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淨土法門與深信因果
關燈
小
中
大
頁 大方廣佛華嚴經楷書序)
【209】人有實德,天有奇報嗎?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
此舉世親知親見,谛信無疑者也。
故因果二字,的實不虛。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彼剝削百姓脂膏,以求子孫富貴者,率皆滅門絕戶。
而其神識,當永堕惡道,無有出期,可哀也已。
乾隆辛巳,豫省黃河潰決,陸地水深丈餘,民間廬舍,半被淹沒。
陳留縣有曹姓者,居宅沉沒,已三晝夜,鹹謂無生理矣。
及水退,牆舍并未崩塌,眷口亦安然無恙。
衆問之,雲日來唯覺霧氣彌漫,不見天日,初不知在水中也。
有司見而異之,詢其有何善行。
曰每年租課所入,除衣食足用外,盡以濟鄰裡之貧乏者,至今未嘗少替。
已曆五世,百有餘年矣。
憲司俱賜匾額,以嘉其異。
水固無情,而有鬼神護佑,雖全體淹沒,而未見其水。
是知人有實德,天有奇報。
彼剝削百姓脂膏,以求子孫富貴者,率皆滅門絕戶。
而其神識,當永堕惡道,無有出期,可哀也已。
是以欲救世人,非極力提倡因果報應,斷斷不能收實效。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23頁 複潘對凫居士書三) 【210】為什麼說世之有錢人,不肯愍念災黎是愚癡之人,是所謂棄功德而收罪過? ●世之有錢者,尚不肯愍念災黎,可謂癡人。
徒守錢财,以供子孫之浪費,是所謂棄功德而收罪過,為明眼人所憐愍者。
其人來生,或恐遇災,并不逢人為救耳,可不哀哉,可不哀哉。
所寄手書,不忍卒讀,何我同人,遭此大劫。
水災即退,圩堤不修,再一發水,更加慘酷。
況且匪禍未伏,兵災又興,直使黎民,将無孑遺。
近聞赈款衣服,相繼輸送,然而人誰肯棄浮飾而作功德乎。
近有女衆來,有帶指環金钏者,诃其不宜,令作赈款,視其情形,尚不肯舍。
昨日靈岩當家妙真師來,合寺大衆,減省衣單之費,共湊二百二十八圓。
今日已令自送曹府,用赈江北。
前次漢口發水後,靈岩湊一百二十餘圓,送上海交漢口赈災會。
此諸師之施,可謂竭盡無餘之施。
世之有錢者,尚不肯愍念災黎,可謂癡人。
徒守錢财,以供子孫之浪費,是所謂棄功德而收罪過,為明眼人所憐愍者。
其人來生,或恐遇災,并不逢人為救耳,可不哀哉,可不哀哉。
但願諸位蒙佛加被,身心耐勞,庶災民有覆庇,而不至無救無歸也。
慈幼院,于十餘日前,亦破圩而被水灌入,尚有二十餘間房未灌。
後又發水,則隻十餘間。
院牆倒許多,所種棉花菜蔬,通被水淹。
此次損失,亦頗不少,奈何奈何。
災民之苦,可謂至極。
當令念佛,及念觀音,由此因緣,得種善根,亦是從根本救濟之一法也。
當此大苦,見諸位不惜精神,為之救濟,令彼念佛,則易信受。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76頁 複袁孝谷曹崧喬居士書) 【211】以放生款赈災是錯因果嗎? ●以放生款赈災,則是轉濟疏輕之财,以濟親重之急。
因果固有,當不緻因此獲罪。
●近來放生者,多多不得其道。
名曰放生,實無放生之益。
切願認真勸人戒殺吃素,較比勸人集資放生,仍舊吃肉,了無所減者,利益多多也。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适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以放生款赈災,則是轉濟疏輕之财,以濟親重之急。
因果固有,當不緻因此獲罪。
十三年,黃涵之在道尹任,募開放生園。
江浙打仗後,彼即告退。
馮夢華知彼尚有放生園款數千,與光書,令光勸彼,以此款濟災民。
光極力勸彼移赈。
彼與谛法師書,說所以,谛責以錯因果。
彼以谛書見寄,光論因果固有,若謂閻老子加以刑罰,則光願相代,其事遂不至中止。
近來放生者,多多不得其道。
名曰放生,實無放生之益。
以張名揭曉,令捕生者多捕,以故光絕不贊成,定期放生西湖。
