,雇兇殺害了姜維利。

    一來,姜維利是所有“釘子戶”裡最讓拆遷方頭疼的一個。

    幹掉他,之後的拆遷就再無阻礙。

    此外,也可以對其他“釘子戶”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

    二來,姜維利對其母的驅趕和虐待已經引起強烈的社會憤慨,幹掉他,至少在道德層面上,會獲得相當一部分人的認同,不至于對拆遷方和開發方形成過多的不利影響。

    至于那些詭異的手法,不過是障眼法而已。

     老警察的思路雖然有些勉強,但似乎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偵查方向。

    分局長把任務布置下去,各路人馬,各司其職。

     方木相信自己的判斷,也相信楊學武和自己抱有同樣的看法。

    所以,當楊學武向他走來的時候,方木隐隐有些期待。

     “郁悶了?” 方木點點頭:“有點。

    ” 楊學武遞給方木一根煙,又幫他點燃,吞吐幾口後,低聲問道:“你覺得,這案子和第47中學那件案子有關系?” 潛台詞是:兇手就是那個所謂的“大俠”。

    隻不過,楊學武用了一種比較穩妥的說法而已。

     方木心裡一松,楊學武畢竟和那些抱着傳統偵查經驗不放的偵查員有别。

     在偵辦第47中學殺人案的時候,方木就有過隐隐的擔憂:也許兇手還會犯案。

    富民小區殺人案,正符合他的推測。

     二者的相同點在于,首先,兇手都采用了不合常規,甚至是費時費力的殺人手法; 其次,現場都呈現出詭異的儀式感。

    顯然,兇手的目的并非殺死對方那麼簡單,而是着力突出被害人的死法。

    換句話來說,兇手不是為了殺人而殺人,他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殺死被害人;再次,兇手在作案後仔細清理了現場,盡可能不留下一絲一毫的痕迹。

    在第47中學殺人案中,兇手也有同樣的表現;最後,兇手在前往犯罪地點時攜帶了大量的輔助工具,例如水囊和水桶等等。

    這顯示,兇手肯定有車輛之類的交通工具,這一點,也與第47中學殺人案相似。

     在方木看來,這些就可以作為将兩案并案處理的依據。

     “你覺得呢?” 楊學武沒作聲,隻是一個勁地吸煙,好半天才擠出一句:“我同意局裡的意見。

    ” 方木愣了一下,剛才在會上,和楊學武四目相對的時候,他肯定對方的表情不是驚詫或是難以理解,而是贊同。

    一轉眼,最後一個同盟軍也倒戈了。

     “我知道你的想法。

    ”楊學武把煙頭丢進電梯旁的煙灰桶裡,“串并——才兩起,似乎有些為時過早,而且也沒有太明顯的證據。

    ” 他伸手按下電梯,“你的想法,不能說沒有道理,隻不過有些太個人了。

    畢竟,感覺這玩意靠不住的。

    ”說罷,他就邁進敞開的電梯門,緩緩上升。

     方木笑了笑,搖搖頭。

    被他人質疑不是第一次了,方木并不覺得太失望。

    隻是這些話從楊學武嘴裡說出來,讓他感到有些意外。

     走廊裡隻剩下方木一個人,他站了一會,決定還是先回廳裡。

    轉身走陽樓梯問的時候,他忽然心裡一動。

     還有個辦法,可以驗證他的推斷是否正确。

     似乎每次見到米楠的時候,她都是這個樣子:背對着實驗室的門,紮者馬尾,穿着白大褂忙活着。

    聽到推門聲,米楠轉過頭來,能看出她臉色蠟黃,鼻頭也紅紅的。

     “開完會了?”米楠的嗓子嘶啞,還帶着很重的鼻音。

     “嗯。

    ”方木皺起眉頭,上下打量着她,“你怎麼了?” “感冒。

    ”米楠吸吸鼻子,“沒事——會上什麼結論?” 方木沒回答,走過去,俯身查看桌面上的足迹檢材。

     “有什麼發現麼?” “暫時還沒有。

    ”米楠微微側過頭去,“提取到幾個足迹,都沒什麼價值——有幾個還是自己人的。

    ” 這幫家夥,沒幾個記得進現場要戴腳套的。

    方木一邊嘀咕,一邊随意在檢材中翻看着,忽然,其中一張引起了他的注意。

    與其他檢材不同,那張上面除了編号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标注。

     “這是?”他舉起那張檢材沖米楠晃晃。

     “這張不用檢驗。

    ”米楠面色平靜,“那是你的腳印。

    ” 方木的臉一紅,看來自己口中的“這幫家夥”,也包括本人在内。

     全部檢材都翻看完畢,都是皮鞋底的足迹。

    方木有些不甘心,又翻查一遍,還是一無所獲。

     米楠始終一言不發地看着方木的動作,直到他失望地站起身來,才開口問道:“你在找什麼?” 方木沉吟了一下,問道:“上次提取的那種膠鞋底足迹,發現了麼?” “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