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念佛行人與應讀典籍

關燈
【526】學習淨土教義有哪些主要的書可看?印祖為什麼教吾人力修淨業要以古為師? ●《淨土十要》,《淨土聖賢錄》,《龍舒淨土文》,《無量壽經疏》,《觀經四帖疏》,《印光法師文鈔》,有此諸書,淨土衆義,可以備知。

     ●閱光《文鈔》後,再閱古人淨土著述,更加親切矣。

    以古人說者多略,不加意理會,則忽略讀過。

    由光《文鈔》知其所以然,則古人一言一字,皆不至當面錯過矣。

     ●以古為師,力修淨業。

    較參叩知識,更加真切矣。

     《淨土十要》,乃蕅益大師以金剛眼,于闡揚淨土諸書中,選其契理契機,至極無加者。

    第一《彌陀要解》,乃大師自注。

    文淵深而易知,理圓頓而唯心。

    妙無以加,宜常研閱。

    至于後之九種,莫不理圓詞妙,深契時機。

    雖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經翻閱,如服仙丹。

    久之久之,即凡質而成仙體矣。

    (此是譬喻法門之妙,不可錯會謂令成仙。

    )《淨土聖賢錄》,曆載彌陀因中行願,果上功德,及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馬鳴、龍樹諸菩薩,自行化他之事。

    次及遠公、智者,暨清初諸大祖師善知識往生事迹。

    及比丘尼、王臣、士庶、婦女、惡人、畜生,念佛往生之事。

    又複采其言論之切要者,并錄傳中,俾閱者取法有地,緻疑無由,以古為師,力修淨業。

    較參叩知識,更加真切矣。

    《龍舒淨土文》,斷疑起信,修持法門,分門别類,縷析條陳⑴,為導引初機之第一奇書。

    若欲普利一切,不可不從此以入手。

    此上三種,及《無量壽經疏》,《觀經四帖疏》,共五種,前己為福嚴師說,令請而郵寄,不知已請得否。

    若無,當寄回音,即為郵寄。

    有此諸書,淨土衆義,可以備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02頁 與徐福賢女士書) 接手書,不勝慚愧。

    光何人哉?敢曰宏法,不過略知淨宗大義而已。

    有不嫌卑劣者,光則必以此告之。

    座下欲專修淨業,當熟看《淨土十要》,此淨土著述之菁華也。

    餘諸書皆宜看,而《淨土聖賢錄》為尤要。

    閱此,知淨土大海千經萬論所贊揚,往聖前賢悉歸趣,決不緻被餘宗知識舌鋒所奪,餘宗愈破,信心愈堅。

    最初即欲先知佛力、自力之大小難易,及禅淨之所以然。

    若不以人廢言,宜先看光《文鈔》(上海商務印書館有賣的,光處無有矣)。

    光之文實為蕪穢⑴,于禅淨界限及所以然,實發明詳悉,易于明白。

    閱光《文鈔》後,再閱古人淨土著述,更加親切矣。

    以古人說者多略,不加意理會,則忽略讀過。

    由光《文鈔》知其所以然,則古人一言一字,皆不至當面錯過矣。

    淨土一法,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若依此說,其言則可依從,不依此說,縱說高超玄妙,能令人直下親見本來,皆屬宗家作略,不到大徹大悟後,兼深通經藏,或緻明宗而隔絕往生勝利也。

    要極要極。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27頁 複慈霞大師書) 【527】《阿彌陀經》有哪三部著名的注疏? ●蓮池大師所著《阿彌陀經疏鈔》,幽溪法師所著《彌陀略解圓中鈔》,蕅益大師所著《阿彌陀經要解》,彌陀一經,得此三疏,法無不備,機無不收。