若不是不知事務者提倡複放生池,何至冤枉花萬數千元淨資,猶令多少生命,得莫救之災。
切願認真勸人戒殺吃素,較比勸人集資放生,仍舊吃肉,了無所減者,利益多多也。
光已六十九歲,應酬日多,精神日減,若不長隐,則于己有損,于人無益,豈可雲法弱魔強之故乎?此系大豎法幢者之身分,光何敢僣竊此名義乎?祈慧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13頁 複駱季和居士函) 【212】為什麼說人若抛撒五谷,必定來生無飯吃;人若遭踐字紙,必定來生無目及愚癡無知? ●食為民天,何敢暴殄。
雖一粒半粒,亦不宜棄。
棄之得饑餓之報。
遭踐字紙,必定來生無目,及愚癡無知。
食牛,固宜切戒。
以牛于人有功,食之更加罪過。
汝本回教,能信奉佛法,皈依三寶,可謂豪傑之士。
然須力敦倫常,恪盡己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以此自行,複以此化他,自可決定即生出此五濁惡世,生彼清淨蓮邦。
不緻上負佛恩,下負己靈也已。
今為汝取法名為宗道,汝妻為宗德,文慶為慧暢,文裕為慧豐,文智為慧純,文馨為慧馥,俾彼等同皆吃素念佛。
如不能淨素,切勿恣意令食。
一則保存慈心,一則衛護身體。
汝教食牛,固宜切戒。
以牛于人有功,食之更加罪過。
湖南人吃飯不吃盡,此風甚劣。
食為民天,何敢暴殄。
宜與兒女及仆婢等,說其所以。
雖一粒半粒,亦不宜棄。
人若抛撒五谷,必定來生無飯吃,今生亦有即得饑餓之報者。
人若遭踐字紙,必定來生無目,及愚癡無知。
宜令兒女等同讀《陰骘文》、《感應篇》。
為彼講說,俾知為人之道,及三世因果之理,則将來自不至流為暴惡。
彼殺父殺母,廢倫免恥者,皆由最初不知為人之道,及因果報應。
一聞邪說,遂極力依從,以逞其肆無忌憚之心,為可哀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10頁 複馬宗道居士書四) 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
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甯。
聖賢道脈,得之于千古,身家經營,遺之于子孫,莫不仗字之力。
使世無字,則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異矣。
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愛惜。
竊見今人任意亵污,是直以至寶等糞土耳,能不現生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亵污遺棄,而無形之字,更不可亵污遺棄。
孝、弟、忠、信、禮、義、廉、恥,若不措之躬行,則成亡八字矣。
八字既亡,則生為衣冠禽獸,死堕三途惡道,可不哀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83頁 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文) *** ⑴因是種因,果是結果。
由此因而得此果,是因果義。
又因是所作者,果是所受者。
種善因必得善果,種惡因必得惡果。
⑴壅腫:亦稱“癰疽”,音yōngjū,簡稱“癰”,是一種皮膚和皮下組織化膿性炎症。
壅:與“癰”通用,是指阻塞。
⑴博地凡夫:是指下賤的凡夫位。
通常稱為薄地凡夫、薄地底下凡夫等。
⑵辄謂:辄,音zhé,總是、馬上之意;辄謂,總是說、馬上說。
⑶讵:音jù,豈、怎。
如讵料,豈能料到、怎能料到? ⑷狂悖:狂妄自大,違背師長或道理的任性胡為。
⑴罄無不盡:又作“罄其所有”,意思是把自己所有的一切統統貢獻出來,一點也不剩。
罄,音qìng,本意是指容器裡面空無一物。
⑵湊泊:湊合積聚、會合的意思。
湊,聚合、會合的意思;泊,音bó,也是積聚的意思,因為湖泊為大水彙聚之地,故稱“泊”。
⑴稂莠:是指田間雜草,樣子很像谷子,通常把它作為惡草的通稱,用來比喻惡人、壞人,如,良莠不齊。