     而古人欲令舉世鹹修,故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以其言約而義豐,行簡而效速。

    宏法大士,注疏贊揚,自古及今,多不勝數。

    于中求其至廣大精微者,莫過于蓮池之疏鈔。

    極直捷要妙者,莫過于蕅益之要解。

    幽溪法師⑵,握台宗谛觀⑶不二之印,著略解圓融中道之鈔,理高深而初機可入,文暢達而久修鹹欽。

    奈流通既久,錯訛甚多,因校訂重刻,俾複舊觀。

    彌陀一經,得此三疏⑷,法無不備,機無不收。

    随研一種,亦可知其指歸;遍閱三書,方堪徹其阃奧⑴。

    自此圓發三心⑵,執持聖号,期出五濁之惡世,冀證四德⑶之玄猷⑷。

    如是則臨命終時,定蒙彌陀接引,聖衆偕迎。

    托質蓮胎,離險道以安居寶所;聞法受記,由同居而頓證寂光。

    撩起便行,阿誰無分。

    書此愚忱,敢告同人。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776頁 重刻彌陀略解圓中鈔勸持序) 【528】欲知念佛之所以然,應看哪些淨土經典? ●固當日誦《阿彌陀經》,常看《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佛經》。

    此外最親切開示念佛方法,有《楞嚴經》第五卷末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又有《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生死大海,非念佛無由得度。

    欲知念佛之所以然,不看淨土經論,何由而知。

    固當日誦《阿彌陀經》,常看《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佛經》,此名《淨土三經》。

    讀此則知彌陀之誓願宏深,淨土之境緣殊勝,行人之往生行相。

    此外最親切開示念佛方法,有《楞嚴經》第五卷末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又有《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讀此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華嚴一生成佛之末後一著,實十方三世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最勝方便也。

    彼妄謂淨土法門,為權漸小乘者,皆毀謗華嚴,及謗佛謗法謗僧之極重罪人也。

    其《淨土三經》之注,并淨土諸書之宜專精看者,光《文鈔》中與徐女士書中備言之,此不具書。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74頁 複包右武居士書二) 【529】淨土法門提倡念佛人讀哪些經論善書? ●《淨土五經》,《淨土十要》,《彌陀要解》,《安士全書》,《感應篇直講》,《印光文鈔》,《壽康寶鑒》。

    以上經論善書,皆為淨土法門所提倡。

     《淨土五經》,為淨土法門之根本,詳觀其序,大意自知。

    《淨土十要》,為淨土著述之最切要者。

    第一要《彌陀要解》一書,為此經注解之冠。

    《安士全書》,為善書中冠。

    《感應篇直講》,文字顯淺而不俗鄙,雅俗同觀,均易得益。

    《印光文鈔》,文雖拙樸,義有可取。

    依此而為提倡,決無悖倫誤國之诮。

    《壽康寶鑒》,當為已知人事子弟之續命書,不但青年應當看,即老年也應當看。

    欲子弟長壽,全靠老年為之常談禍福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38頁 複真淨居士書) 【530】可以死心依從哪兩本書作為淨宗指南? ●《夢東語錄》,通皆詞理周到,的為淨宗指南。

    再進而求之,則蕅益老人《彌陀要解》,實為千古絕無而僅有之良導。

     夢東雲:“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号。

    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此一段開示,精切之極,當熟讀之。

    而《夢東語錄》,通皆詞理周到,的為淨宗指南。

    再進而求之,則蕅益老人《彌陀要解》,實為千古絕無而僅有之良導。

    倘能于此二書,死心依從,則即無暇研究一切經論,但常閱淨土三經,及十要等。

    仰信佛祖誠言,的生真信,發切願,以至誠恭敬,持佛名号,雖在暗室屋漏,如對佛天。

    克己複禮,慎獨存誠,不效近世通人,了無拘束,肆無忌憚之派。

    光雖生死凡夫,敢為閣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謝娑婆,高預海會,親為彌陀弟子、大士良朋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95頁 複尤弘如居士書) 【531】《淨土決疑論》的重點是什麼? ●于斷疑生信,不無少補。

    此不慧數十年痛心疾首者,于此以發揮之。

    萬不可以今人所說為的,緻辜負永明大慈悲心也。

     《淨土決疑論》,系民國三年狄楚青居士以端甫⑴回籍,十三期報料不足,令作一二篇以助熱鬧耳。

    後竟以主持無人,遂停版不出。

    此論文雖鄙菲⑵,而于斷疑生信,不無少補。

    至于永明料簡訓釋處,須仔細參詳。

    若不如是信向,便成虛文。

    此不慧數十年痛心疾首者,于此以發揮之。

    萬不可以今人所說為的,緻辜負永明大慈悲心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35頁 複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532】淨土宗逗機最妙之書是哪本書? ●若論逗機最妙之書,當以《淨土十要》為冠。

    而《彌陀要解》一書,即令古佛再出于世,現廣長舌相,重注此經,當亦不能超出其上。

     若論逗機最妙之書,當以《淨土十要》為冠。

    而《彌陀要解》一書,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

    自佛說此經以來之注,當推第一。

    即令古佛再出于世,現廣長舌相,重注此經,當亦不能超出其上。

    況後生淺聞薄解,便欲指斥,冀其超越乎哉。

    以螢光而較日,多見其不知量也。

    惜哉王生⑴,何苦如此。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47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二) 【533】常用佛學工具書有哪些? ●《教乘法數》,《翻譯名義》,《釋氏稽古略》,《閱藏知津》,《龍藏彙記》。

    有此諸書,如一師相随,有問即答。

     吾以汝究學心切,若常緻書通問,彼此皆為煩擾。

    因問師有無《教乘法數》等書,令請去,則有處查閱。

    《翻譯名義》,系釋梵語名義之書。

    《釋氏稽古略》,系載曆代佛門事迹之書。

    《閱藏知津》,系标示大藏經論語錄及諸著述大意之書。

    《龍藏彙記》,即是清藏目錄。

    此諸書皆不可不有。

    有此諸書,如一師相随,有問即答。

    未斷煩惑之人,須依事忏。

    懇切極處,不思議妙理,徹底圓彰。

    若舍事說理,隻成得一個畫餅利益,說時則有,用時則無。

    又《高僧傳》初二三四集,《居士傳》,《比丘尼傳》,《善女人傳》,《淨土聖賢錄》,皆記古德之嘉言懿行。

    閱之,自有欣欣向榮之心,斷不至有得少為足,與卑劣自處之失。

    《宏明集》,《廣宏明集》,《镡津文集》,《折疑論》,《護法論》,《三教平心論》,《續原教論》,《一乘決疑論》,皆護教之書。

    閱之,則不被魔外所惑,而摧彼邪見城壘矣。

    此等諸書,閱之,能令正見堅固,能與經教互相證明。

    且勿謂一心閱經,置此等于不問,則差别知見不開,遇敵或受挫辱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81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五) 【534】《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的特點是什麼? ●契理契機,善說法要。

    彌陀化身,殆非虛傳。

     《善導疏》不用谛觀等深意,但直釋經文,俾中下根人,易于趣入。

    及其趣入,不言谛觀,而谛觀自然了了矣。

    可謂契理契機,善說法要。

    彌陀化身,殆非虛傳。

    蓮宗二祖,萬代景仰。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995頁 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535】《往生論注》有什麼特點? ●文義顯豁直捷,真能上繼匡廬,下啟天台、西河、長安等。

     《往生論注》,閱一遍,文義顯豁直捷。

    真能上繼匡廬,下啟天台、西河⑴、長安⑵等。

    宜細看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09頁 與康澤師書) 【536】讀《彌陀疏鈔并演義》有什麼好處? ●尤為參研宗教之良導。