稂莠,音lángyǒu,都是草名,即“狗尾巴草”。
⑵嘉穀:美好的、良好的五谷。
嘉:這裡是指善、美,與“佳”通,如嘉謀、嘉賓、嘉肴。
穀:音gǔ,是莊稼和糧食的總稱,如五谷、谷物。
⑶凍餒:挨凍受餓。
餒:音něi,這裡是指饑餓。
⑴稷契弼舜佐禹:稷契輔佐英主舜和大禹。
弼,輔助、輔佐之意。
稷與契是舜帝時候的輔佐大臣。
稷,亦稱“棄”,是帝喾的長子,直接黃帝一系,賜姓姬氏,也就是後來周朝周武王姬發的祖先。
契,他的職務是大司徒,是專管教育的。
⑴忤逆:違逆的意思,主要是指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不服從、不順從。
忤,也寫作“牾”,音wǔ,有抵觸、違逆、不順從、沖突的意思。
⑵滅門戮族:把一家門全部殺絕,把同族人統統殺死。
這是一種趕盡殺絕的極端措施,也是統治者對罪人的最大懲罰。
戮,音lù,這裡是指殺害,如殺戮。
族:通常是指宗族、家族,即具有同一姓氏的一族,稱為“族姓”,它是以婚姻和血統關系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組織。
⑶掘墳夷墓:把墳墓裡的死屍及随葬品挖掘出來抛棄,然後把墳地鏟平。
夷,這裡是動詞,弄平,如夷為平地。
⑷徒費束修聘金延師:白白浪費聘金來聘請老師。
徒,白白地;束修,應作“束脩”,脩,就是指幹肉。
本指古代諸侯大夫相饋贈的禮物,後指學生入學向教師緻送的禮物或酬金。
⑸嗣書香而繩祖武:繼承文人學士的高雅家風,遵循前輩祖先的遺訓,光大先人的偉業。
⑴鑿岩設砌:開鑿半山的岩石,建造登山的台階。
設,鋪設、建造。
砌,台階。
⑵聲勢赫奕:聲勢顯赫、氣派盛大的樣子。
赫奕:顯赫、盛大的樣子。
⑴箕子之陳洪範:箕子,商代貴族,纣王之叔父,曾因谏纣王而被囚。
周武王滅商後将其釋放,曾與他有過對話,箕子向他陳述九種治國大道,記在《尚書·洪範》裡。
内容大緻是通過五行、五事、八政、五紀、皇德、三德、稽疑、庶征、五福等九大方面,後世稱為“九疇”(九類),闡述治國治民、富國強民的治國之道。
⑵向用五福,威用六極:見《尚書·周書·洪範》雲:“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
……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意思是周武王十三年,周武王去訪問原商朝貴族箕子,虛心向他請教富國強民的治國之道,箕子因此向武王陳述九大類方略,在第一段的末尾,說了一句“向用五福,威用六極”,意思是,用“五福”鼓勵人民,用“六極”警誡人民。
⑴瞽論:閉着眼睛說瞎話。
瞽,音gǔ,本意是指瞎子,後也指妄論。
《荀子·勸學》:“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不觀察對方的表情而與他交談,這就叫瞎論)。
” ⑴不是僞為,便是故悖:不是存心做作,就是故意違背。
⑵返澆還淳:背離輕薄、奸詐的社會風氣,回歸質樸、誠實的社會風氣。
⑴剉斫舂磨:地獄懲罰罪人的方法。
剉,剉首;斫,用刀斧砍、斬;舂,用杵臼搗;磨,用石磨成粉。
⑵放僻邪侈:是指邪行。
這句話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對齊宣王所說之話:“苟無恒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
” ⑴範文正:即範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字希文,号文正,江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慶曆三年(1043)任參知政事,建議十事,主張建立嚴密的任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徭役。
工于詩詞散文,所作文章富于政治内容,有《範文正公集》。
⑴所費不赀:所費資金極多,難以維持。