    愈當熟讀而精思之,非徒發明淨土而已。

     而《彌陀疏鈔并演義》,尤為參研宗教之良導,愈當熟讀而精思之,非徒發明淨土而已。

    中峰謂禅者淨土之禅,淨土者禅之淨土,二書之謂也。

    又兄欲遍搜賢宗妙注,而疏鈔二書,乃賢宗妙注之最切于身心修證者。

    當購而研之,其妙利非弟所能形容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12頁 與玉柱師書) 【537】《安士全書》有什麼價值,包括哪些内容? ●《安士全書》,為善書中之冠,超古超今,誠為傳家至寶。

    内容包括戒殺之書—《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欲海回狂》;《陰骘文廣義》;《西歸直指》。

    前三種書,雖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

    《西歸直指》雖教人了生死,而又須力行世善。

    誠可謂現居士身,說法度生者。

    不謂之菩薩再來,吾不信也。

     但善書雖多,所說皆世間小因小果。

    唯《安士全書》,覺世牖民,盡善盡美,講道論德,超古超今。

    言簡而赅,理深而著。

    引事迹則證據的确,發議論則洞徹淵源。

    誠傳家之至寶,亦宣講之奇書。

    言言皆佛祖之心法,聖賢之道脈,淑世善民之要道,光前裕後⑴之秘方。

    若能依而行之,則繩武⑵聖賢,了生脫死,若操左券⑶以取故物。

    與彼世所流通善書,不啻⑷有山垤⑸海潦⑹之異。

    茲因了得師由普陀朝九華,衲⑺特令繞道至金陵請來,呈于閣下,祈細心玩索,則食嘉肴而知旨,學至道而知善,其刊闆流通博施濟衆之心,必有決江河而莫禦之勢焉。

    安士先生姓周名夢顔,一名思仁,江蘇昆山諸生也。

    博通三教經書,深信念佛法門。

    弱冠入泮⑻,遂厭仕進。

    發菩提心,著書覺民。

    欲令斯民先立于無過之地,後出乎生死之海,故著戒殺之書,曰《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曰《欲海回狂》。

    良以衆生造業,唯此二者最多,改過亦唯此二者最要。

    又著《陰骘文廣義》,使人法法頭頭,皆知取法,皆知懲戒。

    批評辯論,洞徹精微,可謂帝君功臣。

    直将垂訓之心,徹底掀翻,和盤托出。

    使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訓受訓,兩無遺憾矣。

    以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聖賢幽微奧妙之義,而以世間事迹文字發揮之,使其雅俗同觀,智愚共曉故也。

    又以修行法門,唯淨土最為切要,又著《西歸直指》一書,明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脫死大事。

    良以積德修善,隻得人天之福,福盡還須堕落,念佛往生,便入菩薩之位,決定直成佛道。

    前三種書,雖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

    此一種書,雖教人了生死,而又須力行世善。

    誠可謂現居士身,說法度生者。

    不謂之菩薩再來,吾不信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13頁 與廣東許豁然居士書) 【538】為什麼說《安士全書》實同佛經,唯敬信方有實益? ●書雖名善書,實同佛經。

    以其中非引佛經之文,即案佛經之義,讀者當與佛經一目視之。

    理宜潔淨恭敬,不可污穢亵渎。

    若能敬信,則災障冰消,吉慶雲集,身心康泰,家門靖谧。

     此書雖名善書,實同佛經。

    以其中非引佛經之文,即案佛經之義,讀者當與佛經一目視之。

    理宜潔淨恭敬,不可污穢亵渎。

    如微賤人傳宣王敕,公卿士庶悉皆緻敬。

    非敬其人,敬王敕耳。

    此書亦然,借世間之因果示度生之玄猷,實如來随機利生之要道,衆生離苦得樂之真诠⑴。

    若能敬信,則災障冰消,吉慶雲集,身心康泰,家門靖谧⑵,猶其小焉者。

    語其極功,則業盡情空,超凡入聖,了生死于現世,證覺道于将來。

    若或亵渎,其罪非小。

    伏願閱者,同皆納此刍荛。

    則幸甚幸甚。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419頁 安士全書題詞》) 【539】《居士傳》、《三教平心論》、《釋氏稽古略》是什麼樣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