赀,音zī,本意是指漢代對未成年人所征的賦稅。
引伸為資金、開銷、花費、維持,亦與“支”通,支出之意。
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
此舉世親知親見,谛信無疑者也。
故因果二字,的實不虛。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彼剝削百姓脂膏,以求子孫富貴者,率皆滅門絕戶。
而其神識,當永堕惡道,無有出期,可哀也已。
乾隆辛巳,豫省黃河潰決,陸地水深丈餘,民間廬舍,半被淹沒。
陳留縣有曹姓者,居宅沉沒,已三晝夜,鹹謂無生理矣。
及水退,牆舍并未崩塌,眷口亦安然無恙。
衆問之,雲日來唯覺霧氣彌漫,不見天日,初不知在水中也。
有司見而異之,詢其有何善行。
曰每年租課所入,除衣食足用外,盡以濟鄰裡之貧乏者,至今未嘗少替。
已曆五世,百有餘年矣。
憲司俱賜匾額,以嘉其異。
水固無情,而有鬼神護佑,雖全體淹沒,而未見其水。
是知人有實德,天有奇報。
彼剝削百姓脂膏,以求子孫富貴者,率皆滅門絕戶。
而其神識,當永堕惡道,無有出期,可哀也已。
是以欲救世人,非極力提倡因果報應,斷斷不能收實效。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23頁 複潘對凫居士書三) 【210】為什麼說世之有錢人,不肯愍念災黎是愚癡之人,是所謂棄功德而收罪過? ●世之有錢者,尚不肯愍念災黎,可謂癡人。
徒守錢财,以供子孫之浪費,是所謂棄功德而收罪過,為明眼人所憐愍者。
其人來生,或恐遇災,并不逢人為救耳,可不哀哉,可不哀哉。
所寄手書,不忍卒讀,何我同人,遭此大劫。
水災即退,圩堤不修,再一發水,更加慘酷。
況且匪禍未伏,兵災又興,直使黎民,将無孑遺。
近聞赈款衣服,相繼輸送,然而人誰肯棄浮飾而作功德乎。
近有女衆來,有帶指環金钏者,诃其不宜,令作赈款,視其情形,尚不肯舍。
昨日靈岩當家妙真師來,合寺大衆,減省衣單之費,共湊二百二十八圓。
今日已令自送曹府,用赈江北。
前次漢口發水後,靈岩湊一百二十餘圓,送上海交漢口赈災會。
此諸師之施,可謂竭盡無餘之施。
世之有錢者,尚不肯愍念災黎,可謂癡人。
徒守錢财,以供子孫之浪費,是所謂棄功德而收罪過,為明眼人所憐愍者。
其人來生,或恐遇災,并不逢人為救耳,可不哀哉,可不哀哉。
但願諸位蒙佛加被,身心耐勞,庶災民有覆庇,而不至無救無歸也。
慈幼院,于十餘日前,亦破圩而被水灌入,尚有二十餘間房未灌。
後又發水,則隻十餘間。
院牆倒許多,所種棉花菜蔬,通被水淹。
此次損失,亦頗不少,奈何奈何。
災民之苦,可謂至極。
當令念佛,及念觀音,由此因緣,得種善根,亦是從根本救濟之一法也。
當此大苦,見諸位不惜精神,為之救濟,令彼念佛,則易信受。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76頁 複袁孝谷曹崧喬居士書) 【211】以放生款赈災是錯因果嗎? ●以放生款赈災,則是轉濟疏輕之财,以濟親重之急。
因果固有,當不緻因此獲罪。
●近來放生者,多多不得其道。
名曰放生,實無放生之益。
切願認真勸人戒殺吃素,較比勸人集資放生,仍舊吃肉,了無所減者,利益多多也。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适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以放生款赈災,則是轉濟疏輕之财,以濟親重之急。
因果固有,當不緻因此獲罪。
十三年,黃涵之在道尹任,募開放生園。
江浙打仗後,彼即告退。
馮夢華知彼尚有放生園款數千,與光書,令光勸彼,以此款濟災民。
光極力勸彼移赈。
彼與谛法師書,說所以,谛責以錯因果。
彼以谛書見寄,光論因果固有,若謂閻老子加以刑罰,則光願相代,其事遂不至中止。
近來放生者,多多不得其道。
名曰放生,實無放生之益。
以張名揭曉,令捕生者多捕,以故光絕不贊成,定期放生西湖。
若不是不知事務者提倡複放生池,何至冤枉花萬數千元淨資,猶令多少生命,得莫救之災。
切願認真勸人戒殺吃素,較比勸人集資放生,仍舊吃肉,了無所減者,利益多多也。
光已六十九歲,應酬日多,精神日減,若不長隐,則于己有損,于人無益,豈可雲法弱魔強之故乎?此系大豎法幢者之身分,光何敢僣竊此名義乎?祈慧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13頁 複駱季和居士函) 【212】為什麼說人若抛撒五谷,必定來生無飯吃;人若遭踐字紙,必定來生無目及愚癡無知? ●食為民天,何敢暴殄。
雖一粒半粒,亦不宜棄。
棄之得饑餓之報。
遭踐字紙,必定來生無目,及愚癡無知。
食牛,固宜切戒。
以牛于人有功,食之更加罪過。
汝本回教,能信奉佛法,皈依三寶,可謂豪傑之士。
然須力敦倫常,恪盡己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以此自行,複以此化他,自可決定即生出此五濁惡世,生彼清淨蓮邦。
不緻上負佛恩,下負己靈也已。
今為汝取法名為宗道,汝妻為宗德,文慶為慧暢,文裕為慧豐,文智為慧純,文馨為慧馥,俾彼等同皆吃素念佛。
如不能淨素,切勿恣意令食。
一則保存慈心,一則衛護身體。
汝教食牛,固宜切戒。
以牛于人有功,食之更加罪過。
湖南人吃飯不吃盡,此風甚劣。
食為民天,何敢暴殄。
宜與兒女及仆婢等,說其所以。
雖一粒半粒,亦不宜棄。
人若抛撒五谷,必定來生無飯吃,今生亦有即得饑餓之報者。
人若遭踐字紙,必定來生無目,及愚癡無知。
宜令兒女等同讀《陰骘文》、《感應篇》。
為彼講說,俾知為人之道,及三世因果之理,則将來自不至流為暴惡。
彼殺父殺母,廢倫免恥者,皆由最初不知為人之道,及因果報應。
一聞邪說,遂極力依從,以逞其肆無忌憚之心,為可哀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10頁 複馬宗道居士書四) 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
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甯。
聖賢道脈,得之于千古,身家經營,遺之于子孫,莫不仗字之力。
使世無字,則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異矣。
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愛惜。
竊見今人任意亵污,是直以至寶等糞土耳,能不現生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亵污遺棄,而無形之字,更不可亵污遺棄。
孝、弟、忠、信、禮、義、廉、恥,若不措之躬行,則成亡八字矣。
八字既亡,則生為衣冠禽獸,死堕三途惡道,可不哀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83頁 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文) *** ⑴因是種因,果是結果。
由此因而得此果,是因果義。
又因是所作者,果是所受者。
種善因必得善果,種惡因必得惡果。
⑴壅腫:亦稱“癰疽”,音yōngjū,簡稱“癰”,是一種皮膚和皮下組織化膿性炎症。
壅:與“癰”通用,是指阻塞。
⑴博地凡夫:是指下賤的凡夫位。
通常稱為薄地凡夫、薄地底下凡夫等。
⑵辄謂:辄,音zhé,總是、馬上之意;辄謂,總是說、馬上說。
⑶讵:音jù,豈、怎。
如讵料,豈能料到、怎能料到? ⑷狂悖:狂妄自大,違背師長或道理的任性胡為。
⑴罄無不盡:又作“罄其所有”,意思是把自己所有的一切統統貢獻出來,一點也不剩。
罄,音qìng,本意是指容器裡面空無一物。
⑵湊泊:湊合積聚、會合的意思。
湊,聚合、會合的意思;泊,音bó,也是積聚的意思,因為湖泊為大水彙聚之地,故稱“泊”。
⑴稂莠:是指田間雜草,樣子很像谷子,通常把它作為惡草的通稱,用來比喻惡人、壞人,如,良莠不齊。
稂莠,音lángyǒu,都是草名,即“狗尾巴草”。
⑵嘉穀:美好的、良好的五谷。
嘉:這裡是指善、美,與“佳”通,如嘉謀、嘉賓、嘉肴。
穀:音gǔ,是莊稼和糧食的總稱,如五谷、谷物。
⑶凍餒:挨凍受餓。
餒:音něi,這裡是指饑餓。
⑴稷契弼舜佐禹:稷契輔佐英主舜和大禹。
弼,輔助、輔佐之意。
稷與契是舜帝時候的輔佐大臣。
稷,亦稱“棄”,是帝喾的長子,直接黃帝一系,賜姓姬氏,也就是後來周朝周武王姬發的祖先。
契,他的職務是大司徒,是專管教育的。
⑴忤逆:違逆的意思,主要是指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不服從、不順從。
忤,也寫作“牾”,音wǔ,有抵觸、違逆、不順從、沖突的意思。
⑵滅門戮族:把一家門全部殺絕,把同族人統統殺死。
這是一種趕盡殺絕的極端措施,也是統治者對罪人的最大懲罰。
戮,音lù,這裡是指殺害,如殺戮。
族:通常是指宗族、家族,即具有同一姓氏的一族,稱為“族姓”,它是以婚姻和血統關系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組織。
⑶掘墳夷墓:把墳墓裡的死屍及随葬品挖掘出來抛棄,然後把墳地鏟平。
夷,這裡是動詞,弄平,如夷為平地。
⑷徒費束修聘金延師:白白浪費聘金來聘請老師。
徒,白白地;束修,應作“束脩”,脩,就是指幹肉。
本指古代諸侯大夫相饋贈的禮物,後指學生入學向教師緻送的禮物或酬金。
⑸嗣書香而繩祖武:繼承文人學士的高雅家風,遵循前輩祖先的遺訓,光大先人的偉業。
⑴鑿岩設砌:開鑿半山的岩石,建造登山的台階。
設,鋪設、建造。
砌,台階。
⑵聲勢赫奕:聲勢顯赫、氣派盛大的樣子。
赫奕:顯赫、盛大的樣子。
⑴箕子之陳洪範:箕子,商代貴族,纣王之叔父,曾因谏纣王而被囚。
周武王滅商後将其釋放,曾與他有過對話,箕子向他陳述九種治國大道,記在《尚書·洪範》裡。
内容大緻是通過五行、五事、八政、五紀、皇德、三德、稽疑、庶征、五福等九大方面,後世稱為“九疇”(九類),闡述治國治民、富國強民的治國之道。
⑵向用五福,威用六極:見《尚書·周書·洪範》雲:“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
……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意思是周武王十三年,周武王去訪問原商朝貴族箕子,虛心向他請教富國強民的治國之道,箕子因此向武王陳述九大類方略,在第一段的末尾,說了一句“向用五福,威用六極”,意思是,用“五福”鼓勵人民,用“六極”警誡人民。
⑴瞽論:閉着眼睛說瞎話。
瞽,音gǔ,本意是指瞎子,後也指妄論。
《荀子·勸學》:“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不觀察對方的表情而與他交談,這就叫瞎論)。
” ⑴不是僞為,便是故悖:不是存心做作,就是故意違背。
⑵返澆還淳:背離輕薄、奸詐的社會風氣,回歸質樸、誠實的社會風氣。
⑴剉斫舂磨:地獄懲罰罪人的方法。
剉,剉首;斫,用刀斧砍、斬;舂,用杵臼搗;磨,用石磨成粉。
⑵放僻邪侈:是指邪行。
這句話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對齊宣王所說之話:“苟無恒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
” ⑴範文正:即範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字希文,号文正,江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慶曆三年(1043)任參知政事,建議十事,主張建立嚴密的任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徭役。
工于詩詞散文,所作文章富于政治内容,有《範文正公集》。
⑴所費不赀:所費資金極多,難以維持。
赀,音zī,本意是指漢代對未成年人所征的賦稅。
引伸為資金、開銷、花費、維持,亦與“支”通,支出之意。